70后的你现在是否还能像小时候一样在大年初一在村里挨家挨户的去拜年?

追梦279432762


我老家是湖南的,我们村里还是保留了除夕晚挨家挨户“辞年”初一早上挨家逐户“拜年”的风俗,一般除夕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就吃完团圆饭,大人小孩换上新衣裳新鞋子,打扮漂漂亮亮,开始从村里最年长辈的长辈开始“辞年”,一进门就双手合十“请辞年哦,恭贺过了热闹年啊”,主人就会热情客气的说:“辞年是经不起哦,热闹年在你名下”(这是地道的方言直译表达,实际意思就是:你太客气了,热闹年是托了你的福)然后就会端上各类小吃上来,大盘小蝶特色小吃瓜子水果琳琅满目。边吃边聊着一年的工作生活,甚是温暖,每一家大概坐半个小时,在晚上12点前要把“辞年”每一家辞完,过了12点就是新年初一了,就不能说“请辞年”了。初一早上开始拜年了,形式跟“辞年“差不多。这种挨家挨户的辞年拜年,浓浓的乡情味道,满满的回忆,特定的节日里相聚在一起,一下子拉近了长期在外打拼一年难得见上一面的距离感,亲近感,甚是欢愉!


倩子180532983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过年还是特别有气氛的,离除夕还有二十多天的样子,就把花灯和龙灯扎起来了,扎得非常漂亮,那个时候我们这里每年春节都挨家挨户串门耍灯,基本上每个姓氏都有灯,一为拜年热闹,再就是捞点红包收入为本族祠堂里置办些碗筷桌凳等物件,年灯分几种,有武艺狮子灯,有龙灯,有花鼓戏灯……,小孩子最有劲,腊月刚开始就把本族的那些刀枪棍棒提出来操练,从腊月到春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正月初一早,父亲就会吩咐我们兄妹先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再就大叔家,再就三叔家,再四叔家,再去德高望重的本族邻居,再拜外族邻居,秩序可真的不能乱,不然父亲会骂人的。小时候我们基本是腊月份就计算好了路线,从哪个家到哪个家,有条不紊,正月初一就一人拿个方便袋,按预定的线路挨家挨户拜年要糖,往往正月初一能捞到一大袋糖,然后回家后把好的差的分类,往往是先吃了差的再吃好的,心里甜啊!那时父母亲给我们定的规距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方”,现在想起我们小时候不是现在的小孩子能体会得到的,那时虽物质贫乏,但人人团结友爱。时至今日,农村基本上大都成了空心村,有些在沿海地区务工经商赚钱,有些在城里定居,就算是村里有人的家庭,也不在一个地方居住,而是东一家,西一家,零零落落的,那些从城里赶回来过年的年轻人,回来一般就坐在牌桌前,大把大把的输赢,穿西装,抽名烟,出门就是小车子,在路上一蹓烟就去了,隔个玻璃你还真不知道是谁谁谁,哪像我们小时候走亲访友,都走路,同路的边走边聊,碰到个熟人马上打招呼拜年,因没车,路远的就在亲友家歇了,路近的也要喝酒吃饭再走,现在的是车一停,放下礼,喝杯茶,又开车去下一家,亲戚家一天就走完了,过个年下来,除了打牌炫耀,索然无味。估计十年二十年后,再没有春节,也再没有正月初一,也再没有了乡愁!对了,你刚才是问正月初一还有没有按规矩拜年的事?我告诉你,我们这里早就没有了,不但我没有了,我还学别人的样子,也告诉我的孩子:不要去走了,就在家看电视,你要的糖果家里都有!


一袭青衣扰红尘


拜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70后出生的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身传言教的感受着民间大年初一挨家挨户拜年的习俗。自身体会认为拜年是族里族亲,邻里乡亲间情真意切的祝福。过年过的是情怀 ,我想这种乡恋情结应该是在60后和70后这帮人心中更为突出。这帮首批从农村走出的农二代们在城市定居后,虽然大城市里交通方便,各种娱乐设备也很齐全,但过年的时候总是感觉冷冷清清的没个年味。 回到农村老家,看着那燃放鞭炮后一地的红纸,总感觉有那么一种温馨在里面。除了鞭炮之外还有那些我们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乡音和街头那熟悉的味道,都是我们忘不了的农村的记忆。这也是不论城市里有多少娱乐设施,也弥补不了我们心中对老家的那份眷恋。

老家过年的时候,不管你是几零后,到了大年初一“五更“起来放完鞭炮,吃完了饺子,人们便会去挨家挨户的走走,给族里族亲,邻里乡亲去问声“过年好”。每进一家,都会抽上一根几块钱一盒的香烟,吃一块最普通的糖块,但是却能感受到浓浓的温馨在里面。 但是现在有些人表示说越来不爱拜年了,感觉拜年成了一项负担。这也许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的物质文化飞速发展,与之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趟。 很多的人只忙于追求物质上的财富,觉得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只要有钱就万事不求人了!所以不再重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间的感情曾进。淡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实农嫂认为只要农村还存在,这种千百年来留下的民俗文化风情就不会淡,这是种民俗是一种乡情,70后的我不管到了多大年纪,在大年初一这天都会出来邻里乡亲间坐坐,也会把这种习俗像父母曾教育我那样传承给自己的后人。


农嫂话农事


不会了,村里都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