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抽毛尖”,农村流行的这句谚语说的是一种美食,你知道是什么吗?

ABC一世静好


这个当然认识,但是我们这里没有“三月三,抽毛尖”的谚语。在农村70.80后都知道,我们山东叫“嘀咕”。



小时候到春天我们一群小伙伴就去地里拔“嘀咕”,看谁拔的多,这个也是捡嫩的拔,尖上发红有红毛的表示已经老了,没水分不甜不好吃了,嫩的就是那个芽还没钻出来,把那个尖吃了,很甜的。
其实这个毛芽又叫做古迪(音译),炸音,甜棒根,甜草等,是很多农村和田野中常见的植物。它植株很高,叶片锋利,一个不留神就会把手划伤。起先人们是不喜欢它的,它不但占地方,而且还不适合牲畜食用,很多农村会直接用火把它烧没,但是来年春天,它仍在最初的地方随风摇曳。“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它。其实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白茅针。

不知道跟你们那里的叫法一样不一样,大家可以把你们那里的叫法留言到下方哦!


鲁北人小凯


哈哈,答这个题,明显是暴露年龄的。记得小时候无拘无束的在田野里撒野的时候,玩累了,玩饿了,常常是就地取材,几乎随处都能找到各式各样可吃的野果野草野花,用来充饥解渴。

春日里,阳光正暖,微风不燥,花朵展颜,草木生长,所有的一切都欣欣向荣。儿时的我们常常在“三月三”这个时间段前后去往野外,在草堆里寻找一种可以食用的茅草。

小伙伴们会卯着劲的比谁摘得茅草多,等手里握不下了,就会相约着找个地方坐下来,然后一根一根的从茅草中开始抽毛尖。

只需将茅草外层的绿色外皮剥去,就会露出里面白色的嫩条,抽出后就会像棉絮似的展开,这就是毛尖。将它放在嘴里细细的咂巴,能吮吸出丝丝的甜味。如果觉得一根不过瘾,就会多抽几根,然后一齐塞入嘴中。儿时的我们,是不会将毛尖当食物一样吞下肚的,只是在吮尽了它的甜味后就会将其抛弃。但是,在那个平时少有糖果蜜饯吃的年代,单单就这点甜味,就能让我们兴奋上好久了。

而且,想要得到这点甜味,还并没有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在“三月三”这个时间段的茅草,都能抽出有甜味的毛尖的,这还需要足够的经验。因为如果毛尖抽早了,就会因为太嫩而不够甜味;如果抽晚了,那毛尖就会过于绵絮,也缺了甜味。想要得到那丝绵甜的味道,就需要时间不早不晚刚刚好。正所谓是“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停的观察累积下经验了。

所以那时候,往往是我们一帮年龄稍长些的大孩子抽的毛尖更甜些,而一帮年龄小些的小屁孩们则会屁颠屁颠儿的跟在我们后面,希望我们能分给他们更甜的毛尖……


陌上花开且缓归


很美好的回忆哈,在农村有很多和农历三月三有关的谚语,我们老家说的吧,就有三月三盘古山,三月三茅芽尖等,三月三盘古山说的是赶庙会,三月三茅芽尖说的就是题主说的谚语三月三,抽毛尖了。


三月三抽毛尖,这里的毛尖可不是说毛尖茶,而是一种野草的花穗,就是茅草的花穗,还是嫩的芽尖还没抽来穗的时候。农历三月初,天气转暖,田间地头的野草野菜开始了繁茂的生长,这个时候,也算是农村吃春芽机会最多的时候。

说起三月三抽毛尖,是很多七零后八零后农村孩子的一项娱乐活动吧,既有了踏青赏春的乐趣,又能在野地里采摘出更多的美食,对于那个零食匮乏的年代,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让我们很解馋。三月的田埂,有很多的茅草,茅草心中间的花穗,刚露出一段,还有一段包裹在叶子里面。

用手指三个指头轻轻一拔,一根细长的毛尖就出来了,一段是青色的,另外一段是没见阳光的白色。拨开毛尖,就露出了白嫩的肉肉,这种花芽很甜,放进嘴巴里稍微的咀嚼,就会很快的化掉,就像棉花糖一样的好吃。

毛芽尖老得很快,今天你不抽来吃,过两天就从茅草里露出头来,就不能再吃了。因此只要有机会有时间,我会抽很多的毛尖回家,手里攒着一把毛尖,就像一把棉花糖一样的稀罕。晚上躺在床上,还心心念念的,吃上几根才会心满意足的睡觉。

过了三月初,毛尖就不能生吃了,不过这种抽穗的毛尖还是有用的。农村人搜集了来晒干,可以作为治疗流鼻血用的药草。另外茅草的根部,有许多可以吃的根须,老家叫甜甜芽的,有种吃甘蔗的味道。


农村老俗话


“三月三,抽毛针”农村流行的这句谚语说的是一种美食,这种美食就是茅草花还没有长出的时候,因为样子像针,所以叫毛针。毛针是八零、九零后孩子童年的零食,那软软口感,甜甜的味道,至今难忘。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的阳春三月,百花齐放,万物复苏,在河提上、地梗上、暗沟里,到处都是毛针。孩子们上学的时候,是一路抽着毛针去学校的,在郁郁葱葱的茅草里抽毛针的时候,我遇见过好几条蛇,当时都被吓傻了,可依然阻挡不了我们抽毛针的热情。由于只顾着抽毛针了,忘了上课时间,一到学校就被老师罚站在教室门外,但想想书包里装满了毛针,心想罚站也值了。

我们不但上学的路上抽毛针,放学的路上也抽毛针,下午放学,回到家里天已经黑了,经常被父母教训。我会把抽的毛针整理整齐,装在书包里,慢慢的享用。在物质匮乏的童年,毛针就是孩子们的美味佳肴。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吃的穿的一应俱全,想吃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各种各样的的零食塞满了孩子们的童年。可现在孩子吃的零食很多一部分都是垃圾食品,孩子们爱吃,家长就买,也不考虑孩子吃了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现在的孩子也很可怜,整天的被老师家长崔着学习,放假还要上各种补习班。他们虽然物质上富有,但精神上极度空虚。现在的孩子永远无法体会八九十年代的孩子们,抽毛针的童年是多么的快乐。


豫南小平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其实这句谚语说的是一种植物,也就是毛针。那个时候,我和小伙伴成群结队去田边抽毛尖。那个时候,非常开心,毛尖特别多。当时我们将毛尖抽出来,然后一起找个草垛或者阴凉的地方躺着,然后将毛尖外面那一层绿色的外衣抽去,然后吃掉里面的草芯。那个草芯,如果恰到好处,那么就又嫩又甜,我们吃了一根又一根了。如果过早,就嫩但是没有味道。如果迟了,那就比较硬了。

这就是我对于“三月三,抽毛尖”的理解,这是我们的童年趣事。那个时候,我非常开心,无忧无虑。


牧豆人


我们小时候都管它叫奶奶尖


胜研


那是时候毛草芽安全卫生,现在到处打除草济也没人吃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