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设立的摸金校尉专职盗墓,那他们都盗过谁的墓?

别酒怯流年


三国时期,曹操设立摸金校尉一职盗的古墓大多都是汉代的,最出名的就是梁孝王和他王后的墓,曹操可以说是历史上盗古墓的祖师爷。

曹操创业初期,实力很弱,打战是需要银子的,而战争又不断,粮饷就成了曹操扩充军队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连年混战,百姓手里也没有余粮。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活人的主意打不了,他打起了死人的主意,于是干起了盗墓的行当。

激发他想像力的原因是:西汉时期,经历“文景之治” 时是国富民强,所以王侯将相死的时候都流行厚葬,墓地里都有不少金银财宝陪葬。


但汉朝的墓地多有巨石堆砌而成,盗墓是一个大工程,于是曹操就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职位,由军人组团盗墓。

盗墓的目标当然是有身份、有钱的人,其中最令曹操感兴趣的就是文帝之子、景帝的弟弟梁成王的墓。梁成王是文景之治的功臣,很受文、景两位皇帝的爱护,在汉代也是富可敌国。


由于他有没做成皇帝的遗憾,所以他大建王陵,想死后过过皇帝的瘾。他的陵墓规模宏大,足足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里面埋葬无数的金银财宝。据记载,曹操就单单盗他的墓,就足足承担了曹军三年的军费。

所以曹操起家,盗墓这个行当功不可没。不过真替汉献帝叫屈,曹操靠挖他的祖坟起家,最后还夺了他的皇位,这冤找谁诉去?


花木童说史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词最早出现于《檄豫州》(陈琳)一文中,“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

可是在学术界中,对于曹操是否设立过这两种官职依旧存在着争议,不过曹操为了军费,的确设立了专门的盗墓机构。

为何会说曹操不一定设立过这两种官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陈琳的这篇檄文属于孤证,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带军在官渡进行大战,这篇檄文正是这个时候写的,当时袁绍为了拉拢刘备和义士辅佐自己讨伐曹操,特地让陈琳写了一篇檄文。

我们都知道,檄文在古代就是一种宣战书,檄文一般都会强调自己的正义性,在讨伐时具有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檄文的主观色彩很强,不过檄文也不能过度偏离真实性,不然难以服众,因此,陈琳的这篇《檄豫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真实性,可也有夸大的成分。

可令人疑惑的是,陈琳提到的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种官职,在其它史料中却没有记载过,但这篇檄文中所记载的其它曹操事迹,在史料中均可以印证,就比如这篇檄文提到九江太守边让因为直言进谏别曹操所杀的事迹,在《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料中都有记载。

檄文中说曹操污罪杨彪、诛杀边让等事迹全都真实发生,这篇檄文中除了摸金校尉等官职找不到史料印证,其它事迹全可以找到对应,可见《檄豫州》的内容应该是真实记载,并非有故意诬陷曹操的意图,所以曹操对于盗墓发陵和设立两种官职的记载应当属实之言。

而且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似乎也可以印证,陈琳并没有故意诬陷之意。《六臣注文选》记载:“后绍败,琳归曹公,曹公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曰:矢在弦上,不可不发,曹公爱其才,而不责之”,从曹操和陈琳的对话可以得知,曹操只是质问陈琳为何要对其祖父恶言相向,可对檄文中设立的发、摸两种官职以及挖掘梁王墓一事却只字不提,可见曹操应当是默认陈琳所言为实。

既然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属实,那他到底挖了哪些人的坟墓呢?由于曹操盗墓这件事史料没有记载,唯一的孤证就是陈琳的这篇檄文,文中也只提到了曹操盗挖过西汉梁孝王的陵墓,而且挖坟方式很粗暴,拿完陪葬品就将梁王的尸体随意丢弃。

至于他还盗过谁的墓,可能连曹操本人都不知道,在《太平御览》中记载“魏武北征塌顿,升岭眺瞩,见一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磐石,死而石气蒸出外,古卉木焦灰,即令凿看,果大墓,有碧石满莹”从这记载可以知道一件事,曹操盗墓就真的只是为了墓中的钱财,他对墓主人是谁并不感兴趣,挖完就走,他根本就不在意是谁的墓,只在意能挖到多少古墓,根本不会像现在的考古人员,比对信息,查阅史料确定墓主人身份,至于说他盗过哪些人的墓,我想可能汉朝大部分的墓都被他挖了。

曹操盗墓一直被看作是他的污点,可其实三国时期参与盗墓的人不只是曹操,他甚至不是第一个盗墓的,我国的秦汉时期厚葬的风气非常严重,帝王诸侯的墓葬更是丰富,有的人是倾尽所有去弄陪葬品,因为他们坚信死后有来生,如今考古发现的汉墓中,陪葬都极为丰富,像金缕玉衣这种珍贵的文物,大多都是从汉墓中出土的。

秦汉的厚葬就引发了东汉末年的盗墓之风,因为当时天下混乱,根本没有人去管盗墓,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在盗挖古墓,三国时期盗墓最狠的还是吴国,因为他们连自己祖先的墓都不放过,由此可见,曹操设立丘发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曹操奸诈的本性,让大家觉得盗墓这种缺德事更符合他的个性,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盗墓实在是正常不过。

也正是盗墓太多,曹操深知厚葬的结局有多凄惨,于是他先后两次颁布诏令要简葬,曹操临终遗令也是关于节葬的问题“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可见,他早已经明白,动乱年代的厚葬,结局无非就是遭他人盗挖,让人死后也不得安生。

但不管是何原因,古有曹操盗梁王墓,今有孙殿英盗慈禧墓,这些盗挖行为都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更是让我们损失大量的珍贵文物,盗墓行为无论何时都会被千夫所指。

参考文献:《檄豫州》《三国志》《太平御览》《六臣注文选》 图片来自网络


晓雨历史观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地方州郡和诸侯王以及农民起义军,地方豪杰,江湖帮派都拥兵自重,天天打仗,从不断息。


那么,打仗必须要有兵,而能养兵的就是粮食了。有了吃的,就有人当兵。在混乱的环境中,金钱依旧是买粮的首要交换货币。因此,就有兵马未行,粮草先行的说法。曹操的兵也要吃饭发饷。他家底本来就薄,加上年轻举事,号召力又不强,刚开始时连块落脚地都没有。比"一穷二白"干大事好不到哪里去。但手下人要吃饭,慕从者要安抚!他是老大,他得管。曹操鬼点子多,地上搜刮有限,为什么不换个地方捞呢?他就想到挖墓葬。他先挖了些规模不大的坟墓,有了收获后信心高涨而坚定。认定先人板板乐意资助他成大事。就成立了个专门挖陵掘墓的机构。时人叫它摸金司,司长为摸金校尉,官不大,权利不小。因为这摸金司大车小车运送的都是金银宝贝。众军不仰视都不行。曹操的魏王所在地,就是战国时的魏国,魏国是三家分晋后最肥沃的地方,魏国都城大梁,所以又称梁国。秦灭魏国后,国是没了,但魏地更为东郡,三川郡等郡国。


汉文帝时,刘启为太子,小儿子刘武封在梁地建诸侯国。七国叛乱平定后,梁王有大功,朝廷赏赐巨万计,又因窦太后爱小儿子,送的财物更是与朝廷均等。梁国是当时汉朝建立后的头份富豪之国,梁孝王刘武后来被人惑乱,想入朝为太子,汉大臣袁盎等人以历史殷鉴说服窦太后,窦太后让小儿子守人臣本份。梁王一怒之下谋刺袁盎。事牵梁国上下,案结后,汉景帝不待见梁王,梁王忧惧而病死。墓地就在梁国。陪葬品多得让人不敢想象,引起盗墓贼天天惦记。曹操就盯上了梁王刘武的墓地,让摸金司实施取宝计划。这摸金司也实在是干实事的部门,几把洛阳铲就搞定了墓门位置,以后的事就是埋了三百多年的金银财宝重见天日了。梁王死的时候,梁国正是西汉最大最富庶的封地国,拥有封地多达四十多座城池。由于是皇亲,几乎不上一毛税收给中央财政,财产因此逐年倍增,更別说他搜刮来的奇异珍宝,合起来比西汉国库里还要多,就连他晚上用的夜壶,传说都是用金子做成的,他的财宝嚇人听闻。


梁王死了之后,窦太后怕儿子去了那边受苦,把库存一半的积蓄给了小儿子去陪葬。她是怎么也没想到后来的大汉的曹丞相,盗墓挖坟挖到梁王坟上,将就这些财物去招兵买马,购粮购铁,把大汉的江山给收在手中,转手交给儿子曹丕,换代改朝了。


劉一千五


曹操盗过谁的墓不在重要,主要今天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曹操墓。


我爱祖国美166


请摸金校尉或南派三叔回答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