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孩子平庸,父母应该失望吗?

爱妻情深

谈论爱与月

龙应台家书

龙应台丨致孩子

“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和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

龙应台在和儿子安德烈的家信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安德烈问龙应台: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

一,你的读者;二,你的国人;三,我。

龙应台如此回复:

怎么被读者记得?不在乎;怎么被国人记得?不在乎;怎么被你,和菲利普,记得?安德烈,想象一场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利普到了一个小木屋里,屋里突然升起熊熊大火,照亮了整个室内,温暖了你们的胸膛。第二天,你们天亮时继续上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柴火其实已经灭了,你们带着走,永不磨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头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

在这36封家信中,文字间无不透着理性和温暖,正如龙应台的回复。

最好的道德教育

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2018年8月21日,济南开往北京的G334次列车,一名叫孙赫的男乘客霸占了一名女乘客的座位,并拒绝与乘务人员沟通,称自己“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

这种道德缺失的恶性行为,引发了媒体的口诛笔伐。

在某些人成长过程中淡忘了道德的时候,那时候龙应台在和小儿子菲利普进行道德对话。

菲利普的化学老师是一个来自德国的年轻人,教学特别认真,说话也特别滑稽有趣,在学生中口碑很好。

龙应台得知这名老师在泰国潜水死了,还留下一个两岁的孩子,去银行捐款了。

龙应台对菲利普说:“菲利普,给他的家人写封信,就用你的话告诉他们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好不好?”

菲利普回答说:“我又不认识他们。”

龙应台继续说:

“想想看,菲利普,那个两岁的孩子会长大。再过五年,他七岁,能认字了,读到你的信,知道他父亲曾经在香港德瑞学校教书。而他的香港学生很喜欢他,很服他,对这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会不会是件很重要的事?”

菲利普点点头。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

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为你在做的时候就意识到它本来是好的,而不是因为看见别人那样做,你才那样做。

龙应台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循循善诱的德育方法,正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教育,是寻根于菲利普内心。

而这种道德教育才能让儿子长大后个人面对自身利害、外界诱惑仍能笃定道德是行为准则。

睿智的父母不直接干涉孩子的感情

帮助孩子自处

19岁的安德烈,和女朋友分手了,她遇见了一个荷兰男孩,就跟他好了,对方连德语都说不好。

安德烈很难受,觉得自己的自尊被伤害了,受伤的他很想和她一刀两断,不再来往。

而他的前女友并不清楚他对她的感情,她以为他们仍是好朋友。

安德烈在犹豫着他应该照顾到前女友的感情,假装若无其事继续他们的“友谊”,还是只管自己“疗伤”,跟她断掉?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没有建议儿子做哪个选择,却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不需要应付的惊涛骇浪。

“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的路。”

作为母亲,不直接干涉儿子的感情,分享自己的心得。面对、处理感情需要遵循的要点,然后让儿子自己去判断,行动。

人总是在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后才会如此选择,重要的是,自己选择的这套逻辑,在勇于行为后也敢于承担,继续前行。

睿智的父母明白,与其直接给出一个答案,不如让孩子自己探索,与其告诉孩子自己认为的一个答案,不如教会孩子如何自处。

当今社会,有多少情侣、夫妻,会因为父母的干涉而最终劳燕分飞。

好的亲子关系不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直接强势干涉,而是把握在一个度,提供意见,理性分析,决定还是由孩子来做。

开明的父母给予孩子尊重

帮助孩子独立

龙应台和儿子之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趣事。

龙应台在家时,不时的有作家,记者朋友来访,菲利普发现了母亲龙应台的华人朋友有一个特征:

朋友们在问有关于菲利普的问题时,眼睛总是看着龙应台,并且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自己。

于是,母子俩就做了一个实验。

甲教授来访时,龙应台会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利普。”

甲教授和菲利普握手后,问龙应台:“好俊的孩子!他会说中文吗?”

“会,说得不错。”“他几岁?”“十五””他读几年级呢?”“你问他吧。”

甲教授这时候才转过去看菲利普。没说几句话,又转回来问龙应台,“他懂几国语言啊?”

在中国文化里,只要父母和孩子都在,根据辈分,外人都会找父母咨询,而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来对待,直接和孩子对话。

龙应台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留心这个事情,只有她给予儿子足够的尊重,他人才会独立看待自己的儿子。

此后,龙应台陪安德烈去看医生,安德烈坐在医生对面,龙应台站在旁边。

医生的反应是先看了安德烈一眼,然后抬头看龙应台:“他哪里不舒服?”

龙应台赶忙说:“请你问他。”

那年安德烈20岁。

龙应台对孩子的诉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当父母学会了尊重与放手,孩子才开始真正独立面对生活。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说到:一个人必须笔直挺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

孩子总有一天会脱离父母去经历生命里的风雨,长成“别人”去生活,开明的父母会主动帮助孩子独立。

睿智的父母不怕孩子平庸

龙应台是堪萨斯州立大学的英美文学博士,才学并高的作家,而安德烈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也是一名博士。

安德烈担心自己将来会很平庸,不太可能有父母那样的成就,自己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

龙应台在信中回复:

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和自己比。

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

国人向来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所作为。

平庸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就是一场失败人生的委婉说辞。

睿智的父母觉得孩子平凡的一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孩子的人生,无需根据上一代的想象而活,也无需根据上一代对人生的解释而活,你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解释。

正如龙应台在信中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总会由少时护犊情深的温柔转变为成年后理性的温暖,沟通方式决定了亲子关系的温度。

一个家之所以成为一个家:

是因为一家人可以开心健康地坐在一起吃一顿饭,而不是背后深藏多少功与名;

是因为一家人春节聚会谈笑间可以坦诚,可以留下最真心的笑容;

一个温暖的家之所以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是因为有亲近的父母;

是因为父母一路叮嘱的是孩子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一味苛求孩子的生活目标。

对于孩子来说,一路追求更好的人生,眼里尽是未来;

而对于父母而言,望着远去的背影,眼里尽是关怀。

那时才想起,在祭祖的时候,我们求祖先保佑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身体健康,生活开心。

但愿我们都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相知相望,相亲相爱。

有书君语: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点击链接,即可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