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晓松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哲学:说西方哲学关注真理,而中国研究的是关系?

艺术就是谎言


高晓松先生这句话说的不太准确,东西方文化都没有说对。

中国文化来说,老子的学说最深奥,极为接近西方意义的哲学,是追求终极问题的学问。只是老子的时代信息量太少,探讨“道”之时,老子的探讨有些零散,不太成系统,逻辑推理不太严谨而已。当然,老子和庄子已经很不同了,后来的道家只是借用了老子学说的某一些观点,相关性就更小了。

老子的学问不用说,肯定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学问,关键是孔子。说中国文化,谁也绕不过孔子去,他老人家算一位哲学家吗?依我看来,孔子也算的,只是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他把自然未知领域抛开不谈,专注于人伦社会问题,深度要比老子更浅层一些。这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很像,可以算半个哲学家吧。

老子与孔子是奠定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自他们以降,再没有人超出他们的讨论范围了。墨家零散的谈及一些自然学知识,公孙龙有些逻辑学探讨,庄子的“庄周梦蝶”也很接近“我思故我在”的反思层面初期,尸子更是直接给我们解释了“宇宙”的概念,他们都已经有一些哲学或科学的讨论了,只是没有纵深下去,没有行成体系而已。尤其是张恒的浑天仪,可以说是最接近哲学科学的,与同时代的托勒密完全处于同一思境,但托勒密发明了地心说,张恒确是做了一个以地心说为基础的实物模型。如果是一个有体系的理论,后人在学习中,就会因为不断增长的信息量,找到理论的破绽,就可能在旧有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但现在是一个实物模型,后人即使发现了天体运行和模型有偏差,也会因为没有理论无法计算和发现,甚至只是把偏差看做是制造时的失误,再加上古代工艺差,这种误差就更大,所以我们也只是停留在地心说层面,没有出现哥白尼式的人物了。

再来说说西方哲学。高晓松先生说西哲是追求真理的学问,就有些太笼统和太含糊了,当然了也许是他说这句话的地方不允许展开来详细解释,所以只是总结性陈述,但就算是这样,也应该说:西哲是追求存在的学问。真理和存在并不是同一的东西,差距还是挺大的。

西哲是体系严谨,学问深刻的,几千年发展下来,分支庞杂各有不同,一部哲学史专著也未必能说全,我只想就“真理”的问题稍微讨论几句吧,其它的内容无法涉及了。

其实不论中国人还是古希腊人,讨论这类终极问题的起点都是极为接近,思境完全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思考工具不同,但这唯一的不同,却造就了后代巨大的差异性。

古希腊人讨论的起点是变化。他们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物都是变化的,包括地形地貌都在发生改变,从时间大尺度上看,所有一切都是变化的,于是他们就追问:一切的变化是由什么左右与规定着?一定有某种永远不变的东西,规定了这些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从具体的物质开始思索,水→火→气→土→不定形……,直到柏拉图提出“理念”和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这时候可以说西哲是讨论“真理”的学问。这时候的真理和存在几乎是同一的内容,不论是某种永远不变的物质(比如原子),还是某种永远不变的理念,它们都是存在本身。

随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提出后,西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真理”的“真”和我们意识当中的存在开始有了巨大差距。直到康德,存在已经完全与“真”不相关,存在就是知识,而“真”在彼岸,人类永远无法企及到。黑格尔进而提出“绝对精神”的观点,认为存在和人的精神才是不可分的同一,真理彻底消失在人类的视线中。

现代哲学几乎不再讨论真理问题,主要关注存在与“我”的问题,也就是关注感知存在者与存在本身的关系问题。而从哲学分离出来的科学,不关心“我”的规定性,只注重于某一个具体的存在物本身的被感知结果,我们中国人叫做自然规律。很显然,这里的问题是,人的感知方式不变时,存在物一定与感知者(人本身)发生着同一的关联性,这是感知者自己的固有感知方式造成的,与那个被感知物自身相关性不大。也就是说,人的感知方式不变,造成一旦人去感知具体存在物时,就只能把被感知物感知成某种状态而已,与物本身无关。可人把这种感知结果叫做自然规律,似乎是说,被感知物自己的固有规定,这肯定是不对的。

中国文化也好,西哲也好,科学也好,都只是为了人的生存才创立的学问,终极目的都只是和只能是人的生存,说到底都是“人学”。原因相同但出发点稍有偏差,只因为思考工具不同,造成了今天巨大差异。至于哪一种方式更好,这就必须根据原因来讨论了,也就是说,那种方式更有利于人的生存,那种方式才更好。而先进性,毫无疑问是科学,但先进就一定好吗?这才是需要讨论与深思的问题。


何处是家乡


高晓松说的很对。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思考终极问题的学问?所谓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哲学就是思考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的终极问题的学问。

看看冯友兰、胡适等人写的《中国哲学简史》,诸子百家,各种经典、传书之中,除了易经里面有一些此类问题的探讨,所谓“天地玄黄”,所谓“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当然,这些东西现在来看也都是错误的,非科学的!易经不仅奠定了道家,其实也是儒家宇宙观的基础。《易经》也是被儒家收入了《四书五经》。

儒家是教人如何治学、交友、忠孝、为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法家提倡法治。还有教人打仗;教人诡辩;教人农牧;教人卜卦等等的学问。这些都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学问,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存之道、生存之术、生存之技!

墨家倒是有些朴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并开始研究了一些几何、物理、光学方面的东西,只可惜随着秦始皇独行法家,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其他各家均遭打压,成为了边缘思想。

这些实用主义的学问,有没有价值,当然有其价值。但它们不是思考哲学终极问题。

佛教当然思索了这些终极问题,但佛教不是中国土特产,而是输入文化。而且,由于宗教不是理性与逻辑的产物,只能归类于神学。哲学最早虽然脱胎于神学,但哲学采用了理性逻辑的方式,就此与神学分道扬镳,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人,是建立在发达的奴隶制城邦国家之内,他们不用考虑吃喝拉撒这些具体问题,而且非常鄙视实用主义的学问,提倡“哲学无用”论。

曾经有这样一个著名典故:古希腊有位学生问他的哲学老师,问他学习这些学问有什么用?结果被他老师臭骂一顿,打发几个金币让他立刻滚蛋。这位哲人非常气愤:他的学生竟然问他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就是因为没什么用才显得无价!这位哲人就是欧几里得,当然,其实他的欧氏几何,不仅理性,而且是十分有实用价值的,作为几何学入门教程沿用了2000年。

古希腊的“哲学无用论”,可能也跟我们古代士大夫鄙视农工商差不多,所谓“劳心者治人”!

但是,正因为古希腊哲学太过强调逻辑性、理性,强调脱离现实生活,从而使得那批哲人获得了某种思想状态上或曰形而上学的“自由”,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星辰大海,开始思索人生终极问题。古希腊人2000多年前就有了地球、原子等概念。非常了不得!

个人认为,如果当年诸子百家能够一直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家各自发展,我认为我们国家是能够生发出哲学、科学思想的。墨家就已经有了某些雏形,王阳明“格竹子”典故,也说明我们传统士大夫也是具有“格物致知”的思想。无奈,为了便于统治,帝国统治者们运用武力进行统一思想,真可谓一入儒教深似海,什么四书五经、忠孝节义、三纲五常,浪费了知识精英们2000年时间。

直到明末清初,国人一直认为“天圆地方”,什么“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认为中国就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明末清初,才有首批开眼看世界的学人,从西学上了解到地球原来是个球!

因此,诸子百家们研究的问题,都是非常具体实用的生存之道、生存之术、生存之技!比如“学而时习之”,比如“民贵君轻”,这些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

与哲学探讨的终极问题还是有距离的。应该是只能归类于文化、思想!





科普平论猿


矮大紧这话不是自己说的,而是引用了近代德国的黑格尔等欧洲一部分哲学家的说法,黑格尔当时粗略研究了中国的部分古文化和中国文字,他不但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还认为中国汉字汉语有问题,不利于思辨,所以中国没有哲学部分是由于汉字汉语的缘故,这个偏见,当时就被很多欧洲知名哲学家、科学家驳斥。

中国知名的大学者钱钟书,在其名著《管锥编》中,也提到了黑格尔等的偏见,并进行了系统性驳斥,估计矮大紧没看过这本书,看了可能也看不懂,一般人确实也看不懂管锥编。

之所以前有黑格尔偏见,后有矮大紧拾人牙慧,不过是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西方凭借工业革命,全世界到处抢掠殖民杀戮,掌握了舆论话语权以后,还要给被殖民掠夺杀戮的国家民族安上落后的帽子,这些国家一部分人脑子也被西方成功洗掉了,所以和西方人一样看不起自己的国家民族,如此而已!


秦修


这个问题有三个重点:中国没有哲学,西方哲学关注真理,中国研究的是关系。其背后是一个原因,即对西方的无知崇拜,对中国的自惭形秽,却抓住一点而肆意发挥。



由于至清朝后期中国相比于欧美的明显落后,从清末民初开始就一直有许多国人自惭形秽,把西方的奉为圭臬,中国传统的则是糟糠。这些人总是能在西方看到值得崇仰的人和事,同时对自己的则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无知无畏给予攻击亵渎。例如,在他们那里,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变成了美国人都不认识的高大无比的政治神灵,被法国人等看做粗糙野蛮的英语被上世纪初中国的某些崇仰者要用来取代中文,在欧美被视为垃圾食品的某快餐在中国变成了高贵大餐。本问题提到的一个人三个点,就是这种现象的又一个典型例证。

按照西方哲学的版本,哲学有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简言之,哲学就是思考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终极问题的学问。

即使按这种纯西式解读,中国也有哲学,而且古已有之,并一直产生着巨大广泛的影响。庄子的“子非鱼”的故事无疑就是在问至少两个基本哲学问题。而老子的《道德经》在西方不仅是公认的哲学著作,而且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美国总统林肯、里根、奥巴马,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许多知名人士都喜欢读《道德经》。 此外,阴阳理论更是世界上涵盖最广的哲学概念,没有之一。



至于“西方哲学关注真理,中国研究的是关系”等,根本不是什么新说法,更是由来已久的一个无稽之谈。实际上,“真”与“真理”在中文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西方哲学中的“truth”是“真”而不是“真理”。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几个核心概念之一,乃是“是真的”这个意义的东西,而不是“真理”。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海内外一直流行着中国哲学无“真理”概念的观点,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自古以来,中国哲人就强调“道必本乎真实”,即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真理的追求。有对“虚象”与“实事”、“实象”与“假象”、本质与现象等概念的哲学探究,有“别宥”“解蔽”“订其真伪,辨其虚实”“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使“真理灿然于吾前”的认识方法,有对经验变先验的认知架构的深刻反思。其中,“实事求是”乃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中最值得珍视的精髓,被走在世界哲学前沿的人士看作可以免除人类狂热和灾难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在中国文化中,“真理”是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至于把中国人重视关系视为一种严重问题,更是无知之谈。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存在,并且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其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父子、朋友、同事、上下级、左右邻、真理与谬误、传统与现代、演讲者与听众…… 可以说关系无处不在,须臾都离不开。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概莫能外。外国人与中国人在关系上有一些不同,各有侧重,但却一点也不弱。

近些年,通过电视和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中国出现了三个最有名的“讲故事的人”,即老梁、马未都和高晓松。马未都主要是谈古,老梁主要是论今,高晓松则主要是“说洋”。三位当代说书人有有写作班子为其选题撰稿,当然在实际讲演中说书人会根据自己的习惯程度不同地进行“润色”。由于写作班子的知识局限和真实情况掌握的不足,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欠缺乃至谬误。



如马未都按传说讲解中山装口袋纽扣等零件的高大上寓意,老梁把香港归错类等,而高晓松的错误或偏见则比上面两人多得多。例如说美国的耕地是中国的数十倍,美国资本家跟孙子似的,经常被工会欺负! 有朋友说,高晓松的每一期都能挑出十处以上的谬误或胡说八道。本问题即可以作为一个证据,一句话就有三个明显的问题。


无中生有hz


哎,一声轻叹。高晓松说的没错,这也是哲学学术圈的主流观点,孔孟老庄是思想家,而不是哲学家。倒是看了绝大部分回答后不得不令人感慨:历史传承不是禁锢发展的根源,出于归属感而陷入对历史传承的迷思才是。

毫无疑问,我对自己的民族有着传承至今且从未中断的文明感到自豪,然而,生老病死,新旧更迭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新文明基于旧文明,代替旧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动力。

而一个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如果不能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博采众长,对自身批判继承,吐故纳新,深入改造来获得新的发展能量,就如同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只能在漫长岁月中不断积聚腐朽之气,僵而不死而已。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边融合边淘汰,新旧交迭或者在一个文明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新陈代谢机制来不断改良,从而实现发展进步的。因此,与其拿文明的岁月来沾沾自喜,倚老卖老,不如给岁月以文明,让文明永葆生机。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文明总体上表现出长期单一性和封闭性,是非常糟糕的,这是禁锢发展主要原因。而一个在文明初期就被“归虚”而非“化实”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带入歧途的民族,哪怕经受了数百年由盛而衰的漫长历程,直至差点国破家亡,但很多族人后辈们却执迷不悔,依然坚持用自以为是的落后思想和文化来锁禁自身,满脑子想的都是跪祖宗,拜“圣贤”,仍然做着那些通过自省自悟从而“天人合一”“得道飞升”的迷梦。这是民族的危机,子孙的悲哀,也是文明衰亡的征兆。

所以,历史传承并非尽是财富,或许更是一种负累。而“传承至今且从未中断”更像是一个美丽的骗局。

* 关于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我以很多人追捧的《易经》来简单说一说。

2019年3月27日


虫不知我心


高晓松:你读完《易经》原版了吗?你读懂了吗?你读完《道德经》原版了吗?你读懂了吗?你读完《红楼梦》了吗?你读懂了吗?如果你没有读过原版,也不敢肯定你读懂了,你竟然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哲学,你竟然说西方哲学关注真理,而中国研究的是关系,你瞎说,你胡说!

马克思主义思想属不属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是否研究关系?

马克思主义既回答了什么是真理,又分析综合研究了关系,从而揭示了“存在”的真理。

“圣经”里有西方哲学吧?高晓松!

“圣经”既关注了真理,也研究了关系。

“上帝死了”是西方哲学思想吧?高晓松!“上帝死了”这句西方哲学名言既关注了真理,又说明了“某种关系”的撕裂。高晓松,你胡说!你瞎说。

《易经》、《道德经》、《红楼梦》等中华经典已经记述了哲学是什么?已经思考了终极问题,已经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已经思考了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的终极问题。

高晓松,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你的见解都是片面的。你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界定,可见你的无知,对中国古代哲学,对西方哲学!


爨典璞旅


高哓松屁话!中国古诗里最普通的一句,月有阴,暗,圆,缺,月亮的月,诠释物质现象的辩证,连贯关系,我看当西方人只认识是月亮,而不懂月的阴,暗,圆,缺,孙膑兵法,奇和正辨证对立统一哲学概念,三千多年以前,所谓西方哲学文明,都没有进化…什么东西?埋汰祖宗!指南针,火药等都是哲学概念而产生的物质,这些基本概念,老百姓都懂…毛泽东有一句话,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中国人民的哲学,上下五千年与天斗与地斗的哲学,才造就了五干年的历史,单单一个佛学,可称之为哲学之母,马克思说过…!


用户9188947621486


本来是一个学术的讨论,被国人变成喜欢的骂架,中国最大的哲学是骂人哲学,从回答和评论就可以看出,真正讨论问题的很少。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哲学,这个初中就学过,哲学是研究万物起源和辩证法的科学,也是所有科学的最高基础,中国古代有无系统性的哲学著作呢?应该说没有!

第二,哲学思想只是哲学的一些零碎的东西,并不能说他是哲学家。比如,孔子是思想家,肯定有哲学思想,说他是哲学家,有点牵强。孔子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他的思想能延续2000多年,大多数朝代都设有专门的官职,国民政府时期还有。

第三,哲学是指导其他学问的学问,你不能因为其他学问或著作中有哲学思想就认为它是哲学肯定是不对的,就像物理中有数学计算公式,你就说他是数学的道理一样。

第四,有人说“和为贵”是哲学,恰恰相反,他违背辩证法的思想,反而不是哲学。

中国人的特征不是尊重科学,而是选择性的尊重,为我所用的,很多道理。比如孔子,比如儒家等,需要的时候捧上天,不要的时候下地狱。比如信佛,多数人是为求所拜,很少人是为信仰。

重要的一点,不能说有哲学思想的著作就是哲学著作。一个恰当的例子就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都要用到数学,但你不能说他是数学的道理一样,哲学也存在于许多著作当中。


创业问问


高晓松的说法,从西方的这些观点来讲,未必是胡说八道。所谓的不是“胡说八道”是指中国古代真的没有“西方哲学”。但古代中国的哲学,是更为大的“东方哲学”,可以预见,随着在东方哲学引领下的中国真正崛起的时候,东方哲学会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所谓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观的学问在中国的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东方哲学的世界观,是已经初步形成理论体系的古代东方哲学。老子的“道”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老子的“德”就是对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诠释。

孔子和孟子则是东方哲学当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倡导者,由他们共同倡导的“孔孟之道”,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类的社会活动的指导意义和指导效果(公众的认同度)要比西方哲学大的多也强的多。

其实,只要不带有色眼镜,都会清楚,那就是东西方的哲学都在追求“本质和本源”的东西,视角不同,认识的方向和深度不同,但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和西方哲学不同的东方哲学,也是哲学,也在试图寻求“真理”,只不过东方哲学更注重的是内在精神,而西方哲学则慢慢的靠近了“存在”。

高晓松拿着西方哲学的标准来审视东方文化,他看不到“中国的哲学”大约也不过分。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这也是“哲学”。


步武堂


日本研究西学的态度则是:西方的器物为何那么先进呢?西方的社会制度为何能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何能调动众人头脑的主观积极性?

同样是对待西学。日本是主动的寻找产生这个结果的“源动力”;中国则是寻找“船坚炮利”的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人找到了西方的哲学。“哲学”一词是日本人根据Philosophy一词翻译过来的。日本人在学习西学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名词,许多名词后来传到中国为“我”所用。包括“哲学”一词。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在日本人未创造“哲学”一词时,中国人不知“哲学”为何物。后来,为了显示中国的也有“哲学”,扒出中国的经学来一晒,啊!中国的哲学大于西方哲学,不信?你去翻一下国人编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家比西方古代哲学家的总和还要多。

其实,最早说中国没有哲学的人是黑格尔。他认为孔子等人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的道德说教,为人处世方面的智慧,怎样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取得先机等。

至于其它问题,限于篇幅,只能下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