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房子是累贅還是財富?

房價和股價一樣,都是社會大眾關心的問題,與民生相關,與金融核心相關,當然,更與城市家庭的財富相關。某種意義上,中國人的房子,決定了中國人的資產及自由程度。

01

“談房價”的學術套路


房價怎麼定呢?有一種是“比價法”,無非是房齡、戶型、裝修、位置與地段、配套、小區環境之類的,但這樣子比下去,恐怕是隻漲不跌了吧。

去過上海嗎,看到那些老別墅,現在是千金難買,但有人問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嗎?原來民國時期的業主是誰,他當時買房子是怎麼想的?投資還是自住?剛需還是軟需?

到處都有歷史,歷史到處都在提醒大家,所謂房地產的保值和增值,完全就是個神話。過去是,現在更是,房地產本身是不會投資保值的,真能投資保值的是經濟環境,經濟趨勢,是大環境!

房地產本身就是宏觀產業,這個性質就決定了,它不能像電視機那樣的商品一樣,用投入產出來衡量,不能用供需來衡量,甚至根本就不能用價格來衡量。因為你今天有的,明天可能就會一文不值。

北大的教授錢理群賣掉房子住進養老院,這是真大師啊,看得懂世態炎涼,有歷史感,但在中國,這樣的人有幾個?

上世紀80年代,你炫富試試?一套房子說是70年產權,那是多大的一個時間跨度啊,投資?也就是忽悠吧!你現在賺錢了,你肯出手嗎?不會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包括經濟學大師們都沒這個理性思維程度,按照市場邏輯去出牌,何況普通人呢。

現在講什麼“最賺錢”的滿天飛,各路英雄豪傑都在講,但什麼“最賺錢”,跳不出發展邏輯,失去了發展邏輯講“最賺錢”,那就是純忽悠。

原因很簡單,最有權力的政府,也要受發展邏輯的制約,不管它願意不願意,它跑不出去這個圈子,它跑不出去,你能跑的出去?




02

轟轟烈烈的房價調控


這一輪房地產調控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調控令”

引人矚目的是北京,提出了房地產調控八個方面的措施,被稱作“京八條”,政府施展出“組合拳”,在金融槓桿、土地供應和銷售價格等方面對北京樓市加以管制。

接著還有,廣州、深圳、南京、天津、鄭州、成都、濟南、合肥……針對高房價的調控措施,早有宏觀徵兆。

一是貨幣政策走向令人擔憂,大量貸款流向了房地產,而不是實體經濟,完全出乎官方預料;

再一個是各地偷跑,出乎意料。原來就有房價管制措施的,但各地打著“保增長”的旗號,先後都悄悄地放開了,結果各地經濟增長未必保得住,但卻引發了新一輪的房地產炒作。

很顯然,這裡面值得思考的問題顯然是太多了,事情根本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的房地產調控(限購)政策是從2010年的10月初開始的,但是限購令的細則出臺時間,拖了好久,一般說是在2011年初才真正出現。在此之前,還有很多的政策信號釋放,文件出了不少,但根本不管用,沒人當真,反對的倒是不少。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中央的任何動作,都能轉化為各地推動房地產的熱情,中央要去庫存、去槓桿,地方立即就能推出“大學生買房零首付”、“補貼購房”等奇招。




如果再往前捋一下,那房地產一直就是支柱產業,城市化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柱。甚至到了2014年,中央已經有壓力了,但各部和各地政府還是認為未來20年城市化是主要方向。

這種情況下,各地怪招迭出,有通過所謂土地確權來搞房地產的,有挖山填湖搞房地產的,甚至有千方百計擠走實業,用工業園區搞房地產的。

在這一片大熱之下,土地經濟這樣玩下去會導致什麼問題?也就是說,國家下一步,要走什麼道路的問題。畢竟政策是在5、6年後才有反應,才開始表達擔心和限制。這就是中國房地產調控的由來。

現在,如果要估計官方的思路是,估計是先穩住再說吧。這個“穩”字,不管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恐怕就又得熬段時間了。




03

城市化理應穩字當先


城市化是規律,是發展邏輯,一個地方不會永久是農村,有錢了就要建房子,終究會搞城市化,搞房地產,自古皆然,有沒有經濟學家都一樣的。

所以,關鍵是錢,關鍵是資本!

從城市化的數據上看,也是這樣的情況,1999年的時候只有30%,2008年的時候是45%,2016年是56%。從30%到56%,中國只用了17年的時間,而一般國家要用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總的來看,城市化是好事,中國的政策大原則,放在這上面,沒有任何錯誤,關鍵在於控制。

我總是說,宏觀調控的奧秘就在於微調,而不是大動作。就像美聯儲,利率一次只調一點點。

大砍大切,那不是宏觀調控,那是走投無路、背水一戰的表現。問題就出在怎麼也控制不了,一搞就過頭,不搞就停車。

1.速度問題


我們到國外去看,人家發展速度不快,城市面貌變化不大,但生活水平卻比我們高,也就是說城市化的結果反而更好。

這中間差的是效率,蘿蔔快了不洗泥,就是這句話,發展問題上也是如此。

你到冰島去看,這個國家簡直就是一個大農村,但就現在的社會發展指標來看,冰島一點也不比其他歐洲國家要差,很多指標都是名列EU28前列的,所以對城市化不能太迷信。

我們現在的情況就是對百米衝刺的速度產生了依賴性,有了“速度依賴症”,明明知道這樣跑下去不行,但就是停不下來。

2.水平問題


速度快了,發展水平不可能很高。我幾年前講過,中國很多城市建的房子,也許過了10年就要炸掉。據說,現在有不少地方,已經開始炸了。

人對好壞、美醜是有各自標準的,這個標準還會改變,在一個家庭裡面,老子和兒子對好壞、美醜的標準都不一樣,到了社會更是如此。你現在覺得好看的東西,將來就覺得醜了,怎麼辦?都炸掉?!

你現在可能覺得衚衕礙眼,要拆掉重建,但將來這可能就是個寶了。你覺得現在長城殘破,用水泥全糊上就是美觀,但將來就會後悔。

我們為什麼要到國外去看,國外的老東西多啊,中國呢?現在拆的已經沒有多少真正的老東西了。

上海有一個建築師,把三代人擠得要死的老房子設計的美輪美奐,住在裡面的老人一看就哭了,她一輩子都不曾想到自己的房子可以這樣美。實際上,沒有所謂棚戶區,只有未經好好改造的老房子

我們的棚戶區問題,實際是長期城市管理疏忽的地方,這種管理缺位造成的問題,不會通過新建一片房子就解決的。




3.成本問題


城市化會導致成本大幅上升,損害實體經濟,損害房地產之外的其他產業。電商怎麼來的?那不是馬雲的本事,而是沾了中國城市化的光,街道都沒了,生活極為不易,買瓶醬油都要開車去,於是電商來補空缺。

別以為電商提供的就是便宜的產品,今後物流成本一定猛增,最後一定會超越街道商業提供的商品價格。

產業就更別提了,製造業不都是不講成本的高科技,還是要比成本的,中國成本這樣高,人家自然要轉移產業,產業都走了,實體經濟怎麼發展?這樣的前景,在大講特講城市化的時候,大家想到了嗎?把它作為一個前提條件去考慮了嗎?

4.管理問題


城市是可以無限大下去的嗎?

一個節假日,你看這交通堵的,雖然人人滿嘴“三字經”,但人們年年照樣這樣過。

有人以為,城市一定是可以設計的,河道多礙事啊,把它填上可以建樓。一下大雨,城市的下水道都成了噴泉,城市變成了海洋。實際上,再好的下水道設計,也不如自然形成的河道排水順暢。

如果一切圖快,一切為了房地產,那這一切顯然是顧不上的,一切屬於必然。

節假日到了超市,少數幾個被設計成商業中心的市場,北京口音已經很少了,在這樣的市場中,你買盒鞋油都沒有,看著琳琅滿目,實際都是大路貨,面向的是剛進城的消費群體和他們的標準。

大群的外地人擁擠在北京的798藝術區,抱著孩子的阿姨,將雕塑藝術品當成了曬太陽的躺椅。

城市管理跟不上,這就導致我們搞的根本不是城市化,而是逆城市化,讓城市變成了鄉村,而不是鄉村變成為城市。




5.轉型問題


別以為有錢了,大家就消停了,實際會開始社會轉型,一場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革命就要開始了。這場革命會用消費來包裝,表面看是消費革命,實際是一場社會大轉型。

消費,表面看很簡單,鼓勵大家花錢唄,看著是簡單,實際卻要了命了,因為消費社會是一種多元社會,否則消費起不來的。在消費社會里面,政府一定要做出變革,要適應消費社會的一切。

實際中國的城市化透支了未來的資源,比如地方政府債務,增長速度太快了,但基本沒解決的好辦法,只能讓債務延期,這不是透支未來嗎?各種資源和城市相關的大問題,也是在透支未來。

談房價,你得真懂這些問題,有學術功力能夠聯繫在一塊考慮,才能講房價問題。

所以,城市化是一個大背景,我們談房價的時候,你無法忽視,當然平時可以假裝看不見。



04

怎麼談房價?


這個就有不同框架,不同重點,不同週期,不同哲學的問題了。

經濟學可以只取一點搞研究,凡是不清楚的,都可以設定假定條件,只看有什麼用,不看這樣做了會有什麼後果,對發展邏輯不考慮,政策研究可以嗎?不成,因為發展邏輯決定了,該來的肯定會來,所以必須考慮。

重點都不一樣,結果能一樣嗎?咱們只談房價,不談其他的,那能談出什麼結果?自己騙自己吧。

價格總是時間的函數,但在時間週期裡面,決定因素就多了去了,怎麼變化?談不談?如果也不談了,那就隨大流吧。別人說漲,你也說漲,要錯反正一起錯。

至於怎麼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利益傾向,這就是個哲學問題了。

談房價,實際很困難。

1.城市的發展邏輯

首先,你要梳理一條發展邏輯,搞清楚世界各地的城市怎麼演變的,各有什麼優劣。

書本是不會給你這些東西的,那裡面都是別人的看法,有對,有錯,我後面還會講到。最關鍵就是城市的發展邏輯。

2.房價的決定因素

其次是圍繞房價的各種決定因素,這個很不好整,變量太多,不知道哪個會爆炸,謙虛點的就得搞研究了,聽取真正大師的意見,這是考驗功力的地方,但也是發生決定作用的地方。

3.遠期和近期的關係

遠期和近期並不是總一致的,近期看可以,遠期看肯定不行,這要搞清楚關係。假如你是個職業投資者,這一條就最重要了,以為近期可以,遠期肯定也可以,那是蠢蛋。以為近期不行,遠期肯定可以,那也差不多是個蠢蛋。

4.哲學問題

談房價,先要搞清楚,你對面的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個什麼樣的群體,他有什麼樣的哲學觀點,否則變成了對牛彈琴。

那種高度抽象的方法,比如經濟學的方法,往往是靠不住的。拿數字唬人也是行不通的。無論薩繆爾森還是佛利德曼都說,自己很少用數據說話

5.市場問題

這個最好辦,就是市場的基本情況,也就是前面我講的市場基本面那些比較性數據。要注意的只有一點,今天的情況,不代表明天的情況。




總體來看,我的意見是:

第一、現在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接近極限狀態

第二,今後房價是高還是低?我的答案是忽高忽低,低也就是有價無市,為什麼?資本過剩的時候,市場表現都是潮汐式的,我稱為是“潮汐市場現象”,大潮湧來,價格狂漲;大潮退去,立刻大跌或是僵在那裡。

第三,會不會崩盤?答案:房地產這個市場現在不會,將來很可能。現在不會是因為這是一個宏觀產業,牽連的人和資源太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非到最後關頭,崩不了盤

一旦崩盤就全瓦解,不會只是一個房地產市場。

第四,有沒有辦法找到出路?我的答案是,除非另尋出路,老路子上漲、調控、再上漲、再調控,早已走不通了。唯一的辦法是另尋空間,實際我過去也反覆講過,世界大國在發展的關鍵時刻,都鋌而走險,拓展生存空間,不是沒有緣由的,那也是一種發展邏輯。




05

應該任憑房價上漲嗎?


在這個市場中混久了的人,很多是偏激的。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CCUD)的一位主任談及房價上漲時表示,要想遏制房子投機,還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政府應該允許房價上漲,房價漲到頭就沒人投機了

“香港為什麼沒人投機房子?因為房價太高了,沒人炒得起。”他表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調整房價是將房價上漲收益轉給了一部分人,比如興建保障房。

自由市場學派是主張讓市場自由調節的,實際這種觀點是有明顯缺陷的,“房價漲到頭就不漲了”,什麼是頭?這個頭存在嗎?這是明顯被忽略的一點,中國老百姓有50多萬億的儲蓄,哪裡是頭?這個話講得太輕鬆了。

至於說,香港沒人炒樓,那是不熟悉香港人炒樓的方式,就不談了。自由市場不是萬能的,尤其相對於有限資源條件來講,更不是萬能的,給了這個,就給不了那個,所以調節是必須的。




世界上哪個國家可以說,政府完全放棄調節作用,沒有的。確保健康的市場秩序,這是世界各國政府的責任,中國也不例外。

所以,對於房地產,不能總站在一個狹隘的空間裡面去看問題,我已經講過,這是一個宏觀產業,鏈條太長,從政府到老百姓,都栓在上面,牽一髮動全身,更要小心。

對於這樣的宏觀產業,如果用普通產業的標準和尺度去衡量,讓其自由發展,未免太幼稚了。普通產業最多就是一個產業的興衰,宏觀產業則是一個國家的興亡。

現在看來,能夠讓房地產穩下來,就已經相當不錯了,這總比讓市場大跌要好得多吧。

其實,像日本房地產熱那樣的例子,無數人已經講過了,中國幾乎一點不差的在複製日本的軌跡,當年日本也是地產大熱之後在世界上狂買資產,中國現在也是。當年日本人也不相信地產會崩盤,號稱“日本神話”。

這些資料尤其是其中的道理和邏輯,稍微看一下,在表達自己的過分自信之前稍微停頓一下,也許就能避免問題。

世界上哪裡有一直上漲的道理,如果真有,那財富就不會是流動的,一直會在某些人的手裡,你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城堡,就不會是殘破的,而是始終富麗堂皇的

06

房價上漲=老百姓財富增加?


樓價上升是不是代表老百姓的財富,決定因素要看市場和形勢,樓賣不出,這個財富等於零;

其次是成本因素,如果樓價是升了,其他升得更快,你的財富在哪裡呢?

其實,資產價格與財富並無直接關係,與價格直接相關的是交易。




07

中國城市化的大勢所趨


現在要求發展實體經濟,怎麼發展?

既然有了城市化,有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房價上漲,那麼成本上漲就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對製造業的殺傷也無可避免

蘋果的主要代工廠商富士康是在中國下重本的製造商,但它現在也夠嗆。據說,富士康已經在中國生產基地安裝了4萬臺機器人,以儘量減少僱傭的員工數量。

來自富士康內部的人士說,目前富士康每年生產1萬臺機器人。富士康可能繼續利用機器人取代員工,僅在崑山,富士康就裁減了6萬名員工。

這不是好事嗎?開始搞科技了!不過有一點別忘記,中國的後邊有印度。我們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成本很低的國家,如越南、緬甸和孟加拉等國,包括富士康在內的製造業不會忘記這一點,所以他們都在大幅度加大對低成本國家的投資,那裡才是他們的未來,不是中國。

中國經濟現在最頭痛的就是產業科技沒跟上,產業轉移卻大規模發生了,製造業沒能出精品,價格優勢卻失去了

今後看的就是中國能不能適應未來消費社會的節奏,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的社會,這是一場大變革,做的好,那麼中國經濟還有希望。

現在看,管理層正在盡全力向這個方向推動改革,但步履艱難,不容易。

不理解的人,不明白的人,遍佈各界,無非都還想著過去的日子,想著大把資金在手,這些都是投資型社會的特點,但這種日子正在走向結束

一方面, 紀律在加強,管制在繼續;另一方面,社會發展導致的轉型壓力大增,不轉也不行了,老路走不下去了:

所以未來,中國走向一個消費社會

用正常的消費增長,用服務經濟

用科技,用新市場空間

來代替投資和炒作

代替對數量和規模的追求

代替對增長速度的追求

更多信息關注(惠州樓市信息諮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