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一味誇大漢唐的作用有礙於客觀地瞭解世界歷史和不同文化

不久前參加一次廣播聯線採訪,有一位聽眾提問:“中國文化能夠領先於世界幾千年,究竟有什麼特點?”我聽了不知從何說起,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否定他的前提,但看來他這樣的認識由來已久,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最近,電視片《望長安》播出後,有記者電話,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漢朝、唐朝能領先於世界?”

類似的說法或概念不僅由來已久,而且已根深蒂固;不僅存在於民眾,連一些專家學者、甚至歷史學者也是這樣認為,並且以此教育學生和公眾。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一項嚴肅規範的研究成果可以支持這樣的結論。要說一個國家領先於其他國家或全世界,必須進行具體的比較,或者它們之間有過競爭併產生結果,至少有過比較頻繁的接觸才能作出大致的判斷。可惜無論漢朝或唐朝,與當時的世界或其他強國之間都不存在這樣的關係。

漢朝與羅馬帝國大致同時,但基本沒有交往,更沒有正面接觸。在中國史料中曾提到來自 “大秦”的“使者”和“眩人”,前者顯然並無正式使命,只是漢朝方面的一面之詞,後者不過是流落的雜技藝人。東漢的甘英曾奉命出使大秦,但到波斯灣就知難而返。雖然不能排除雙方偶爾會有間接的人員交往,但相互的瞭解完全不足以作出大致準確的比較和判斷。唐朝與外界的聯繫和接觸遠勝漢朝,但與大批外族、外國人來到唐朝相反,唐朝人幾乎沒有涉足境外。除了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的民眾外,有限的例子都不是出於主動。玄奘去印度是為了求法取經,回國後一心譯經弘法。要不是唐太宗要求,連《大唐西域記》也不會問世。杜環是怛羅斯之戰的俘虜,好不容易才返回唐朝,因族叔杜佑編纂《通典》才留下千餘字的《經行記》(其中有杜環親歷的阿拉伯帝國的記載)。

如果要作實力的比較,最重要的無非是人口、疆域以及軍事實力。漢朝的人口最高為6000餘萬,最低不足 2000萬。羅馬帝國人口高峰估計在7000萬左右,甚至有歷史學家估計為1億。漢朝的穩定疆域是400多萬平方公里,西域都護府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但除了西漢後期的60年能延續控制外,其他時間時斷時續。羅馬帝國的疆域也不固定,但其極盛時期並不亞於漢朝。唐朝人口最多時有8000多萬,堪稱當時世界之最。但唐初人口只有2500萬左右,急得唐太宗下令全國寡婦改嫁。唐朝後期的人口已減至約4000萬。唐朝的疆域最西曾達到鹹海和阿姆河流域,最東包括朝鮮半島大部,但為期不過數年。對一度擁有的遼闊邊疆,一般僅設立羈縻政權或軍事監護,真正穩定統治的疆域不超過漢朝,安史之亂後還不如。與阿拉伯帝國的極盛疆域相比,唐朝並無優勢可言。漢朝在軍事上的主要對手是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陳湯滅郅支單于時可能曾遭遇過羅馬的遊兵散勇,但從未與羅馬帝國的軍隊作戰。被唐朝擊敗的東西突厥也屬遊牧民族,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唯一一次怛羅斯之戰以全軍覆沒告終,包括杜環在內的大批將士工匠被俘,唐朝軍隊再未越過蔥嶺。唐朝與吐蕃(藏族的先民)之戰也互有勝負,但總說來,吐蕃處於擴張,一度佔領過唐朝首都長安。

至於文化方面,由於一定的文化都是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產物,所以很難有優劣之分。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也不能簡單地比較出先進或落後。例如羅馬的主要建築都用石料,大多以大理石裝飾,而漢朝的建築為土木結構,石料僅用於基礎或裝飾。在當時都顯得壯麗輝煌,但經歷風雨滄桑後,羅馬建築風采依然,唐朝建築廢墟難覓。不過唐朝人即使想造羅馬式建築,哪裡有那麼多大理石、花崗岩?要是沒有地中海,羅馬人又怎樣將大理石運往北非?精神文明更難作優劣之比,今天還是如此。

總之,漢唐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也是世界史上為數不多的強國之一,漢唐雄風值得我們自豪和珍惜。但漢唐的直接影響範圍集中於東亞,並未超出亞洲,一味誇大漢唐的作用有礙於客觀地瞭解世界歷史和不同文化,只會滋長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封閉意識,不利於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