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石家庄结婚都有哪些习俗?

菲尚FashionWedding


石家庄包括二十多个县市区,婚俗大同小异,井陉婚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为例介绍石家庄婚俗。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是“千年古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的西陲,境内崇山峻岭,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战争频繁,逃灾避难的饥民在这里流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文化地带,一些优秀民间艺术在这里生根开花,世代传承。尤其是井陉民间婚俗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在汉族婚俗中极具代表性。

旧时,男女双方成婚不由个人作主,须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可行夫妇之大礼,否则,便视为不孝之举。也有两家关系要好或为世交之家采取指腹为婚的,孩子尚未出生便给他们套上了月老的赤绳来确定他们一生的幸福,终因夫妻不和睦而酿成多少爱情悲剧,而且提亲时多讲究门当户对,两家地位相衬,资财相当才愿攀亲,此外还看属相生肖,大相是否合适,有歌谣为证“从来白马怕青牛,金鸡见犬泪交流,猛虎见蛇如刀断,猪与猿猴不到头,龙逢玉兔云端去,羊鼠夫妻一旦休。”由于受这种世俗的约束,致使多少情人难成眷属。

一、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无媒不成婚”,议婚开始,一般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女方家人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女方“相亲”满意后,由男方家给女方家交订金。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向女方家“交压婚”,即“许亲”, “定亲“了。一般男方家由长辈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财礼,男女双方家长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称为“会择”或“择期”。就是人们常说的“递期”。

花轿为一大乘和一小乘,大轿能摘开,走时将小轿放入大轿里面,到女方家门口,摘开大轿,取出小轿进入女方家娶新娘。

迎娶时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双方要互赠手绢或红毡。迎娶队伍回到男方家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尚有许多繁文缛节,俗信讲究。

新娘从金鞍上迈过,意在迈福。进门后有吉利人(属相相合)将红枣、谷草短截、核桃等物大把大把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以赶煞神求吉利。

拜堂时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神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嫁女时,嫁妆多少,视家庭财力而异。民俗讲究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梳妆台等等。

故议婚时,男家多方挑择女家则自居于低门亲家,旧俗重男轻女,普通人称女家为低家亲家之例,不敢稍高苛求,正惟贫家女易于男。故议婚时,女家既择新郎又索聘礼,俗名“财礼”,少者几十元,多者二三百元,除财礼外更索许多衣服、首饰,男家以娶媳妇不易,只有俯首听命,无自由挑择之余地。贫家女子无终身不嫁者,而男子则终身不娶者极多,故普通人家不易嫁女为难事,子娶媳妇则视为大难之事。也有养女攀高门之论,不问才郎才德如何,先估计郎家园田产分至郎手可得若干,嫌贫爱富,相习成风,视为财帛亲戚,本地如习惯为女子出嫁,多在十五岁至十九岁,多取单岁,二十岁以上则不论双单。而且订婚,须在十五岁以前,普通在七八岁或四五岁,甚至有一两岁即定婚者,如至十五岁尚未订婚,往往寻再婚夫,取其资产,不计其年岁,再婚之夫年岁大于女子,普通大于十余岁,甚有二十几岁。盖女家即有爱富之心,而富家早婚成习,本乡富人多以儿子早婚为最快乐最幸之事。养儿至十二三岁即为婚娶,以盼弄孙之乐,故富家男子娶亲至晚不过十五岁,甚有十来岁即娶妻的。贫家亦有早婚者,但极为少数,又无年至成童尚未婚者,故养女者只期达到攀高门之目的,于愿足矣,其郎婿年岁却视为无关之重要。婚姻问题本是男女终身大事,可两姓父母却不以儿女的意愿为主体,只为了却自己的心愿。凭媒妁的作合父母包办成就两姓亲事,往往恐事不谐饰辞隐讳,遂致结婚后,夫妻反睹,比比皆是。

过去更有少数人家的童养媳,采取灶火炕里戴髻髻的办法,看个三六九好日,把童养媳叫到火灶房里(即厨房),在灶王爷面前,用椅子抬一抬,就算坐了轿,晚上入洞房,第二清早将发型一变梳为发髻,即为完婚。

二、定婚:经过第一步议婚,男女双方均无异议,便由男女两家长辈或媒人各具子女的庚帖即生辰八字对合,大多由男家长辈或媒人执男子 庚帖到女家上门定亲,一般情况下没有女方先出帖的,俗谓戏男不戏女,女家唯恐事不成者而先出帖,事属为少,惟井陉城西一带,总之,用井陉一带的风俗来说,闺女没有倒赶门儿的。女家若先出了帖,男方还须压帖,将女家帖压在灶君神龛三日,三日内家居平安,不出意外则意味着平安,若家庭出现争吵,灾病摔碎破器具等事,谓之不平安,可另有别论。所谓的庚帖又称,四注帖,即将婚者的姓名、字、生辰、三代宗亲及籍贯四项内容一一写明。男帖写上乾造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女帖写上坤造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且用干支纪年月方法书写,并作现在的公元纪年法写乾与坤,取乾为天,坤为地之意。双方各附有维物作以为证,男家附与首饰衣服、,女家附与钱囊、笔墨或书籍等物,也有将索聘财物名称,录于帖之反面,以便男方观察,男方认可则事为成,否则作罢、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执帖订婚的方式逐渐消失。一般由男女双方近族长辈(叔叔、大伯)商订儿女婚事,女方置办酒席招待,席上将婚期、财礼递契所用的馍馍的数量,新婚物品及家具的一切情况一一谈妥,订婚仪式告一段落。这桌酒席的付出是由男方负担,称之为“席钱”。为了省事也有将订婚和递契两个仪式一并办理的。

建国后,旧时婚俗淡薄,提倡婚姻自由,自选对象习以为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旧习抬头古礼仍循,时而出现“唯成份论”,时而以男方职业为前提,时而女方要彩礼谈高价方可议婚。八十年代以后,风气渐变,职业如意,性情随和,地方条件适宜即可谈婚论嫁。也有自由恋爱,双方家长同意找“现成媒人”撮合的,也有家长先物色好,媒人搭桥而成的。

三、递契:古时又称“传书”,婚期选在当月的,一两个月,数月的不等。这要按女方的属相而定,为了吉利一般尽量选择大利月,例如,玉匣记上明文规定,“正月七月迎鸡兔,二月八月虎和猴,三月九月蛇共猪,四月十月龙和狗,五月十一月牛和羊,六月腊月鼠与马”。否则不按利月迎娶那么就会有烦事,不利之事,甚至凶事出现。例,属鸡兔是正月、七月的利月,在六月腊月迎娶对媒人不利,五月、十一月迎娶对翁姑(婆婆、公公)不利,四月十月迎娶对女方的父母不利,三月九月迎娶对自己的夫君不利,二月八月迎娶对自己本身有碍……这是月份上的选定。一般在订婚以前,当年能否过事,首先查看了男命、女命禁婚年才按利月订月的。其次再查看禁婚日,选择黄道吉日、大明吉日、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不将日等吉日,查看嫁娶周堂图等事宜、迴避神号、鬼哭、红沙日、避开妖星、卜木、立早、禾刀、角己惑星等凶星。然后再查看到家(下轿)吉时辰。定下了婚期还要根据娶送女客忌三相“申子辰年忌蛇鸡牛, 丑年已酉忌虎马狗,寅午戊年忌猪兔羊,亥卯未年忌龙鼠猴,查出和女方属相相合的定下娶和送的陪客各4名。其外还要尽量选择容貌端庄、落落大方、能说会道、知俗识礼、命里全奂(父母俱在,丈夫平安,儿女双全)的妇女。当送女客,古时留下姐姐能娶不能送的说法。还要找一个5-8岁的男童当压轿孩。且多有先当娶女客,后当送女客,假如先当了送女客,那么她只能送不能当娶女客了。旧时当一次送女客给馍馍30个,顺便也得用馍馍烟酒谢媒人。

男方按女方索要的“递契馍馍”(一般按女方的亲眷多少而定)的数量备好。过去用多层的食箩,两个人抬一个,现在用簸筐(编制而成的一种盛物稼什)用机动车拉着。馍馍上也放着用红布条捆好的葱和粉条各两把。(谐音女子洁白如玉,又示饭菜之意)连同婚书(龙凤贴)及布料由男方同族长辈送至女家,示意将要迎娶之意思,并订下迎娶之日,当午女方备宴款待,男方付席钱。(几百元——上千元不等),席后女方按亲戚朋友远近遍送馍馍,并通知迎娶的日期及地点,以便准备礼钱、礼物届时参加婚礼。

四、迎亲:当地人称之为“过事”“娶媳妇”,也有的地方把嫁姑娘称之为“拼姑娘”,这个阶段是婚俗中最繁琐最紧张的一项。

1、在婚娶之前,男女两家都要对自家的屋里屋外修饰一番,粉刷墙壁,修整院落,特别是迎亲的一方,更是忙忙碌碌,根据自家的环境条件,甚至不分昼夜地忙活着,油漆门窗,置办家具,尽量把新房装饰的好一点,贴窗花,屋内彩挂,院里院外张灯结彩。邀请同族中人(俗称当家人)现在称之为总管,一般由近股的爷爷、叔叔、大伯负责,配备一两个助手,称之为副总管。议定婚及各项工作的按排购置所需食物,旧时涉及筹借席棚,大小锅头、盘碗、盆盆罐罐,大缸小缸,碗筷酒壶酒盅等一切器具杂物,大厨房落实并安排好(做饭的)小厨房(炒菜的)端菜端饭,洗盘洗碗等等其他杂务传忙的(俗称“传掇的”)。提前预订轿子、轿夫(抬轿子的)借雇马匹、车,还要订执事,假仪仗(旗、锣、伞盖、牌、金瓜、钺、斧、朝天蹬等)雇欢手(器乐队),富家满帖楹联,悬灯结彩,装璜点缀极力铺张,贫人则量财力而行,从陋就简。

时过景迁,当今办婚事就不比过去费那么大周折了,盘火起灶,购置物品租赁器具,召之即来,金钱一挥,应有尽有,十分便利。

显而易见,女方自然比那男方显得消停,“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闺女出嫁本是件喜事,每逢此时做父母的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就在出嫁前同族的婶子、大娘、大都有请姑娘吃饭的习惯,人们把这顿饭俗称为“离娘饭”虽然如此,做父母的为了女儿出嫁,根据自家的条件,给女儿准备好“陪送的”(指陪送的嫁妆),准备“打发闺女”。

2、届时迎娶:从古至今,迎娶之时队伍比较庞大,特别是当今更为明显,仅放炮一项由过去的三声五声,演变为放炮员就三人五人还嫌太少,还不够热闹排场,甚至不下十几人来完成放炮一项,现在的人目的也只有一个,图热闹、吉利,讲排场。在旧时的传说中,并非如此,神卦周公与桃花仙子的凡韵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了数千年。周公为了能从桃花女手中夺得“天书”下部企图借成亲之机暗害桃花女,这两位超凡的神奇人物由此展开了一场离奇曲折的婚嫁斗法之争。周公设计圈套让桃花女一上轿就犯黑煞,一上路就犯五鬼,并有白虎拦路,一下轿就犯丧门星,一进门就犯白马星,一拜天地就犯金鸡星。

迎娶时放炮声是周公给那些已约好的“凶煞、厉鬼、妖魔”发的调度令,目的是让他们在迎娶的途中暗害桃花女。可桃花女并非凡夫俗子,神卦周公能捏会算,预知未来,但是正因为手中没有下部“天书”对预知的事情没有挽救的方法与措施。而桃花女则有这等能耐,对周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都有她相应的对策。现在延用出嫁时“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轿顶上插柳条”娘家兄弟“送亲押轿”。现在迎娶途中逢古树、碾、磨、庙、井、怪石、丁字路口、十字路口、贴“红喜字”“遮红毡”(红布)“迎亲队伍不走回头路”的方法正是桃花女所采用的迴避驱邪、镇妖之术。新娘到了夫家门发现了三煞(左丧门、右吊额、中白虎)因此由陪客(随从)彭祖拉柳木弓、射桑木箭,才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大门口周公命家人点谷草火把想驱除桃花女身上的邪气,桃花女的随从(彭祖)见机行事把红毡(红布)铺上,让新娘“踩红毡”而过,周公又安排马怪在过道暗害新娘,桃花女的随从(彭祖)“撒草料”让马怪吃,而不至于伤害于她。“放年糕”是后人借马年高(糕)升之意,天地位放上“斗”是周公懈斗之意“戥”和“照妖镜”是桃花女亮出的“你周公和我斗”,称(戥)一称你有几斤几两。“斗”里边的五谷杂粮,其实是桃花女的随从(彭祖)撒给鸡精的。“镜子”“枣山”新郎家前门要点“长明灯”门子“撒白粉”“立靠杆草圈儿”等是后人用来镇妖破邪、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之意。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坐,是桃花女选择“安床坐帐”的吉向来迴避最后一关的。后人也做为避羞遮臊,少找麻烦罢了。

届亲迎期,一出大门,迎面便见“出门见喜”出了门就逢喜沾喜之意。

男方在迎娶临行前,须由和新娘属相相合之妇,将新娘所乘之轿内,(车内)先点灯花和清扫一番。

执事者列仪仗具灯笼实际内无烛光,只取美观而言,白昼起程也不可缺,盖古时无亲迎礼概系抢亲,抢亲在夜间须有灯笼,后世沿袭其意,故迎亲者必具灯笼、锣鼓喧天,异常热闹,新郎冠服整齐,披红绸乘轿或骑马前行,假如新郎当年为双数,还须佩戴一铜镜(现已无)娶女客和陪客亦乘轿或骑马相随,贫者也有骑毛驴或步行的。(随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由自行车、拖拉机到小汽车迎娶)。所经之地炮声不断,有着示威任何人须为之避道,俗称亲迎为“小登科”。

迎亲者至女家门前,送客冠带执酒相迎,旧时行脱帽一鞠躬礼,亦有长揖者新娘须出轿或下马还礼致谢,由陪客辅导送客邀至女家每越一门,由陪客赞礼,新郎送礼,送客拜客,送女客接娶女客。大家茶饭后,新郎到女家宗祠去拜神主,女家父母(岳父、岳母)允亲后,新郎二次来到神主前跪拜或鞠躬,新娘的兄弟还礼(现已从简),礼毕后女方家为新郎披绿绸与原来的红绸交叉成十字形,俗称为“披红带绿”,并在新郎帽边上插金花(现改为佩戴“新郎”“新娘”红花标志)。新娘上轿前,女家有一属相相合的妇女,先将轿里清扫一遍,俗称“扫轿”。新娘子挽处女髻近年多梳发辫,亦有剪发者,著红衣,如无红衣则外套,赁轿铺之红色隐衣、黄鞋、取黄道之意,送客抱新娘子入轿,恐践踏地上之神,让新娘子携一木匣子中置熟鸡子、冰糖、干粮、篦、镜诸物,另有一童子相随入轿谓之“压轿孩”。

在娶亲当天,男方的陪客,将女家的酒具或茶具偷回一至两件;还待女家用钱赎回,当今社会偷一些小巧玲珑的东西,也包括电气类的东西,专等待女家用钱赎回买糖果、烟之类的东西,以引逗取乐,现在称“逗哈哈笑”过去称之“偷富贵”。

起程前,新娘上下轿,车要看方向,如“寅卯辰女面向西,巳午未女面向北,申酉戌女面向东,亥子丑女面向南”。新郎上马前,由牵马人将马头驳回,俗称“驳马认亲礼”。(此礼现已淡薄)路途花轿不能落地,如遇特殊情况时,必须用红毡铺地方可落轿。假如男女双方的属相不相合的话,那么新郎新娘就不易结伴而行(特别指现在)。在选择吉日上如遇有对女方(新娘)不利的因素,便让新娘穿黄鞋或鞋内垫黄标而避之。现在用车队迎亲,首尾选择白颜色的,不言之明新郎新娘白头到老之意。娶女客要在女方家携带大干饼(白面烙的饼),小干饼(白面条切成碎块、用锅在火上炒熟),半路上就有人索取“干饼”的习惯,传说吃上这“新媳妇干饼”占喜气不牙痛。

3、进门:娶亲队伍到达男方家门时,男方同族的女眷(全奂之人,有男人、有儿女的中年妇女)首先启轿帘将压轿孩引入洞房,现在的压轿孩还要发红包,几十元至上百元。旧时新娘子根本不露面目,再由一中年妇女为新娘绞脸上的寒毛,俗称“开脸”开脸后才能进门。还须把小轿一直抬入洞房(大轿里面套有一个小轿子),进门时两旁竖立两束红布捆扎的干草(谷草杆)点染,正门口放一马鞍,上搁几块粘年糕。新娘须从马鞍上迈过而进院内,这时男方有一男子(一般是与新郎同辈或小辈),撒草料,意在压“三煞(指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为新郎新娘消灾驱邪,一边撒一边念念有词”一撒如花似锦,二撒金玉满堂,三撒咸享庆会,四撒华阁兰堂,五撒夫命富贵,六撒永远吉昌。七撒安康祖寿,八撒子孙兴旺,九撒凶神远避,十撒福禄祯祥。又如“一朵莲花就地开,迎接新人进门来,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积极慈令,洞房花烛进入洞房”。现在也有即兴发挥,编些其他吉祥之言代之,(现已用撒彩纸代替)一承旧意,二图快乐。一边念一边撒,一直进入洞房为止。就在进洞房时,又一中年妇女手拿红绸挂在门口中央,口中念念有词:“我把红绸高挂起,来年头上得大喜”。进入洞房后,旧时由送客先把新房炕上的毡子(用猪、羊等动物毛掺面压制抗寒)撤掉(意在换新)。新娘才可坐在面向喜神方位的床上。

4、入洞房:旧时在天地爷神龛前设“花堂”,即用黄纸将天地爷(北屋门东侧窗台上约50厘米的位置留有高50厘米,宽37厘米的墙坎,神龛封住,上贴红纸剪成的大红喜字,下置一桌,桌上摆一旧时的“方斗”,内盛五谷、五色线、铜镜、杆枰以及供品枣山(用白面块,揉成约有20厘米长,2.5厘米宽,厚1至1.5厘米,两头和中间各放一个红枣,用面片将红枣裹住,成半圆形,上锅烝熟称之为枣圈,用枣圈数枚垒成“品”字形的供品),枣山上用面捏成各种图案,用红绿颜色勾染。新婚夫妇就此花堂前行交拜之礼,也就是所谓的“拜天地”,旁有长者司仪,赞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面对父母跪拜),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现过事(迎亲之日)当天,同辈的和晚辈的,给男方的父母、婶子、大娘摸黑脸,(过去称包公脸,公正无邪之意)戴高帽,挑逗取乐。

据传说“摸黑脸”的习俗来自宋朝时期,宰相包拯包大人到同事和邻里家中贺喜,也许是包大人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的缘故,人群中,鬼神中都惧怕包大人的形象,做事都比较收敛,歪风邪气都不能抬头露面,因此喜庆之日安然顺利,始终是一片喜悦的气氛。这一事实在人群中得到了认可,每逢喜庆之日,只要和包大人扯上关系的都来邀请参加,有一次有人请他避邪,包大人公事繁忙脱不了身,告诉来者,回去后将家里的主事人摸上黑脸,也就意味着我的来到。来者回去照包大人的吩咐而办,果然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延续至今。

(旧时“过事”第二天清早,男方族中长辈择时坐于台阶上,以辈份大小顺序接受新婚夫妇的叩拜,叩拜时、小叔子、晚辈,爱开玩笑者,给新婚夫妇下跪的垫物下放上擀杖,头前放一脸盆,头磕上去“咚咚”作响,取乐逗笑。并按辈份大小,亲疏关系给新娘数额不等的拜钱,男方有一长辈、婶子、大娘负责接收拜钱,最后此钱的收入归婆家所有。

旧时有一整套的婚规礼俗,讲究新娘所居洞房须向喜神《协纪辨书》载有“喜神方”,可据以定喜神所值方位:甲巳日在艮方(东北),庚时:乙亥日在坤方(西北),戌时:丙辛日在坤方(西南),丁壬日在离方(正南)午时,戊癸日在巽方(东南)辰时,喜神值于正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五个方位,每日一方。社会理念就是既讲究迷信又图求吉利,有的人家所占新房没有向喜神的房屋,只好借用别人家的房屋作洞房、现时基本绝迹,按“安床坐帐方”如“寅卯辰女,堂房西间,南房东间,坐丙(南)向壬(北),巳午未女,东房北间,西房南间,坐庚(西)向甲(东),申酉戌女,堂房西间,南房东间,坐(北)向丙(南),亥子丑女,东房北间,西房南间,坐甲(东)向庚(西),的方法,在洞房内墙上贴“抬头见喜”或“洞房花烛”红纸条即可,含意喜神无处不在,抬头可见。洞房窗户上贴大红双喜字,上贴喜鹊登梅枝,下贴鸳鸯嘴对嘴,左贴麒麟送贵子,右边贴着石榴蹦红籽儿。

旧的风俗习惯,新娘枕内装有小棒槌(木头的)、核桃、花生和红枣等物,有视新娘入门康健,早生贵子之意。

5、待客:迎新娘队伍回到男方家门口“吹鼓手”器乐队不进门,在过去“吹鼓手”实属低贱之流“穷要饭的”,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凭自己的这点技艺,走街串巷,靠卖艺为生。在过去也有一句老话叫做“珠玉买歌笑”,富有人家逢上喜庆之事,愿意有人给自己捧场,为了讲排场闹阔气,增加自家的喜乐气氛,将这些民间艺人请来,吹拉弹唱,可又惧怕这些人给自家带来穷酸的晦气,就把桌凳摆在门口,将这些穿戴破烂衣帽不整的艺人阻止在门外,久而久之,这一习俗便延续下来。做为“吹鼓手”不进家门的理据。

新娘子按吉时进了门,行罢各种礼节入了洞房,示意大事以毕,小厨房炒菜,大厨房做饭,待客开始,称之“下马宴席”。“陪客”“送客”一般在男方的上房(主房)为一席。新媳妇的屋里(洞房)有“娶送女客”“压轿孩”。“吹鼓手”“器乐队”为一席俗称“门上席”。就在此时,还有俗称“小送饭”的来到男方家里,双手端着秕子(用高梁杆、线绳缝制而成平面盛物板)上边扣着四个瓷碗,他们是和新娘子一个村,或是住在一块的老闺女,也有委排关系要好的朋友。迎娶当天,做上四碗素饺子,也有做面条什么的,来给新娘子送饭,既为尽“地主”之谊,又可续同乡之情。她们都是饭没送到,她们所做的“小送饭”却让人在半路上遇见“抢先吃了”。大家吃点也沾点“喜气”“吉祥”。所以剩下的只是四个空碗。男方的婶子、大娘一看到她们便知情由,一个碗下面给她们扣一个馍馍作为回礼,这叫礼尚往来。家里来干活儿的人也就是“传掇的”,吃罢早饭(一般是面食为主)各就各位,忙活自己分内的工作。

迎娶当天上午巳时(9至11点),从娘家有一乘轿而来的中年妇女来到婆家,被称之为“坐轿子”,此人一般是新娘子的舅妈为多,但此坐轿的必须是新娘子老娘家(外婆家)的人才能胜任,她坐轿来到婆家一个目的是送大干粮(用白面烙得饼子)在过去害怕刚过门的新娘子害臊,不好意思吃婆家的东西挨饿,故送干粮而来。另一层意思先致谢婆家的厨师(贿赂之意),现在逐步分为(大厨房做饭主食,小厨房菜肴)两个厨房,期望娘家来客“送饭的”能够吃好喝好之意。就她的来到“洞房”“门席上”借此开席。家里“传掇的”就此开一顿饭俗称“巳时饭”,饭后便开始忙着招待来客、亲朋,首先招待的是“街亲席”他们先到婚礼记帐处记上自己的贺礼(钱币或物品),也有一块上班的工友、同学、朋友前来贺喜,一般是群体式的,有一两个组织者,他们先买上大炮、鞭炮、糖块、瓜籽、贺礼之物,来男方家时,提前约“吹鼓手”器乐队“迎接他们,头前炮竹轰鸣,器乐吹吹打打,贺喜者活泼洋溢,操纵新郎背着新娘,一边走,一边转。,正转倒转,一边演示着各种各样的节目动作。假如新郎父母的工友来贺喜,他们戏耍的对象自然是新郎的父母,为了增添欢乐的气氛,让他们的父母戴高帽、骑毛驴,推小车、化装奇特,动作五花八门,引逗沿途的观众发出阵阵欢笑。开席前,贺喜的为首,送上烟酒,现金先要谢大厨房、小厨房的师傅,否则有不开席之说,席间还要请新郎、新娘满喜酒做节目,最后还给新娘斟酒钱。一般情况下,贺喜者比街亲席多上两盘菜。

街亲和婆家亲戚招待完毕,在院中(天地爷前)摆上了大方桌,铺上了床单,由男方的大娘、婶子和新娘子的母亲,与新娘子的大娘、婶子就在这个桌前开始唱念娘家客的贺礼,俗称“摘食奁念赏送”顺序一般由新娘的母亲先从新娘子的老娘家(外祖母家)开始唱念,从古至今沿袭着过去的讲究,凡是冲着女方(新娘子)家来贺喜的宾客,都属于“送饭的”贺礼就是拿“赏送”(指布料,物品和现金)。舅舅、姨姨、姑姑、大娘、婶子,兄弟姊妹的礼节比较重。其次根据亲戚的远近或朋友的薄厚而不等。念一家大娘婶子转到婆家大娘、婶子之手,最后唱念父母对女儿的陪送(现已高档家用电器为多,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摩托等)甚至有条件的陪送闺女现金可达多少万元的也不为稀罕。所有唱念的“赏送和陪送”的东西与现金属于新娘子所有。唱念完毕后,亲家双方礼尚往来象征性的互斟对饮,有词曰“亲家母满满盅”。婆家和娘家商议各自出钱放入新娘房中的箱柜中,俗称“压柜钱”钱的多少由过去的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摘食奁捞”结束后,开始招待女方来客,过去,娘家客的酒席上多把“送饭大馍馍”熘熘上席吃(俗称“尝尝口头儿”)。现在,席间凡属娘家来“送饭的”每人发一个娘家的送饭馍馍,有时怕馍馍发不够,一般采取大人给个大的(这是母亲给闺女的送饭馍馍),小孩年轻一点的给个小点的(这是姑姑姨姨蒸得送饭馍馍)。可这个馍馍在席间没人吃,公开将这个馍馍留下带回自家,女家客留下了,“袖馍馍”的习俗。娘家的宾客都按排好了,还要招待女家的长辈,要专设一桌称之为“亲家席”,男家长辈陪席,男女成婚媒人(称为牵线搭桥的功臣),属双方的有功之人。列座为“亲家席”的有男女双方的老爷、爷爷、舅舅、姑父、叔叔、大伯辈分的帐房先生,姨父辈分的不上席。参加人数不过十来个人,现已改革了过去的做法,凡属能沾边的一齐上,列席“亲家席”的人数多得高达二、三十人。酒菜质高量足,可名副其实地称得上“会亲家”。井陉一带有一种习俗,“门上”(吹鼓手)还有半桌亲家席(意思是亲家席上的盘子,门上也有一半桌。“亲家席”撤不了“吹鼓手”不能撤。新娘子的父亲“过事”当天不到男方家;母亲要到闺女家送饭,又称“打食奁”:主要关照女方家的亲友赴宴,但却不在新郎家吃饭,据说是怕吃穷闺女家,也有熟识的亲明叫母亲去吃饭的。

6、闹洞房:过事当天的晚上,井陉一带有“闹洞房”的习俗,旧时留下一句话“新婚三日无大小”,当村的男男女女结伴来到新郎的家中闹洞房,大家在一起快乐欢畅,几乎忘记了什么时辰,直至到深夜还不罢休。本家的弟媳侄子前来要求新郎新娘连夜给炒干粮(白面条切碎块,上锅炒熟),新郎官当助手,旁边烧着火问新娘子,“你这是翻什么?新娘回答说:翻光景哩!围观的人在一旁起哄的喊口号:新媳妇,炒干粮,不炒干粮就挨擀杖。大家要上干粮还不罢休,还有的取乐将洞房的窗户纸捅破,燃柴草,辣椒向屋内煽烟熏呛新娘,甚至有调皮的小伙子,拿上长棍子,往毛缸里蘸上茅粪,从窗户里捅进去,新娘子用手一捉(拽),弄得两手臭气难闻。过去的人,也没什么娱乐活动,你一个这点子,他一个那点子,非常热闹,喜喜哈哈,男家的父母目睹此景还无法干预,更不能嫌弃。闹洞房算是结束了,接着便是晚辈们还要潜伏在洞房的窗外“听房”。

新娘结婚后的第二天,从打扮上就有了变化,开始把头发盘成“缵子”,称之为“媳妇头”,其后拜神主、拜公婆、拜族亲,受拜者给予赏钱,俗称“磕头钱”。

当天上午娘家派人(弟、侄儿)将新婚夫妇接回娘家,俗称“回面”。中午饭,一般是吃饺子的多,有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常搞个花样,在饺子里面包上红辣椒、花椒、钱币等物,耍笑新女婿。在过去到了第三天,婆家又接着派人带着馍馍,到娘家将新娘新郎接回,称之为“住三日”,到了六天的头上,娘家人二次将闺女接回娘家,直到一个月的时候,又将闺女送回婆家,这叫做“过月”。

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旧的婚礼习俗也悄悄地发生变革,以各种新颖而又意义深厚的形式取而代之,有的在礼堂或饭店、餐厅举行婚礼,司仪主持,双方父母亲朋参加,如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

五、婚后礼节:第一个麦收季节,“新女婿”要给岳父家送回礼馍馍,第一个春节要送拜节馍馍。送馍馍多少不等,新娘子婚嫁当天亲婶子、大娘、哥嫂“送饭”时除了携带贺礼(布料、钱币)以外还要装“食奁馍馍”,每户30个馍馍,因此拜年时,每户4个馍馍。一家子,远一点的婶子、大娘等。贺礼就比较轻,也不装食奁馍馍。拜年时,每户给2个馍馍。第一个大年初二新女婿要拜年,岳父母为新女婿的到来,提前准备好酒宴及一切,新娘子的婶子、大娘、舅舅、姨姨、姑姑等亲近的都应邀前来热闹,岳父母提前给新女婿准备好拜节钱。新女婿叩拜岳父母后,当场给新女婿“拜节磕头钱”,由过去的几元、几十元、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其次再由家人领新女婿到长辈家,婶子、大娘家一一叩拜,新女婿在这天会得到应有的报酬“拜节磕头钱”。新婚夫妇第一年都要到双方的亲戚家“拜节认门”同样都有不等的拜节钱等候着。新娘子在大年初一也是用同样的方式给自己的公婆大人及婶子大娘等拜年叩头的。

六、其他类:⑴ 改嫁:旧的传统观念“男尊女卑”极为严重,男的丧偶可以续娶也有一夫多妻的,可女的就大不一样了。女的丧夫之后,则不准改嫁,还要“守节”守寡,因而年年轻轻守寡者甚多,甚至有的十几岁刚刚过门就失去了丈夫,那也不允许你再嫁,只好在家“守妇道”,这样处处受人鄙视,成了不全奂的人,吉庆场合你迴避,娶亲,聘娶客,送客避忌。既然因生活艰难或公婆虐待而被迫改嫁者,婆家人还要从中索取彩礼极苟,称谓“卖寡妇”。即便答应了须向公婆叩头告别,向亡夫之灵烧“离别纸”,方可回到娘家,等待新夫来娶。解放后旧得婚姻制度已改革,男的丧妇,女得丧夫,改嫁或再婚,人人平等,不再受任何歧视。

⑵招赘,凡有无儿者招婿,俗称为“入赘”,井陉一带也称为“倒扎门”,或“上门女婿”。有的实行男到女家得改名换姓,顶门立户,所生儿女要随母姓等观念之多。旧时,入赘者,往往被乡人小视低看,还要受家族的欺侮,致使你难以抬头。解放后,新的“婚姻法”颁布后,男女平等,同样享有继承权,女婿随个人心愿,可不改姓氏,子女的姓氏随父随母都可以。

井陉婚俗源远流长,规模以不同区域、家庭条件和地位确定,婚嫁礼仪、婚庆典礼风格不同,场面热烈、欢畅、喜庆、祥和,地区特色浓郁,礼仪乡风繁多。在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保持地域特色,弘扬社会美德,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现代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个别区域尤其是 大中城市,传统婚俗逐渐不再沿用,即使在广大农村,只凭口传身教,婚俗难以完全得到传承,许多地方对传统婚俗不太讲究和简化,繁多的婚俗礼仪逐渐淡忘和遗弃,出现濒危状况,亟需保护。

鉴于婚俗是全社会公共行为礼俗,政府和文化部门除了号召和鼓励全社会传承婚俗外,做了大量工作。1989年,《井陉县志》记载了婚俗的一些内容。2006年,《井陉历史文化》丛书对婚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记载。2007年,井陉县文化馆成立了婚庆礼仪公司,对婚俗进行了实际性的挖掘、整理和传承。2008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民间婚俗,重点对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婚礼仪式,迎亲、娶亲仪仗队的编制、角色、道具和礼仪讲究,婚庆音乐曲牌,婚礼饮食、窗花、拉花、服饰等进行了详尽的挖掘、整理,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外,文化馆通过县非遗保护中心和婚庆公司做婚俗专题研究工作,成立了民间婚俗保护学会,制定了《井陉婚俗保护实施方案》,通过积极呼吁县财政划拨一部分保护经费,争取各级文化部门和非遗保护单位支持一部分专用经费以及婚庆公司的一些收入作为资金保障,完成婚俗保护的五年计划,包括:收集资料申报各级非遗项目,深入研究并出版《井陉婚俗》专著,成立更多的婚庆文化公司并广泛推介传统婚礼习俗,利用婚俗协会对婚俗进行全面研究及发展婚俗文化产业,取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等等。

我们相信,在上级文化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我们努力,井陉婚俗一定会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寿农村彩礼都在1.1万-6.6万不等,女方条件是,在县城必须有房,有个小车,首饰现在好像不重要,结婚当天磕头礼钱山区较大,都在1-2千左右。


灵寿精读


石家庄深泽县结婚传统是结婚当天8点就丄轿了

12点以前婚宴结束。


辉哥不限速


鹿泉的婚俗是:结婚当天男方要去女方家里住。结婚第一年正月男方要去女方家住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