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妲己丶妖娆了谁的今世


柴荣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说他是唯一一位只有正面评价而没有负面评价的皇帝,仅管的功劳无法跟嬴政大帝相比,但是他的胸怀可以跟秦始皇相比。后周第二代皇帝柴荣曾立下豪情壮志: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柴荣一日之内斩杀70名将领就发现在他“十年开拓天下”的目标之中,目的是为了整顿军纪,严明赏罚,树立他在军队中的权威!之后柴柴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打败过北汉、契丹、西蜀、南唐等割据政权,他武功赫赫,威震华夏,尽管英年早逝,却为北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954年北汉勾结契丹国南犯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强敌,三军战于高平之南。当时后周军怯敌不敢战,对阵之时后周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导致后周军阵脚松动,有败阵丧军之危。当此危急之时,柴荣率领中军勇往直前,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左军李重进、赵匡胤亦奋勇向前,一举击杀北汉骁将张元徽,大将刘崇单骑北逃,契丹军眼见不敌,亦北退回归。此战后柴荣根据大周军队将不能用、兵不能战的情况严肃整顿军纪,将临阵逃脱的70余员将领诛杀,将能干的赵匡胤等将领提拨到领导岗位。杀将立威,不仅清除了军队中的害群之马,通过人事调动,荣柴亦掌控了后周军队。

柴荣认为军队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于是他开始了对军队的改革,也就是北宋沿用的禁军军制。赵匡胤负责禁军的组建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从全国各地招募精壮青年,组成专业的军队,这些青年是职业军人,以打仗从戎为职业,终身不得改行,退役后有国家补助养老。禁卫军成为大周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威慑邻国,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赵匡胤担任殿前都虞侯。公元955年,荣柴皇帝下达灭佛运动,收剿大量佛寺财物,以这笔钱西征蜀国,收复秦、风、成、阶四州。公元956年至958年荣柴三征南唐,迫使南唐去除帝号,称国主。公元959年柴荣大举北伐辽朝,仅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

公元959年年六月柴荣病体难支,传位皇长子柴宗训,托孤于赵匡胤,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纺领全国禁军。此时北汉与契丹再次联兵进攻大周,赵匡胤奉命率军前往抵抗,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当然宋太祖也礼遇了柴氏家族,让他们永享富贵!


大秦铁鹰剑士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的最后一朝后周的第二任皇帝。而五代十国,是大一统王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乱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大军阀,只要有点实力,就可以自立为帝,当时的大江南北,竟然有十余国之多。

立国众多,朝代更替频繁,短短72年的时间内,就更迭了多达五个朝代,平均一朝不足15年的享国时间。在这种大背景下,君臣之间猜忌不断,当时的军阀们也都普遍习惯了墙头草的作风。谁强就跟谁,谁弱就抛弃谁,反正不愁找不到收留的地方,大不了自立,过过当皇帝的瘾。

郭威就是被后汉第二位皇帝隐帝刘承祐猜忌,不得已起兵造反。在除掉刘承祐之后,郭威“黄袍加身”夺了后汉的江山。

郭威去世之后,柴荣继位,成了后周第二任皇帝。柴荣此时年仅33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定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十年大计划。

但是,柴荣并非郭威亲生子,而且多数时间都在经商。后周立国后,虽然柴荣在澶州任上的两三年,颇有政绩,但是没有战功。适逢乱世,军队就是真理,柴荣既要面对朝内大臣、将领的挑衅,还要面对北汉、契丹等外敌的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因此,柴荣为了快速立威,就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建立功勋。

恰好,后周的世仇北汉,看后周新帝登基,国本不稳,就勾结契丹,率三万后汉大军和六七万契丹大军,大举来犯,想一举灭亡后周。

柴荣力排宰相冯道的劝阻,御驾亲征,率后周大军与北汉、契丹联军大战于高平。

后周军排出了最强阵容,大将李重进、白重赞将左军(西路),樊爱能、何徽将右军(东路),向训、史彦超居中军,张永德率禁军拱卫皇帝。后汉皇帝刘崇也同样列为三阵,大将张元徽居东偏,契丹大将杨衮(跟北宋杨家将无关,这位是契丹人)居西偏,刘崇居中军。

两军对垒,刘崇命大将张元徽率领军进攻。后周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怯敌,一触即溃。二人率本部骑兵,拼命逃跑,途中遇到了前来支援的刘词等后周将领,两人还劝:“军败矣,可无前也。”大军已经战败了,赶快跑吧。这二位纯粹是被派来负责搞笑和活跃战场气氛的。

但二人的逃跑,却给后周大军带来了不利影响,反而大大助涨了后汉军队的士气,樊爱能、何徽所率的“步卒数千弃甲叛降元徽,[北汉军]呼万岁声振川谷。”如果没有恰当的应变,那么后周军队的士气将会一落千丈,必然大败。

看到这种情形,柴荣也大吃一惊,这两个家伙怎么回事,打都还没打,就跑了。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柴荣亲自执兵上阵,而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史彦超等将领也奋勇杀敌,后周军威大振。

原本呢,后周军队较少,而后汉和契丹联军是后周军的数倍,基本上胜券在握。可是刘崇不听杨衮的建议,把杨衮还有其所带的契丹大军全给气跑了。当时战场上刮着南风,风势越来越大,北汉军队处于北方逆风,而后周军队顺风,后汉军队大败。

到了晚上,刘崇好不容易将混乱中的军队归拢,结果又被柴荣带着赶到的刘词援军一阵追杀,把刘崇的中军大帐都给端了,而后汉大将张元徽战死。刘崇自己迷路,阴差阳错,竟然逃了出去,一年后去世。

高平之战,后周大获全胜,周世宗自然要论功封赏,大宴将士。柴荣就是借大宴将领之机,公开处置了逃跑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人。他故意问禁军统帅张永德(郭威的女婿,柴荣内弟):“樊爱能及偏裨七十余人,吾欲尽按军法,何如?”

张永德是一个非常厚道、实在的人,一直对柴荣忠心耿耿,答道:“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

柴荣就是要想借张永德之口斩将立威,遂“斩败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军威大振”。

柴荣借助高平之战的胜利,重加封赏赵匡胤、李重进、刘词等将领,并斩杀樊爱能等逃将。柴荣恩威并施,确保了自己在后周的统治地位,为之后整顿军政,开疆拓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柴荣虽然一日之内,斩杀了70多员战将,历史上却没有人说柴荣残酷无情的。

只可惜,柴荣去世的太早,登基才仅仅五年,北伐大辽,连夺三关三州,正准备进攻幽州,收复整个燕云十六州之时,却因病去世。柴荣将一个相对富庶、稳定的江山,交给下一位“黄袍加身”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只可惜经赵宋一朝都没能再收复燕云十六州。

柴荣如果真的能有三十年的帝位,在赵匡胤等将领的辅佐下,有很大的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建造一个比北宋更为强大的后周朝。再加上柴荣自少年时就开始经商,乃是商人出身,又喜好黄老,他应该会对商人、手工业者更加的照顾,也许,资本市场、工业革命就会先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了。什么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估计根本就没有出现的机会了。而我大中华帝国将会一直傲立于世。


奕天读历史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心慈手软的人成就不了大事业,五代第一明君柴荣之所以在一天之内斩杀70名将领,是为了整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柴荣继位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幸运儿,他原本没有机会继承皇位,但很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姑姑柴氏,柴氏嫁给了一个叫郭威的军士,郭威和柴氏没有生育子女,柴氏就让自己的侄子柴荣跟一起生活,后来郭威和柴氏把柴荣认为儿子,改姓郭。

郭威后来成了后周的开国皇帝,柴荣顺理成章成为皇太子,他在郭威驾崩后,继承皇位。

高平之战

柴荣继位不久,就迎来一个严峻挑战——后周世仇、北汉国主刘崇率大军进攻。

柴荣刚刚继位不久,年轻的他为了树立威望,力排众议,决定亲征。

柴荣亲自率军北上,领先锋在巴公原一带和北汉大军对峙。

双方甫一交战,北汉骑兵发动猛攻,特别是左路统帅张元徽,打起仗来不要命,一马当先,冒死冲锋,后周军队准备不足,被张元徽一阵猛冲,阵型出现溃散之势。

后周方面,与张元徽对位的是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

樊爱能、何徽,一个是马军统帅,一个是步军统帅,都是久经战阵的资深老将,也曾杀人无数,屡立战功,但面对张元徽这样的亡命之徒,气势上仍是短了一截。

首先是马军统帅樊爱能,他见张元徽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斧子很快就要砍到自己头上,顿时胆战心惊,果断掉转马头,向南退却。

樊爱能这一跑不要紧,手底下的骑兵坚定追随领导的脚步,也放弃抵抗,纷纷转身南逃,而后面何徽率领的步兵也被自家溃逃的骑兵冲散,引发军心大乱,导致右路军彻底溃散。

北汉军队见状,又是一顿穷追猛打,打的后周溃不成军,还抓了一千多人的俘虏。

柴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打下去,自己的小命就得交代在这里。

紧急之下,柴荣不顾安危,冒着流矢亲自指挥,张永德、赵匡胤等将领奋起作战,率军死命抵住张元徽的猛攻,其他将领也抖擞精神,奋勇搏杀,终于稍稍抵住敌军的疯狂攻势。

关键时刻,老天爷来帮忙了。张元徽由于冲的太猛,胯下战马不小心绊了一跤,一下子把马背上的张元徽掀翻在地,后周士兵抓住机会,一顿乱砍,把砍成肉酱张元徽!

这个时候,后周的援军终于赶到,两军合为一处,趁机发动反击,一下子扭转了战场形势,反而把北汉打得落荒而逃,十亡八九,史称高平之战。

力斩众将

高平之战结束后,柴荣论功行赏,论罪行罚。

这个时候,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又灰溜溜跑了回来,厚着脸皮地向柴荣认罪求饶,柴荣气得不行,指着两人的鼻子大骂:“你们这些宿将不是不能打仗,却不发一箭就望风而逃,这不是把朕当做奇货可居,卖给刘崇了吗?!”

思前想后,柴荣决定杀鸡儆猴,将樊爱能、何徽处斩。

这个决定立刻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都为两人求情,希望柴荣看在两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面子上,饶过他们,以免众将士寒心。

柴荣其实也很为难,因为在唐末五代,兵骄将悍的风气普遍存在,很多将领都是墙头草,今天还是前朝的忠臣良将,明天就可能改换门庭,临阵脱逃在很多人看来不算什么大事。相反,治军太过严厉,还可能导致这些骄兵悍将孤注一掷,举旗造反。

但柴荣知道,想要提高军队战斗力,统一全国,必须从严肃军纪抓起。

当晚,柴荣思考再三,犹豫不决,他召来亲信张永德说:“高平之战中,樊爱能、何徽临阵逃脱,朕想放他们一马,但他们麾下的将校,朕决定以军法处置,你意下如何?”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深受郭威和柴荣器重,他明白柴荣是在试探自己,当即回答:"陛下若只固守边疆,如此处置则可;若要开疆扩土,威加四海,理应重惩主将,整肃军纪!"

柴荣等的就是这句话,他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就这么干!

次日,柴荣传令:诛杀带头临阵逃脱的樊爱能、何徽,麾下逃跑的70多名将领也全部斩首。

这招杀鸡儆猴效果出奇地显著,其他将士一下领教了军法的严厉和皇帝的可怕,一时间三军震惊,军威大振,后周军队也再无临阵脱逃现象发生。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柴荣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的事件,发生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高平之战后。三月二十一日,取胜的柴荣休整军队,斩杀己方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

前几年,在山西高平市汤王头村发现的那个写有“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的无主墓,有专家推断其主人就是在那七十余人里。

那么为什么柴荣要打胜了仗还杀那么多人?

他针对的就是唐末五代以来,一直很严重的骄兵悍将问题,以及这些人在战场上的卖队友行为。

可能有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这句话出自《新五代史》,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原文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这短短几句话,直接展现出了五代时期武人的跋扈与野心。

“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新五代历·吴越世家》)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欧阳文忠全集·本论》)

曾有人半开玩笑式的做过以下总结:

五代的皇帝,根本的属性是军事统帅。不直接统领军队,就可能被手下的将军出卖。(后晋少帝石重贵被大将杜重威和张彦泽出卖)

而合格皇帝的唯一标准就是能打。

以前能打,沉迷享乐不想打了,不行!(死于兵变的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本身能打,但有人造反时因状态不好而不能打,不行!(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石敬瑭造反时,因疾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结果失败)

皇帝老了,继承人的选择标准也是能打。

继承人年纪小,不能领兵,不行!(儿皇帝石敬塘属意的继承人是幼子石重睿,结果他死后,大臣们直接另立新君)

继承人成年了,但性格软弱,不行!(后唐闵帝李从厚因宽仁软弱被成为菩萨奴,结果被部下抛弃)

五代的军阀,由于是军事统帅,以上皇帝要面对的问题都要面对,还多了一个被全国人都惦记的危险。

随着你的权力越来越大,功劳越来越多,皇帝会猜忌你,重臣想除掉你,部下想拥立你。比如你去平叛,结果平叛军和叛军竟然一起拥立你造反做皇帝,你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造反,当皇帝。(李嗣源)

柴荣刚登基时,他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虽然他成年了,也很能打,但还是有人不服!

所以他才御驾亲征,打了那场高平之战。

具体情况是:

后周显德元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刘崇趁后周“主少国疑”之际,再次勾结契丹兵南下侵扰,世宗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军,史载,“(北汉军)僵尸弃曱,填满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凭此一战,柴荣才算是坐稳了宝座。

坐稳了宝座,自然就要收拾下面的骄兵悍将和杀人立威了。高平之战中,双方刚交战,后周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就开始卖队友,他们引数千骑兵溃逃,还导致步兵干余人投降北汉。当时后周军的右翼整个崩溃了。

这个危急时刻,所幸柴荣亲自领亲兵督战。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与偏将赵匡胤各领两千骑兵,冲锋陷阵,内殿直马仁瑀射杀数十名敌军,殿前军将马全乂(yì)也率领数百骑兵猛冲,这才扭转了战局。

说真的,要不是柴荣真的很能打,自己的亲近手下也卖力死战,这次就真被坑死了。

因此,打完这仗,你要是柴荣能不杀樊爱能、何徽?

看我刚登基不服我,不服我也就算了,还战场卖我?所以柴荣才杀了他们,至于被杀七十多人,也都是樊爱能、何徽属下的将领和军官。

这其实就是一种清洗。再说,不杀掉他们,柴荣哪有位置和财富封赏在高平之战中拼死作战的那些亲信将领啊?

总之,有很多时候,你死不一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可能仅仅是你跟错了人……


冷兵器研究所


907年,朱温灭唐后,我国历史开始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至960年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十国时期共历时50多年。在这短短的50多年里,群雄竞逐,天下大乱。北宋建立后,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帝,历时十八年,至979年平定北汉,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基本实现南北一统。


在实现南北一统的伟业中,宋太祖、宋太宗哥俩厥功甚伟。其实在后周时期,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先后夺取了后蜀、南唐等部分属地,有一统天下之雄心。可惜的是柴荣壮志未酬,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回师后身亡。可以说柴荣为后来北宋的一统天下奠定了一定基础。可这位被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为何在高平大捷后将七十余名将校斩首呢?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柴荣。柴荣祖籍邢州,是今天的邢台隆尧柴家庄人氏。他祖上都是富豪,可在他年幼的时候已富贵不再,他就投奔了姑母柴守玉。

柴守玉也是个传奇女子,据《东都事略 张永德传》记载,柴守玉原本是唐庄宗李存勖的妃子。926年,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在兴教门发动兵变,庄宗被流箭射中并被点火焚尸。明宗李嗣源称帝后,庄宗的妃子们被遣散出宫。柴守玉在旅店前偶遇还没发迹的郭威,她慧眼识人,遂嫁给了郭威。

书归正传,话说柴荣到了郭家后,心性纯厚的他深受郭威夫妇厚爱。柴守玉无子,因此收了她的老侄柴荣为义子。



刘知远建立后汉后,郭威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柴荣则出任左监门卫大将军等职。刘知远死后,其子汉隐帝刘承祐继位。郭威等几个顾命大臣受到隐帝的猜忌,杨斌、史弘肇、王章三位大臣被隐帝以“谋逆”罪名杀害。

时任枢密使兼侍中的郭威当时驻守邺都,其家人留在大梁,全部遭到隐帝的毒手,他的二子剡王郭侗和三子杞王郭信也全部被隐帝杀害。

愤怒的郭威被迫起兵攻向大梁,隐帝兵败被杀。这时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被推立为帝。郭威攻陷大梁后,称帝建周,而后汉皇帝刘赟不久后也被郭威杀死。刘赟死后,他的老爹刘崇就在晋阳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北汉。刘崇称帝后,与契丹联合数度攻打后周,也没占到便宜。

954年,51岁的郭威病逝,遗命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高平之战就发生在此时。当时北汉的刘崇得知死对头郭威已去世,认为新皇根基不稳,因此他与契丹联合,乘虚而入,重兵攻打后周。

周世宗柴荣不畏强敌,力排众议,御驾亲征。针对敌军的排兵布阵,柴荣也分兵左、中、右三路,左路统帅为李重进、白重赞;中路为向训、史彦超部;右路由樊爱能、何徽领兵;而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则率禁军紧随柴荣。

三月十九日,后周军队在巴公原大战联军。战事伊始,后周军旗开得胜,但由于后周援军不至,寡不敌众,渐渐不支。刘崇命张元徽进攻后周的樊爱能、何徽部,结果樊、何两将不敌张元徽,临阵脱逃,士兵群龙无首,登时大乱,大量士兵投降了北汉。

千钧一发之际,柴荣临危不乱,亲自督战。时任宿卫将的赵匡胤乘机鼓舞将士斗志,与禁军主将张永德各领精兵,左右配合,终于力挽狂澜,控制了战局。北汉战将张元徽因战马倒地遂被杀,联军随之大乱,刘崇大败而逃。

战后,柴荣决定对逃降追责。他原决定对樊爱能等主将网开一面,只对樊爱能以下的逃将予以军法处置。可是张永德认为柴荣如果想做个守成的皇帝,这样做也可以。如果想开拓疆域、征战四方,不重惩逃将、严肃军纪是不行的。于是,柴荣采纳了张永德的建议,一日之内,斩杀了包括樊爱能、何徽在内的七十余名将校。

高平一战,是关乎后周生死存亡的一战。此战后,柴荣大力整顿军队、严肃军纪,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赵匡胤也在高平一战中一战成名,崭露头角。他在张永德的推荐下,被柴荣提拔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此后,不断受到重用,直到柴荣病重时,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取代了张永德,并在柴荣去世后次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废掉柴荣的第四子周恭帝柴宗训,自己做上了皇帝。


岁月是一条河流


公元950年,郭威、柴荣因受汉隐帝猜疑,其留居开封的亲属全部被杀,盛怒之下的二人愤而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向开封,斩杀汉隐帝,建立后周。而柴荣则以郭威养子的身份受封晋王。四年之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按遗命在周太祖的灵柩前继位,是为周世宗。

继位承命,柴荣大显身手

当时柴荣年仅24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经想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退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的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用三十年让分裂百年的天下太平,柴荣不仅想了,也做了。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内,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一统天下的序幕。

逆境求生,战后清算

公元954年,北汉勾结契丹来犯,柴荣决定御驾亲征。也许是对自己太自信,柴荣率军连夜兼程,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面对突如其来的冲突,右军樊爱能,何徽等不战而逃。在危机时刻,柴荣冒死督战,最终杀死北汉猛将张元徽,力挽狂澜,大破敌军。

此战柴荣大显神威,无异巩固了他的皇位,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军队的不足,如果想要开疆拓土,征战四方,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必须下决心严整军纪。于是,柴荣对战争中临阵逃脱的将领进行了处罚,一日之内斩杀包括樊爱能、何徽在内的70多名将校。同时也赏赐了包括赵匡胤,李重进等有功之臣。


微历史看客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第一明君。他文治武功皆顶尖。并非弑杀之人。为何在一日之内,连杀70名军官呢?

这要从高平之战说起。

周太祖郭威去世后,养子柴荣继位。北汉刘崇趁后周新君即位,政局不稳之际,勾结契丹兵南下。柴荣率军亲征,爆发了五代时期著名的高平之战。交战之初,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引兵溃逃,致使后周军整个右翼崩溃。

柴荣临危不乱,亲自领亲兵督战。才稳住阵脚,扭转了战局。反败为胜。

樊爱能、何徽触犯军法,是必死之罪。

高平之战后,樊爱能、何徽及其属下的将领和军官。70人皆被柴荣斩首。

柴荣还封赏了在高平之战中立下战功的将领。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战争刚一爆发。晋国将领舟之桥擅自回国。城濮之战胜利后,晋文公成为霸主。封赏功臣。杀颠颉、祁瞒、舟之桥三人。儒家经典《左传》有云:君子谓‘文公能用其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刑赏之谓也。

柴荣杀七十名将领和校尉。与晋文公杀舟之桥三人相同。正军法纲纪也!


杨朱学派


柴荣严刑峻法,轻视天下。柴荣作为五代十国的一代英主,已经被吹捧过度。

第一,高平之战没有赵匡胤这一偏将挺身而出,后周必败,也有可能柴荣被杀。初立国,即使不死,柴荣信誉大打折扣,后周很难有好的延续。

其二、柴荣南征北战,首功赵匡胤,当然柴荣有识人之明。

其三、柴荣征幽云三州,只是地理位置并不重要,契丹几乎不设防的三州,继续进军,必然契丹倾军而出,后周不是对手。柴荣与赵匡胤都进攻过北汉,都无功而返,一个北汉都拿不下,怎么可能轻松拿下幽云十六州。

第四,治国,柴荣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赵匡胤胸怀宽广,以仁义治国,能力超群远超柴荣。柴荣确实是五代十国的英主,但只局限于五代十国乱世,他的定数确定他成不了千古一帝。

柴荣缺陷有史可鉴:

一、严刑峻法,轻视天下。

朱国祯: “有轻天下人而好杀者,周世宗是也。”

赵恒:“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

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轻视天下人,好杀加多疑,能将自危,君臣难以坦诚相见,同心戮力。

二、狐性多疑,无法君臣一心。

柴荣死前,调离张荣德,也怀疑赵匡胤,一度猜测并让赵匡胤靠边,是无人可用,才征得符彦卿的同意,临时任用赵匡胤。

柴荣用符彦卿为首,三个宰相王溥、范质、魏仁浦为顾命大臣,韩通负责调兵,赵匡胤、李重进用兵,互相牵制。因为主少国疑,船老大太多,无法形成有效统一意见,主要将领很危险,包括张荣德、李重进、赵匡胤等都有被冤杀的危险,韩通的儿子已策划杀掉赵匡胤,如不发动政变,赵匡胤等很危险。如果赵匡胤被除掉,后周必然动乱,后周必有其他将领黄袍加身,张荣德、李重进必然黄袍加身,谁会听一个七岁小孩的胡乱指挥,到时后周皇室必然身死国灭,华夏民族基本统一将遥遥无期,百姓永无宁日。

柴荣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关,整天工于心计,严防死守,难以很好休息,长期会有抑郁,会严重影响他的生命,


听雨: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柴荣刚刚即位,北汉国主刘崇就与辽国皇帝勾结,统率大军南下攻周。后周闻讯,民心大乱。一时之间风雨飘摇,若是柴荣处置不当,立刻就有亡国之祸。

新任皇帝柴荣信心满满,一心要御驾亲征。可是身为宰辅的冯道不同意,他提出以大将统兵出征即可,若是皇帝亲征,一旦有变,将再无转圜馀地。

可是,柴荣还是坚持出征。

事实证明,冯道的但有是颇有道理的。当时的后周虽然建国,但立国时间仅仅有三年。后周太祖郭威对于部下大将专权一事也并无什么特别良方。

当然,为了保证养子柴荣能够顺利继位,郭威任命自己得女婿张永德为殿前司主帅,为柴荣保驾护航。这也是柴荣 有心亲征的重要原因。

北汉大军来袭,柴荣亲自统率大军在高平迎战。最开始,辽汉联军大胜,后周军队接连战败。尤其是侍卫司老将樊爱能等人,竟然弃战而逃,影像极坏。

眼看大军即将一败涂地,时任柴荣亲兵卫队队长的赵匡胤挺身而出,率领最精锐的侍卫部队冲入战团,勇抗敌军。赵匡胤骁勇善战,悍不畏死,在三军之中颇有威名。众侍卫为之感奋,纷纷死战。张永德也亲自冲锋,最终击败敌军。

北汉军队撤退后,柴荣要论功行赏,赵匡胤自然加官进爵,不过,对于樊爱能如何处置,柴荣有过犹豫。最终还是张永德开口,劝说柴荣,若今日不能令行禁止,他日再难带兵。于是,柴荣下令将樊爱能为首的七十多位将领一并斩首。

柴荣能够如此,一方面是他是五代罕见的明君,确实有魄力;一方面是张永德当众表态,柴荣就等于得到了殿前司的大力支持。

在杀掉樊爱能等人后,柴荣重用赵匡胤,重新组建新军。赵匡胤趁机把自己的心腹充塞到殿前司、侍卫司的各个要害部门。因此,三五年后,赵匡胤就成为仅次于张永德、李重进的后周三军第三号大人物。

柴荣的一番努力,最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而已!


叶之秋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柴荣不同于五代其它的皇帝。

樊爱能和何徽在战场上为什么敢逃跑,更扯的是逃了居然还敢回来。因为在他们俩身上有过先例,郭威时期曾让二人带兵讨伐北汉,结果二人纷纷大败而归,然后呢,他们俩该当官当官,该干啥干啥,一点事都没有。所以高平之战二人逃跑之后还敢回来是心里有底的:“你老子郭威都不敢动我,就别说你了。”


高平之战是后周建立后非常重要的一战,这一战影响深远,对内稳固了周世宗的统治,打击了那些不服周世宗的人,于外改变了自后晋以来中原地区的孱弱局面,让契丹人看见了后周的实力。此战给北汉造成惨重损失,使周世宗南征,甚至宋太祖南征时北边能保持相对安宁。

周世宗继位之初,北汉国主刘崇认为后周新君初立,国基不稳。是一个灭掉后周,恢复他老刘家统治地位的机会,于是联合契丹,大举南下。


面对北汉和契丹的侵略,周世宗决意带兵亲征。

双方在高平相遇,仗刚开打右军将领樊爱能和何徽就怯战欲走,将是三军之胆。他们俩一跑,导致整个右军崩溃,周世宗不得不亲冒矢石督战。幸亏有赵匡胤和张永德二人扭转局势,要不然周世宗这一仗就是他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了。

战后周世宗开总结大会,张永德,赵匡胤有大功,重赏!其它参战的各军官兵也是该赏赏,该升升。但是看见樊爱能和何徽这两个去而复返的老兵油子,柴荣也犯了难了。

五代十国对武将是非常宽容的,武将的死亡要不是夺权失败被杀,要不是被手下人夺权杀死。打了败仗被杀的几乎没有,但是周世宗不是五代其它皇帝,他注定要有所作为,看这樊何二人一脸无所畏惧的表情,周世宗下令杀人,从樊爱能何徽开始,凡此战中逃跑后退的将官一律斩首。七十余将官被杀个干净,守仁君认为这一杀杀得好啊,杀出了后周的新气象,甚至杀出了一个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北宋王朝。

杀完之后,禁军中有了大量空缺,周世宗借机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从而掌控禁军队。不仅如此,这一杀,极大的震慑了禁军中混日子打酱油的人,使后周再加上赵匡胤为首的后起之秀,使原本腐朽的后周禁军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此后他又委派赵匡胤,对禁军进行改革整顿,经过这么一改,后周禁军战斗力爆表。周世宗靠着这支军队夺走了南唐江北之地,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十七县。极大的震慑了当时的各个割据政权,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