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军士兵通过斩敌首级多少来评军功,那么首级是怎么统计来的?对此你怎么看?

夏有凉风61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军功是一道晋升的硬门槛,无军功者不得封侯!要想上位,就必须上战场打仗,皇亲国戚不例外……

秦国的爵位,从最初的16个等级,逐渐增加到20个等级,并固定下来。它们从低到高依次为: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公士以下还有军吏人员校、徒、操三级,他们不是正式的战斗人员。

秦国的军功,乃是国家大事,授爵有劳爵、盈爵、赏爵(《商君书 境内》),或称之为劳、论、赐(《军爵律》)。“劳”是立下战功的意思,“论”是考核的意思,“赐”是赏赐或惩罚的意思。通俗来理解,秦军士兵在战场的表现好坏,会通过战后的考核来评定,表现好有奖励、表现差有惩罚。战死没来得及领赏、战败没有受到惩罚,那么死者的后人享受该得的奖励和惩罚。

秦国的战功其实很多,并不单单是砍下敌人首级,还有斩杀敌将、夺敌军旗、率先登城、首先破阵等。

那么,秦军以斩敌首级多少来评军功呢?第4爵位“不更”以下,他们的军功靠斩敌首级来换算,完全是靠个人勇武。从第5爵位“大夫”以上,也靠斩敌首级来换算,但看的是集体勇武,这里的斩敌首级是你和部下斩敌首级的总数。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这是对一般士卒斩敌首级的奖赏,赏赐爵位1级,就得田地1顷,得9亩宅居地,可以让1个儿子当小吏。

按照法家的功利计算,秦兵斩敌首级数必须要先抵扣己方损失。比如一伍5人,若有人战死,剩余的人都要受罚,比如你们死3人、敌人死2人;而避免受罚的条件是,敌人死的比你们多,你们死3人、敌人死4人以上就是有军功。

“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一般军官的军功计算,必须要斩首33以上,才能获得上一级爵位。而这33个首级必须是纯斩首数,排除敌方逃兵、敌方非战斗死亡等情况,因此实际的数量会高于33个。

那么,秦国将军的军功怎么计算呢?“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可见,秦法的规定相当明确,攻城战必须斩首8000人,野战必须斩首2000人。如此,秦国将军才会被计算军功。

另外补充1点,秦国的军功下的爵位,是“能上能下”而不是“只能上”。一旦爵位持有人犯罪的话,第2级造士以上的爵位都要被贬谪,至于第1级的公士就只能适用刑法。

那么,秦军又是怎样统计首级呢?既然首级都是宝贝,秦军中有没有人“违规操作”……

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见,后果很严重。秦法有预防,冒领军功、偷别人的斩首都要受到严厉惩罚,轻者剥夺爵位、重者罚为奴隶。

“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战斗借宿后,秦人要拿着首级去接受考核,敌军首级会被示众3天,3天后将军确认没错,就要交给县官来进行授爵。

而县里的官吏必须在3天内落实封赏的事情,否则就要受到秦法的惩处,此所谓“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

由此可见,秦国的军功制可真不简单,考核方法简单、结算方式快捷、一切有法可依。难怪秦军作战,人人拼命杀敌,看到敌人就像看到财宝,打仗不赢才怪。


子屠龙


古代统计斩杀敌军数量的这道程序,学名叫做“献馘”(guó)。

根据《尔雅的记载,馘释作获,本义是指战俘首季。例如,《诗经·大雅·皇矣》称,“执讯连连,攸馘安安”,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为馘。统计的具体方式,就是割下俘虏的左耳,以耳朵的数目来记录功勋。

以左耳献馘的操作,其实是始自商朝,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仍然盛行。例如,《左传》中就有记载:

(宣公)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割耳记功的弊端在于,战士们也许会谎报战国。有时敌军前来,将士闭门不出,敌军撤离后,割下己方军中战死的士兵及平民的首级,虚报战功,获得赏赐。

当然,随着军事文书制度的完善,战争情况的记录也随之完善,这种情况也能够得到避免。例如,清初《阿济格略明事件之满文木牌》就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用dangse(档子)记录战功的制度。

图片所用的文字既有老满文。这段话可翻译为:

至涿州之日,王曾命阿山、图尔格依、达尔汉额驸、叶臣、叶克舒、谭泰、苏纳额驸,等往侦探涿州城。时诼州兵三百人出城,杀我步兵樵采者四人,取首级前来,遇之及城,获马八匹。

由此可见,战功的记录日趋完善,这早就不是先秦可比的情况了。


HuiNanHistory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也不是中国的特例了,其实全世界大部分古代国家都是如此。

这主要是对于战功的认定有困难。

古代打仗都是大规模会战,人海战术。

混战期间,大家都是拼命,谁有心情去管傍边人在干嘛?战功认定自然不能听嘴说,因为口说无凭,难道我说杀了十个人就是十个人?

而古代作战,又最讲究赏罚分明,不然谁还愿意拼命。

在这个基础上,就要通过特定的方法来确认战功。

大体是,斩首级、割鼻子、割耳朵(左耳)!

战后,再用这些东西来论功行赏!


秦军最初就是斩首级,但人头太大,不方便携带,就逐步改为割左耳。

秦国的军阀规定:无爵的士伍斩首一级就晋爵一级,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当于伍长);斩首二级就晋爵二级,有资格做百石之官(相当于什长)。

这些都是立竿见影的奖赏,绝对不来虚的。

不过,真的成为军官以后,你斩首就有些困难了。

因为你还有指挥的任务,有一定的考核。

比如你是一个伍长,如果手下士兵伤亡很多,你就要受到处分。即便是你杀敌很高,也只能和部下伤亡冲抵。

说通俗点,士兵和军官的考核不同。

士兵靠勇敢的作战,一般只能升到低级军官。

再往上,就不是单单斩敌人首级这么简单,还要有一定的指挥才能升级。

到了将军级别,就更夸张。攻城战要斩首8000,野战也要斩首2000,才能得到封赏,不达标就没一毛没有。如果损失大杀敌人少,将军就要倒霉。

所以,普通人斩敌人首级再多,因为缺乏指挥能力,一般也只能做低级军官,比如排长、连长之流,将军绝非什么人都可以做的。

我靠,我怎么觉得秦军的考核很合理啊,今天的公司、企业都应该学一学。


萨沙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士兵是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其实何尝试在中国历史上。

这样的一支军队如果放在世界上,即便是与以勇猛善战的斯巴达人、亚述帝国的军队和亚历山大率领的军队对决也丝毫不落下风。


装备精良的武器、训练有素的方阵,成为了这支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

其实,你如果仅仅是看到这些层面上的东西的话,这还不是它能够统一六国的关键所在。

最重要的是秦军士兵那强烈求战的士气,一般来说士兵上了战场就意味着死亡,死亡基本都会令人产生恐惧。

但秦军士兵一接到作战的命令,人人都想吃了兴奋剂一样赤膊上阵,每名士兵的脸上都闪现着难以言表的兴奋。

这种强烈求战的士气盖过了世界各国所有的军队,他们一旦上了战场从来不要自己的命,只要敌人的命。


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拼命?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上了战场一旦能够杀敌立功就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说白了就是可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贫困现状。

也就是说用短暂的一生来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开始强盛,有富足的粮食和农田,又实行了军功制。


军功制的规定大致如下:斩获敌人首级一颗可以获得土地和房屋。

斩获敌人首级两颗,可以有人为你免费耕种土地,这样你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保证全家不挨饿受冻。

斩获敌人首级三颗可以为你家人配备仆人,为你全家义务服务。

如此的待遇谁不渴望上战场、谁不渴望杀敌立功、在秦军眼里敌人那不叫敌人,而是财富。

士兵到了这种地步,眼睛都红了。

但也由此造成了滥杀无辜、杀良冒功,更甚至与为了一颗敌人的人头自相残杀的事!

为了杀敌立功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秦军一旦攻下一座城池,都基本是将全城的男女老少等非作战人员杀光。

但这种行为也引起了秦军指挥官的注意,为了区别士兵与百姓的辨识,秦军指挥官又颁布了新的法令:但凡每颗人头都必须配上一个男人的生殖器。

妇女们没有,儿童的也太小比较容易辨认,这样一来一是避免了过多的滥杀无辜,二是提高了军功的纯洁度。



据说在一次作战中,有两名秦军士兵在追赶一名敌人,跑在前面的士兵割下了敌人的脑袋,而在后面的士兵一看自己白跑了一趟什么也没得到,于是干脆把这名秦军士兵也杀了,一人提着两颗脑袋去领赏。

很不巧的是他的这种行为被别的士兵看到,军功没领上并且按军法处置被斩首示众。

一般来说,战国时代的军人既没文化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信仰,你如果用统一华夏去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些说辞,是打动不了这些人的。

唯有给予他们最现实的利益才使他们变得如此的勇敢,如此的疯狂。

不得不说,商鞅恰恰掌握了人的这种心理,最后秦一统华夏靠的就是这个法宝。


东方中华不败


军功首级制度是商鞅所创。

军功爵法规定,无爵的士伍斩首一级就晋爵一级,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当于伍长),斩首二级就晋爵二级,有资格做百石之官(相当于什长)。

但之后难度就高了。比如对于伍长,全伍杀敌多过损失才记军功,首级和损失相当则无功无过,多于杀敌则集体有罪。屯长和百将级别的指挥官,必须击败敌军并斩首三十三以上才能得到奖赏,而得不到敌兵首级就要被斩首。


所以秦人对首级极其狂热,打起仗来,跟不要命一样。

但这就有一个问题了

存在不存在杀良冒功呢?肯定是存在的。比如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四十多万。但当时赵国的总兵力也够呛有四十万。很显然,秦军一定是把上党地区的赵国民众也一起算作军功首级了。

不过,秦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首级考核的还是很严格的。

军人斩首和捕获俘虏,必须如实上报,如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基本上发现了就要被杀头的。

但这也挡不住士兵争夺首级和军功的情况。《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封诊式》里有这样两个故事:

一个是邢丘战争中,丁获得首级,丙企图杀死丁,夺取其所得首级,结果为甲所

捕获。

另一个是士兵甲和丙二人,为丁一具首级相争不下,告到长官那里。军官经过检查,怀疑这是战死秦军的首级,于是叫那些还有士兵尚未完全归队的部队派人来辨认。

由此可见,秦军为了获得军功,不惜自相残杀,互相争夺首级,甚至把自己军队中战死的士兵首级,当作敌人的首级拿来邀功请赏。

其实这很正常,几十万人的军队,如果一旦充满了对首级的狂热追求,虚报和冒领,以及杀良冒功就是肯定了。


冷兵器研究所


秦军普通士兵都是依靠斩首数量来论功的,因此《秦法》对验收首级是有严格的规定的。秦军战斗力强并不是因为他们野蛮好斗,而是因为秦军纪律严明、作风严谨!斩首、计数、公示、行赏都有严格的程序,杀良冒功、抢夺他人首级、夺首级不前进者都有罪无功!

秦国平民百姓都有保甲制度,秦军的连坐制度更厉害!秦军五人一伍,十人一伙,百人一队,千人一将,层层牵制互保!秦军作战时并不是散兵游勇般的乱斗,而是有严密的阵法作战,前进后退都有号令来约束,士兵并不能随意脱离自己的组织去杀敌军斩首!只有战胜后的追击战才会出现秦兵腰悬数颗头颅追杀敌军的情景!



依斩首论功的大前提是打了胜仗,如果战败了的话,斩首再多都没有功劳的!士兵提交首级,需要伍长首肯,然后汇总到千夫长手中,公示三日后没有人提出异议,方可认同士兵的功劳!如果有人指出首级有问题,比如杀良冒功、比如诛杀同袍冒功;另外如果士兵不服从军令去杀敌,斩首不但无功还有大罪。秦法严紧周密,事无大小,皆有法式,因此斩首论功一般不会出错!


冲锋陷阵的士兵容易斩首立功,弓弩营将士远程攻击敌军,无法获得首级,也不可能战后去割敌军首级!这种情况下被箭射杀的敌军按尸体数量均分给弓弩营将士,伤而被杀者各一半功劳,被俘虏的敌军算半颗首级!因此秦军的斩首论功其实是一部严谨的军功法,斩首只是名字,并不是说只要斩首就有功,也不是说只能斩首才有功!至于证据头、耳、鼻、手、脚都可以是,当然头是最重要的证据!


大秦铁鹰剑士


如果杀的人少,那自然拿着敌人的头颅的请功。

虚报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但肯定是极少数的。

毕竟你既然虚报,你就要拿出相应的头颅。

你杀了三个人,结果你报四个,那这第四个脑袋,你去哪里找?

你要是想拿别人的

那对不起,别人也要报功,根本不会借给你,除非你抢!

于是就有些心狠手辣的人,开始把心思打到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屠杀百姓,然后伪装成敌军首级,这样在上面失察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报功成功的。

那么你杀一个两个可以,你拿着人头来报功。

那么要是勇猛无敌,勇冠三军,一场战斗下来,杀了十多个,乃是上百个敌人呢?

怎么办?

难道你还能拿得动上百个头颅吗?

于是乎就有了其他方法来代替首级。

比如说,割人左耳。

这样就算是上百个耳朵,也不会占多大空间。

当然,我说得是其他朝代。

秦朝以敌首记功是冠于历代的。

秦人记功,你把人头拿来之后,还需要向全军将士展示三日。

在这三日之内,如果没有人对你的人头产生异议,那么这个人头的功绩,才会计到你的头上。

哪怕你抢了别人的,只要有第三个人提出疑问,那么好,你就可以等死了。

所以在秦朝之时,想要虚报冒功,你基本上就不用想了。

一旦被发现,以秦法之严苛,你就可以等死了。

毕竟秦国统治者也不是傻子,真要是你能随便冒功,岂不全天下都是关内侯、彻侯了吗?


盗帅夜留香YE


秦国既然以“斩首数量”作为评定军功的重要参数,那么当然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统计方法。


首先,一次战斗的总斩首数,是可以计算的。通过敌军尸体,以及士兵上缴的首级就可以精确统计出来。

其次,各个部队的指挥官,他们的军功不是以本人斩首数量,而是以所在部队的斩首数量来评定。所以部下的斩首数量,就由分队指挥官来进行统计汇总。

第三,在多数战斗中,一个人砍下的首级数量不会太多。能有一两颗就不错了。而一个小部队,比如五人或者二十五人的队伍,他们作战在一起,斩首的数量同伴彼此都能看的清楚。

第四,战斗最后是要上缴首级的,一支小部队往往有专门负责收集脑袋的成员。到时候,对外就以交上的首级向上级领军功,而一支小部队内部则以大家互相看到的来分配斩首数,这样公平合理又好操作。

当然,冒领首级、争抢首级都是有案例的。在出土的秦朝法律竹简中,就记录过士兵为了脑袋是谁斩而发生争执的事情。不过整体而言,这种事件还是少数。毕竟秦国严刑峻法。冒领军功也是大罪一条。


巴山夜雨涮锅


秦国有“尚首功之国”的称呼,这是个褒义词,形容秦国野蛮,崇尚割人头为功绩。其实这是秦国实行改革后的做法,目的就是激发将士们的作证能力,取其首级只是一个证据,以便邀功。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奴隶斩杀敌人首级一颗,可赎其身为民。百姓斩杀敌人首级一颗,可得爵位一级。这把秦军的战斗力提升到极限,让所有将士们都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名利而努力。


正史搬运工


都知道秦国的军工爵制把秦人培养成了战争机器,他们怎么统计斩首敌人数目的?先来了解一个汉字,就知道他们怎么统计斩首数目的了。

了解一下“取”字

今天我们看到“取”字以为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文字,其实这个文字原本开始的时候还是充满了血腥味的。“取”字无论是小篆还是甲骨文,都可以看出是一只手拿着耳朵。在先秦之前,就有这么一个传统,就是猎杀野兽或者杀了敌人之后,取其左耳以证明是其杀的。这就是“取”字的本义。

因为“取”本来就是表示了斩杀了敌人之意,之后把割人首级也叫做取人首级。而且说到“取”,也有结婚的意思,最古老的时候,男人找女人结婚是直接用抢的,所以说“取老婆”。之后变成文明社会之后,当然就得讲究礼仪了,而且结婚本是一件喜事,所以就造了“娶”字来用。

数耳朵数即可

秦朝为什么诞生军工爵制,本质就是激励士兵的杀气。若是那时候真的得把首级拿过去才能算功劳,那打仗的时候谁会背着一堆首级在打仗呢?实用才是关键所在,正因为那时候有割左耳当首级的传统,所以秦国士兵们听到这种奖励机制出来,才各个成为了战争机器。毕竟割耳朵比割人首级的速度快很多,而且便于携带。



秦国能在变法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秦国变法实行的最彻底,同时也是变法的内容能被容易操作。若是空有一番好的想法,但是却无法得到实际执行,那怎么会变法成功,所以能够容易被执行的好变法才是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军工爵制同样也是如此,当然也难免不了有一些造假和一些其他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