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为什么把《十八春》改为《半生缘》,还对结局作了大幅度的改动?

淑香世家


时隔十八年,身处美国的张爱玲为何要改写《十八春》?多数人认为与当时的政治因素有关,但笔者认为,仅仅从政治角度来探讨其背后的改写原因是不够的,笔者将从文本出发来探讨其深层原因。

《十八春》是张爱玲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于1950年以梁京的笔名开始在《亦报》上连载,1951年报社为其发行单行本。小说描写了在三十年代末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动荡以及转折时期男女主人公世钧和曼桢十八年悲欢离合的故事。1967年,张爱玲改写《十八春》,并更名为《半生缘》。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从文本来对比《十八春》和《半生缘》,《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动并不仅仅限于结局。首先,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做出了调整,前者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展现的30年代末到新中国成立初十八年的故事,后者的结尾是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作者熟悉的年代;其次是政治色彩的淡化,《十八春》中歌颂共产党、抨击国名党的文字在《半生缘》中几乎无迹可寻;最后的故事结局的变化,《半生缘》相比《十八春》最明显的是小说结局的区别。由于作者创作意旨的不同,《十八春》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都投身于新时期的东北建设,而在《半生缘》中,结局在曼桢和世钧、翠芝和叔惠两对恋人相遇后便戛然而止。曼桢的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无处不表明曾经的山盟海誓都敌不过现实,既然已经分离,又何必重逢?使得小说结局更显沧桑和悲凉,体现张爱玲一贯的冷峻。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

中国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代正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然而这一时代却培养出张爱玲的一个观点,政局是循环地潮起潮落,她于此玩世不恭——"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两者的不同也在于这层多出来的态度。从《十八春》到《半生缘》是一种"历史的消退",正如她自己所谈到的,要让国族命运宏大叙事只作为私人感情的背景板。在她笔下,不谈以及解构政治和历史就是她对待政治和历史的立场。一些台湾的学者认为《十八春》是应制的违心之作,《半生缘》才是体现率真本性之作。王德威先生也认为张爱玲短短几年里左摇右摆,哪里是张的本意,是身不由己。

张爱玲对《十八春》进行修改,除了考虑当时出版的需要,和张爱玲当时的创作主张以及艺术追求都有很大的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政治找上的张爱玲感到惶恐与不安,《十八春》就成了这一特定时期对人生现实思考的一种表露,因而第一次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明显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性,同时说明张爱玲在新环境下不得不思考有关政治的问题。可以说《十八春》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作者努力向主流靠拢,在作品中展现时代与人物的命运关系。当然,很多人都注意到,张在这方面的驾驭能力尚未欠缺,突兀的结尾与整个作品不太和谐。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对人生总带着嘲讽和戏谑的意味。"时代是那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1967年,张爱玲到达美国十年后开始对《十八春》进行改写,当问及为何要改写时,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张爱玲对自身文艺观的一种坚持。少了政治的束缚,同时为了打开海外的圈子,张爱玲的改写必然回到她熟悉的天地,描写男女之间那没有光的爱情——回到"没有光的存在"。《半生缘》一改《十八春》中带有希望的圆满结局,给予读者更多苍凉人生的回味。与《十八春》相比,《半生缘》无疑更多地显现出主体意识原性的真实。

从此我们可以得知,《十八春》\t到《半生缘》的改写,原因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创作观念的不同,后者更符合她一贯自我的自由主义的创作主旨,是作者真我的表现。

止庵认为,《半生缘》的故事颇具传奇性,最看重的还是作者关于人物心理情感的日常生活细节的细微描写,也正因此将通俗小说升华到高雅深沉的高度。《半生缘》的总主题既是:无缘。

张爱玲还是张爱玲,她把《十八春》紧握的拳头松开了,在《半生缘》中又做了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一往文学


唉才四个回答,我都不知我的回答有没写与阅读的价值,粗粗翻阅了张爱玲二十几篇短篇小说,最好看应该是花凋吧,讲她表姐短暂的一生,同她的散文一样生猛经典吧,发觉她只有写自己的事才最生猛可读性强,刻薄一针见血,女人版本的鲁迅文了,她这篇文是借抄了法国最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一篇同类型短文,结构一样的,只不过换了中国上海式,相差了六十年的巴黎一八八几年同当时一九四几年的上海其实是好奇妙接近的,看真D好明显就是抄莫泊桑的风格,但为什么不篇篇都写成花凋这么高水平的文啦,除了倾城之恋与那隔了十三年五七年写成的五四遗事比较可读性强些之外,她其它写的那些太琐碎古灵精怪清末民初烂旧闷文笔上海普通人平凡到近乎虚假的情节,可读性几乎没有,那等于没灵魂的扯线土包公仔人物角色表演,真实得太假了,只想呕,太土了,为什么花凋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从一九四四年她的作品大红后到她一九九四年离世,将近五十年,她差不多是等于废了,哦她还写了几个成功的电影剧本,她五十年代去香港等于自闭症了,去了美国更甚,等于孤魂野鬼同社会脱节了,她也就是自己写自己的自传型作家,一离开自己的生活就乱写乱作,她的超短篇小说最明显了,什么金锁记连环套半生缘就是这些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怪作,看到人闷到呕,真岂有此理恶作剧。😁💩👎


嘉哥64


一个人在十八岁,在青年时期的情感影响着一个人此后的一生。无论此种情感成不成功。人的后半生从此在情感中踏陷。经历过的情感是在人内心扎了根,即使冬天枯死。它在人内心冬眠,不定哪个时刻苏醒咬人一下,疼痛。又用忘记麻木。它是打不净的土拨鼠,不在此处露头在彼此。表面上波澜不惊,不动声色,而人的内心在生活的经历中,不知心海几经辗转与波涛。人生是奇妙又无理,是蚀心的过程。张爱玲作品改名,缘于此。相遇相忘又相见,人生种种,情根深种,难以拔除。


圃香


1.为了销量

张爱玲原本想把《十八春》改为《惘然记》,但听了林以亮的建议后,为了销量改为《半生缘》。

2.政治原因

作品出现了张爱玲少有的政治倾向,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


小布丁是游戏黑洞


张爱玲的作品大部分都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这篇小说中女主被囚禁关黑屋的那段经历,也是张爱玲的童年真实经历,可见童年不好的记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张爱玲给作品改名,应该是她认为这个名字更能表达作品的意思,更能涵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