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为什么摇头晃脑?

无奈果业


古人读书真是摇头晃脑吗?没见过古人读书,倒是见过电视里演员演的古人读书摇头晃脑。如果古人读书真是摇头晃脑,我觉得这与文字排列和朗读的节奏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古代书籍中的文字都是竖排,需从上往下看,有一个目光从上往下的过程,然后目光又要从右挪移到左,头也会有些许移动,如果是默读,动作不大。但古人读书多为朗诵,而且还有带有一定的情感和节奏,于是,便以头部的晃动作为节拍。

其实,即使是今天,如果我们在朗读古诗时,投入情感,然后再晃动头部,你就会感觉到比死板的坐着朗读要好得多。不信大家可以试试,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若愚趣谈


以前也是觉得很好玩,最近颈椎越来越疼,又是看手机,看书,写东西,不由自主的就想摇头晃脑。感概古代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也给丢了呢?

从自然规律角度来看,儿童时期就相当于一年中的春天时节。春天万物复苏草木发芽,是谓“生发”。而儿童正处在这个积极成长,万物新生的季节,摇头晃脑一方面可以让让自己觉得更好和古文里的韵律相同,另一方面,儿童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但既然是读书,总不能让他们边跑边读,所以摇头晃脑也成为一种适当的缓解方式。

其实也不妨想一想,现代人为什么听到音乐容易抖腿?

当然了,还有就是为了,断句找节奏。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断句方便做韵。摇头晃脑容易找到音律感。

好啦,闲话说到这里,下面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查到的资料,总结一下:

第一:吟诵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古人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书的时候要自己断句。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点功底,那你甭想看懂书里写的啥了。为此,古代读书人都要上一门叫句读的“课程”。古文写作特讲究,尤其是古诗词,比如格式美啦,格律美啦,音韵美啦……所以,吟诵这些作品时,要求自然多了些,然后“摇头晃脑”就“上场”了。不信?那你自己试试,边摇头晃脑边读一下这句诗:“白日 依山尽,黄河 入海流。”是不是觉得挺有味道的?

第二:缓解疲劳。

所谓“十年寒窗问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读书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考科举!那可是相当辛苦的,要不怎么会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呢?古代读书人一整天坐到“寒窗”下苦读,时间一久,什么腰酸项痛,什么眼睛干涩……毛病自然就出来,这时候“摇头晃脑”的话,可以有效地松弛颈项肌肉,另外,随着头部的晃动,眼球也会随着转动起来。不信?你可以用手机拍下自己“摇头晃脑”的视频,看眼球有没有转动。或许,这也是古人很少得近视眼的原因吧!

第三:提神醒脑

相信大家回想起自己读书上课时的情景,就会明白什么叫昏昏欲睡,什么叫眼皮打架了……有时候,看着看着书本,眼皮就慢慢的合上了,随后慢慢……慢慢地进入……梦……咳咳,扯偏了,回归正题。正因为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古人们就想了这个法子,边吟诵边“摇头晃脑”,这样就可以提神醒脑,集中注意力。还是不信?你自己去试试呗!


古人读书总是“摇头晃脑”并非毫无道理,我们可以亲身体验一番,自然明白缘由。

(友情提示:摇晃幅度切勿过大,否则头晕眼花勿怪我。)

以上内容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娱乐。(不要跟我说古人读书到底有没有“摇头晃脑”?不知道,我只是就事论事。不过,既然有这种说法,想必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夜饮东坡醉复醒


古人读书可以叫诵读,也叫吟诵,声音阴阳顿挫,很美。但是那个时候,它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读书的人往往不知道怎么断句。于是在读书的时候就晃头晃脑的用肢体的摆动节奏附和一下,便于断句和记忆。

古中国人喜欢讲究神韵,就像国画对比西方油画,追求神而非型。古文更是讲究神韵。几句话也要按其韵律,就像音律一样,入其神时自然击节踏足、摇头晃脑。所以读书时摇头晃脑可以增强节奏感,使自己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摇头可以解除疲劳,防止或缓解颈椎病。读书很辛苦,古代人参加科举,那可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比现在高考难多了,读书的用功劲可想而知。摇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长记忆力。古代的书籍字序是从右向左由上而下,念书的时候头就会来回晃。

此外,古人读书也是表演,摇头晃脑可以丰富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以致于增加美感。

摇头晃脑也是和当时的阅读书写的客观原因有关,毛笔的书写方式和书简的阅读等都是造成的原因之一。



历史海中的胖头鱼


呵呵呵这个问题有意思!古人读书摇头晃脑,估计是读书累了摇头晃脑活动颈椎,有助于活血减轻疲劳,预防颈椎病!还有一个原因,古时候的书籍都是从上到下写的,没有标点符号,摇头晃脑顿挫扬抑,有助于断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最后也许是沉浸在智慧里自我陶醉吧。



貔貅落宝


感觉和文章本身有关系,古文一般意境深远,韵律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别说古人了,就算是我读诗词或者《滕王阁序》这类文章时,也喜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有一种品读经典的感觉。

而读现代文就不一样,现代文更容易理解,但总感觉缺少了那么一股韵味,讲道理,如果拿一本小说摇头晃脑地看,是不是给人一种中二病的既视感。


历史都付笑谈中


古人读书为什么摇头晃脑?谁也没见过,如果有,应该那时侯没有标点符号,还是文言文,比如:子曰有朋至远方来不亦悦乎。子曰。摇一下头,确定一下。有朋至远方来,晃一下脑。不亦悦乎!又摇一下头。

之乎者也,唉叹嘘嗟吁,一来二去,养成习惯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人很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鄙视劳动,称农民为“泥腿子",而老百姓也挖苦读书人叫″穷酸臭儒",《刘三姐》反映了三个秀才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

古代读书人很刻苦的,摇一摇头,晃一晃脑,很有韵味,至于,真假谁也没见过,读书读一辈子,习惯摇头,做了官,也习惯摇头,见了上司很不礼貌。

也许,是古人读书一种时尚呢,说不准的事。


雪城之湖


因为那个时候,它没有明确标点符号的,所以读书的人往往不知道怎么断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就晃头晃脑的用肢体的摆动节奏附和一下,便于断句和记忆。古文又是讲究韵律和节奏的。读书时摇头晃脑可以增强节奏感,以便使自己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此外,古人读书也是表演,摇头晃脑可以丰富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以致于增加美感。


山河文川


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表示斯文,有才华,电影《刘三姐》中的陶,李,罗三秀才唱山歌时摇头晃脑,摇扇打扇:争春花放我为先,兄红吾白两相连。报喜敲来当当响,三人诗才赛歌仙。演员演得很到位。观众看着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别提有多开心了😄😄😄😄😄😄😄😄


0851xgx


因为古代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以摇头晃脑的节奏,来划分句子,方便背文章


平安读书


这只是一种气氛,自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