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两次创新 让汉能实现逆周期增长

“担负起贡献社会的责任是经营企业的第一要件。”

松下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55年的集团经营中始终将社会责任观念一以贯之,并最终把其融入公司经营理念的核心。

不仅是松下,苹果、微软、汉能等国内外公司的企业家们,都在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

企业的创新发展与社会责任相融合后,产生1+1大于2的效果。盖茨凭借操作系统颠覆办公,微软由此名声大噪;乔布斯利用4.5寸的手机屏幕改变通讯,苹果从此屹立智能手机市场;李河君依托薄膜太阳能发起新能源革命,汉能迎来万物发电新时代。

8年打造水电站,冒险家的清洁能源梦

李河君自赚到第一桶金起,就将目光转向了改变世界的清洁能源。

1994年,李河君开始将经商所得用于水电站建设。修建水电站的过程中,李河君意识到水能发电的好处,开始和同伴跑遍全国,投资修建各类小水电站。

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1999年,李河君第一次遇挫。他签下广东河源的粤北东江木京水电项目。但国家发改委电力工业部、河源市供电局等相关部门都不看好项目。那时,河源的人均年用电只有400度左右。李河君却坚信,随着改革开放,深圳的人均用电会逐年上升,最终超过3000度。

得益于国家政策对小水电站的支持,木京水电站排除万难,一年建成,并网发电,成为当时民营企业的壮举。但李河君很快就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2002年,中央统战部组织民营企业家赴云南投资考察,李河君随团。旅途中,他了解到云南有近千亿瓦水电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国企在聚焦火力发电,尽量避开周期长、投资大的水电。金沙江项目从上世纪60年代提出到21世纪初,始终没有任何进展。

李河君想拿下项目,却被当地政府质疑民营企业资金和能力,怀疑他不足以胜任。李河君索性一口气带来50多名从体制内出走的水电专家,考察金安桥项目。专家中,高级工程师就有36位。这是李河君的底气。

李河君当机立断为汉能拿下了金沙江最大的水电项目金安桥。事实上,李河君拿下金沙江项目不到一年,国内就出现了严重的电荒。加之电力体制改革,水电资源遭到疯抢。对清洁能源市场的精准判断和强执行力,使得李河君有了先发优势。

2000多米的高原上,李河君集结数万名工人,建设高峰时,建面延长万米,日投入资金超千万。8年时间,李河君卖掉此前水电站,贴上全部家当,换来水电站完工。

曾被诟病的金安桥水电站项目,成为汉能最耀眼的存在。它是中国总装机容量最大的13座水电站中唯一一座民企建工的项目。滔滔而来的金沙江如同聚宝盆,每天带来上千万现金流。而流水转化的电能,则源源不断地为周边地区提供着持续稳定的动力支撑。

选择技术赛道,加速整合创新

清洁能源不止水电。金安桥水电站落成后,李河君又先后聚焦潮汐能、地热能、燃料电池、秸秆发电。最终,李河君发现了潜力极大的太阳能发电。

2006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在3-4元,业内人士预判,成本至少要在30年后才可能降低到1元以下。实际上,这一过程仅用了3年。

价格变动的同时,国内光伏市场的利润率开始快速下滑。2006年前后,中国光伏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快暴露了中国光伏企业的短板:技术缺失,以劳动力取胜。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

从技术与价格中,李河君看到了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投资百亿进行布局。这一次,他的决定同样出人意料。当时的光伏太阳能市场,晶硅的市场份额超过90%,薄膜发电不仅小众,未来发展也不清晰。李河君却当即选择了薄膜太阳能发电的赛道。

薄膜太阳能低耗能、高柔性,弱光效应好且转化率高,李河君有限的市场份额中,看到了无限的应用场景。

2012年,光伏行业进入调整期,各国政府对光伏行业和薄膜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李河君趁机发力,在考察数百家企业后,大手笔收购海外4家薄膜技术领先世界的企业,并由此掌握了全醉领先的研发能力和装备产线制造技术。

对技术的收购、整合、再度创新,让汉能拥有了技术优势。这一基础上,李河君在北京、美国硅谷等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联动的创新体系,让此前不相往来的公司实现了技术共享。协同效应下,汉能的研发创新不断提速,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转换率稳步上升。

《人民日报》也曾报道过汉能经验:“通过注入充足资金,加强研发力量,汉能集团的并购让米亚索能再现生机。”

改变世界的社会企业,像叶绿素一样利用太阳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在中国演讲时曾强调过社会企业的可行性。“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对松下、汉能等企业而言,解决社会问题,早已是公司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汉能和李河君的目标明确,他们要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

事实上,汉能在全球范围内技术整合后,迅速完成了创新成果到技术优势的转化。在生产MiaSolé组件时,汉能为攻克不锈钢衬底的平整度问题,与宝钢旗下企业合作,多人连班倒8个月后,成功研发出国产不锈钢基底。这项技术帮助国内的组建成本下降了40%。

此后,汉能将上游技术研发、高端设备制作与下游薄膜发电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结合,完成了国内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打造。对整个中国市场而言,汉能的创新与产业化,避免了第一代晶硅光伏企业“两头在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汉能推动了国内整个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了国内光伏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化。

正如李河君所预想的那样,汉能开始像叶绿素一样利用太阳能。从汉砖、汉瓦到汉伞,汉能的系列应用产品,迎来了全世界的关注。

北京最高建筑中国尊上,有汉能太阳能屋顶;德国的道路,由汉能铺就;日本的墙体、荷兰的屋顶、非洲的太阳伞上,同样有汉能的身影。

奥迪将汉能薄膜用于车顶;波音与汉能合作,研发无人机;NASA的太空站,计划将汉能用于太空站建设。

在薄膜太阳能的推广中,汉能的收入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2018年,全球多数企业遇冷,汉能却实现了逆周期增长。李河君在年会上透露,汉能的销售收入在2018年同比增长300%。未来几年,汉能也将继续保持几何级增速。

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李河君完成了世界级企业的打造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