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国民企崛起,研发投入超过800亿,累计申请专利超过9500件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诸多中国企业利用互联网共建了一个和谐、高速发展、技术不断突破的互联网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打造了诸多领先全球的企业,比如民企中的华为、阿里、苏宁等等。然而说到民企,如今中国民企的阵容空前强大,几乎布局各个行业,同时又在各个行业全球排名靠前,比如IT通讯领域排名第一的华为、电商领域排名第一的阿里、制造行业各方排名第一的富士康、蓝思科技、正威集团、格力、美的等等。

又一中国民企崛起,研发投入超过800亿,累计申请专利超过9500件


然而就在大家把目光放到这些老牌民企上,又有一个中国民企悄悄崛起,这家企业以不断开拓创新为企业精神,历经15年的创业期和发展期,奠定了如今全球第一的基础。这家民企就是汉能集团,一家专业从事清洁能源的跨国公司。目前在国内多个省份以及美洲、欧洲、中东、亚太、非洲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主营业务主要以水电、风电、薄膜太阳能发电,子业务涉及非常广泛,大多应用于城市建设以及出行方面。

又一中国民企崛起,研发投入超过800亿,累计申请专利超过9500件

当然,汉能集团如今的这一系列成就都离不开它的创始人—李河君,在汉能集团的发展历史上,李河君打造了汉能发展的必要的两个传奇。第一个传奇就是耗时八年,投入资金近200亿,建设了金安桥水电站。为什么这个水电站是传奇?金安桥水电站装机总容量达300万千瓦,这是全球最大的由一家民营企业建设的特大型水电站,比当年象征美国实力的美国胡佛大坝大30%。

又一中国民企崛起,研发投入超过800亿,累计申请专利超过9500件


而第二个传奇同样是历时八年,不过这次却是收购。李河君通过四次海外技术并购整合,投资超过500亿人民币,进军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薄膜太阳能行业,成功的使汉能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全产业链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但最让李河君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汉能专注做实业,24年来只干一件事——做的都是清洁能源。怀有报国情怀的他,不仅著作了《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还以“汉能,因祖国强大而强大”为司训。

又一中国民企崛起,研发投入超过800亿,累计申请专利超过9500件


回到汉能上,在李河君耗时八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之后,又投身进入投资规模更大、技术难度更高的薄膜太阳能行业。在2004年,汉能组建了新能源研究院,聘请了诺贝尔奖得主Alan G.MacDiarmid先生为首席科学家,同时还聘请了大批归国中国青年科学家,组建了余百名博士、硕士及高级工程技术能源为主题的汉能高科技能源研发中心,致力攻克薄膜太阳能技术。关于薄膜太阳能的投入,到目前为止研发投入已经超过800亿元。


那么为什么汉能集团要投入这么多钱去研发薄膜太阳能技术?薄膜太阳能到底能干什么?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前面说到李河君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汉能集团24年来只做清洁能源这一件事,薄膜太阳能就是清洁能源中的一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灾难性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个灾难性问题,汉能施以绵薄之力。


回答第二个问题,薄膜太阳能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发电,薄膜发电发展到最后,对于人类起到的作用就像叶绿素对植物一样,人类可以像绿色植物一样通过薄膜直接利用阳光。薄膜太阳能带来的移动能源,将最终替代传统供电方式,实现真正的能源自由。按照发展前景,薄膜发电正在掀起一场不亚于互联网终极的人类能源利用的革命。换种方式来说,汉能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突破,造福的不仅是中国人民,更是全人类。


对于汉能来说,薄膜太阳能技术并不是这么容易,从汉能在2004年开始建立新能源研发中心,到2016年薄膜发太阳能技术被首次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这两个开始之间隔了近12年。汉能薄膜太阳能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加入了汉能的“朋友圈”,其中有摩拜、奥迪、北汽、共享电动汽车企业等等。而在专利方面,截止目前,汉能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9500件,累计授权专利超过2025件。在这如此庞大的专利体量面前,汉能一直在薄膜发电领域扮演领导者角色。


据汉能早前发布的2018年年中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汉能在薄膜发电方面实现营收204.15亿港元,实现利润73.29亿港元,占收入的35%。其他下游业务收入为13.3亿港元,另外在今年9月份,汉能集团和日本Forest Global Stage国际集团在北京签署高达9亿人民币的汉瓦预售合约。据了解,该合同是日本薄膜发电市场起劲为止最大的合约。作为汉能集团的创始人李河君也在登上了“胡瑞百富榜”,在今年发布的“胡润百富榜”榜单中李河君以300亿身价排名第89位,至此,李河君被誉为“中国版马斯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