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點擊藍字關注和我一起成長

我是蜜芽CEO劉楠 兔頭媽媽

分享科學育兒經驗/女性成長心得/選一流好物

每天懂孩子多一點!

昨天貴州小女孩的故事,很多人都看哭了,在上班的地鐵上偷偷抹淚。Selah是幸運的,她曾遭遺棄,童年失愛,但是遇到了如同生母的美國媽媽,她的人生重現光明。但是在湖南沅江,另一個缺愛的孩子,他卻誤入了歧途。

1

12月2日,對於湖南沅江的吳林一家,註定是個不平靜的夜晚。

那日,六年級的吳林又被母親打罵,這已經不止是第一次了。心懷怒氣的他,從廚房抄起菜刀就向母親砍去……

聽到慘叫的鄰居來敲門,吳林卻騙她說是兩歲的弟弟在哭鬧。他以為,他只是像平日媽媽對待他那樣教訓了媽媽一下,他以為,媽媽還會醒來的。

直到第二天吳林姥爺跳窗進來,他還鎮靜地告訴姥爺“我媽媽外出去了。”可姥爺卻在二樓發現已經死掉的吳林媽媽……

親手砍死了自己的媽媽!激烈情緒過後,孩子會不會嚎啕大哭?會不會崩潰?會不會後悔得不能自已?

都沒有。

當警察帶著吳林指認現場時,問他想不想媽媽?吳林搖頭說不想;問他怕不怕?他居然看著警察笑了;問他恨不恨母親?寡言的吳林,點了點頭。

冷血?殘忍?不可思議?是的,難以想象,才12歲的孩子,一刀刀親手砍向自己的母親,竟然沒有一絲後悔和心裡波瀾。

可吳林在意的“讀書”,怕是無法正常繼續了。

因未到法定年齡,吳林被獲釋,但他原來的學校,家長呼聲太大,怕他回去做出“過激”的事,一致抵制他返校。不僅如此,村民們也害怕他再次“生事”,不願讓他回村莊。

吳林的爸爸也很無奈,他把希望寄託於政府,強烈請求政府幫忙管教吳林。

面對不能上學,也沒有“管教”場所可去的尷尬境地,叔叔問了吳林幾個問題:

“你把你媽媽殺了,你認為錯了沒有?”

“錯了……但是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

“那以後怎麼辦?”

“學校不可能不讓我上學吧?”

吳林以為,殺了媽媽沒關係,因為我殺的是“自己人”。而我殺了“自己人”,跟上學有什麼關係呢?

是誰?給了一個12歲的孩子如此幼稚的認知?就在吳林周圍的同學、鄰居、社會對他恐慌不已的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究竟錯在了哪裡!

就在一個少年殺人犯即將遭遇家庭和社會的雙重拋棄時,吳林的爸爸,竟然還想把孩子推出去,強烈希望政府來管教?!

試問,是什麼?把一個馨香溫軟、天真無邪的嬰兒,用了短短十來年的時間,就推向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

2

童年母愛缺失,親子關係鏈接不緊密

“抱起磚頭就沒法抱起你,放下磚頭就無法養活你。”這幾乎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父母面臨的兩難境地,吳林的父母也不例外。

吳林剛剛兩歲時,母親就外出打工。一年只能回家一兩次,平時和家裡電話聯繫,對孩子陪伴、關心、管教都很少。吳林5歲時,他的父親也外出打工。

兩歲的孩子,剛剛和母親建立了安全關係,有一天,就忽然發現母親抽身不見了!那個不會講話不會表達的孩子,心理該有多難受?!

恐怕沒有人在意。總有人認為,孩子小,他們不懂的。

《用心靈感應》有這樣一句話:“媽媽的聲音最好聽,最安全,媽媽的聲音帶給我們的是安全、安慰、祥和、平靜、舒適和希望。嬰兒不用大腦思考判斷,就能知道哪個聲音是媽媽的聲音,因為嬰兒靠心靈感應。”

靠心靈感應的那個吳林,在媽媽“突然不見”的日子裡,會恐慌地嚎啕大哭嗎?

沒人看得見,也沒有人在意,我們,只看到了今天的少年殺人犯吳林。

3

幼年被隔輩物質溺愛,缺乏精神成長

如果,我是吳林同學的家長,我想我也會害怕,也會恐慌。但是,當晚上,橘黃的燈光下,我和三歲的兒子依偎在一起,翻看著我精心為他挑選的繪本時,我又忽然為吳林感到悲哀!

吳林的幼年,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

爺爺奶奶愛孩子,但是他們把所有的愛,都用於了物質寵溺。

想要零花錢,給。想買零食,吃。想借手機玩遊戲,玩。

近乎“散養”的吳林,除了課堂老師的學習,基本沒有精神成長的指路人。好習慣、世界觀、好榜樣、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都靠“悟”。鄰居們都說吳林很叛逆,連他的姥姥和姥爺都有點“怕”他。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吳林的整個幼年期和小學低年級時期。

《愛的藝術》中說“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而只有物質寵溺的吳林,生活中遇到困難,不知道有沒有恨過父母不在身邊?他沾染的壞習氣、養成的壞習慣裡,不知道有沒有“想要又得不到”的破罐破摔?在他想當個好孩子好學生卻覺得吃力時,不知道他有沒有渴望有人拉他一把?

沒有人看得見,也沒有人聽得見他的心聲,或許都沒有人想要問問他。我們,只看到了今天的少年殺人犯吳林。

4

少年期被媽媽嚴厲懲戒,沒有尊嚴和自由

周國平說:“人應該具備兩個覺悟:一是勇於從零開始,二是坦然於未完成。”

這句話,真的該說給吳林那可憐的媽媽聽聽,可惜,再也沒有機會了。

吳林10歲左右,母親因為生二胎,回老家和他們一起生活。

此時的吳林,已經是一個小小少年了。他的心裡,裝了所有少年都有的叛逆,更多的,是父母不在身邊、沒有束縛、缺乏管教的狂放不羈。

他不愛學習、吃擯榔、逃學、玩遊戲、吸菸……

對於這樣的吳林,母親是失望的。她只覺得孩子“不好管,野蠻”,於是,先前對孩子的愧疚,都化成一絲絲怒火,變成“以暴治暴”。

少年吳林,是委屈的,是疑惑的,甚至是恨的。他未開化的心裡,怕是從來都沒有搞懂過:“為什麼我需要你時,你不在。而我漸漸長大,需要更多自由時,你又來束縛?”

武志紅說:“影響關係的要素有兩點,愛和自由。愛,令關係更近;自由,則令關係保持距離。太近或太遠的關係,都會讓我們焦慮。”

而吳林那個可憐的母親,也迷失在這樣焦慮裡,她恐怕到死都沒弄懂:為什麼,我苦苦為了孩子,卻落得如此下場?!

12歲的吳林,他恨媽媽!恨媽媽從前疏於對他的愛,如今又對他嚴加管教,甚至不惜打罵羞辱。

這次,吳林的聲音被大家聽見了,因為,今天,他已經是少年殺人犯吳林。

5

悲哀少年,該何去何從

如今的吳林,被大家冷眼旁觀,被學校和教育局來回“踢皮球”,被鄰居和同學排斥,甚至面臨爸爸的“推出家門”。

記者從益陽市公安局、益陽市教育局相關人士處獲悉,由於未達到法定年齡,吳某目前已經被警方釋放,由家長接回監管。為了孩子的成長,教育部門希望吳林家屬將他轉校,心理專家則建議進行心理疏導。

巴爾扎克說: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12歲的吳林,路還太長。

不知道,未來的他,能否在社會的幫助下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縱觀吳林12歲的人生過往,沒有一個階段,接受過正確的家庭教育。吳林,只是父母教育缺失下的一個孩子,而每個父母,都需謹記: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孩子教育的失敗。

孩子的童年很短,短到一晃而過,我們來不及回味;孩子的童年又很長,長到它決定了一個孩子一生的生命質量。

一回頭,才猛然發現,每個孩子的宿命,都在父母童年待他的態度裡。

願吳林,浪子回頭改邪歸正,也願每個父母,從吳林的成長中,悟到父母責任的任重道遠。

每日小福利:給今天的文章點贊,點贊數超過100,我在留言區抽選3位粉絲送可愛的兔頭媽媽貼紙3張。

作者:二旭媽媽,教育學出身,熱愛心理學,一手帶娃,一手寫字,報之生活以歌,寫盡育兒百態。文章轉自成長樹(chengzhangshu9)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