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胆给“霸座男”说几句公道话

昨天,“霸座男”处理结果出来了:罚200,记入铁路征信体系,限制购票。

到此,本次围观基本结束,本姑娘也斗胆说两句“不和谐”声音:例如一边倒骂声,正常吗?男方学历与表现倒挂,正常吗?本姑娘心中一直有个疑问:现场沟通中,女方是否产生了不当言行?

从公开信息看,是从女方角度进行事件叙述,女方的不当言行无从得知。从生活中类似争执经验看,一个不经意的腔调、一句不经意的不文明用语,很可能被上纲上线导致冲突升级。但是这个设想缺乏证据支持,可以说道的是女方手机取证行为。

在得理、列车长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女方很自然地想到了杀招:手机拍摄取证。手机取证,这在当下是一种被提倡的行为,尤其是开车的朋友需要掌握,利于处理一些涉法纠纷。但是,设身处地想,这种行为也带有一定的挑衅性,很可能成为激怒“霸座男”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现场视频看,女方的拍摄画面非常稳定,完全没有受到干扰;“霸座男”也没有进行制止,一本正经地耍无赖。本姑娘推测当事双方的心理,女方可能是想通过拍摄进行最后的施压,而“霸座男”虽然对这一行为不爽,对风险分析后认为后果无关紧要,让他成为“网红”的概率微乎其微,也就没有强行制止。

跳出来讲,不管当时双方心态如何,被人拍摄是大多人不太适应的一个举动。以街头采访为例,好多人面头镜头是紧张的,是谓“镜头暴力”,好在他们有拒绝的权利。而面对无理拍摄、出于取证目的的拍摄,当事人自然会本能地排斥,哪怕是无法避免也会通过遮脸、转身等动作进行回避,以维护自尊、降低自己的名誉风险。

从现场情况看,当拍摄开始时候,意味着双方在经历本人沟通、代理人沟通2阶段后,已经进入彻底反目阶段,处于都不想对方痛快的最坏局面。现场无解收场后,视频便上网了,女方想平衡下失衡心理,估计也没想怎么地。谁想到,视频在大V推动下,变得世人皆知。但这个视频也是有问题的。

好多朋友看到的是初始视频,即“霸座男”赖在座位上各种表演的那段,问题出在哪?是画面主体面部没有打马赛克。而在相关官方信息发布中,“霸座男”则被专业地打上了马赛克,这是符合新闻伦理与相关规定的。

我们看一些法治节目,犯罪嫌疑人、违章司机上镜时,都有马赛克“待遇”,这是一种规范的曝光形式,出于对当事人基本的尊重,不能因为他犯罪、犯错,就被一杆子打死。有句话常被引用,“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说的也是这个理,辩证统一的“依法惩治”。

那么女方发布的原始视频,合适吗?答案是肯定不合适。女方取证的视频,最佳处理方式是交由乘警、公安机关等部门,充分发挥证据的作用。当然,尚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女方拍摄视频完全出于失衡心理,根本没打算作为证据使用。

结果呢?上网了,意外地“火”了。结果有赢家吗?没有,上网了还谈什么赢家。“霸座男”名声扫地,女方得理不饶人。社会效益呢?得不偿失,给霸座者警示,高学历的形象渣了。

最后的思考是,这种鸡毛蒜皮的事需要上网吗?双方好好说话,列车长专业地和稀泥,乘警专业地现场控制,现地解决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