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外交官,对此你怎么看?

KanazawaSky


我不太认可这种说法。

李鸿章算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中国外交家了,在清末的那几十年里,提起外交,你能想到的第一人,除了李鸿章还有谁?他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跟他有关系,但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全部的努力。

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自强”的主张

“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主张,也是其政治纲领,更是洋务派对外的主张核心。和戎就是对外不主战,不求战。 力求和好,遇到战也要牺牲一些利益来早日结束战争,以赢得一个和平的环境,便于自强建设。自强就是中国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化生产力,最终实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样才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自强是根本目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第一要务是自强。自强是中心,一切都要围绕它来进行。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立足。

和戎是必要条件,自强固然是本,但中国要变法自强,这就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在有实力与洋人相抗衡之前,应保持“和局”,“隐忍徐图”。

李鸿章认为,在与西方列强相比,中国国势贫弱,一旦发生争端,很难占据上风,更难以决胜疆场,通过“和戎”,以换取喘息、发展的时间。同时他认为最好的外交是“实力外交”,外交必须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所以“自强”是根本。而在手段上,以夷制夷,利用矛盾,与列强周旋,从而达到力保和局,维护国权的目的。

而以夷制夷的具体途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寻求国际调停。寻求国际调停最主要是为了借外国的力量,进行干预和调停,从而避免发生冲突或战争,尽可能保全利益。即

“始则假俄人 为钳制,续则恃英人为调停。”

二是合作性外交,“与其听一国久踞,莫若令各国均沾”。一方面表明对列强合作,寻求列强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各国的利益角逐中利用列强的矛盾,平衡各方面力量,从而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

三是联合与结盟政策,李鸿章最初产生结盟思想是想联合日本形成“东方防线”,但随着日本实力和野心的不断增长,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促使李鸿章从联日转向联俄,企图借俄国的力量来达到遏制日本及其他国家过分侵略的目的。


那么李鸿章这种外交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彼时的中国而言,外交是一个很陌生的领域,李鸿章作为一个典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即遵循“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封建道德纲常,忠于君主、忠于朝廷,所以李鸿章一生的外交,在于船坚炮利的列强交涉中,都是为保清廷免遭推翻的厄运,推行对外“和戎”的政策,衷心在维护清廷利益。

同时他的老师曾国藩,对李鸿章形成这样的外交思想,也有一定影响。曾国藩曾反复叮嘱李鸿章:“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李鸿章继承了他老师曾国藩“守定合约,绝无更改。”的主张,一再强调“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中外交涉事件

,惟有“谨守约章”。主张把处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儒家道德规范,扩展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受到列强侵略时坚持不平等条约。以理折之,进行与虎谋皮式的道德说教,不惜在权益上做出某种让步,来保住和局的目标。

他主官上希望以不平等条约作为对列强的一种约束,以为只要一意坚持条约,列强就“无隙可乘”。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幻想。贪得无厌的西方列强并不会就此止步。

站在腐朽的清王朝立场上,作为“忠臣”的李鸿章已经尽了其最大的努力。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说到底,近代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困的经济基础和较弱的国际地位。李鸿章只不过是清政府的代言人。把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种种早于都归结于李鸿章一人“卖国求降”政策的说法,未免有失偏颇。

李鸿章是清末那个浑浑噩噩的时代里,为数不多的求真求实的实干家,虽然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失误,也犯过一些错误,但这样的人,永远都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李鸿章一直埋头肯干、默默做事,直到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他的外交或许很烂,但我认为,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下,无论换了谁,相信也不会有能比他做得好的了。中山先生后来搞革命,不也是割让了许多利益给列强的么。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文话史


凡人世间之英雄。必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只有碌碌无为之人才会无人赞许,无人辱骂。

如果说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外交官。这多半是由于李鸿章对列强屡屡妥协求和,多次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原因。

但是。试问一下大清朝还有比李鸿章更好的外交官吗?还有比李鸿章更够格的外交官吗?


无论怎么说。于大清而言。李鸿章绝对算一个忠臣,为官几十载平太平天国平捻军,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为大清国修修补补。李鸿章扬名世界以来,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不知道李鸿章的,却有很多人不知道有还有一个大清国。这一点就很说明问题了。

所以后来甲午战争结束之前。大清就派了几拨人到日本去讲和。但是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然后赶回来了。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前面几个人被赶回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够格。不值得和他们谈,谈下来了也不一定会兑现。然后李鸿章去李鸿章就够格了。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就注定了责任越大,承担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当然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赞誉你,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辱骂你。

但是卖国的条约确实是李鸿章签的,做为大清国最大的权臣,他是有责任的,这个锅他得背,敢作敢当嘛,虽然他只是一个打工仔。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呗。谢谢啦。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有趣猪


对李鸿章“最烂外交官”的评价,无非是他在朝鲜问题上的外交失败,与日本达成协议,允许日本与中国有同等派兵入驻的权利,为“甲午海战”埋下后患。海战失利与日本和谈,李鸿章曾对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这说明李鸿章对形势发展的把握是竭尽全力的,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

面对列强对大清疆域的步步蚕食,李鸿章在英、俄、日、美等国家之间合纵连横、委曲求全。在朝鲜借美国势力制约日本,在东北于英、俄、日之间拆解联合,真是殚精竭力。遗憾的是,就在李中堂临终的最后一刻,俄使臣还趁势紧逼,要求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之外,再与其签订类似于日本“二十一条”的无理条款,将东北划为沙俄的保护地,李中堂至死不予。

李鸿章之前没有从事过外交事务。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大臣,从此开始频繁与外国人打交道。这时候他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两项,一是抓自强运动,办实业、练新军,强海防, 二是在列强之间合众连横,寻求生存空间。当时,德国和意大利加入了列强的行列,日本明治维新一日千里,李鸿章主导的自强运动尚不能唤醒沉醉于“小楷章句”之中的朝野群臣,且自强运动屡屡遭遇同僚掣肘,真可谓“以一人之力顶一国之压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文戈笔记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外交?外交表面上看就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自身国家利益,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活动。本质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间实力的对抗。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军事上最好的是先采用谋略,其次才是外交,外交无法获得利益最后才直接战争。外交的祖宗可以说是鬼谷子,其纵横捭阖之术被其弟子苏秦、张仪在战国时代玩的炉火纯青,一怒而诸侯惧!

李鸿章,其所处的晚清时代,虽然看上去权力无限,实际上脑袋是慈禧等满清贵族,李鸿章只是坐在其老师曾国藩的肩膀上,没有曾国藩,满清贵族不可能重用汉人。李鸿章虽受重用,然则如履薄冰,满清贵族时时向其发射冷箭,他实际掌控的权力有限,从他能力上看可以说是治世之能臣,但本质上胸中的个人私利仍然大于国家利益,本质上只是慈禧的打手,用来对抗西方国家,也用来制衡满清贵族。李鸿章所有的外交都是秉持这一原则,为保存满清贵族的利益为上,而非保国家。当然其个人毕竟有历史局限性,正如其所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在他心中,保满清贵族利益,就是在保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

综上,说李鸿章是中国史上最烂的外交官实在是不懂历史,站在历史的角度,当世之时,没有人可以比他做的更好。梁启超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可以说若看不懂李鸿章,便无法看懂整个晚清的历史!




圣哲同学


李鸿章卖国近人皆知早被钉上历史耻辱柱上,可是我又扪心自问如果处身设地站在他的位置上去处理这些事有无可能做到更好,可是当我们先去看看当时国内政局和当时涉外政事我们也知道,满清早已不是初入关的八旗劲旅腐败无能,而英法日俄工业化已完成虎视中华国力衰弱无能为力,李甚至哀叹中华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对此我认为在当时封建朝廷国力衰弱腐败落后,此时不只李鸿章换到诸葛亮来只怕结果也好不了多少,最多为大清王朝多续命几年而已!


大国大匠


清朝水军是李鸿章一手建造,为打造最强水师,李鸿章亲赴德国购买战舰,费尽苦心,是有功之臣,是亚洲第一强海军。足见其卫国真心。至于战败是另有原因。为人臣子以服从皇旨为忠,参于八国谈合,若无忠心爱国与机智,香港与澳门于租凭形式,恐怕现在是讨不回来的,这是李鸿章的功劳。李鸿章是一个很称职又爱国的好外交官。当时香港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慈禧不放在眼里,英国要就给他,但李鸿章却很在意,就是不给英国老,因此改变方式租给英国老。后也就有澳门租凭方式,足见其爱国之心。租凭一百年后归还我国。按常理说,一百年后是不关李鸿章个人利益,李鸿章不为自己受人误解,却为我们现在香港澳门能回到祖国。是有远见又爱国之好外交官。我们应该要感谢李鸿章。以那些沾名钓誉,自私贪腐之官,卖国求荣之徒,真是不能混为一谈。


无忧草2775


从1971年的《中日修好条约》开始,李鸿章就在不断的签约,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已经73岁,签订《辛丑条约》的1901年,是李鸿章生命中的最后4个月。正是因为这样大量的背锅,让李鸿章在后世背负了“卖国贼”之名。

中日战争前的清朝的心态很像二战前期的法国,以为对方不会打自己,然后等对方打自己了,却仍然不认真备战。

但是中日战争时期清朝更病态的心理是:幻想求助国际列强来帮助自己。要知道在那之前,中国和英国法国等国已经都签订了不少不平等协议了,尤其是1885年中法战争那一次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指望他们帮你,就等同于是引狼入室。甚至这种观念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还存在李鸿章心里。

签订《马关条约》,当时虽然说是谈判,可是根本就没有谈判的余地。日本以胜利者的姿态只允许清朝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条件。在其他列强都不倾向我们的情况下,如果不同意,日本发动战争,清朝会是什么悲剧的下场?真的很难说。李鸿章只是做了这个不利形势下的牺牲品,但是他还是做了一定挣扎,因为被日本暴徒袭击,最后让清政府减少了些赔款数额。

清政府硬着头皮签下了《马关条约》,但是由于还不起赔款,不得不大量借外债,这就更加的受制于人。而日本方面则由于获得了中国的赔款,进一步加速了他的工业发展,从而挤身帝国主义俱乐部,日本的胃口和野心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

说李鸿章是中国最烂的外交官,毋宁说清朝末年是中国最弱的时期。


鼓楼博牛志


我说是最好的外交官


艺术高地


国贼乃于国有害之贼。李畜生签订了那么多卖国条约,于国何益?

是被逼的,是迫不得已,是替太后背黑锅?大清官员成千上万,为何偏偏选中了李畜生当卖国条约签订者?沙俄为了侵略东北,暗中贿赂李畜生私签《中俄密约》,这没有任何人逼他。

结论是李畜生因贪恋权贵而完全丧失了中国人的气节!宰相合肥天下瘦,李畜生贪了这么多钱,绝不会容于任何一个时代……李鸿章被骂卖国贼并不冤。


梦遥597


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