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南方”各州為什麼都有個國王

大航海時代 [第30節]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文末和菜單欄可查閱目錄。下載地緣圖集在對話框回覆:地圖

切薩皮克灣與“梅森-迪克森線”


意識形態對於政治統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英國當時的國家意志來說,表現為確立“英國國教”的官方宗教屬性(在此之下可以允許一定程度的宗教寬容)。然而無論是清教徒精耕的新英格蘭地區,還是荷蘭人開創的新尼德蘭地區,包括後來被貴格會進行“神聖實驗”的賓夕法尼亞地區,王室和英國國教的力量,在初始開發過程中都是缺席的。

在整個北方地區,能夠以立法形式確定“英國國教”最高地位的,只有由“新尼德蘭”轉換而來的紐約地區。即便如此,哈德遜河流域的初始設置,還是使得英國無力改變這一地區教派林立的局面。用當時紐約執政者的話說,就是: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宗教,但根本沒有一派能夠佔到絕對多數。



不管怎麼說,國王和國教都是國家的象徵,他們很大程度代表著國家意志的存在感。在北美十三殖民地,英國國家意志存在感更強的是南方地區。以行政區劃來說,被歸類為南方的殖民地有:弗吉尼亞、馬里蘭、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以及喬治亞(後來分別成為了美國的州)等五塊殖民地。

在南方殖民地,除了英國國教都被確立為了官方宗教以外,諸殖民地的名稱同樣帶有強烈的皇家印記。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歸納下北美十三殖民地的名稱來歷,你就能明白一切了。

北美十三殖民地示意圖



先來看看北方地區的情況。第一個殖民地“普利茅茨”是翻版英國的地名;“馬薩諸塞”之名原本為原住民部落名;“羅得島與普羅維登斯莊園州”(羅得島州的全名)中的“羅得島”得自希臘羅得島,“普羅維登斯”的意思則為“天佑之地”;“賓夕法尼亞”中的“賓”是殖民地創建者“威廉.佩恩”的姓氏“Penn”(又譯“賓”),加上“sylva”(林地)組成的;“特拉華”之名,則來自詹姆斯敦殖民地最初的管理者“特拉華勳爵”;“佛蒙特”則出自法語“綠山”(Vert-Mont),體現了“綠山山脈”在這個州的地理核心地位;“紐約”、“新罕布什爾”、“緬因”則分別對應英格蘭的:約克郡、漢普郡(York 、Hampshire),以及法國的“曼恩河”地區( Maine River )。

再來看看南方地區的情況。 第一個殖民地“詹姆斯敦”以當時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名字命名。“弗吉尼亞”得名於開創了英國大航海時代,有“處女女王”之稱的伊麗莎白一世(Virginia,意為“處女之地”);“卡羅萊納”之名則是慘死於清教徒之手的,國王“查理一世”的拉丁文名字拼寫(Carolus);“馬里蘭”源出於“查理一世”之妻“瑪麗皇后”(Maryland直譯為“瑪麗的土地”)。至於“喬治亞”之名,則是紀念另一位英國國王“喬治二世”。

說到這裡,要特別提示下。意為“喬治之地”的“喬治亞”,在中文裡還有兩種譯法,分別是“佐治亞”和“格魯吉亞”。前者是美國喬治亞州的另一個譯法;後者則用於身處高加索地區的,曾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格魯吉亞共和國”。只不過,格魯吉亞的名稱中的“喬治”可不是英國國王,而是傳說中的屠龍英雄“聖喬治”。

將北美十三殖民地的名稱來歷這樣羅列一下,你是不是已經體會到,這當中的微妙之處?相比北方地區命名的隨意性,南方殖民地則全部出自於王室。雖然美國的南北差異,本質是由於地理、氣候所造成的,二者間的地緣差異在不同時期,亦會有不同體現,但在殖民時期,這種差異更多體現在與帝國中央關係的親密度上。

總體來說,北方地區在宗教上認同的權威是“聖經”,管理上認定的是“公眾自我管理”(公理會之名便源出於此)。即便貴格會對聖經的權威不那麼推崇,但對“公眾自我管理”理念同樣表現執著。事實上,對聖經的推崇,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破除自上而下管理體制的束縛。避免權力被王室或者祭司階層所掌控。從這點來說,整個北方殖民地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紐帶。反觀南方殖民地則展現出了更多的國家意志。

與新英蘭的情況類似的是,弗吉尼亞的誕生也與一個海灣有關,那就是“切薩皮克灣”。

切薩皮克灣行政結構圖



在美國東海岸,切薩皮克灣是最為深入陸地的海灣。流經賓夕法尼亞州首府的哈里斯堡的“薩斯奎漢納河”;美國首都華盛頓所在的“波托馬克河”;滋養了馬里蘭州最大城市巴爾的摩的“帕塔普斯科河”;以及將里士滿和詹姆斯頓連接起來的“詹姆斯敦河”,最終都是注入這個南北長約300公里的海灣。

由此亦可看出,切薩皮克灣的地理位置有多麼的重要。順便說一下,“切薩皮克”之名源自於當地的土著部落“切薩皮克人”,這使之喪失了為皇家殖民地命名的可能性。

每一個地緣板塊,都會有一個核心。北方地區的核心無疑是馬薩諸塞和它的首府波士頓。在南方地區,承擔這一職責的則是弗吉尼亞與里士滿。說起里士滿,熟悉美國南北戰爭那段歷史的人一定知道,這是當時美國南方聯盟的首都。

對比里士滿與波士頓的位置你會發現,直面海灣的波士頓,在地緣上呈現出顯著的海洋及商業屬性。而深入內陸達120公里的里士滿,顯然更看中的是這一地區的農業基礎。

弗吉尼亞和里士滿的農業屬性,從創建詹姆斯敦殖民地時起就已經顯現出來。這塊殖民地之所以能夠立足,得益於殖民者從原住民那裡,學習到了菸草種植技術。以菸草為代表的經濟作物,成為了弗吉尼亞及整個南方地區的立身之本。由此帶來的兩個地緣政治後果,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



一是基於開拓種植園的需要,南方地區從非洲西海岸輸入了大量黑人奴隸;二是側重種植經濟的南方地區,與側重工商業的北方地區漸行漸遠,最終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

究其根源,南北分立乃至對立的地緣政治格局在於氣候上的差異。簡單點說,經濟作物的原產地,幾乎都為熱帶、亞熱帶地區。大略來看,整個北方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而紐約以南的南方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在積溫上更適合經濟作物的種植。

美國本土氣候類型



這使得在美國獨立後,經濟仰仗於種植園的南部州,在法律上被允許保留奴隸制度,並被稱之為“蓄奴州”;而以工商業為核心,並從勞動力自由流動受益更多的北方地區,則成為了法律上的“自由州”。

關於美國南北問題的氣候背景,在開篇部分就已經進行過釋讀。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氣候線更像是一條看不見的手,並且邊界是模糊不清的。落實到地緣政治層面,人們更需要一條可視的分割線。

在中國,秦嶺、淮河承擔著分割南北地理的任務。相比之下,美國的南北分割線要顯得更加的簡單粗暴,幾乎全是人為劃定的直線。比如最初分割十三殖民地的南、北分割線,是由一橫一豎兩條直線所組成。其中橫線為馬里蘭州與賓夕法尼亞亞州的邊境線(北緯39°43′);豎線則為馬里蘭州與特拉華州的分界線(西經75°47′ )。

說到這裡,就必須交待一下“馬里蘭州”的背景了。作為南方地區的地理核心,切薩皮克灣並非為弗吉尼亞州所獨有,馬里蘭州也分得了半個海灣。不過與特拉華州、新澤西州一左一右公平分割特拉華灣不同的是,當年的馬里蘭殖民地得到的是切薩皮克灣的北部,而整個灣口兩側的土地都歸於弗吉尼亞。造成這一格局的原因在於,馬里蘭殖民地最初是從弗吉尼亞分立出去的。



1629年,當時英國貴族“巴爾的摩男爵”向國王查理一世申請切薩皮克灣北部的殖民權,以幫助在英國遭受打壓的天主教徒們尋得一片庇護所。這一初衷與清教徒的動機如出一轍,反映出當時英國內部地緣鬥爭的複雜性。而國王願意將自己最看中的殖民地分割出一塊來,同樣映射出英國在這一階段宗教問題上的混亂和彷徨(作為一個表面接受新教信仰國王,查理一世卻取了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皇后)。

儘管馬里蘭建制的初衷,是為天主教徒尋找一個移民地,甚至以信仰天主教的“瑪麗皇后”之名命名殖民地,但基於其設立的背景,這一殖民地的官方宗教仍然是英國國教。這個行政區在地緣層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反倒是它的北部和東部邊境,在美國獨立後成為了分割“蓄奴州”與“自由州”的南北分割線。

要不是特拉華從賓夕法尼亞分割出去的話,這條重要分割線可以被理解為馬里蘭和賓州的分割線。如果再追根淵源的話,還可以理解為“新尼德蘭”或者說“新約克”與弗吉尼亞如何劃分邊界的問題。

由於之前“弗吉尼亞公司”在殖民過程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英國曾經在1624年對北美殖民地重新做過一個分割,將北緯40度線以南的土地定性為“皇家殖民地”,以北則交給“新英格蘭理事會”打理。

這也是為什麼,整個南方殖民地在命名時,都對王室致以了崇高的敬意。依照這一劃分原則來說,系出南方“皇家殖民地”的馬里蘭殖民地,則有權力將殖民邊界推進到北緯40度線。只是如果這樣的話,整個特拉華灣將置於馬里蘭境內。

如果沒有荷蘭人和瑞典人在特拉華灣的擴張,北緯40度線的確有可能成為美國的南北分割線。問題是“新瑞典”和“新尼德蘭”已經將特拉華灣納為了自己的領地,而賓夕法尼亞州的殖民權力,又是源出於對“新尼德蘭”的征服。

經由之前的解讀,大家應該明白,就算賓夕法尼亞的貴格會政府願意放棄自己的出海口,此前定居於特拉華灣的那些移民,也是不會接受的。另一個問題在於,用北緯40度線來劃分內陸地區同樣尷尬。如果你在地圖上把這條緯度線拉出來,就會發現它正好從費城城北穿過。接受這樣一條線,等於挖除了賓夕法尼亞州的心臟。

經歷過長達百年的糾紛和矛盾之後,各方終於在18世紀中葉達成了妥協。在兩位英國測量家:查爾斯•梅森(Charles Mason)、傑裡邁亞•迪克森(Jeremiah Dixon)共同測量下,一條能夠讓三方都接受的邊界誕出。其中內陸部分的分界線,也就是賓夕法尼亞與馬里蘭兩地的分割線,並沒有遵循北緯40度線的原則,而是向南位移至北緯39°43′,以保證費城能夠處在賓夕法尼亞境內。同時,特拉華殖民地的獨立得到的尊重,並完整的得到了,屬於它的那部分特拉華灣(特拉華灣以南部分則歸於馬里蘭)。這條在美國獨立後,成為美國南北分割線的行政邊界,亦因此被稱之為“梅森-迪克森線”。

梅森—迪克森線



“梅森-迪克森線”的誕生還產生了一項副產品,那就是“迪克西人”。在英國殖民時期,在殖民軍隊中服役的新英格蘭人被稱之為“揚基”(Yankee)。狹義的說,所謂“揚基”指向的就是受清教徒文化影響的那部分新英格蘭人。隨著時代的變遷,揚基人所指向的範圍也在不斷的擴大。在歐洲人看來,“揚基”可以用來代指所有美國人;而在美國人南方人看來,北方佬都是“揚基”;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北方人來說,“梅森-迪克森線”以北的東北各州才是“揚基”。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戰勝英國軍隊的美國人開始將“揚基”作為驕傲的自稱。不過既然後來南北裂痕越來越明顯,甚至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戰爭,這個帶有明顯北方屬性的自稱,勢必不會為南方人所接受了。那麼南北矛盾激化之後,美國南方人又自稱什麼呢?

答案就是“迪克西” (dixie),其出處便是“梅森-迪克森線”中的“迪克森”(dixon)。至於說為什麼當時沒有選“梅森”做代言人,就需要進一步考證了。為此,當時南方人將來到南方的北方人稱之為“天殺的揚基”,並且將一首名叫《我希望我在迪克西》的民謠,作為了“美利堅聯盟國”(南方各州建立的獨立國家)的實際國歌。

關於美國的南、北問題,在今後的內容中還將進一步展開。下一節,我們將把目光投入北美十三殖民地的另外幾個成員,看看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


- END -

關注

戳圖片,看往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