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韩寒·跨界发展

当人们还在等着看韩寒的文学之路究竟能走到何处时,他已经给自己换了个行当——从事赛车运动。有些人缺乏同情地指责韩寒搞赛车就是花花公子玩票,不过反过来说,韩寒高中没毕业,缺乏必要的学历,家庭、家族内部也缺乏能对他施加足够影响力,并为他提出建设性职业道路的人选,他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爱好,在满足年轻人好玩心理的同时,努力尝试把一项自己从小就希望和向往的体育运动做到最好,不是也挺不容易的吗?!

2001年,韩寒的主场转移到北京,开始长达将近四年的北漂生活。此后连着两年,韩寒主要在京沪两地的各个场地跑卡丁车,为以后成长为职业赛车手做必不可少的前期训练。

2003年开始,韩寒开始加入个体户合作性质的北京极速车队,频繁地进行赛车训练、比赛。年底随赛车手徐浪去他的家乡武义一带练车。2004年甚至还获得过亚洲宝马方程式赛事提供的五万美元奖学金,去马来西亚潇洒走了一回。

但韩寒最初的赛车事业并不顺利,除了因本事不强、成绩不咋地,一分钱赚不到,还得自掏腰包进行比赛、训练,购置车辆、做日常维护。“从成立到消失,北京极速车队始终不知道‘赞助商’的脸长得是什么样的,完全靠车手自己掏腰包去填拉力赛这个无底洞”。那时候,在一堆赛车里头,唯独韩寒的车排气管内侧都是黑的。原因是韩寒用不起燃烧好的赛车油,只能烧普通汽油。到2004年时,韩寒“经过一年的暴烧,已经把自己最初的版税烧得没剩下仨瓜俩枣的了”。

2004年6月,韩寒加入云南红河车队。多年以后,红河车队老板麻俊昆曾这样描述韩寒加入的经过:“我看他一个人折腾实在是太可怜了,北京站比赛前,修车就修了两天,40个小时没睡觉。后来徐浪就跟我说,老大,让韩寒挂在我们这里吧。我想他好歹也是个作家,跑比赛不行但是写作还是很有名气的,就收留了他。”但韩寒仍旧不算是正式的红河车手,不仅要自带干粮,而且一旦把赛车开翻,还要自行承担严重事故的维修费。

韩寒自己回忆当时的情况也说:“一开始自己水平不够,没有车队要你,你不能拿嘴巴上说,你得先向人家证明自己,在证明自己的过程当中,我就花了很多的钱。”

韩寒在极速车队、红河车队时基本上没拿过什么有价值的名次,即使是加入上海大众333车队后的初期成绩也很一般。比如2005年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赛季中,韩寒在五个分站比赛中拿了四个第四回来,结果落下个“韩老四”的外号。

在韩寒从事赛车运动的早期,靠赛车养活自己,就像某些人眼中的靠稿费养活自己一样,也是一个笑话,甚至还不如靠稿费靠谱些。这使得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规划自己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返回文学创作,赶起了写作和赛车的双驾马车。

韩寒这一个时期对投身职业写作的犹豫反复,对女孩子和车的恋爱,在《像少年啦飞驰》中不无侧面的间接反映;其对前途和职业的探索茫然,在《一座城池》中有所反映;其对爱情、事业无法掌控预测的悲哀,在《长安乱》中隐约可见。

不过在接下来的2005年,韩寒重新南下回到故乡上海,倒也不能说是因为在北京混不下去的缘故。韩寒在京期间虽然事事都要自己辛苦张罗,但各个方面的情势在总体上还是渐渐走高的。所以最终选择回上海,同实力雄厚的上海大众333车队的成功签约,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心态的成熟,韩寒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感也与日俱增,不再像刚退学那会儿恨不得离父母远远的了;此外,韩寒在一篇短文中曾半真半假地戏言算命先生说他在南方可以获得功名,在北方可以发财。中国人十个有九个迷信,尽管韩寒嘴硬得要死,他多少会相信一点也不稀奇。

吊诡的是,到2005年前后,以韩寒签约上海大众333车队,将主场重新搬回上海,在新浪网站开博等一系列事件为标志,重新调好整自己人生定位后的韩寒,确实开始在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顺手起来:不仅小说一部接一部地写,每一部都畅销;博文一篇接一篇的发,每一篇都万众瞩目;赛车也是越跑越顺手,冠军一个接一个地拿;还曾成功地将事业拓展到音乐、出版领域;不仅追星的粉丝数量众多,就是主流文化界中对韩寒持肯定欣赏态度的有识之士也与日俱增;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全球思想家100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等各种荣誉光环,也铺天盖地地奔韩寒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