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小学”非彼“小学”

一天下午,张老师请他的大学老师黄先生来作客。晚餐时刻,张老师走到黄先生左侧,特意向家人介绍说:“这位老人是我的大学老师黄教授,老师知识渊博,我曾是先生的得意门生!”黄先生立时说道:“过誉了,鄙人才疏学浅,仅懂得一点小学知识,很零碎,不成系统。”儿子冬冬马上接过话题:“张爷爷,那您应是小学专家啊!我正在读小学,以后有难题要向您请教的啊!”黄先生听后先是一愣,接着便大笑起来。

黄先生笑什么呢?是因为冬冬误解“小学”了,此“小学”非彼“小学”!

在冬冬的生活经验里,“小学”就是6-12岁儿童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小学教育这个学段。而黄先生所讲的“小学”则指的是“文字学”。因为黄先生是教授古汉语的,并且对古文字学有专攻。

为何将“文字学”叫做“小学”呢?还真有一番来历呢!

早在西汉时,“文字学”就被称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的是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就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法。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小学,在汉代既指儿童启蒙学堂,同时又指文字之学,儿童所学习的最初的文字知识,包括“六书”。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上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不见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此。可见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章太炎指出,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案《大戴礼·保傅篇》:“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也。由是言之,小学固宜该小艺、小节而称之。

由此可知,小学是古文字的入门之学,也是古代儿童的启蒙知识之一。“古人对于文字,形、声、义三者,同一重视。”(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这也正是小学的主要内容。

到了宋代,其含义有所变化,小学的含义从文字之学扩大到了儿童的品行修养。

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指出这一变化: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段玉裁深通音训,幼时读朱子《小学》,其文集中尝言:“小学宜兴全体,文字仅其一端。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可谓之小学。”

由于朱熹在宋代的地位,他和其学生刘清之合编的《小学》成为了当时的启蒙读物。在朱熹编撰的《小学》中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清代所说“小学”,摒弃了宋代小学中的道德修养范畴,仍然是指专门研究文字的学问,“乾嘉以后,人人知习小学,识字胜于明人。”

纵观历代,小学始终主要指研究文字的学问,包括音韵、训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