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把湘军的所有资源都给了曾国荃,为何最后却选李鸿章做接班人?

Big_Nono


李鸿章经常被有些人认为是曾国藩的接班人,但我要问:谁说曾国藩选择了李鸿章作为接班人?请问,接班人接了曾国藩什么?

(1)李鸿章继承了曾国藩什么?

湘军吗?湘军本身就是派系林立,至少分为曾国藩、江忠源、罗泽南、左宗棠、刘长佑等几大部分,李鸿章接管了哪个部分?

接管了事业吗?曾国藩两大事业,一是如何做官为人处世,对儒学有一定贡献;二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开创者那是林、魏,整个晚清在思想上尚无一人能全面超越魏源。所有人都是继承他的思想。

魏源思想从全面性、深度,直到清亡都没有被全面突破。

比如晚清的海防政策从一开始就是近海防御,魏源早在1840年代就指出了。日后清政府之所以不给北洋添置西方武器,就是这一思想体现。

比如帮助华侨。

比如自主对外通商、开放港口城市。1898年戊戌变法后才开始大规模出现。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李鸿章只继承了曾国藩如何做官如何为人处世的思想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上的思想,军事和政治上只好依靠丁日昌和洋顾问;企业上主要是依靠盛家和各种中外掮客买办。也即他依靠强大的幕府,李鸿章幕府成员之多、层面之广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由此,李鸿章必须要贪腐,否则仅他的 幕宾费,特别是外国的顾问费他就负担不起。但可惜,请了这么多人洋务企业没有几家赚钱盈利的;军事方面没有打过一次外战胜利,几乎都成了瓦砾或废铜烂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继承曾国藩只有如何为官。以对左宗棠为例,当面笑背后刀两面三刀。

筹建中国第一家海军造船厂时,与英法和保守派攻击改革派;西北期间让刘铭传做陕西巡抚要架空左宗棠;刚被任命为解决新疆问题的统帅就主张放弃新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李鸿章继承曾国藩是对曾国藩的一种污蔑。

曾国荃其实才真正地全面继承了哥哥的政治、行政、军事、为官的理念,他们兄弟仍然属于“传统政治人物”。


坐古谈今




1841年,曾国荃跟着京官哥哥曾国藩在京城读书。却因为一点小事情和哥嫂闹起了矛盾,原因很简单,曾国荃年少时喜欢在吃饭前后各喝一杯新泡的浓茶。有一次饭后,他的嫂子欧阳夫人看到他的茶还比较浓,就没有泡新茶,只是续了些水。十八岁的曾国荃就和哥嫂闹矛盾,不愿意在一起吃饭,闹着要回家,也不说明原因。

曾国藩不明就里,也找不到原因。他只好写诗劝告自己的弟弟:兄弟匪他人,患难亦相赖。兄弟审无猜,外侮将予奈。并且写信给自己的父亲,让他劝告自己的九弟。一个多月后,兄弟二人关系才和好如初。


曾国藩是曾氏一门的长房长孙,在他的身上早就背负了家族的希望。曾国藩也希望自己的兄弟中,能够出现更多的人才,以光耀门楣。终其一生,他对曾国荃的帮助和提携都不遗余力。

但曾国荃的视野不够开阔,心胸狭窄,过于任性,过于刚愎自用,导致了他几十年与曾国藩之间的争吵,也让他的仕途出现了很大的波折,没有能够接过曾国藩的班。



曾国藩希望培养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也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但曾国荃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只考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荃虽然没有考中举人,但是考取了一个优贡生,并花钱买了一个同知衔。

1856年,曾国藩在江西战场上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荃弃文从武,招募了2000名将士,命名为吉字营,开赴江西战场。

曾国荃的自身优势在于“霸得蛮,耐得烦,吃得苦”,做事情认真负责,不怕艰难险阻,肯用力气,不愿投机取巧。这个性格帮他渡过了很多难关,也为他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就是说他的性格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青少年时期,曾国荃被乡人称为“笃厚无比,任事之勇,为事之敏,亦世稀有”,也就是说他性格直爽,脾气火爆,轻财好义,素有侠义美名。他身上的很多特点和刘邦比较相似,非常有江湖带头大哥的素质,这也是他在军队中有很高威信的原因。



这一年曾国荃33岁,他也断了科举这年头。虽然他初出茅庐,并没有什么经验,但却连战连捷。这就坚定了他凭借军功晋身官场的信念,也得到了曾国藩的肯定。

正在这时,因为曾国藩的湘军将领基本上都是读书人出身,不愿意久居他人之下,羽翼丰满后,都想自创一番功业。再加上这时的曾国藩正处在一生的困顿之中,不少将领为了自己的功业纷纷离他而去。


这时的曾国藩不管是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还是为自身考虑,他都认为只有自己的兄弟才是靠得住的。他在自己的家书中也写道:得两弟为帮手,大局或有转机。

不管是在安庆攻坚站、九江攻坚战,还是后来的天京攻坚战中,曾国藩都对曾国荃百般照顾,甚至对其他湘军将领视若无物。曾国藩的偏心,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满,名将多隆阿弃他而去。



在李秀成攻下江浙地区后,曾国藩接任了两江总督。咸丰皇帝让他派兵进驻江浙地区,他原本打算派曾国荃去江浙独挡一面,建功立业。但这时的曾国荃却只想攻下天京,抢得消灭太平天国的首功。

这就给更有政治远见和头脑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了更好的机会,这时赌的第一是眼光,第二是能力。李鸿章和左宗棠分别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江苏和浙江大败太平军,分别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和浙江巡抚。

这时的曾国荃围攻天京城已经两年了,耗费了大量的军事开支,却依然苦无良策。最后终于在1864年,挖通了一条通向城内的地道,随着数万吨炸药的轰隆一声巨响,天津城被炸开了一套大大的口子,城外的湘军一涌而入。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经劝曾国荃,赶快堵住几个城门和口子,把太平军大小头目一网打尽。然而这时的曾国荃已经数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只顾呼呼大睡。攻进城内的湘军也只顾烧杀抢掠,全然不顾李秀成带了上千名士兵护着幼天王逃出了天京城。



曾国荃在奏折中写道,幼天王举火自焚,太平天国彻底灭亡。当慈禧太后问道太平天国圣库中的金银财宝何在时,曾家兄弟说库中空空一无所有。没多久,左宗棠就向慈禧太后报告了幼天王逃到浙江的事。

曾国藩和曾国荃本来就成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这就给慈禧太后收拾他们提供了依据。曾国荃被迫辞职还乡,曾国藩被降了官职,湘军势力受到了打压。

当捻军重新崛起时,曾国藩重新受命来镇压捻军,曾国荃也东山再起担任了湖北巡抚。但这时的曾国荃依然没有吸取教训,连胡林翼都不敢得罪的官文竟然被曾国荃弹劾。虽然表面上曾国荃胜了,但不久就遭到了报应。曾国藩被迫把权力交给李鸿章,自己回到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荃则再次被迫辞职。

经过多轮的政治较量,格局和眼光都过于狭隘的曾国荃虽然有曾国藩的大力提携,却一再输给了李鸿章。虽然不能说曾国荃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的能力和见识都和李鸿章相差甚远,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之后的李鸿章青云直上,成为慈禧太后的宠臣。李鸿章先后担任了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曾经担任过两广总督。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成就远在曾国藩之上,曾国荃更是只能望其项背。

备受打击的曾国荃回到老家,痛定思痛,把历年曾国藩写给他的家书翻出来重新学习。最终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不过是一个蠢人,他把曾国藩犯过和没有犯过的错误都犯了一遍,甚至还成为慈禧太后最讨厌的人。尤其是他的贪腐和蛮横无理,让他成为官场的公敌。

1874年,曾国荃终于迎来了第三次东山再起,担任了河道总督。之后又先后担任了山西巡抚和两江总督,但这次的他已经洗心革面,不管是做人还是行事,颇有乃兄的风度。

在中法关系紧张时,曾国荃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在中法战争期间,慈禧太后更是认为他“老于军事,专倚之”。尤其是在左宗棠时候,他正式成为了湘军的领军人物。他一生的功名也达到了最巅峰,可以告慰他九泉之下的老哥了。


新知传习阁


曾国藩号称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半圣人中的那半个圣人。别看只是半个,两千多年的儒教历史,能混进三个半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曾国藩崛起于镇压天平天国运动,所谓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曾国荃作为曾国藩的亲弟弟,在曾国藩帐下效力,无论是能力,还是关系,无疑深得曾国藩器重和信任。

所以在打太平天国这个战争时期,曾国藩给曾国荃配置了优厚的资源。曾国荃也不负厚望,第一个攻进了天京城。但是,曾国荃性格狂躁,仗义豪爽、不拘小节,他这种性格导致的结果就是湘军虽然很有战斗力,也有很多愿意替他卖命的死士,但是军纪败坏,无法无天。

在攻打下天京后,在曾国荃的主导下,湘军私分战利品,抄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将那些金银财货私分了。桩桩件件的这些事情,引起了清廷的严重疑虑和不满,这才引爆了刺马案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注重身后名、知所进退有忠君、王道思想的曾国藩是决计无法把湘军的继承权交给曾国荃的。一来曾国荃政治天赋太弱,二来必须避嫌,三来避免曾国荃将来起了反心或者给曾家招来横祸。

但是自己辛辛苦苦的打下来的家业也不愿意交给朝廷,最后交给学生李鸿章就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自己还能够把控,二一方面肥水终究没有流外人田,三来李鸿章老成持重、处事圆滑,清廷也还信得过。这样的安排,才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明德山人6998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2019年四月十六日晴,太阳公公晒到了被窝里,老梁才爬起来,脸有没洗这就开始刷题,小半天的功夫才把题主给刷出来。

曾国藩大名人啊,到了现代介绍曾国藩的书海了去,最大的丰功伟绩就是把哪个行将就木的满清强行续命了一把,让满清撑到了民国的地界。

所以关于他的事,大家伙都喜欢听,毕竟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

那么关于题主的问题,老梁觉得咱不妨从曾国荃是个什么人入手来唠叨唠叨。

曾国荃

曾国藩他有五个亲兄弟,而曾国荃这人是曾国藩的三弟,放到家族里能排到老九的位置上,所以后来的人还叫他九帅。

老人们常说,龙生九子而各有不同。咱这主角和曾国藩那是一个爹,但个性差太多了。曾国荃那小暴脾气给您爆一个出来,踹不死你他都不姓曾。整个就是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炸不死你,就算老梁没说。这人还特喜欢讲江湖义气,相当年拽着个破刀片子,拉着曾国藩最能打的吉字营,攻个城掠各地啥的,那是手到擒来啊。但他瞅着和自己一起玩命的手底下兄弟,最爱干的事就是私分军饷。就这毛病生生把个曾国藩给逼到绝境好多次,搞的曾国藩被架到火上烤,那酸爽只有曾国藩自己知道。

说道这里,就有人要问了:“那曾国藩为啥不一脚把他踢回家去呢?要这么个人蹲自己身边是嫌自己命长,还是咋的?”

这第一呢,毕竟是自己个亲兄弟。这第二最重要的一点,曾国荃这人是一员悍将,别人啃不下的硬骨头,丢给他,他拼着把牙嘣了的危险也能给啃碎了。曾国藩好几次被太平天国围起来,都是这位带着自己的大头兵,把曾国藩给救出来的。

就冲最后一点,曾国藩就是再头疼,都会扣着脑门子认了,谁让自己一陷入危险,第一个冲出来救他的就是这九弟,他就算是再能惹祸,您也得端着。

说这么多都是空的,老梁给大家伙举个例子,大家伙自己个体会一把。

例子

当年围困太平天国的首都,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地头上一共三武装,一个是江南大营,另一个是江北大营,剩下的就是曾国藩手里的湘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被太平天国攻破了两次以上,就剩下俩招牌了。所以有能力搞死太平天国的南京,就剩下曾国藩手里的淮军。

曾国荃这人功利性比较强,一瞅南京就再眼跟前,拉着自己的吉字营,就想往里闯,曾国藩的话都不听。

说道这里,也许有人问了:“为啥曾国荃不听呢?”

这能拿下南京,功劳是最大的,肯定没跑。但最大的荣耀却是,当年咸丰被太平天国给搞急眼的一个许诺:“无论满人还是汉人,只要能搞死太平天国,俺就封你为王!”

汉人王,自打满清小三百年的历史,没几个啊,只有开国的时候封了那么几位(当然最后都被康熙给弄死了),后来都没有。曾国荃就想替自己的哥哥搞一顶戴戴。

说实话这玩意是汉人能戴的吗?人家咸丰只是逼急眼里说着玩的,您要真当真了,天下一太平枪打出头鸟,被满人玩死的就是这汉人王,再说这个时候咸丰已经去向康熙汇报工作去了,您就是说破大天,这死人说的话能算数吗?

曾国藩看的透彻,围南京行,但拿下南京还真的考虑考虑。

曾国荃可不管这个,直接就开到南京的京郊,曾国藩一瞅这事情已经定型了。得,随您愿吧,就开始全力支持曾国荃。

这曾国荃悍将的名号可不是盖的,大帽子往地上一摔,挥舞着大刀片子,带着一帮弟兄身先士卒的就冲了上去,这就把南京给开了。

说实话,这仗如果换一个将领上去,能不能把南京开了咱得打个问号,至少这时间得往后退退。

开了南京,接着干啥?当然是私分军饷啊。太平天国这国库一打开,我勒个去满眼都是钱,吉字营一帮人可就把这国库给分了。

老慈禧蹲在紫禁城的龙窝里一直等消息,她也在等这太平天国的国库消息,毕竟这满清家里的国库也被糟蹋干净了,急需毛毛钱填补窟窿。得,消息传过来,一瞅“太平天国的国库是空的!”

“你个瘪犊子骗谁玩呢?俺是骗人起家的,空的?谁信啊?”老慈禧急眼了。这事是盖不住的,稍稍一查就有眉目。

可老慈禧放眼整个大华夏能和淮军抗衡的,还真没有,至于哪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八旗大兵,您把他们当柴火棒子烧了都弄不开一壶水,脑仁疼。

老慈禧最担心的局面出现了,淮军要兵有兵,这手里要钱有钱,造个反啥的那是手到擒来啊。再说按照满清历来的规矩汉人是不能拿到兵权的,这还有自己那老男人答应封王的事情,咋整?

好,满清要的钱没了,你曾国藩要的王有应该没了,两项一抵消。为了彰显我满清的大度,就封你个侯爵玩玩得了。

慈禧和你没完

而湘军一拿下太平天国,老慈禧借着曾国荃的事,进一步逼迫曾国藩裁军。这个时候的曾国藩知道耗子都死了要猫干啥的道理,而且为了曾国荃都答应了下来。

两江总督的帽子可就戴在了曾国藩的脑袋上了,一帮子淮军将领都蹲在两江的位置上,开始享清福。

但老慈禧能答应吗?当然不能,跟着一脚就将曾国藩踢出了两江,给了直隶总督的帽子。派了一个叫马新贻的人蹲在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收拾淮军。

整整两年的时间,淮军算是完蛋了。淮军恨慈禧但捞不到人,就把目标转向了马新贻,弄了一刺客,装成告状的样子,在马新贻回来的路上,杀了对方,这就是著名的刺马案。

最后这案子审了两次,满人自己审了第一次,曾国藩联合刑部尚书审了第二次,得出的结论都是私人报仇。

结果是满人没事,曾国藩没事,配审的刑部尚书走半道上给老慈禧打了个辞职报告回家养老去了。

大家伙看明白不,这事要不是淮军自己干的,老梁都不信。当然在曾国藩都不在他们头上了,能挑头干这事的是谁?估计那也是有数的几个人,当局者都应该清楚。

所以从这些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曾国荃这人干啥事鲁莽,如果放在军队里那绝对是一员大将,当放在政治舞台中,就这性格纯粹是找死的性格。

曾国藩是谁?就那脑袋瓜子能看不出来吗?这要真把曾国荃捧上去的话,家族衰败这可真叫无可避免喽。毕竟当时的环境已经成为了满人和汉人出现对抗的局面,没有一个聪明稳重的脑袋瓜,到了那位子,只有送命的结局,捎带着家族也会跟着倒霉。

显然李鸿章这脑袋瓜子长袖善舞,适合这个位置,再说老慈禧也有意吹捧李鸿章,顺风的事那就干一把呗,得,李鸿章就被曾国藩推了出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如果只从曾国荃的个人成就上说,他担任过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礼部尚书、两广总督、加太子太保衔。不管怎么说,封疆大吏,位极人臣也不为过,在汉人官僚体系里也是不可忽略的存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只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光环太过耀眼,曾国荃就显得“差”那么一点点。

在仕途上,曾国藩曾经给予了曾国藩不少帮助,但曾国荃自己本身也“不差”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曾国荃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曾国藩花钱走动为曾国荃“买”到的贡生。

上阵父子兵,在和太平天国作战期间,曾国荃虽然总是笼罩在曾国藩的光环之下,也无法掩盖曾国荃的确是一员虎将的事实。在初期几次战役之后,曾国荃曾经回乡修养,从与曾国藩的书信中可以了解到,曾国藩其实并不想让这个兄弟再上战场,但曾国荃自己并不想平庸下去,而是在家乡招募了几千名兵勇又重新回到了前线。

最终,曾国荃还是向哥哥证明了自己,当然在曾国藩统帅的湘军内部,作为曾国藩的弟弟也得到了不少的“优待”。

曾国荃“吉字营”是攻陷天京的主要力量

在围困天京期间,清政府的正规军江南和江北大营与湘军完全是两个体系的军队。虽然都是在皇帝效命,从军队的供养方式和运作方式上完全是两回事。

江南和江北大营没有能力攻陷天京,湘军成了攻陷天京的主力,而曾国荃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一马当先,在曾国藩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将吉字营开进了南京近郊。

事情就是这么凑巧,虽然这几年非常艰苦,太平天国在外围作战的几支主要军事力量也曾经试图解围天京,都没有成功。曾国藩一看围困天京已成定局,干脆就集中所有力量支持曾国荃,武器、给养优先供应给吉字营。

曾国荃并不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身先士卒,总是战斗在最前线,以至于整个吉字营战斗都异常勇猛,愣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在天京城下开了一道口子。

如果说换一个将领也能在那种情况下打进天京,也不是不可能,这就是个抬杠的话题了,没必要去讨论。

打进天京时,李鸿章在上海

李鸿章在湘军集团里并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成绩。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可辩解的,这和一个人的才能还有性格有关,李鸿章并不太适合带兵打仗,更适合做一个统帅。

在得到去上海筹集军费和保卫上海的任务后,李鸿章在上海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军费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湘军集团,为攻取天京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他的贡献和水师彭玉麟、陆军曾国荃、外围左宗棠这些人一样突出。

在上海李鸿章组建了一支洋人队伍,所向披靡,后来又组建淮军、北洋水师。

曾国荃和李鸿章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出色的成绩

李鸿章在对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的看法上,和曾国藩非常接近,都抱有一定的“开放”态度,在有些方面甚至比老师曾国藩更为出色。

天津教案爆发后,曾国藩前往直隶天津处理,没有得到朝廷和普通民众的认可,一方面也是因为身体原因退出,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摆平”天津教案。在才能上,李鸿章给人有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

曾国荃性格彪悍,官场智商偏低,更适合做一个封疆大吏,其实他在自己的领域里也非常出色,在担任各地巡抚期间也得到了民众和朝廷的认可。

李鸿章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又因为世代在官场混迹,本身就比曾国荃更深谙官场规则和套路,加上自身才能,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谁是“接班人”,不是曾国藩说了算

李鸿章相比曾国藩对待洋务的理念上更加开放和包容,继承主导了“洋务运动”,组建了北洋水师,使清政府成为当时世界海军领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曾国荃在自己封疆大吏的职务上也是干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说到底,他们都是在为“朝廷”卖命,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决定他们前途和命运的不是曾国藩,而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朝廷”和皇帝老子。


关中熊叔


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李鸿章成为曾国藩的接班人是时势使然,而不是曾国藩本人和李鸿章之间私相授受的结果。

咸丰十一年,被进攻上海的太平军吓坏了的上海士绅奔赴安庆向曾国藩求援,已经开埠的上海富甲天下,作为对价,前来乞师的上海士绅提出可以给湘军每月十万两白银,曾国藩既看重这笔钱,也看重保卫上海的大功一件,于是表态:

余必须设法保全上海,意欲沅弟(即曾国荃)率万人以去。

可是注意力被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吸引的曾国荃不愿意去,到这时候,曾国藩的第二人选还不是李鸿章,而是自己幕僚中的杰出人物沉机有谋的陈士杰,曾国藩奏荐之后朝廷简授陈士杰为江苏按察使,命其率领所部4000人驰援上海,但是陈士杰一心一意守卫自己的家乡湖南桂阳县,所以没有应命。

直到此时,曾国藩才与李鸿章商量,由其招募和组建淮军援救上海。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守住了上海,本人实授江苏巡抚,在仕途上突破了一个重要瓶颈,与上海士绅和西方列强也建立起了紧密的关系,这是李鸿章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成为曾国藩继承人的关键所在。

其实说到底,筑室忝为门生长的李鸿章不是因为是曾国藩门生长而成为继承人,是因为历史潮流把他推到了曾国藩继承人的位置,他才以门生长自居。


谈古论金


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都是给清廷打工的高级打工仔,不管怎么高级,打工性质都是一样的。又不是自己创业,所以没有什么接班人可言。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排行老九,人称九帅,跟随曾国藩多年,打仗非常英勇,他本来是可以接班的,可是曾国藩不给机会,没有成功。



情况是这样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八旗军和绿营兵丧失了战斗力,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没有可用于平定起义军的部队,没有办法,慈禧让曾国藩办团练来对付起义军。办团练需要经费,如果朝廷给出也算正常,可是朝廷不出,让自己想办法。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曾国藩建了一支自己的队伍,这支队伍只属于曾国藩,不属于朝廷,他做大了就是军阀割据,拥兵自立就是独立国家,只要曾国藩愿意他就可以自称皇帝。

机会终于来了,1864年6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天京,太平天国被平定,这时湘军人数达到30万,占据大半个中国,朝廷的军队以及李鸿章的淮军实力都比湘军差得远。曾国荃以及许多湘军将领都鼓动曾国藩称帝,曾国藩只要一答应就可以黄袍加身,宣布创业成功,那样曾国荃就有机会当接班人了,可曾国藩说啥不答应,曾国荃接班的事也就成了泡影。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十分聪明,早年在曾国藩的湘军干事,后来另立门户建立了淮军。曾国藩功高震主,朝廷对他很忌惮。曾国藩不愿称帝,为了自保他只好裁撤湘军,即便这样慈禧还不放心,把他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并派他除理棘手的天津教案,结果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以前的国家功臣变成了卖国贼。在直隶没法呆下去了,朝廷又把他调回去担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走了,天津教案没解决,来接替他的是李鸿章,这不叫接班,只能叫给曾国藩揩屁股。



李鸿章来了,他没有重新审理案件,仍然遵循曾国藩的审理结果,只是在执行上稍微做了点手脚,外国人要求的赔款不变,赔礼道歉不变,杀二十个案犯,李鸿章拿二十个死囚顶替,反正西方人也不认识,中国百姓不让杀案犯,实际没杀,他们的情绪也平息了。可见李鸿章玩起政治来有时比曾国藩还油。

曾国荃政治能力很一般,没有曾国藩保护,他一旦膨胀起来,容易性命不保,甚至累及家族,李鸿章不会有这样的顾虑,还能帮助曾国藩的家人及后代,所以他在裁撤湘军的同时,力主保留淮军。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就必须了解真相背后人物的关系,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江湖小晓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曾国藩训练的湘军,李鸿章训练的淮军,包括左宗棠带出来的楚军,这三支人马联合起来,围攻太平天国。曾国藩算是这三支人马的领头人,浩荡几十万人都归他一个人管。后来发生的几件事,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



第一,李鸿章坐守镇江,将攻打金陵的美差让给了曾国荃。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这是公认的,所以曾国藩回家训练湘军的时候,李鸿章也响应他的号召,回老家拉起了一支淮军队伍。以此来协助曾国藩对付太平军,而且也能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他可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眼看着打下镇江以后,直逼金陵城下了,他却不动了。原因很简单,这天大的功劳,他需要让给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曾国荃

。给了曾国荃这个面子,也就等于是给了曾国藩这个面子。

第二,湘军入城,将太平天国国库洗劫一空。

曾国荃是个鲁莽的人,他才不会去理解这些政治思想,只知道攻城略地。到了城下,发现淮军已经来了很久,他只当时李鸿章没这个胆子打金陵。所以他果断带着自己的人马冲杀进入了金陵城。他们进入金陵城,没有其他事情做,首先就是洗劫太平军的国库。白花花的银子,一夜之间就全都空了。

慈禧太后查问太平军的国库时,回报居然是空的,傻子都不会相信这是事实。

第三,曾国藩只得了侯爵,慈禧要求裁军。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所以慈禧太后并没有给曾国藩封王,而是给了个侯爵。并且她早就对曾国藩拥有数十万兵马有所忌惮,所以将他升任两江总督,吩咐曾国藩裁军。这是一个不小的事情,曾国藩本来就气呼呼的,现在又让他裁军,他手下的将领们自然不会答应。这个时候曾国藩发现,李鸿章一言不发,一切已经了然,李鸿章已经成了慈禧的人。



第四,从两江调任直隶,彻底告别他的军事生涯。

看清形势的曾国藩只好裁军,裁军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慈禧一纸调令将曾国藩调离了两江,彻底告别了自己创立的湘军。所以他此刻也是身不由己,哪里有能力说推举谁就推举谁呢?倒是李鸿章是个聪明人,他故意让曾国荃抢头功,其实就是给慈禧太后释放一个信号:我在这里受了委屈,完全可以为你效力。慈禧也看得明明白白,

早在金陵城破的时候,李鸿章已经倒戈成了慈禧的人,慈禧有了淮军的支持,做起事来自然决断了很多,这才是李鸿章真正上位的原因。


江湖小晓生


曾国藩是把湘军最好的资源给了曾国荃的吉字营,不过打下天京后曾氏兄弟都封爵升官,一时曾氏家族世间无双,天下侧目。已经到了功高盖主的地一少,包括吉字营的湘军也由于发了战争财,官兵已经没有了斗志,成了烂泥扶不上墙。这时候曾国藩裁撤湘军,曾国荃称病辞职就十分必要。不然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是走功臣兔死狗烹的老路,被满门抄斩,一是振臂一呼,造反做皇帝。曾国藩以圣人自许,十分爱惜羽毛,肯定想做周公,诸葛亮这样的千古名臣,不想做曹操,赵匡胤这样的篡位者留下千古骂名。(其实湘军核心人物以曾国荃为首十分希望曾国藩做皇帝,并且数次劝进都被曾国藩压下来了)。曾一来裁撤湘军向朝庭明志,一来又大力扶持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做为后手使朝庭有所顾忌不敢卸磨杀驴。体现了相当高的政治智慧。


没户口的马


他肯定不敢让他弟弟接班,本来清廷就很忌惮他,他再让他弟弟接班,那不是自取灭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