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词人是如何通过诗词来诠释真性情的?

王昆立


屈原,喜欢花,更喜欢佩花,《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一个衣着整洁的人,更是一个有洁癖的人,见不得污秽,所以自沉消逝。

李白,狂傲,自尊,尚仙。《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尤其是最后一句,竟然完整无误地诠释了他的一生,无论折不折腰,都“不得开心颜。”

杜甫,木讷,迂腐,笨拙。《题省中院壁》“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一个被道德绑得动弹不得的人,却甘之如饴,无怨无悔。最后也把自己弄成了“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白居易,多情,通达,自在。《霓裳羽衣歌》“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磕到头破血流之后,独善其身,和光同尘。于是富贵荣华,美人相伴,安然终老。好一个“随宜且教取”,他是处世哲学的教科书。

元稹,风流,固执,雅趣。《赠崔元儒》“最爱轻欺杏园客,也曾辜负酒家胡。些些风景闲犹在,事事颠狂老渐无。”这是一个极度矛盾的诗人,事业上“病魂颠倒”,生活上“唯梦闲人”,逆行失落,顺风张扬,终陷入一个“轻”字。

韩愈,勇敢,正直,倔强。《感春》“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字字孤心,却只能《晚春》“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到头来还得让韩湘子牵马蓝关。

李商隐。偏激,任性,孤僻。《无题》“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一失足即成千古恨,结果只能“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连真性情都不敢随意写进诗里。

杜牧,敏感,多情,骄傲。纵然是七绝君王那又怎样。不还是一杯薄酒,一船宫商,一襟晚照,伴一个伤心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每一次自暴自弃的背后都是一滴眼泪。

苏东坡,失落,消极,苦楚。《定风波》“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若是安,又怎么会“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所以只能在诗词里自我安慰,从黄州摔到儋州。

柳永,不羁,锋芒,自信。《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的,他为自己的真性格付出了巨大代价,弄得天底下只有妓女拿他当人看。所以在改名之前,每天都是红衰翠减,冷落关河。

元好问,伤感,多情,矛盾。《眼中》“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可是这一天却始终没有到来。只留下了一个雁丘“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诗写得再好,诗论写得再精彩也是惘然?真性情不过是一抔黄土。

李清照,洒脱,独立,坚强。《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样,越是不染尘,越被人间所误。还好,李仙子毕竟是李仙子,气度不似凡人。到最后“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亦有所思


说到这点,不得不说诗词创作的最基本手法赋比兴。诗词作者借助手法,或寄情寓景展开铺叙,或言此物以引出所咏,或以此喻彼,从而表情达意,畅叙幽情。张九龄借写兰的抒怀,张籍以还君明珠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