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诗词第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

酒旗风游戏解说


推荐我比较喜欢的两三首吧!

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青玉案·元夕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真爱永恒TrueLove


最切题的大概应属下面这首: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

先辟个谣:

网上很多讹传这首诗是乾隆与刘墉一起完成的,还有说是铁齿铜牙纪晓岚写的,高赞回答里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位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所作,写的是缓缓飘落的树叶。

但,都不是。

这首诗的正主只有一个,那就是郑板桥,诗名为《咏雪》。


写《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那个郑板桥!「扬州八怪」的那个郑板桥!画竹写诗书法都开挂了的那个郑板桥!(重要的事说三遍!


郑板桥刚到扬州的时候,穷得揭不开锅,住不起客栈,只能暂住在焦山别峰庵。

大多数古代文化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走到哪儿都能交上一两好友。

郑板桥在那儿住的时候,偶然间认识了两个读书人。

三人相谈甚欢,经常一起喝酒吟诗,谈人生聊理想,时间一长成了好基友。

有天下起了大雪,郑板桥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心里很欢喜,一时兴起,决定去好基友的小玲珑山馆找他们一起赏雪。

等他走到小玲珑山馆的时候,刚好,有一群读书人正在那儿赏雪吟诗。

那些人看郑板桥穿着一身粗布衣,身上还有几个大补丁,打心眼里有些看不上他,觉得他是什么乡野村夫。

他们料定郑板桥不懂诗,想戏弄一下他,于是向郑板桥发出赏雪吟诗的邀请。

郑板桥表面不露声色,实则内心呵呵,很淡定地接受了这个邀约。

郑板桥站定,一只手背在身后,眼前看着漫天纷飞的雪花,开口道: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众人一听,爆发出了讥讽的笑声,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果然是山野村夫。

郑板桥那两位基友站在一旁,笑盈盈地默不作声,心想到:哎,你们这群俗人,等着听下面两句吧。

郑板桥没有理会,丝毫不慌,等他们笑完,继续作诗道:

千片万片无数片

这句一出来,眼前的大雪纷飞的场景,好像立马被郑板桥写活了。

场面变得十分安静。

郑板桥把眼光从白茫茫的远景中收回来,眼神定焦在不远处的梅花上,只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纷纷落下,和梅花融化在了一起,于是吟出最后一句:

飞入梅花总不见

那些读书人沉默了好一阵,看着眼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的景象,细细回味郑板桥刚才所作的《咏雪》。

自愧不如,给郑板桥送上了心服口服的掌声。

这才有了这首清新脱俗的诗。


前几句平平无奇毫无亮点,好像纯粹是在凑字数,跟小学时写流水账差不多,到了第三句已经突然活了起来,画面开始跳动,而最后一句就像神来之笔,顿时把整首诗盘活了,意境立出,无比惊艳。

再回过头去品全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好像真的身临其境了,和郑板桥一起站在了那场大雪之中,先赏全景,雪花一片片飘落,好像越来越多,再聚焦眼前近景,雪花融入到梅花中,人也置身在了大雪之中。

最后,其实符合题意的诗很多也很少,比如很多高赞回答里写的那些诗句,在我看来很多前面的诗句并不符合平平无奇的标准,只是最后一句确实点睛之笔,流传更广名气更高而已。

仁者见仁吧。

再举几个我认为切题的几个诗句:

《八至》

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赠去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自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尾声发射中心


(一)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这两句诗颇似打油诗,第二句具体如何"惊艳"我就不用分析了吧。第一句平平,第二句惊艳且极具转折效果,第三句和第四句也具有类似效果:

"这个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是个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而由于诗句转折之后太过惊艳,在通俗小说、笑话、甚至现代影视剧中,该诗的"冠名权"被不同人使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播出,让很多人认为是纪晓岚写的,再进一步查找,也有人这句诗本自于明代唐伯虎:

女人

[明] 唐寅

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

(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这句诗来自汉代无名氏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如下: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写对远行丈夫的思念。第一句诗写河畔芳草青翠,十分自然、常见的写景表达,在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开头,不能说不好,但是相比《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境界就差多了。下一句真正让人惊艳的"绵绵思远道",把妇女自身的绵长思念之情融合在青草里面,却将不可言状的绵长思念之情赋予河畔之青草。

总之,"绵绵思远道"不但是河畔之青草似乎要随着伸向远方的道路而绵延,更是思念之情的绵延。此句情景交融而意味深长,令人惊艳。

(三)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这句诗出自汉魏之际的《古诗十九首》,全诗如下: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本诗写佳人的悲思。起句"燕赵多佳人"不过是语气平常的一句总述,而"美者颜如玉"则点染燕赵佳人如何之"佳",用美玉比喻美人之颜,贴切新颖,读之令人神往。下文再描写佳人服饰、音乐、动作,其对佳人之美的想象都本于"美者颜如玉",有凄美之感。

后代宋真宗"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句,即本此诗"颜如玉"的比喻,可见该句魅力之大。

(四)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出自晋朝左思的《招隐》二首之一,全诗如下: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这是一首入山寻找隐士的诗歌,"招"是寻找之意。"杖策招隐士",是说拄着树枝,在山上寻找隐士,这一句诗不过叙事而已。第二句"荒途横古今"则使氛围、境界为之一大。"横"是闭塞之意,指荒凉的道路闭塞,"古今"引入了今昔的时间长河,意为荒凉的道路闭塞,或许从古至今都如此(道路如此荒凉,从古至今都是闭塞的,不曾有人通行)。

这一句,写时空悠悠,突显了山中寻找隐士,而隐士隐居之地荒无人烟,踪迹难寻。

(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诗如下: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句应该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了。查看其出处,才发现除了这句诗以外,这首诗的其他句子一般人几乎可以说没听过。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整首诗中"鹤立鸡群"。

"为人"指的是平生做人,"性僻"意思是性格古怪,"耽佳句"的"耽"是沉溺的意思(我们平时说的"耽误"其实就本义是因为沉溺某物而误了事情,比如《三国演义》里有些人因耽于酒色而误事)。第一句诗杜甫是说自己性格古怪,醉心于创造出好的诗句。第二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死"是极言不肯罢休,说自己如果写不出令人称奇的好词好句,就绝不肯罢休,反应了

杜甫沉溺于自己的爱好中无法自拔,写出了所有作家的共同心声。"死不休"又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令人感动。



一往文学


一看题目就想到司马光登山那个很切题的诗,结果找了半天没有,顺道点出几个类似的来吧:

1、据说司马光洛阳闲居时,有一次随二学士登岭,途中二学士联句,洋洋得意,很瞧他不起,并言:“竖子亦能诗否,司马光慢悠悠的吟了一首《登山》趣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

两句出来两士子哈哈大笑道“这也算诗”?接着司马光有抑扬顿挫的来了两句:

​乾坤只在掌拿中,五湖四海归一望。

士子大吃一斤,五体投地哈哈😄

类似的还有:

2、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3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4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皆不见。

等等,挺多的…


马大哈18004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句名篇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简单举一些例子吧,不过也只是九牛一毛,管中窥豹。


清·慈禧《祝母寿词》

殚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若我不提,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那个祸国殃民的慈禧写的吧。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白最后一次见杜甫时,还曾戏言,“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多日不见,杜甫兄怎会如此消瘦,不会是之前作诗太辛苦了吧。


唐·曹松《己亥岁》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一句就不用解释了吧,就算不喜诗词,在很多描写古代战争的小说里都有提到。

唐·黄巢《不帝后赋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一次接触这句诗还是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那首《菊花台》让人惊艳。黄巢很爱写菊,“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也很是霸气。


唐·元稹《遣悲怀》

诚知此恨年年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实很多人理解错了这句诗的意思,这本是元稹悼念其亡妻所作,意为“更同经历患难的夫妻,死别才更让人悲痛哀伤”。他的另一首悼亡诗更为有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王贞白《白鹿洞》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这是名句的出处,可不是那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劝学名句,不用我解释了吧。


宋·赵恒《劝学诗》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耳熟能详吧,不过到了和珅那里,就成了另一个意思了。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人称“诗鬼”,是诗坛的一个异类。后世化用此句最成功的,我以为当属毛主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了。

清·黄景仁《杂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初识此诗,还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主题曲,“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清·陈于王《题桃花扇传奇》

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

宋·陶谷《题玉堂壁》

可怜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

其实,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关注,讨论交流。


苏东坡与东坡肉


如果是要求全诗第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这比较不好找。我记忆中可能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比较符合要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这首诗第一句平平无奇,但下一句杀气毕现。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开头两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第一句平淡,后一句用“参商”的典故甚是精彩。


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开头两句: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宋代刘辰翁的《韦孟全集》评价为“起处十字,清绮绝伦,为富丽诗句之冠。”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开头两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两句估计第一句许多人都不知道,但下一句却很多人都听过。


若是指诗中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令人惊艳的话,那就有很多了。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中的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杜甫《佳人》诗中的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其实前三句都可算是平平无奇,就是纯写景句,但最后一句点睛让整首竹枝词顿时余味无穷。因此《石洲诗画》中评论:刘宾客之能,全在竹枝词。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近代新诗中也有此类作品,比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朦胧诗人里,顾城的《一代人》给人印象最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海子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样的开头,在海子这样的结局后看来更显得意味深长。


从古到今的诗歌太多,因个人水平不高,一定还有很多错漏之处,还请包涵。


百草园书友会


说说黄巢吧,黄巢,国号大齐,881年1月16日—884年6月17日(黄巢在这一天在泰山虎狼谷自杀),在位3年零5个月又1天,年号金统。他没有庙号和谥号,他称帝是在起义军攻克长安以后,即881年1月16日。据说他小时候很有诗才,在他五岁(也有人说是八岁)的时候,那年秋天,他爸爸和爷爷在自家院子里赏菊,按照古人传统,菊之爱,"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之后菊花变成了高贵纯洁的象征,而咏菊也成了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主题多是孤高傲世。当时他老爸和爷爷还没写好菊花诗的时候,他抢先说了一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那个时候他老子觉得这个小屁孩小小年纪竟吟诵出这般奇怪的诗句,甚是生气,老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抄起家伙就要打,说他不学无术。倒是他爷爷明事理,说让他在赋一首试试,这小屁孩想了片刻,便高声吟诵出一首七绝来《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由此可见小家伙年纪轻轻诗词天赋却非比寻常,号令天下的野心亦初露端倪。但是后来却没有什么大作,可能净忙着号令天下了。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他家院子里重的全是菊花吧,他对菊花情有独钟,高考落榜后,不,应该是科考落第后,他又写了一首反抗精神十足的菊花诗《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题为咏菊,通篇未题菊字,通过对色彩气味状态场景的描绘将菊花和作者的气魄合二为一,形神兼备,斗志昂扬。他改写了历来咏菊者意境好远消极避世的意象,增加了一些豪迈之气。可惜后来兵败自尽。

四百多年后,元末明初之际,有一个乞丐出身的英雄就仿照黄巢的《咏菊》,也写了一首《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烹茶煮酒聊诗词


关于这个问题,我用解缙(xiè jìn)的两首诗作答。

解缙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解缙及徐渭),自幼聪明过人,才思敏捷。



一、《祝寿诗》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

关于这首诗,有个有趣的传说故事。

解缙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后不久,有个家资巨富的员外为夫人祝寿而大摆宴席。这个员外平时和解缙有过一些交往,便再三邀请解缙赴宴。解缙感到盛情难却,只得前往赴宴祝寿。

宴席上,酒酣耳热之际,员外备好纸笔,对解缙说:“今日学士光临寿宴,使寿宴大为增色。若能得学士墨宝题诗一幅,余愿足矣!”解缙当时也喝得有几分醉意,当即答应说:“好吧!我来为寿星题诗一首!”

于是,员外吩咐侍童端上纸笔。解缙取过笔来,饱蘸浓墨,略一思索,挥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员外和众宾语见谢缙写出如此粗俗不恭之语,皆大吃一惊。员外的几个儿子以为解缙是存心玷辱娘亲,更是怒气冲冲。

解缙却不予理会,笑嘻嘻地继续挥笔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一看,不由释然,才知道解缙第一句诗是欲扬先抑,故弄玄虚。不料再看下去,只见解缙写道:儿孙个个都是贼,众人不由又惊愕起来,解缙哈哈一笑,写下结句:偷得蟠桃奉至亲。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个婆娘不是凡人,而是九天仙女来到了人间。她的儿子个个都是贼,偷来王母娘娘的蟠桃奉献给娘亲。

这首诗写得通俗易懂,别开生面,巧设悬念,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为这场寿宴大大增色,令人难忘。解缙写毕,众宾客不由都交口称誉。员外和他的儿子们也向解缙一再表示谢意。员外吩咐将《祝寿诗》挂在厅堂正中。众宾客继续入席欢宴,尽欢而散。



二、《救诗》

帝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传说有一天,永乐帝朱棣想试试翰林学士解缙的文才。传召解缙进宫后,说妃子生了孩子,让解晋以此为题作诗一首。解缙脱口吟出“帝王昨夜降金龙”,刚要续句,永乐帝说:“生的是女孩。”解缙续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永乐帝又打断:“可惜夭折了。”解缙随机续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帝叹口气说:“早丢到池塘里去了。”解缙续句更妙:“翻身跳入水晶宫。”解缙的机敏和才情可见一斑。

欢迎在评论中说出其他有趣的诗词。


尧光说


君问第一句平平无奇,紧跟后一句惊艳惊讶无比?真正是这样写,乃大才高人也!此类诗真是难觅而不多,就此举几个例子吧。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春风扬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鬼谷子

竹杖芒鞋遍大洲,迍邅无艮卦难酬。

云收月已到中天,霾透苍松骨更坚。

一年将尽晚,万里未归人!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郑越元

一往庐峤处,峥嵘甩大江。

落第孙山奈可惆,躬耕垅亩骥成牛。

问鼎初心砥砺多,拓荒天地崭宏谟!

………………………………………………………………


7445079911642郑越元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真是惊艳到我的骨头“噼噼噼!叭叭叭”全绽放成了烟花!每每想到这首词我都有一种忍俊不禁又拍案叫绝的感觉,就好像是看到和听到了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那种天然去雕饰的扮相和唱词。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如果是温庭筠这样和李师师一边饮酒一边唱“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的“花间派”元老;或者是长叹“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先锋柳七,那都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这句词却是出自山东大汉、“词中之龙”的“豪放派”领军人物辛弃疾之手。要知道这哥们一生都是金戈铁马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年轻的时候几乎单枪匹马杀入十万军中取敌首级;年过不惑也是杀人不眨眼的一方诸侯。竟然写出了《贺新郎》这样的反转之作。真是惊艳到我的骨头“噼噼噼叭叭叭”都绽放成了烟花。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大意就是老啦,好哥们没几个,白头发长长的一大把,这人世间有什么可以让我开心的呢?哦,我见那青山多么妩媚,料那青山见我也应该是如此妩媚吧?一个童心未泯的,妖里妖气的怪老头子仿佛破空而来。端的是令人拍手称奇呀!

听说和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的明末女诗人柳如是,就是读了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才自号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