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这本古代史书,里面有哪些最能让你感到细思极恐、拍案叫绝的“预言”?

体育即时资讯


《左传》中存在着数百个预言,有应验的,也有不应验的。预言应验与不应验,其实无关紧要,核心的是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预言。

由于当时的史官还兼职占卜,为提升自己的声望,在《左传》就夹杂了大量当时史官根据天象、占卜所作出的预言。这类预言从《左传》记载的来看,准确度极高,但是其真实可信度并不高。对这类预言,郑国贤人子产就曾经批判道:“天道远,人道弥。上天非人所能抵达,谁能知道上天之时?预言的次数多了,总有那么一两次蒙中罢了!”以天象或占卜作出的预言,数不胜数;但《左传》中只记下了那些应验的预言,却没记下那些没有应验的预言,在后人看来,其准确率当然就显得极高了。因此,这类预言往往就是迷信。

此外,也有很多当时的士人根据义理所作出的推断,这些预言有应验的,也有没应验的。比如说秦穆公去世后,恢复了殉葬制度,让秦国“三良”陪葬。当时就有士人预言:“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殉葬制度是一项野蛮落后的制度,特别是让贤臣陪葬,更是令广大士人恐惧:以后还有谁敢到秦国出仕?人才都不愿到秦国出仕,秦国又谈何发展?秦穆公之时强大的秦国都无法突破晋国阻碍而向东扩展,秦穆公之后缺乏人才的秦国又怎么可能突破崤山天险,向东扩展?因此,此后一直到晋国分裂之前,秦国都无法向东扩张。从这方面来说,这一预言是应验了的。可在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后,秦国突然崛起,不但成功地向东扩张,后来还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拉到更长远的时间段来看,这一预言又是没有应验的。


且不管预言应验与不应验,《左传》中能满足题中“细思极恐”与“拍案叫绝”两个条件的“预言”,确实不多。但下面这个预言,在个人看来,却是能够满足这一条件。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因为王后葬礼上没收到晋国的重礼,与晋国使者荀跞和籍谈产生了冲突,在宴席上将他们二人当众数落了一顿,大骂他们是“数典忘祖”!

回到晋国后,籍谈将此事告知了叔向。叔向听了后,就对周景王作出了一个预言:“天子恐怕是不能善终了吧?我听说,‘乐于何事,必以此事而亡’。现在天子以忧虑为乐,将来若是以忧虑而死,就不能说是善终!”

六年后,周景王想立王子朝为太子,却遭到了王室大夫单穆公的强烈反对。于是,周景王想借到北山(今洛阳北邙山)田猎之际,杀死单穆公,正式立王子朝为太子。可惜,计划还没能实施,周景王却心脏病突发,先行去世了!

公元前520年5月4日,在单穆公支持下,王子猛被确立为周王,是为周悼王。王子朝极为不服,随后联合王室公族及那些失去俸禄的旧官与工匠们发起暴乱,试图杀死单穆公等人。几经周折,单穆公等人带着周悼王逃出了成周,向晋人求救。晋人派出籍谈、荀跞带军前来救助王室,击败了王子朝,帮助周悼王回到了成周。可刚回到成周,周悼王就去世了。单穆公等人改立周悼王同母弟王子匄为王,是为周敬王。

不久后,在王室请求下,晋人退军。

见晋人退军,王子朝趁机发起反攻,于公元前519年7月再次攻入成周,把周敬王赶了出去,东周再次出现西王与东王二王并立的局面!

直到三年后,周敬王才在晋人的支持下彻底赶跑了王子朝,回到了成周。但事情仍然没有结束:十二年后王子朝党徒再次发动内乱,要不是有晋人支持,王室差点再次遭难!

史上称这次王室之乱为“王子朝之乱”,后人多认为这是由于周景王先定王子猛为太子,后来却又想改立王子朝为太子,才造成了这场内乱。这正是应验了叔向的预言:“天子以忧虑为乐,将来以忧虑而死,就不能说是善终!”

然而,细思之下,这一事件中却隐藏着着巨大的疑问。《左传》中并未记载周景王太子死后,已经先立王子猛为太子,因此周景王该立哪位王子为太子都是合理的,为何立王子朝会遭到单穆公的反对?单穆公虽然祖孙数代人都是王室大夫,但并非王室卿士,却为何势力如此强大,连周景王想立谁为太子都得先将他杀掉?

实际上,作为王子朝内乱中关键性人物,单穆公,其家族背景长久以来都被人们所忽略了。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孙周回到晋国,坐上了国君之位。但在回国前,孙周却是在王室大夫单襄公家作家臣。单襄公断言孙周必将回国为君,临终前特意嘱咐儿子单顷公善待孙周。从此,单氏一家就与晋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叔向作为晋国大夫,曾高度评价单穆公的曾祖父单靖公:“周王室大概是要兴盛了,因为有单公这样的人在!”王室复兴明显是不可能之事,可叔向却如此吹捧单氏一家,明显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自从晋悼公回国后,晋人与单氏一家的来往频繁。长此以往,单氏一家就成了晋国在周王室的利益代表。周王室能够在东周安然无恙,极度依赖于晋国。单氏一家成了晋国的利益代表,即便单氏不是王室卿士,但他们一家人在王室的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这是叔向要如此抬高单氏家族的最大原因。

正是因为有了晋人在背后的支持,所以当单穆公反对立王子朝为太子之时,周景王才会对他如此忌惮。

然而,单穆公为何要反对立王子朝为太子呢?

核心并不在于单穆公反对立谁为太子,而在于单穆公要为晋人服务。公元前527年,荀跞与籍谈二人参加王后葬礼,却被周景王当众羞辱,这就是对晋国的大不敬!晋国对外的策略,向来就是睚眦必报。即便是强大如楚国,晋人都曾长期与其争霸而不愿示弱,更何况是早就成了“落草凤凰”的周王室!

因此,虽然晋人不敢公开报复周王室,但叔向做出的预言,更像是一场政治斗争的宣战。

为报复周景王,晋人便联合单穆公来与之作对:周景王要立王子朝为太子,晋人要反对;周景王要是立王子猛为太子,晋人也要反对。单穆公之所以要反对王子朝作太子,不过是在执行晋人的报复计划!

王室内乱爆发后,晋人第一次派军支援单穆公的主将是籍谈、荀跞,第二次的主将是荀跞、赵鞅(籍谈可能已去世);两次救援的主将都是被周景王羞辱过之人——这未免也太凑巧了吧?

需要特别注意的另一细节是:当年出访周王室时,荀跞是正使,籍谈是副使,这是因为荀跞是晋卿而籍谈非晋卿;可当晋国第一次支援周王室时,籍谈却排在荀跞之前,说明籍谈才是主将,可他这时却仍不是晋卿!晋人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因为当年被周景王骂“数典忘祖”和“无后”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籍谈!

因此,综合以上种种,所谓的“王子朝之乱”更有可能是晋人在背后主导、精心策划出来的“单穆公之乱”。

从以上分析可知,叔向所作出“周景王不能善终”预言时,就是这场内乱的起点。如此想来,这一预言岂不是“细思极恐”?可数千年以来,后人只听说“王子朝之乱”,却鲜少去深究这是不是“单穆公之乱”,这说明在策划这场内乱的过程中,晋人手脚之干净,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啊!


欲云谈史论今



《左传》是由孔子做经。左丘明、吴起做传的儒家经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书。

儒家不信鬼神,却占卜,但不痴迷。所谓“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在《左传》中就有诸多占卜的内容,且准确率甚高。本文就介绍几则具有代表性的占卜。

一、陈厉公为敬仲占卜 。  

陈厉公生敬仲后,请周太史为其占卜。太史卜得《观卦》变为《否卦》,曰:观光之国,利用宾于王。此子代有陈国,但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   

鲁庄公二十二年,陈人杀太子御寇,陈公子完(敬仲)奔齐。齐侯欲立敬仲为卿,敬仲辞之曰:羁旅之臣只求免罪,不敢受卿之职。于是,敬仲担任工正之职,管理百工。齐国田氏便是陈敬仲的后代。   

至鲁昭公八年,楚国初次灭陈时,陈敬仲的五世孙陈桓子在齐国开始强大。鲁哀公十六年,楚国再次灭陈之时,敬仲八世孙田常已代齐国之政。   

至此,再回顾敬仲年幼时,太史之占卜:此子代有陈国。但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果不其然。      

二、战前占卜。   

春秋时期,诸侯在发动战争之前,大多要占卜。   

1、秦穆公时期,秦晋为姻亲,这就是所谓秦晋之好。晋国饥荒,秦赠之以粟;秦国饥荒时,晋国却拒绝援助。并且,晋侯许诺割让与秦的河外五城,但不久就反悔。秦穆公欲伐晋,但国力不及之。便占卜决疑,卜官徒父卜之,得《蛊卦》,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蛊》之狐,必其君。吉也,三败晋师,必获其君。   

在韩原之战中,晋师三战三败,晋惠公被俘。

2、在晋楚鄢陵之战时,晋厉公为此占卜,史官得《复卦》,曰:南国窘,射其元王中其一目。   

在此战中,楚师大败,楚恭王被射中一目。

3、鲁文公十一年,长狄伐齐,随即伐鲁。鲁文公为此占卜。史官曰吉。于是,鲁师在咸地大败狄人,俘获长狄首领乔如,并以戈杀之。

4、鲁哀公九年,宋师伐郑。晋国大夫疑惑是否救郑。阳虎为之占卜,得到《泰卦》变为《需卦》,曰:“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微子启,宋之始祖。宋方吉,不可与也。晋国大夫赵鞅便停止出兵。      

三、鲁文公占卜齐懿公之死。   

鲁文公十八年春,在齐国欲伐鲁之时,齐懿公生病。医生为齐侯诊断病情之后,称齐侯大限将至,活不过秋天。鲁文公闻之,希望齐懿公在伐鲁之前就死去。便使卜官楚丘卜之,楚丘曰:“齐侯不及伐鲁之期,非疾也。君亦不闻。”   

数月后,齐国大夫阎职在齐侯病重之际,弑齐侯以报夺妻之恨。正如楚丘所言:病重的齐侯尚未伐鲁便死。并且,不是死于疾病,而是被弑杀。鲁文公更是在齐侯被杀前去世。故不闻齐侯之死!   

楚丘精准的占卜令人折服。      


四、鲁成公十年,晋景公梦见厉鬼。告之曰:汝杀余孙,不义。余得天帝准许,前来复仇。晋侯向桑田的巫人卜问吉凶。巫人曰:君不食新收之麦矣。   

周历六月丙午,甸人献上新麦,晋侯便召桑田之巫,示之新麦而杀之。烹熟将食之时,肚子发胀。如厕后,跌进厕坑而死。晋景公最终还是没有吃到新收的麦子。      

五、邾文公为迁都占卜 。  

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春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其晚年,邾国欲迁都于绎,文公为此占卜,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利焉。”左右称,不迁于绎,“君命可长也。”文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迁也。莫如吉也。”遂迁都于绎。迁都后不久,邾文公卒。孔子谓之“知天命。”   

邾文公无疑是春秋时期,最贤明的君主之一。其“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以及“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的思想,完全符合儒家“欲为君,尽君道”的标准。

《左传》中还有诸多占卜的内容,不在一一叙述。      

鄙人对占卜的观点是:我相信其不是迷信,而是科学。但却从来不占卜。下面就举一个例子,来阐明其原因:多年前,中国队与新西兰队有场足球比赛。比赛于下午进行,但央视并未直播。直到晚上才播出比赛的实况录像。在上半场结束后,插播了体育新闻。新闻中称,在今天下午进行的比赛中,中国队2:0战胜了新西兰队。之后我立即关掉电视。因为已经知道了比赛结果,再看下去已无悬念和乐趣。人生亦是如此。   

我们该以何种态度看待占卜?鄙人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

附录:先秦时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鬼谷各个学派皆信占卜。只有一个学派不信占卜。谁想知道。可以关注我。并在评论中提问。


杨朱学派


《左传》预言多为占卜所得。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重耳仙逝,出殡时,棺材竟发牛吼之音,卜人说,“这是国君发布命令,西边将有部队经过我国边境,出兵攻打,必定大捷。”原来掌管郑国都北门的几位秦国将领与秦穆公约好,准备一口吞了郑国。秦在西,郑于东,晋居其中,秦欲袭郑必得途经晋国。同样,对于秦国出兵败局,其老臣蹇叔也是未卜先知,他绝望至极,“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对其随师出征的儿子,他仿佛看到了最悲惨的结果,“余收尔骨焉(我在那里(殽山)为你收尸)”。结果不出卜人、蹇叔预料:秦师大败!

占卜他人生死,又果应验才叫人毛骨悚然。曾经楚国有一巫者对楚成王、子西和子玉说,“三君皆将强死(你们三人都没有好死)”——强死,无病而死,或自杀、被杀。戏码竟然有条不紊地按占卜者的预言展开了!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的城濮大干一仗——晋楚城濮之战,结果楚国大败,极力挑起战争的楚将子玉引咎自杀,《史记》则曰:“成王怒,诛子玉”。子西则“缢而悬绝”。而成王熊恽的死更令人唏嘘不已——被自己儿子逼杀!成王不顾贤臣劝诫立商臣(子上谓其蜂目豺声,不义者也)为太子,后欲更为庶子职。商臣知其变,遂率兵围其父成王。“成王求食熊蹯(熊掌)而死"——熊掌难熟,企图拖延时间以待救援,然而儿子够狠,不允其熊掌之求,求生无望,“成王自绞杀(《史记》“楚世家”载)”。成王、子西、子玉果强死,遂验巫人之言。


玄真子桑


《春秋左传》中一共记载了当时人们的两百多个预言,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均已应验,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惊奇。其实,《左传》中的预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根据社会原则和客观规律而做出的准确推断,第二类则是凭空的猜测,第三类则是根据事物兆象和迷信法则。其中第一类有客观依据,只能算是推论;第二类则是毫无根据,完全是猜想;只有第二类比较有意思,因为这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保留了原始巫术的痕迹,下面试举两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晋献公不信占卜结果,结果发生“骊姬之乱”

占卜其实可以分为卜和筮两类,卜便是用龟甲占卜,筮则是用草算卦。而《左传》中的卜筮预言则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即先用龟甲占卜,再用蓍草算卦,如果结果相同,自然无碍,而一旦结果不同,则按照“筮短龟长”的原则,一般从卜不从筮。

此预言载于《左传·僖公四年》。晋献公攻打骊戎,骊戎不敌,只好将骊姬和其妹妹少姬献给了晋献公,晋献公得到姐妹二人后,对他们十分宠爱。鲁僖公四年(前656年),晋献公想要立骊姬为夫人,于是举行占卜,结果“卜不吉,筮之吉”,按照“从卜不从筮”的原则,不应该立骊姬为夫人,但晋献公却“违卜从筮”,强立骊姬为夫人。

当时,晋献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分别是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结果,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贿赂晋献公的男宠梁五和东关嬖五,在两人的帮助下,成功使晋献公将申生、重耳、夷吾全部赶出了国都,到地方驻守,此后晋献公与三个儿子的关系逐渐疏远。

此后,骊姬又让太子申生回曲沃祭祀生母齐姜,并让其带回祭祀用的胙肉献给晋献公,结果自己却趁机在胙肉中下毒,陷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得知消息后,知道无法解释,连忙逃到了新城,晋献公大怒之下杀死了太子的老师杜原款,而太子申生最终也在新城自杀而死。

太子申生死后,骊姬又无线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说他们都参与了太子的阴谋,于是公子重耳逃亡到蒲城,公子夷吾逃亡到屈城。而晋献公去世后,骊姬和少姬的儿子虽然先后即位,却全部被太子申生的坚决拥护者里克杀死,晋献公的托孤重臣荀息也自杀身亡。

△重耳踏上逃亡之路

晋献公不信占卜结果,强立骊姬为夫人,结果却发生了“骊姬之乱”,导致晋献公之后晋国经历了十余年的动乱。


楚共王不遵守誓约,导致楚国夺位之乱持续长达十三年

此预言载于《左传·昭公十三年》。楚共王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招(即楚康王)、次子公子围、三子子比、四子子皙和五子弃疾,由于五个儿子全部是庶出,而楚共王又太过犹豫寡断,无法决定改由谁继承王位,于是便派祭师手擎玉璧,遍祭楚之名山大川,祈祷神灵能够从五个儿子中挑选一位。

△楚共王

楚共王将玉璧藏于祖庙,在某个节日,召五王子按长幼之序进入祭祖,立誓以“当璧而拜者为王”,结果长子招跨在玉璧的两侧,公子围的肘部碰到了玉璧,子比和子皙则根本没有碰到,反倒是被人抱入祖庙的幼子弃疾,两次跪拜都压在了玉璧之上。

按照誓言,楚共王应该立幼子弃疾为储君,结果他反倒立了长子招为太子,于是便有了预言,“弃礼违命,楚其危哉!”结果,楚国的夺位之乱持续了长达十三年之久。

△楚灵王干掉了哥哥的儿子

前560年,楚共王驾崩,太子招继位,是为楚康王。楚康王在位十五年后去世,其子熊员继位。后来,公子围用束冠的长缨将熊员勒死,并杀死了年幼的王子熊慕、熊平夏,然后自立为王,是为楚灵王。再后来,楚灵王在东征之际,大雪纷飞中,士兵因衣衫单薄而极为不满,后方的老三子比、老四子皙则在老五弃疾的操纵下发动了宫廷叛乱,消息传来后,楚灵王的军队一哄而散,楚灵王最终羞愤自尽。

宫廷政变后,按照长幼排序,老三比为王,老四子皙为令尹,老五弃疾为司马。然而,老五弃疾对这个结果仍然不满,当时楚灵王去世的消息还没有传回来,于是老五弃疾便趁机制造混乱,说楚灵王已经率领大军杀回来了,结果子比的王位还没做热乎,便被吓的不知所措,弃疾则趁机恐吓两位兄长,导致两人竟然双双自杀而亡。

结果,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争夺,楚共王的幼子弃疾还是登上了王位,是为楚平王。然而,就是这个楚平王,厚颜无耻的将儿媳据为己有,将伍子胥逼出昭关,伍子胥后来则在吴国与著名军事家孙武联手,使得吴国逐渐强大,最终在楚平王死后率兵攻回楚国,将楚平王掘坟鞭尸,如果不是秦国帮忙,楚国便已经灭了。


香茗史馆


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大量的预言故事,而最为神奇的是大部分故事还都实现了。<>中的预言故事有好几种,而其中的神意类预言故事最为神秘。而神意预言从何而来呢?大家都知道,古人对神鬼妖魔十分重视,一般持着宁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的<>,<>这些志怪小说中就可以看出。而在上古时代,即春秋战国之前,巫祝,祭祀,占卜等十分盛行,在那时,古人征战之前,还要行一套祭祀礼仪,来向上天求得一个好的出征时机,我们所知道的甲骨文就是上天向下传达所谓神意的一个载体。

在<>一书中有着这么一些十分神秘的神意故事。

荀偃之梦

荀偃,是晋国的中军元帅,曾经和晋国的大臣栾书合作,杀掉晋厉公,改立了新的君主晋悼公。就在荀偃带军伐齐之前,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和晋厉公发生了冲突,并且自己被晋厉公割下头颅。割下来的首级坠落在荀偃脚下,他很着急,赶紧弯腰捡起脑袋安在脖子上,用手扶着往前跑,生怕厉公追上他。跑着跑着,又碰见了一个叫皋的巫师。醒过来之后,他一直记得梦中的情景。过了几天,他竟然真的碰见了梦中的巫皋。把自己的噩梦给巫师一说,巧合的是,巫皋也在那一天做了相同的梦。荀偃问巫师是否这个梦在暗示着什么,巫师说:“从梦境来看,今年,你必死无疑。如果东边有战事,就在战事前后了。”而讨伐齐国后,荀偃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由于头部长疮而病死。

韩厥之梦

有一次,韩厥梦见死去的父亲子舆给自己托梦,叫他早上作战不要站在兵车的左和右。韩厥信奉先父保佑之言,自己当了驾车者居于战车的中间,战斗中两边的人都被对方的神射手射死了,而韩厥得以保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利用梦境中的预言,成功帮自己躲避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