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年便匆匆解散,“纵贯线”乐队给华语乐坛留下了什么?

2008年7月份成立,2010年1月份宣布解散,这是“纵贯线乐队”在华语乐坛短暂流转的一年,也是把音乐光辉释放到极限的一年。当“纵贯线”悄然散场,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和张震岳,四个年龄加起来近200岁的乐队组合,除了留给歌迷的感动,还给华语乐坛留下了什么?

“纵贯线”成立的背景。

21世纪初,受互联网“线上音乐”冲击,传统唱片行业已现颓势。同时,主流的音乐舞台难有新鲜内容注入,歌手发布的专辑也是“千篇一律”,难以出新。这两点虽是整个华语乐坛的“瓶颈期”,但对于罗大佑、李宗盛等几乎见证了整个流行音乐发展历程的歌手来说,他们同样也背负着“救市”的责任和使命。

于是,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和张震岳,四个同属于滚石的音乐人,组成了华语乐坛平均年龄最大的乐队“纵贯线”。用“老迈之躯”重拾心底对音乐的热爱,以此激发和唤醒其他音乐人的创作激情,回馈歌迷,也为音乐情怀。

“纵贯线”的音乐。

以乐队为单位,他们先后发行了《北上列车》和《南下专线》两张专辑,合计12首歌。其中,《北上列车》充分彰显了四人的创作才华,合唱歌曲《公路》《出发》等保留了各人的特点,又带来与以往作品不同的音乐感受。四种不同味道的音乐风格融合到一起,刚柔并济,说唱结合,虽未塑成经典,却也回味无穷。

《南下专线》发行于2010年乐队解散之后,其中全部6首歌里,除了《归来》和《感应》外,其余四首完全是个人作品的呈现,完全没有延续《北上列车》里的组合风。所以,尽管李宗盛的《给自己的歌》收获好评无数,但仍不能让听者把这首歌与专辑《南下专线》、甚至“纵贯线乐队”联系起来。

“纵贯线”给华语乐坛留下了什么?

四个成员中,任何一人的音乐成就都称得上是华语乐坛里的翘楚,但作为一个乐队整体,很遗憾,“纵贯线”并没有留下太多可供参考和回味的作品。即便是在他们最擅长的音乐领域,多数歌曲也都是贴合张震岳个人的风格,没有发挥出全部的优势和特色。

但是,当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和张震岳,四位横跨老中青的偶像级歌手,携手站在流行音乐的舞台上,他们的认真和激情也彰显了榜样的力量,足以让年轻歌手和乐坛新人追寻更好的音乐方向,也给彼时略显沉寂的华语乐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纵贯线”成立之初便约定只组合一年,对于他们的歌迷而言,这一次短暂的“聚首”也是对青春和追随的告慰。流行乐坛发展的数十年间里,出现的乐队不计其数,虽然“纵贯线”仅仅存在了不足两年的时间,但已然在流行音乐发展的长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纵贯线”对华语乐坛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在音乐发展方向上的引领,就如他们在《出发》里唱的那样:出发啦,不要问那路在哪儿。迎风向前,是唯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