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网红街偶遇老字号草包包子 见证城市近百年荣辱沉浮


草包包子为济南市的传统名吃,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因创始人张文汉先生憨厚淳朴的绰号“草包”而得名。精致皮薄味美多汁,迄今已开发出以猪肉灌汤包为首的十余种风味。草包包子是灌汤包的一种,新出笼的包子,白白的薄皮透出粉粉的肉馅,不变形,不塌架,口感松软,香而不腻。对需要外带者,用鲜绿荷叶包裹,使热包子别有一种清香。图为工作人员在宽厚里的沿街窗口给顾客卖包子。


草包包子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在这近百年中既是包子自己的沉浮史,同时也见证了济南这座历史名城的百年沧桑。在宽厚里的草包包子店铺里,小编看到一块“中华老字号”的牌匾,这块铜质牌匾本身的历史就够沧桑的了。
草包包子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草包包子铺的创始人张文汉童年曾在洛口“继镇园”饭庄学艺,他为人憨厚,不善言笑,终日只知道闷头烧火、择菜、干杂活,因生性木讷,街房送了个外号——“草包”。1937年,一场战火后,他们一家从洛口逃到济南城里。在朋友的资助下,于西门太平寺街南段西开了家包子铺,后来挪到普利街冉家巷口,也就是现在的位置,并用“草包”作为字号。图为宽厚里包子铺工作人员在用机器擀包子皮。

张文汉在包子制作上秉承师传,潜心研究,逐渐创出了自己的风味。草包包子不仅外形美观,令人垂涎欲滴,而且吃起来汤汁丰富、口感细腻,再加上老张待人实诚,“草包”包子铺很快就在济南府叫响了。经营了几年后,为吸引顾客,增加收入,店里又适当增添了烧酒小炒,生意很是红火。图为宽厚里包子铺工作人员在手工包包子。
不久,另一场战争打响,在1948年9月的战役中,隔壁一家食品店不幸被炸弹击中,高大的山墙倾倒后砸向包子铺,张文汉当场被压在墙下,再也没有醒过来。他身怀六甲的妻子和腹中的胎儿在这次事故中幸免于难,草包包子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后来,张文汉的妻子和他的生前好友一起整修后重新开张,生意却大不如前,只能勉强维持。图为宽厚里包子铺工作人员在手工包包子。
1956年公私合营后,包子铺归入济南饮食公司,店铺装饰一新,并增加了员工,生意逐渐好了起来。再后来,饮食公司调整了经营机制,草包包子铺实行了承包经营,董馥生当上了草包包子铺第一任经理,他对“草包”和“草包包子铺”进行了注册。店铺也及时进行了调整,在传统包子品种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御膳包,虾仁包,大素包等多个品种,并在炒菜的制作上突出了鲁菜的特色。图为宽厚里包子铺在蒸包子。

此后,草包包子生意越来越好。1997年,董经理将草包包子铺铺面的营业面积由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展到1000平方米。店面变了,草包包子的制作过程却一直沿用老的工艺,在济南市饮食协会连年的评比中,“草包包子”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风味多次荣获济南市“名优小吃”的称号。图为宽厚里包子铺工作人员在加工包子。
草包包子用刀切肉馅,配以笋丁、蛋糕丁,并以老渍酱油、小磨香油,精心调制,是谓三鲜馅。以新鲜猪肉为原料,配以特制佐料精制成馅,是谓猪肉灌汤馅。再以新“面肥”发二等粉,擀成皮,捏十八褶成菊花顶状。上笼蒸约十几分钟,出笼时凡包子“脱底”、“冒油”者剔出,不上盘。图为游客在宽厚里包子铺点餐。
草包包子在网红街宽厚里有专门的包子铺,也配有一些小菜,但主要还是以草包包子为主,游客可以在窗口买包子带走吃,也可以到店里点餐就餐。图为游客在宽厚里包子铺内吃包子。小伙伴们若是到济南,不妨去宽厚里或者草包包子原址去品尝一下这近百年历史和沉浮的美食吧,吃的不仅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段近百年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