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胤礽为何愚蠢到亲自写信给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

秋媚读史


一个做了近四十年的皇太子,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浪中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弄潮儿,在第二次被立为皇太子的时候,居然亲自写信给黑腹官吏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他是不是太愚蠢了?他难道就不怕留下把柄,被虎视眈眈的兄弟们截获,作为要挟他的证据?

这封信的确成为撬翻他再次被废的有力证据,纵然康熙皇帝将信件交还给他,以给他最后的机会,但是胤礽狗急跳墙,最终还是走上不归路。正如康熙皇帝所说:千秋史册在后,也别怪朕之所为了。

我们还是重点来分析分析胤礽为什么作出如此愚蠢之举吧。

一、背景情况:

当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为众皇子所知道的时候,可谓人人心里都在打着小算盘。谁先出手抢得《百官行述》,谁就可能先发制人,后者则被人所制。《百官行述》记载的都是朝野官员的小辫子,揪着这些小辫子,就可以制约百官为己所用。所以,以皇太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和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无所不用其极,为夺取《百官行述》大费周章。不想,还是老四胤禛抢得先机,直接从四川调出年羹尧,直赴江夏镇,血洗了江夏镇,夺取了寄存于老八胤禩在京城万永当铺的《百官行述》。

为了避免掀起朝局风波,老四胤禛当着太子和兄弟们的面将《百官行述》付之一炬。可是在夺取《百官行述》的过程中,一封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件同时落到老四胤禛的手上。在邬思道等人的设计下,这封信由背叛胤禛的高福转交到老八胤禩的手上,胤禩如获至宝,让老十四胤禵呈给康熙皇帝,直接激起太子胤礽的谋反,胤礽再次被废即刻来临。

二、皇太子的心思

皇太子胤礽的愚蠢之举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康熙皇帝对胤礽的长期纵容。康熙与皇太子胤礽虽有嫌隙,但是作为孝诚仁皇后的遗腹子,康熙皇帝对胤礽是十分溺爱。和庶母郑春华私通,康熙皇帝不追究,面对黄河泛滥成灾,胤礽束手无策康熙不追究,卖官鬻爵还欠款康熙不追究,甚至连基本的小惩大诫举措都没有。一废太子后,康熙皇帝甚至还想利用公推新太子的形式再次拉胤礽回位,结果闹出个老八胤禩出来,还是康熙皇帝顶着满朝文武大臣的嘴,与佟国维达成交易,牺牲一个朝廷重臣重新抬举胤礽上位。

康熙皇帝对皇太子胤礽的纵容可见一斑,父子之情可以理解,但是家规国法怎可荒废?正是康熙皇帝一贯对胤礽的纵容,才使得胤礽行事举止乖张失措,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来。在九子夺嫡如此敏感的时期,胤礽还想着向一个不入流的无德官吏任伯安写信索要《百官行述》就不足为怪了,他以为做出任何事情,身为父亲的康熙皇帝都会原谅他。

2.“马蝇效应”让胤礽狗急跳墙。不得不说,满清王朝的皇帝们让皇子们参与政治,形成独具特色的“马蝇效应”是规避储君昏庸无道的优良传统,但是皇帝一旦控制不好,就有马儿被马蝇吃掉的危险。

胤礽的哥哥和弟弟们都不是省油的灯,在《百官行述》出现之后,都欲夺之而后快,但是作为皇子们又不敢明夺,害怕留下什么把柄为康熙所忌惮,搞得偷鸡不成蚀把米。如何先下手为强?胤礽当然是有所考虑的,所以他在心存侥幸的情况给任伯安一颗“安心丸”,让任伯安安安心心的投奔自己,以他皇太子的名望,轻取《百官行述》便不在话下。他担心自己的兄弟们也给任伯安送去“橄榄枝”,如果不冒点险下点血本,让任伯安看见自己的亲笔信,可能《百官行述》就被其他兄弟搞走了。事实也正是如此。

从结果来看,这位被“马蝇”(兄弟们)追赶的马儿(太子胤礽)并没有从一废太子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救赎之策,反而作出了一项狗急跳墙之举,所以,再次被废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3.任伯安拿捏太子把柄以保命。任伯安是官场老油条,对官场之事可谓了如指掌,几大箱《百官行述》就证明他绝非庸碌之辈。虽然因为任季安和刘八女搞得灰头土面的,还被罢免了官职,但是此人城府颇深,将《百官行述》寄存在老八胤禩的万永当铺就说明他十分狡猾聪明。

此番要是贡献出《百官行述》,就必须获得等同价值的交换物,这是任伯安心里拨打的交易算盘。要不然,身价斐然的任伯安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度过下半生。

几句话,带个口信,甚至派几个官员去跟他接洽,讨价还价,作为官场老手的任伯安会轻易奉送《百官行述》?那也想的太简单了吧,所以,皇太子胤礽心里明白这个理,他不可能派兵去直接剿灭任伯安,因为他那个《百官行述》也可能关系到自己的安危啊。所以万般无奈之下,胤礽只好写个亲笔信给任伯安。一方面,任伯安没有有力的证件信物,不会轻易做交易;另一方面,任伯安其实也是拿一物换一物,以太子的信件为质押物,免遭送去了《百官行述》,换回来杀人灭口的下场。有了太子的信件作为要挟,太子胤礽也就不敢杀人灭口了,自己的命才有保障。

所以,并不是太子真的愚不可及,看了以上三点,你就会明白太子胤礽也是出于无奈才作出了愚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