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楼市降,更怕“缺乏接盘者”?未来3个行业可能更“吃香”

互联网大佬最近又齐聚乌镇,马云在致辞中说了一句话:我们都是过去的专家,没人是未来的专家。

正如在2019年,没人能看懂楼市未来怎么走,各路专家拿着以前的数据在争辩,迟迟没有达成共识。

有人觉得,楼市达到了增长瓶颈。

10月17日,安居房产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三季度楼市总结报告》,报告指出,商品房销售金额或将在2019年达到顶峰。

该研究院长张波认为,在房地产去产能化背景下,商品房规模见顶,2019年商品房销量或呈现“一增一减”,全年的销售面积同比减少,但销售金额依然有望突破15万亿大关。

有人觉得,楼市的规模依然会扩大。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之前发了一个报告,家电行业将从2019年1季度末期开始,将出现一个6-8个季度的上行周期,而根据轻工制造团队的数据,结合近期的草根调研,可以判断出家具行业将重拾增长。

一般来说,家具家电行业的增速变化,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有滞后9个月的“时间差”。

也就是说,目前处于房改至今第五轮的房地产增速放缓阶段,按照之前的规律,家具家电行业增长的话,第五次的修复也必将来临,年底的时候,房地产会重回增长态势。

也有更中性一点的看法,10年后,不怕房价降,就怕房子“无人接盘”。

经济学家李迅雷在9月份的时候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房住不炒:理想与现实之差如何缩小》。

研究表明,房地产繁荣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房价上涨能带来“财富幻觉”,购房之后对家具、家装、家电的需求增加。因此,房价表现好的城市,消费也表现好;房价差的城市消费也较差。

李迅雷认为,房住不炒应该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房地产的未来,值得担心的并不是房价继续上涨,而是怕房价一旦回落,流动性萎缩,“缺乏接盘者”,才是最大困难。

流动性,是房产保值增值的根本。

当一个市场流动性充裕时,房产随时可以变现,拿前几年来说,不管是别墅、洋房还是公寓、商铺,五花八门的产品类型,只要市场氛围足够好,哪怕税费奇高,也依然有资金趋之若鹜。

只要楼市里不缺买家,标价再高,户型再差,小区环境再不好,依然有人愿意买。

但是,流动性下降之后,表面上看起来都标着几百万上千万的价格,中介的带看量、成交量却持续下滑,价格一降再降,成交周期却不断拉长。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人还没把房子卖出去,先被高额的月供给压垮了,今年初广深地区部分高杠杆炒房客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就是典型。

未来10年,楼市的大环境,正是朝着“流动性降低”这条路上走的。

一方面,限购、限售等措施日益严密,相当于把房子“冷冻”。

对卖房限制最大的措施主要是限售,原来充其量限售两三年,还是从网签时间开始算,现在动不动就限售5年以上,比如青岛、丹东、长沙、苏州等地,还要从不动产权证办理后才开始计算时间。

假设期房两年交工、两年办证、5年限售、一年成交的时间来计算,一套房子从买入到卖出去,需要整整十年时间。

另一方面,租赁房市场必然会扩大,商品房不再是唯一选择。

关于租赁房,最近有两个消息值得注意。

一个是《中国证券报》报道,距离4200多万亩集体土地直接入市还剩不到2个月时间。这些土地入市后不改变其性质,只会供应租赁房和保障房。

另一个是证券时报消息,深圳推出全国首个稳租金商品房租赁试点项目,该项目为248套带装修商务公寓,基准租金标准暂为每平方米每月110元,具体租金还会考虑楼层、朝向等因素来确定,物业管理费为每平方米每月4.5元,重点在于:租金年涨跌幅不超5%。

假如未来十年,租赁房的供应会出现“井喷”,商品住宅就不会成为购房者的唯一选择,房产的流动性长期下降,也是大势所趋。

换句话说,以目前的形势来看,10年后的房子或不再“珍贵”。

当房地产的吸金效应降低,哪些行业会顺势崛起呢?

笔者觉得,有三个行业更有“钱途”,马云王健林已出手布局。

第一,人工智能。

万达最近几年在松绑了重资产项目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王健林也表示,早已开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影院看电影时,用到的眼镜逐步升级,再如通过人脸识别买电影票等等,比如,进入广场就能自动扫描,后台大数据记录了的消费者的信息,用过相关的应用绑定,让用户精准消费,找到自己想要的娱乐场所或者物品。

马云更不用多说,在去年9月份,他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演讲称,未来30年,智能技术将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彻底重塑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果不能从规模化、标准化向个性化、智慧化转型,将很难存活下去。AI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和制造业结合推动转型升级,也将失去意义。

第二,大健康产业。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慢性病折磨着每一个家庭。与此同时,老龄化的速度非常迅猛,根据社科院的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需求有了,各大巨头的布局也是理所当然。

据了解,排名前十的富豪中,大多数均已经涉足大健康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底,万达在医疗产业的总投入已累计高达1500亿元,在去年,阿里巴巴与某知名医疗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入驻其人工智能开放平台。马云也曾公开表示,“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

第三,教育行业。

教育这两个的“分量”,自然不用多讲,光看最近几年学区房的上涨速度,就足以令人咋舌。

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北京西城区的老破小,12平方360万,每平方均价高达30万元,没有厨房,没有独立卫生间,电线交错,墙面斑驳,只是因为沾了学区两个字。

数据显示,同一地段,学区房相比于非学区房,普遍有20%左右的高溢价,部分名校的学区房溢价超过30%。

单单一个学区房就有如此大的威力,教育附加行业所带来的广阔前景,也是其他行业所难以比拟的。

其实,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没有人是未来的专家,人工智能、大健康、教育这三个东西更“吃香”,取决于人们对于房地产的态度,至少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调控措施日益完善,各类长效机制持续发力,人们的置业理念,也会逐渐向“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方向转变,只有房地产的行业地位不再激进扩张,其他行业才会更“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