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物?都有哪些?

妇救会主任秀芹


其实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很多,并非只有动物和植物两种。现在生物分类学把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因此我们所说的动物和植物只是地球上生物五界之中的其中两个种类。

植物主要指的是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其所需要的食物这一类生物的总称。植物的营养方式是自养。而动物指的是能够自由运动,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一类生物。动物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图示:能够捕食昆虫的猪笼草

问题中提到的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物,应当能够像动物那样自由运动并且还能够自己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一类的生物在地球上存不存在呢?这一类的生物是存在的,例如眼虫。眼虫就是一种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种单细胞生物。眼虫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原生生物界,是和植物界与动物界并列的一类生物。眼虫体内含有叶绿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给自己制造食物。这一点很像植物。然而,眼虫有两条鞭毛,可以借助鞭毛的摆动在水中活动;另外眼虫还有眼点,具有感知光线。这些特征看上去又很像动物。

图示:会移动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眼虫

除了眼虫外,生物中还有一大类生物即像动物又像植物。这类生物就是真菌界生物。提到真菌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蘑菇。蘑菇看上很像是植物,但是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真菌类生物实际上和动物关系更近一些。现在真菌类已经从植物界中划出,单独成为真菌界。所以真菌类既不是植物又不是动物。

图示:属于真菌类的蘑菇

有意思的是在植物界中有一些植物有些行为看上去很像动物。比如说扑蝇草和猪笼草。它们被称为是肉植物,这是因为它们能够捕食昆虫,然后把昆虫消化掉作为自己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有一些生物乍一看上去以为是植物,其实是动物。比如海绵。

图示:会捕捉昆虫的捕蝇草

图示:看上去像植物的动物海绵

在大自然中还有一些动物则更加神奇。它们虽然是动物,但是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像澳洲斑点水母。它就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给自己制造食物。原来这种水母的叶绿素来自体内的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水母制造食物,而水母又会游到阳光充足的地方为藻类提供阳光。这是动物和植物之间典型的共生关系。

图示:依靠体内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澳洲斑点水母

看来自然界的生物真的是非常奇妙!大家还知道哪一些奇妙的生物呢?


我就是兔斯基


尽管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无聊,但也凑合着回答点内容吧,当然希望的是大家别当真认为我是乱说的噢。

那是在50年前了吧,那会我也才刚十几岁的少年。

那是在一个暑假期间,我去表哥家玩。

表哥家就在浙江的台州黄岩,那是个东海边的小县城。

一天表哥带我去海浴,我太高兴了。虽然我在老家的大江中是游泳高手,能潜入十几米深的江底1分多近2分钟。可是这到大海中游泳还真是第一次。

那个年代在我国的沿海是极少有海滨浴场的。而且象这小县城海边,根本就是些空旷的海滩和突出到海中的岩礁石。

表哥也就带我到一处平坦点的海滩去洗海浴。

海滩两头的岩礁上栖息着许多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海鸟,它们在互相啄戏着,欢叫着,不断地飞向天空,扑向大海。当然已捕食吃饱的海鸟也会成批的飞落岩礁上补上空档。

远处的海平线上,点点帆帆地散落着在近海捕鱼的渔船。

在快要西落海平面中的夕阳映照下,银蓝色相间的海浪上闪着片片的火红的光亮,浪花中早已有人在迎浪奋搏了。

除了几个在海滩上收拾晒干渔网的渔民外,其他的都是住在附近来洗海浴的人。

表哥带我来到离岩礁较近的海滩上。很快我们换上泳裤,戴上防水镜下海了。

第一次海泳,对着比老家大江中大的多的水浪,我心里也有点紧张。

表哥游在我身旁寸步不离,一直不断地鼓励着。很快我就适应了,也展示出了我不凡的泳技。

表哥带我潜下海水中,只见各种各样的海鱼在穿梭着不断地在身旁游动,有的还会撞上来,还会啄你的腿上几口呢?

听表哥说,这里的近海没有鲨鱼,所以也不用害怕。

表哥说这边的海礁附近水域有珊瑚礁,所以水下有珊瑚。

珊瑚我只在课本中电影中看到过,真的在海里生长的珊瑚却从未见识过。

我求表哥带我潜下水中去看看,表哥说好吧。(那年代,近海也有珊瑚的,但后来开放后,就被乱采光了,连海带杜蛎都没了,靠养殖了)

表哥带我游向一处有几座散落的小岛礁旁,带着我潜下水去。

在那些如森林般漂晃着的海带丛中,沿着礁石,有一棵棵的五颜六色的象树杈一样珊瑚树。一些海洋生物就寄居在它们的丛洞中,还有些鱼儿在孔隙中游来穿去的。

珊瑚树,你说它是树吧,又不是,它像植物,但它不算植物。它虽然生长固定着像树样不动,但它也会觅食。它是靠吸食那些海洋小生物而生长的生命体,但这样来认为它是动物吧,可又不是。

其实珊瑚就是种海洋中生长的既不是植物,又不是动物的生物。它靠觅食海洋小生物生长,在它的生命体结束(死亡)后,它就变成了珊瑚礁石。当然也成了供人类欣赏把玩的工艺品。











方秉潮


答:在生物界,确实有些动物和植物存在难以区分的模糊情况。

对于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可以很容易进行区分,比如大部分动物可以自由行动、有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有明显反馈;而大部分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细胞有细胞壁,无法进行自由移动等等。

但是这些特点,在某些生物上却很难区分它们是动物还是植物,比如下面几种:

绿叶海蛞蝓

绿叶海蛞蝓是一种动物,它可以食用滨海无隔藻后,把这种藻类的基因同化为自身所用,然后终身依靠光合作用生存,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可以完全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动物。

猪笼草、捕蝇草

大多数植物都会成为动物的食物,但是在地球上,存在一些把活体动物作为食物的植物,比如猪笼草、捕蝇草等等。

甚至生长在亚马逊河流的食人花,能够捕食和消化一只小老鼠,但是吃人肯定是假的。

冬虫夏草

第一次听这个名字,一定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虫还是草,其实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真菌)和蝠蛾幼虫(动物)的复合体。

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蝠蛾幼虫体内,使蝠蛾幼虫死亡僵化,最终真菌在夏季从僵化的幼虫头端生出长棒状的子座,形成冬虫夏草。

珊瑚虫

珊瑚虫无法自由移动,属于低等动物,它们能吸收和固定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钙,然后形成石灰石(碳酸钙),珊瑚虫的母体死亡后,其后代又在周围生长,最终形成巨大的珊瑚礁。

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在数亿年前,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在这时候生物就开始分化为植物和动物两个种类,一些低等动物就可能保留了植物的某些特征,然后一直繁衍到现在。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首先,动物与植物的分类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种分类概念是因为它比较简单粗暴,几乎所有人都能轻松地掌握:能不能自由行动,有没有细胞壁成了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动植物的分类方法。

但实际上,就像宏观物理定律到了粒子层面就失效一样,当你进入微观世界,动植物的划分方法就显得很不科学了。世界上在动植物之外,还有其他的“三界生物”,如下图,一目了然。

如果非要按照传统观念,找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物,那其实各种真菌、还有原生生物等就属于这种。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生物,可能更贴近题主的问题:

海葵

你第一反应肯定觉得海葵是海洋动物,课本上它也归类为刺胞捕食性动物。但是它极为低等,甚至没有中枢神经处理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没脑子”。但科学家们在海葵体内还发现一种基因——HYL-1,它不可能存在动物的基因中,但它对于植物来说却是不可少的,所以,说海葵是动物,并不是很准确,它是动植物的混合体,这可能是因为所有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祖先的原因。

绿叶海蛞蝓

这是一种既能靠普食为生,又能靠光合作用存活的生物,很符合题主说的“介于动植物之间”的特征。

这种海蛞蝓的奇特之处在于,它能吞噬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海藻,然后将主导光合作用的基因重新植入自己的染色体内,然后利用叶绿体为自己生产食物。

更神奇的是,这种自我编辑的基因还会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

动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没听说过吧?

眼虫

这是一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的“嘴巴”上有一根鞭毛,可以通过鞭毛的摆动进行移动,还有“眼睛”(眼点),可以用来感光“看”东西,从这种概念上来说,它是一种动物。但是它的体内却有叶绿体,靠光合作用来存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植物。

无论动物、植物,还是那些不能以动植物划分的生物,我们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几十亿年前,我们都是一家人!
科学可以很有趣,欢迎关注本姑娘!


科学重口味



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植物和动物,动物四处活动,寻找它们的食物。植物是不动的,并创造它们的食物。然而,一些生物模糊了植物和动物的界限。这些生物具有难以将其归类为植物或动物的特征。

例如,珊瑚礁是位于温暖海水中的彩色水下花园。珊瑚本身似乎扎根在原地,完全不动。珊瑚呈绿色、粉色和黄色,呈圆形或花瓣状,类似花朵。几乎在所有方面,珊瑚看起来和行为都像植物。然而,珊瑚是一种收集自己食物的动物。珊瑚礁是由数以百万计聚集在一起的微小珊瑚虫形成的,它们分泌出附着其上的外骨骼。



金星捕蝇草以其绿叶外观容易被识别为植物,表现出通常为动物保留的行为。这些植物有“嘴”,当昆虫降落在里面时,嘴会紧闭。捕蝇草甚至分泌一种香味物质来吸引苍蝇和其他虫子。这是否算打猎还有待讨论,但毫无疑问,捕蝇草除了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创造能量之外,还会捕食。几乎没有其他植物能做到这一点。



海葵有着厚实的“根茎”,鲜艳的颜色和挥舞的“花瓣”,看起来像美丽的海洋花朵随着潮汐摇摆。乍一看,它们似乎是植物,但这些生物,经过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它们可以短距离旅行。

植物和动物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动物与植物非常相似,反之亦然,乍一看很难对它们进行分类。所有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意味着我们都有血缘关系,尽管我们的细胞和感官有所不同。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介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啊。。。。首先要知道把某种生命体归为动物或者植物的标准是什么。

把自然界中的生物划归为【植物】或者【动物】,其实也就是生物学当中的两界系统。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呢,植物和动物分别有以下特征。

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可以无限生长,不能自由运动。

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无限生长,能自由运动。

如果有一种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自由运动,那应该可以算作介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了。

有这种生物吗?有。

眼虫。

眼虫又叫裸藻、绿虫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从显微镜下面看,有点像一根一根荷兰豆。

它之所以看上去这么绿,是因为体内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眼虫有植物的特征。

可是呢,眼虫又有趋光性,它生有眼点和光感受器,能根据光线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又是动物的特征了。

所以眼虫可以说是介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

记得以在哪里看过有人说冬虫夏草也是介于动植物之间的,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啊!

像冬虫夏草这种虫草,其实是真菌寄生在幼虫身上之后的产物,是真菌+虫。

如果按照两界系统的分类方法,真菌还被归在植物当中,所以虫草属于植物和动物的结合体,并不是介于动物植物之间的生物哦~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觉得有用的话就点个赞吧。


不吃肠的大肠


从科学上来讲,植物与动物没有严格的划分,甚至某些生物既属于动物又属于植物,比如团藻在动物学中属于原生动物,同时在植物学中属于绿藻植物。而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物则有很多种。

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物有的是在发育上为二者之间的过渡类群,有的则完全不属于这两类生物。前者种类很少但后者种类较多。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并不是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在很久很久以前,科学家们确实将所见的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于是人们把地球上的生物分为五大类:植物、动物、真菌、原生生物、原核生物(此为五界分类系统,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系统)。我们平时所见的大多数为动物和植物,除此之外还有真菌、细菌、病毒等生物,比如我们吃的金针菇就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而属于真菌。

此外,还有一个微生物,微生物指的是我们人眼看不见的生物,它包含了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同时还包含了少数动物和植物。所以微生物并不能和动物还有植物并列,它也不是一个分类上的术语。


翦翳翎


不知道怎么的,根据题,我突然脑海里冒出一个很皮的东西,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那么植物人算不算呢?当然啦这只不过是开个小小玩笑。

在我们眼中,没人会说分不清动植物的。在生物学里,对于划分动物植物,也是说得很明白,首先从形态,生存环境。其次通过细胞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不一样的,植物有叶绿体,细胞壁,动物没有。最主要的是动物体具有神经网和运动功能。



要说有没有,估计很多朋友会说没有,但是大千世界,其实还真有那么一些动物,像动物又像植物的。好吧,估计有些朋友一下就想到猪笼草,含羞草,捕蝇草……不过,这些其实都属于植物。下面几种东西才是有动物特征也有植物特征。


下面这种看起来很漂亮的小家伙叫做藻类海蛞蝓。看着外面像海藻,看下面是条虫。不止这样,它确实也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可利用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你没听错,有张嘴可以吃,人家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标志性特征,动物没有的。你说它是动物还是植物?


眼虫,眼虫是眼虫属生物的统称,动物学叫做眼虫,在植物学中称裸藻,也称绿虫藻,也是一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长有一根用于运动的鞭毛,但是它是通过光合作用生存的。


下面这种东西就比较奇葩了,生活中最常见,但是它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它就是蘑菇真菌类。

没错是蘑菇,它属于真菌,说真菌到这估计有人会说细菌,这里普及个知识点,细菌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也就是没有细胞的生物,最低等的,和真核生物不是一个等级,不可一概而论。动物,植物,真菌都是属于真核生物,这个才可以比较。



真菌早期也是化为植物,但是后来发现不对,争议很久,说它是植物,但是真菌是单鞭毛生物,而植物却都是双鞭毛生物。说它是动物,没有动物一点特征。所以后来真菌自成一类,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就是真菌类生物。


壹点科谱


黏菌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真核生物,生活史中一个时期具动物性,另一个时期具植物性。

原生质体黏菌

原生质体黏菌的特色是没有单一细胞,而形成一整团的原生质。其生活史可分为二倍体时期与单倍体时期。

二倍体时期从两个单倍体细胞经由配子生殖形成合子开始,之后合子进行有丝分裂之后,会形成拥有许多细胞核,但是只有一团原生质的原生质团,称为变形体(plasmodium)。变形体发展成熟之后,会形成网状型态,且依照食物、水与氧气等所需养分改变其表面积。此时也称为营养时期(feeding stage),吞噬作用为其进食方式。接下来形成孢子囊(sporangium),孢子囊发展成熟后发展成为子实体。之后进行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孢子。

进入单倍体时期后,释放出来的孢子会经由空气传播,而且这些孢子会产生两种配子,其中一种为变形虫细胞(amoeboid cell);另一种则是鞭毛细胞(flagellated cell)。这两种细胞可以互相变换,但是最后都只会与同类细胞结合进行配子生殖(syngamy),产生二倍体的合子。

细胞性黏菌

细胞性黏菌的生活史可分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周期,两者之间可以互换。其中二倍体时期出现在有性生殖周期中。

刚离开孢子的黏菌细胞称为单一细胞(solitary cell),在单一细胞的阶段为营养时期,此时细胞以吞噬细菌的方式生存。当食物耗尽时,许多原本分开生活的单一细胞会聚集在一起,长相类似蛞蝓,而且可以爬行移动。之后有些细胞进行配子生殖,形成二倍体配子。再经过减数分裂形成新的单倍体变形虫,重回无性生殖周期。有些细胞则会组成子实体,生产并释放单倍体孢子。孢子外壳破裂放出单一细胞,完成一次生命周期。

特征

黏菌在生长期或营养期为裸露的无细胞壁多核的原生质团,称变形体。其营养构造,运动和摄食方式和原生动物中的变形虫相似。

但在繁殖期产生具纤维质细胞壁的孢子,有具有真菌性状。

黏菌是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的生物。大多数为腐生生活。无直接经济意义,极少数寄生在经济植物上,危害寄主。



跪射俑


我所知道的,第一个就是珊瑚,其次是冬虫夏草,后来在资料上看到的眼虫,再后来半信半疑的捕蝇草、猪笼草…



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物本人已知有以下几种:


珊瑚,又称珊瑚虫。珊瑚属于水螅体的腔肠动物,是由很多珊瑚虫分泌出的碳酸钙为主的物质组成,每个珊瑚虫都是一个中空的圆柱体。在生物学上,有共生珊瑚与不共生珊瑚,共生珊瑚就是幼虫生长在植物化的老珊瑚上。它们色彩鲜艳夺目,玲珑剔透,是海底绝佳的天然装饰品,将海底装饰得比帝王的后花园还要美丽,珊瑚也是古代的富贵人家的炫富的摆件。另外珊瑚还有接骨、治溃疡、动脉硬化等等很高的药用价值,及清洁环境的作用。不过由于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珊瑚也急剧减量;冬虫夏草。是由冬虫夏草菌在冬季寄生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土中蝠蛾幼虫体内,让幼虫慢慢变得僵硬,到了气候适宜的夏季从僵虫头部长出长棒状的子座。因此,冬虫夏草是一种草菌与蝠蛾幼虫的尸体复合体。冬虫草有调节免疫力、抗肿瘤、抗疲劳、补精益气、美白去黑等功效,因此冬虫草很昂贵,去年卖到了318元/克,最高可达500多元/克;眼虫,又名裸藻。是原生动物的单细胞生物,可它的体内却有植物的特征——叶绿素,能与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捕蝇草、猪笼草。有人将这两种草划到动、植物之间的生物,其实它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就像含羞草一样,只是含有特殊的细胞组织,捕草夹一振动,就会触及这细胞,细胞会放出100毫伏的电流使捕草夹失水而闭合。而捕蝇草的捕虫机制究竟是怎样的,目前不是很清楚。

大自然的神奇生物实在太多,人类难以完全探索其中的奥妙,不过在人类不懈努力下,终会将这些神秘面纱一一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