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在魏国得势为什么却不直接杀了孙膑?

一世嘉文


庞涓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下山以后,投奔魏国,得到重用,被拜为上将军。当时魏国实力最为强大,是七国霸主,庞涓作为魏国上将军,自然显赫无比。庞涓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但是他的同窗孙伯灵比他还要优秀。庞涓担心孙伯灵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假意派人将孙伯灵请到魏国,然后捏造罪名,对孙伯灵处以膑刑,砍去了他的双足,而这也是孙膑名字的由来。可是孙膑没有就此埋没,他被救回齐国,辅佐田忌两次大败庞涓,最终逼得庞涓自杀。

回头来看,没有直接杀死孙膑,是庞涓的一大败笔。那么,心狠手辣的庞涓,既然如此嫉恨孙膑,选择暗害于他,为何不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呢,难道是因为恻隐之心和同窗之情吗?

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因素,抛开和孙膑的冤仇,庞涓不是一位性格残暴的人,在魏国军中,士兵将领们对庞涓十分尊敬,往往会为他视死如归。史书上没有记载庞涓和孙膑在同窗岁月时有什么仇怨,庞涓邀请孙膑时,孙膑也爽快赴约,足以说明两人关系还不错。所以,庞涓出于感情,不想杀掉孙膑,只是想让他埋没于众人,不是没可能。

不过,说到底,庞涓是一位枭雄式的人物,他选择不杀孙膑,应当还有更重要的考虑。史书上记载,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他的手中有祖传的《孙子兵法》,而这可能正是庞涓没有直接杀掉孙膑的最主要原因。庞涓想先将孙膑软禁在魏国,逼迫他交出《孙子兵法》,只要兵书还没有拿到,庞涓自然不会杀掉孙膑。

而且,孙膑本人为了活命,也是忍辱负重。在对孙膑施以酷刑以后,庞涓为试探他,将他丢在猪圈里。在满是污秽之物的猪圈里,孙膑时而大笑,时而大哭,举止疯癫。庞涓以为孙膑遭此打击,一蹶不振,精神错乱,对自己再无法构成威胁,便没有必要再去将他杀掉。毕竟,砍掉孙膑双足已经让庞涓饱受争议,若是杀掉同窗好友,世人的非议将越来越多,这对他在魏国的仕途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庞涓没有想到,已经被砍掉双足,软禁在魏国的孙膑,竟然能得到齐国的重视,让他们不惜代价将孙膑从魏国救走。来到齐国以后,孙膑两次为齐国大将田忌出谋划策,使用“围魏救赵”之计,击败庞涓。最终,庞涓拔剑自刎,魏国自此一蹶不振,齐国奠定霸主基业。在临死前,庞涓怒道:“遂成竖子之名!”但正如钱德苍说的一样,“庞涓暴虐早身亡,孙子忍之无恙 ”,庞涓能力出众,却性格狭隘,注定成不了大事。


历史战争


孙膑就是兵法家,他曾与魏国的将军庞涓同拜鬼谷子手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出师做了魏国的大将军,而孙膑还是为一介草民。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和计谋担心孙膑日后会成为自己的对手,就把孙膑给骗到魏国处以极刑。孙膑的膝盖骨都庞涓给挖下,并在孙膑的脸上给刻了字。庞涓虽然折磨了孙膑,但是却始终没有杀掉孙膑。为自己日后被杀埋下了祸因,而关于庞涓为何不直接杀掉孙膑也成了历史谜题。



孙膑被处以极刑之后,而恰巧齐国大使当时正出使魏国。孙膑求见齐国大使,孙膑想齐国大使表明自己愿意效忠齐国,只是希望齐国大使能够带自己离开魏国。齐国大使当时是一个有眼光的人,觉得孙膑是一个人才。于是齐国大使用马车偷偷的把孙膑带回了齐国,到了齐国后的孙膑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重用。孙膑在齐国开始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



孙膑在齐国能够名声大振源于孙膑帮助齐国的田忌夺得赛马胜利,这一场赛马孙膑运用自己的谋略引起了齐王的重视。孙膑在得到齐王重用之后,很快就得到一个自己报仇的机会。当时赵国和魏国爆发了战争,赵国不敌魏国,赵王向齐王求助。齐王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派田忌和孙膑出兵救援赵国,而孙膑的对手恰恰就是魏国的大将庞涓。孙膑在这一战成功击杀了庞涓,报了自己当初受庞涓极刑之仇。孙膑和庞涓两人本是师出同门,却因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而互相残杀,只是当初庞涓对孙膑使用极刑后。为何不对庞涓斩尽杀绝?还留下了孙膑的性命让孙膑得以报仇呢?



庞涓当初骗取庞涓是利用了同门的身份取得了孙膑的信任,庞涓给孙膑写信要把孙膑推荐给魏王,给孙膑很高的官职。孙膑到了魏国后确实见到了魏王,魏王起初对孙膑也是很欣赏,孙膑为魏王治理国家出了不少计策。魏王一度想立孙膑为军师,正是因为孙膑太过耀眼了。庞涓才后悔把孙膑给引荐给魏王了,担心孙膑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庞涓不得已对孙膑下了黑手,但是这个时候庞涓只是找了一些罪名把孙膑关进大牢里。并不敢直接杀掉了孙膑,因为这个时候孙膑还是魏王的重视。而且自己动手除掉孙膑,反而招来其他人的非议。只能暗中设计把孙膑关了起来,不让孙膑再有机会翻身。



庞涓不敢直接除掉孙膑,只能对孙膑处以极刑。庞涓对孙膑一直是抱着嫉妒的心理,孙膑的才能和面貌都比庞涓强。庞涓自认为废掉了孙膑的双腿和面貌,孙膑就没有出头之日。庞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孙膑能够借助齐国大使逃出了魏国,正是当初庞涓没有痛下杀手,才留给了孙膑复仇的机会。


开心小迷弟


说到庞涓我们都会想起孙膑,或者说起孙膑都会想起庞涓一样;就如我们每次说起苏秦合纵六国伐秦就会想起张仪破坏合纵,采取连横政策帮助秦国统一。

战国时期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两对历史人物被重墨粉饰;他们师出同门却天生对立,他们都才华横溢却无法共存。

传说苏秦与张仪
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庞涓与孙膑向鬼谷子学习兵法。

鬼谷子一门精通春秋各家之所长,他们的以天下为棋盘;入世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盘棋,所有相关的人都只是棋子。

苏秦先入世,想方设法把张仪送到秦国作为自己的对手;却没想到合纵之事很快被瓦解。最终没有伐秦成功,却要靠“死间计划”完成了五国伐齐才成就自己纵横家的美誉。

孙膑作为鬼谷子的关门弟子,在接到庞涓的书信之后毫无防备的投靠了庞涓。却没想到被设计陷害,砍断了双腿(也有一说取掉了膝盖骨)从此成为残废。

由于鬼谷子的弟子中只有孙膑能于之抗衡。所以庞涓战无不胜带领魏军称霸中原,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在魏国的地位,庞涓要杀孙膑轻而易举,却因为两个原因没有这么做。


一,孙膑完全掌控在他的手上。

二,孙膑手上有一本老师鬼谷子的兵书,鬼谷子只传给了孙膑没有传给他。

孙膑开始时为了将兵法传给师兄,每天在家里带病给庞涓默写(被蒙骗)。直到有一天不小心听到了一个对话才知道,原来自己成为残废都是师兄安排的。

于是他拿出了老师鬼谷子的锦囊妙计,开始了装疯卖傻的生活。为了不让庞涓怀疑他甚至吃猪粪🐷😓😓😓(和勾践一样,似乎每个装疯的人的都必须要吃便便才能成功)。

由于孙膑装疯,庞涓就认为更没有必要杀他了。所以就留了孙膑一命,为自己成功的造就了一个强敌,也为自己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蚁史为谏


一、庞涓对孙膑有感情

庞涓和孙膑,一道向鬼谷子求学,两人同窗多年,情谊深厚。否则,庞涓一纸之书,也不会让孙膑相投。这个时候,庞涓是诚心想让孙膑下山帮他的。对,庞涓的目的是想让孙膑辅助他,创下不世战功。但是,孙膑得到了魏王的厚爱,而且信赖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庞涓的宠爱。这让庞涓十分不爽。孙膑本是他引荐的,自己立下许多战功才得到了魏王的信任,而孙膑一出场就得到了信任。这个时候,庞涓对孙膑的态度才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庞涓起初不想杀死孙膑

庞涓虽然比较嫉妒孙膑,但是并不想杀死他。如果直接杀死孙膑,他在魏王心目中的地位也会直线下降。他只是想陷害孙膑,使他得不到魏王的重用。但是,人一旦有了这个心思,就如同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假装向魏王求情,孙膑保全了性命,但是成为了废人,对庞涓十分感恩。庞涓认为孙膑成为了废人,对他就没有威胁了。庞涓就让孙膑抄写《孙子兵法》,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渐渐的,孙膑察觉了这点。

三、孙膑装疯骗过了庞涓

孙膑知道如果自己把《孙子兵法》抄完之后,庞涓一定会杀死他,于是,他毁掉了部分兵法,受到了庞涓的殴打。他借机装疯,被关进了猪圈。将他关进猪圈,只是庞涓对他的试探。孙膑为了活命,就和猪抢食,这才使庞涓相信他是真疯了,对他彻底打消了戒心。


枕史润智


1.二人多年同窗情谊有一定基础。

2.孙膑初出茅庐就显现出比庞涓更高明的计策,引起庞涓的嫉妒。当时庞涓位高,工作早,可以用一定办法去对付孙膑。史书上未记载庞涓用了什么办法,但是可以推测,庞涓设计陷害孙膑的罪过不适用死刑的律法,不过,挖去年轻的孙膑的双膝、剁了双脚、黥面,这些酷刑说明陷害孙膑的罪名也是很重的,这些刑法对一般人而言,已然是废了。

3.庞涓小看了师弟的能耐。孙膑装疯卖傻,让庞涓对他疏于看管,于是,在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时,让孙膑有机可乘见到了齐国使者,通过交谈,让齐国使者对他感兴趣,并设计带走了孙膑。

4.如果庞涓第一时间真的杀害了孙膑,那么历史将要改写,也就不会有围魏救赵这样经典的战国策了。




山幺66


庞涓与孙膑是同学,庞涓顾及自己的声誉,没打算直接杀死孙膑,而企图将孙膑慢慢地折磨死,没想到孙膑在齐国出使魏国的使者帮助下,逃去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