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為什麼當上獅王之後就不狩獵?

才庫獵頭


雄獅為什麼當上獅王之後就不狩獵?

中國古代有一個笑話,說的是兩個人在聊天,一個問另一個皇帝用什麼工具幹活,另一個回答說皇帝當然用金鋤頭、金扁擔幹活了!當然我們今天並不是笑話這兩個人,而是皇帝幾乎就是不幹活的,即使要幹,也是個人愛好啦,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他被稱為是明朝的魯班,可見他技術絕對不一般,可惜23歲就吃錯藥英年早逝了!那麼作為獅王的非洲雄獅到底還幹活不?是不是會因為愛好偶爾出個工?

一、非洲獅的獅王輪替的制度

非洲獅是少數幾種群居的頂級掠食者,因此群體的首領每每都會有激烈的競爭者!《獅子王》中老獅王死後刀疤繼位,辛巴被放逐,似乎還是比較和諧!當然在動畫片中也要考慮積極向上的主旋律等多種因素,不宜將太過血腥的鏡頭表現出來,而事實上每當新獅王上任,那些幼獅就危險了,因為新獅王會因為繁育自己的後代而將幼獅殺死,讓母獅提早發情!

上圖是非洲著名的“壞男孩組合”,因爭奪獅王失敗被驅逐出獅群的雄獅組合,它們走到了一起,合作捕獵,因為獨自狩獵成功率不高,一起在非洲大草原上游蕩,爭奪一切能成為新獅王的機會!其實這是每隻雄獅都要經歷的,因為獅群中只有一隻成年雄獅,其他的要麼是幼獅,要麼就是雌獅!如果是雄性,那麼它的未來只有兩條路,爭奪成獅王上位成功,要麼在外遊蕩一生!

這樣的組合也能應對各種騷擾,其中又楞又猛的非洲掏肛二哥斑鬣狗對於落單雄獅的殺傷力可不小,一不留神被“五狗分屍”!

二、獅王還幹活嗎?

各位可不要認為當上獅王就萬事大吉了,不像古代皇帝有如此多的大內高手保護,非洲獅王可是單打獨鬥,特別是面對壞男孩組合的挑戰,風險是很大的!除了這些之外,獅王的任務是維護整個獅群的秩序,保護獅群中的母獅和幼獅,當然最終要還是維護自身的地位!

一旦獅王接受挑戰,勝利則繼續當它的獅王,如果失敗,那麼有兩個選擇,流浪孤獨終老,或者去找個組合加入,但能當上獅王的雄獅絕對不一般,大多都是年老無力了才被挑戰者替代!

被驅趕出群的老獅王,在這樣的條件下,它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等死了!那麼領頭的年輕獅王除了保護領地幼崽與母獅以外,還參與捕獵嗎?還真不怎麼參加,但這卻不是它是獅王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

1、由於草原上大都動物都比獅子速度要快,而且還靈活,因此獅群都是團隊配合獵殺,而獅王個體比較大,容易暴露,而母獅個體比較小,反而更容易埋伏狩獵!

2、雄獅的速度與靈活性也比不上母獅,母獅的體型150千克左右,奔跑速度約50-60千米,比較適合狩獵的體型。

當然獅王也不都袖手旁觀,比如在獵殺河馬與野牛等這些跑不快的獵物時,獅王助力一把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獅王並不是擺譜不狩獵,而是大部分時候會幫倒忙,當然面對力量大而速度慢的獵物時,獅王的致命一擊是非常關鍵的,看來一個大架子,每個雄性動物還真不行!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雄獅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跌宕起伏的,它的輝煌中穿插著兩次流浪。兩次都是為了獅王之位置。獅子是唯一一種群居的貓科動物,在一個獅群中往往都會有10-12頭母獅,1-2頭雄獅。一般只有一隻雄獅作為獅王,另外一隻大多數都是它的兄弟,幫助自己抵抗外來的挑釁。


在動畫片《獅子王》老獅子王死後,刀疤繼成王位,最後辛巴被放逐。實際上這個情節還是跟實際情況有一些偏差的,一般新的獅王上位會殺死上一代獅王的所有後代,儘量讓雌獅進入發情期,好繁衍自己的後代。

當後代雄獅長大到2歲左右大約長出鬃毛,就會被獅王驅趕出獅群,這是雄獅第一次開始流浪。而母獅沒有特殊情況會一直留在獅群中,雄獅開始自己流浪後就需要開始捕獵了,這是需要跨過的第一個難關。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作為非洲大哥,之所以要成群結對就是因為捕獵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在非洲大草原上隨著進化各種草食性動物不是跳得高就是跑得快,不然就像非洲野水牛一樣力氣大脾氣暴躁,單頭獅子捕獵成功率並不高。


因此一般流浪的雄獅都喜歡組隊作業,更加有利於捕獵和生存,最典型的就是非洲“壞男孩組合”,由六隻非洲雄獅組成。當流浪雄獅徹底成年後就會主動的去挑戰一些獅群,當然並不是一對一群,都是雄獅之間的戰鬥。母獅對這樣的情況樂見其成,因為需要一個更強大的雄獅來帶領獅群,這更加有利於生存。

如果老獅王被打敗後就會被趕出獅群,它的後代也會慘遭毒手,最終老獅王孤獨終老。而新的獅王就主要任務就是繁殖後代,保護獅群,巡視領地,很少會參加捕獵。除非是面對一些大型的獵物時,例如非洲象、水牛等。或者是被鬣狗欺負的時候雄獅都會主動出擊。所以說捕獵這件事母獅完全可以獨自完成,而獅王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科學黑洞



因為雄獅的命運相對比較悲慘,獅子和絕大多數貓科動物不同,它們是一種群居性動物,那麼一般來說一個獅群只有一隻雄獅,這隻雄獅的主要任務就是交配,以及保護獅群的安全。

但雄獅的地位是不穩固的,它時常會遭到一些外來雄獅的挑戰,如果外來者挑戰成功,這隻雄獅會被取而代之,而它的後代也會被新的雄獅殺死。

雄獅如果也出去捕獵,它受傷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一旦雄獅的戰鬥力受損,它極有可能被別的雄獅打敗,所以為了維繫自己的地位,雄獅是不會出去捕獵的。

畢竟一旦它被外來的挑戰者打敗,它就要被逐出獅群出去流浪,流浪的雄獅是沒有未來的,它們根本無法捕捉到足夠多食物,更沒法和更年輕的雄獅掙雄,它們唯一的命運就是苟延殘喘下去,然後某一天突然死亡。

而雌獅就不一樣了,雌獅的地位是非常穩固的,且不同的雌獅之間可以和睦相處,甚至雌獅還會哺乳其他的幼獅,總之雌獅從出生到死亡,它都可以待在獅群當中。

而雄獅從二歲的時候,就會被獅群趕出去,它們要麼自己組建一個獅群,要麼就打敗別的雄獅取而代之,但無論哪種方法,雄獅的成活率都是非常低的,大部分雄獅從離開獅群那一刻,死神就開始降臨了……


種植恆星


獅子可以說是貓科動物中最複雜的了,獅子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也是唯一一種群居性的貓科動物。


一般獅子大家庭中會有10只左右的母獅,一到兩隻的雄獅,雄獅中自然有一隻是獅王的,另外一隻雄獅一般則是獅王的兄弟。獅子的社會分工明確,一個獅群中母獅的主要任務是捕獵和養育幼崽,而雄獅則負責巡視和保衛領地。我們看過《獅子王》電影,電影中老獅子死了之後它的兄弟刀疤繼承了獅王王位,而老獅子王的兒子辛巴則被流放。

實際上電影畢竟是電影,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美化成分在裡面的,在自然界中,新一任的獅子王繼位之後,它會殘忍地殺死上一任獅子王的所有後代,以此刺激母獅發情。而像電影中這種被流放的獅子,一般是很難單獨活下去的,獅子的獨自生活能力較差,那些被流放的獅子一般都是年老體衰的老獅子,即使僥倖沒有被殺死,也活不了多久,因為它們並不是很會捕獵。


在獅子種群裡我們會發現一種奇怪的情況,那就是雄獅當上了獅王之後基本就不捕獵了,難道說當上了獅子王之後就一勞永逸、坐等吃、坐等喝了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眾所周知,雄獅體型巨大,體重一般在200千克以上,還長著厚厚的鬃毛,這也導致其腦袋看起來很大,對於其它動物來說威懾力十足,但是大也有大的弊端,雄獅在草原中不能很好隱蔽,往往還沒有接近獵物,獵物就被嚇跑了。但是雌獅就不一樣了,它比雄獅小很多,能夠更好地伏擊獵物,而且奔跑的速度相對更快。所以雌獅捕食的成功率更高。


不過呢,雄獅也不是完全不捕獵的,遇到了大型食草動物,比如說水牛、小象等,那還是得雄獅出手,這個時候它的體型就有優勢了,雄獅體重更大,力量也更強,所以能夠更容易撂倒獵物,只要獵物倒下了,就很容易被獅群所獵殺了,所以在捕食這樣的大型獵物的時候,雄獅的表現欲還是很強的,至少它得向母獅們證明,自己並不是“好吃懶做”的大塊頭。


鏡像宇宙


這個問題問的,誰當了皇帝還要自己下地幹活啊?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宏觀上看,就是獅王不需要狩獵。但是古代的皇帝還需要理朝政呢,雄獅當上獅王之後會做什麼呢?它為什麼不用狩獵呢?我們一一的來看一下這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還是先看看獅子的習性

獅子是體型第二大的貓科動物,僅次於老虎。有許多小夥伴對獅子是否是貓科動物存在異議,主要原因就是貓科動物無論大小大都是獨居動物,但是獅子卻是群居的,而且大多數的貓科動物雌性和雄性的差別不大,但是獅子是雌雄兩態的動物,尤其是體型和外觀上差別很大。

但是,儘管如此,在自然界中,獅子與其他貓科動物的血緣關係是最近的,所以它被劃為貓科動物之中。

從宏觀上看,現存的獅子種類分為亞洲獅和非洲獅。雖然一個生活在亞洲的印度,一個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但是它們的形態以及生活習性是一樣的。那我們就拿數量最多的非洲獅簡單的來看一下生活習性吧。

非洲獅是純正的肉食動物,由於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大都體型較大(比如水牛、斑馬等等),所以為了降低自己捕獵的危險,它們選擇了團隊作戰。

一個獅群大都由3頭以上的獅子組成,其中只有1-2頭雄獅,數量少的獅群大都只有1頭雄獅,而成員數量較多的獅群則有2頭雄獅。我們稱之為“獅王”。

雄獅的成王之路

每一頭雄獅的成王之路都充滿了坎坷和生與死的考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雄獅的成王之路。

雄獅和母獅在剛出生時待遇是一樣的,它們都有長達半年的哺乳期。過了哺乳期之後,它們就開始跟隨母獅們捕獵。但是好景不長,2歲是小雄獅和小雌獅的分水嶺。因為,過了2歲,小雄獅就會被獅群驅逐出獅群自己生存,而小母獅則會繼續留在媽媽身邊。

“王者”的考驗正是開始

由於獅子是群居的,所以剛剛2歲的小雄獅要面對單獨狩獵。此時的小雄獅為了生存只會捕獵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儘管如此,猛獸橫行的非洲大草原上危機四伏,有成群的鬣狗、野狗等食肉動物,它們經常會攻擊年前的小雄獅,再加上小雄獅在捕獵時會受傷。因此能夠平安長大的小雄獅只佔一半左右。

雄獅的成年期大約是5-6歲,也就是說“未成年”的小雄獅需要自己生存3年以上。這是殘酷的現實。

小雄獅成年後,為了繁衍後代,它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挑戰其他獅群的獅王,“成王敗寇”,一旦挑戰成功,它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接受整個獅群,然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它們會殺死前任“獅王”的幼崽。

雄獅當上獅王之後,為什麼不狩獵?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01 獅群的結構

上面咱們說過,一個獅群中只有1-2頭雄獅,母獅佔絕大部分,也就是說雄獅的這個“王”除了自己的“妻子”沒有任何聽它指揮的“臣民”。所以,自己不動的情況下,只能安排母獅們了,而且在獅群中,雄獅有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02 習性

獅群中大都只有1-2頭雄獅,如果雄獅外出捕獵的話,它們需要供應整個獅群的食物,這無疑是靠1-2頭雄獅所無法滿足的。而母獅就不同了,它們數量較多,在狩獵時成功幾率大,而且它們一次外出可以多個狩獵。

再加上,從小獅子們就是跟隨母獅狩獵的,所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們就一直沿襲了這個習性。

03 權威性

既然雄獅的成王之路如此的坎坷,那麼,當上獅王之後,自然會有獅王專屬的待遇和權威性。再加上所有的母獅都靠1-2頭的雄獅來繁育後代,所以它們自然也會為了爭寵而不遺餘力。

綜上,雄獅當上獅王后是不需要自己捕獵的。畢竟它是“王”。

(妻妾成群的獅王也有煩惱)

那麼,既然雄獅當上獅王后不需要捕獵,它的職責是什麼呢?

在殘酷的大自然中,除了幼崽,沒有動物可以真正的坐享其成。尤其是群居動物,它們有著明確的分工。那麼,當上獅王的雄獅不外出狩獵,它的職責是什麼呢?


01 守護領地

眾所周知,獅子是群居動物,而且它們有著很強的領地意識。而負責領地防禦的就是雄獅。所以在分工上,母獅負責狩獵,獅王就負責保護領地。

02 保護幼崽

幾乎每個獅群的領地上都有小獅子,而母獅們需要外出狩獵,此時的領地裡就只有小獅子和獅王,最多會有一頭哺乳的母獅。此時的領地是最薄弱的,像鬣狗、其他獅子會趁這個機會來領地上獵殺小獅子。

而獅王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有獅王坐鎮的領地,其他的動物很少敢來偷獵。

03 養精蓄銳

由於獅群中“男女失衡”,而動物最重要的就是繁衍。所以對於獅王來說,壓力很大,它要“雨露均霑”。所以,獅王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養精蓄銳。

(“爭寵”的母獅們)

綜上,雄獅當上獅王后,並不是變成了“遊手好閒”,而是它有比狩獵更加重要的事情要負責,比如領地的保護、繁育後代等等。




獵奇動物社


雄獅不狩獵也就罷了,一狩獵就是獵殺大象。雖然雄獅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種群中有崇高的地位,但是雄獅也會參與一些捕獵,並非等在老窩裡光吃現成的。

獅子是少有的幾種以家族形成聚居的大型獵食性貓科動物,通常由十數只獅子構成的獅群中,只有一頭成年的雄獅,即將成年的獅子和外類的雄獅會被種群中的雄獅趕走,所以雄獅經常遍體鱗傷,卻在種群中保持較高的權威,趕走其他雄獅的行為是為了更多地和獅群中的雌獅交配,以便自己的基因以更高的概率遺傳下去。團體構成以雌性獅子為主,雄獅的主要作用是負責領地的安全,一般享用雌獅捕捉的獵物,把自己養的壯壯實實的,以便保證更充足的體力和雌獅交配,由於獅子的受孕率不是很高,繁殖季節雄獅甚至一整天都在“戰鬥”。較大的一些獅群中也會有少數幾頭雄獅,但是它們“只爭高下,不分生死”確定其中一隻的領導地位後,其它的雄獅無論是吃喝還是交配都得讓著雄獅。

雄獅只在尚未成年的時候會參與捕獵,是獅群為了保護更多個體存活,至少得讓雄獅也掌握一些捕獵技巧,避免餓死,也因此在被趕出種群後,雄獅不介意吃腐食。當雄獅漸漸成熟的時候,體格過於健壯,肌肉發達,鬃毛的顏色也更深,不利於它們在草叢中隱藏,不是很利於奔跑狩獵,它們也比較少地參與到狩獵之中,但是也不是沒有,當獅群的食物需求較大的時候,雄獅也會出動,率領獅群冒險捕捉體型較大的獵物,未成年的大象也會成為它們捕食的對象。由於草原植被較矮,獅子長途奔跑能力也有限,因此它們多是躲起來,等動物到身旁附近的時候暴起捕獵,因此捕食的成功率也較低。雄獅也是保護雌獅捕捉的獵物的重要力量,雄獅會巡視領地,驅趕領地內的豹子、鬣狗等動物,它們有豐富的鬥爭經驗,是整個獅群安全的保障。

雄獅狩獵的頻率不高,但卻不是不狩獵。甚至有雄獅聯合起來對抗成年大象,為了口吃的,雄獅也不介意幹髒活累活,不過吃獵物的時候,一般是地位最高的那頭獅子先吃,其它的只能在邊上等著。


來看世界呀


你可以這樣理解,老闆開始創業時,一般都是與員工一起忙碌工作,而企業慢慢做大後,老闆就不會在工作一線了,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處理,比如尋找更大的客戶開拓市場、研究企業發展方向等等。獅子也是這樣,公獅子有了群體,就要考慮頭等大事——延續後代!狩獵不是最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