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思想并不受到重视,为何到了汉朝之后逐渐成为中国正统学说?

大侃历史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儒家的创立者,一代圣人孔子诞生了。出生乱世的孔子,十分痛恨礼乐崩坏、战乱不止的社会现象,因此他周游列国,提出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仁”,希望天下能够恢复周礼,永止刀戈。但仅凭他一腔热血,却没能国君的赏识,儒学没能盛兴,也难以实现“一统”的愿望。可喜可贺的是,大约五百年后,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大儒将不受重视的儒学推向至尊面前,完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想。这么一个在百家争鸣时无人认可的思想学说,为何会得到后世的推崇呢?

一、起于春秋,大秦受创

为何名儒?儒字又是何种含义?这个是后世许多人好奇研究的。后人的评价莫衷一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春秋末期,孔子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僭越,卿大夫专权已是习以为常,孔子提出“仁”,初衷只是在于恢复周礼,以图天下安定。

秦国发迹于西陲,在边境磕磕碰碰百年,终于等到了商鞅变法,秦国因此强大。而早在商鞅之前,列国便有变法而强的例子,比如李悝、吴起变法等,相比推崇“仁”、“仁政”的儒家,倡导“兼爱”、“非攻”的墨家,法家更加适应春秋战国时期“兼并”的潮流,成为舞台的主角。秦始皇大一统后,曾询问大臣们用何为政体,博士齐人淳于越认为“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因此提出恢复周朝的分封制,而丞相李斯却持不同意见,认为亡周之过就在于分封,极力推崇郡县制,意图“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不只是政见之争,甚至可以说是儒、法两家之争,谁嬴便是占据主流。然而可惜的是,有了周朝的先例,这位“千古一帝”很排斥分封制,于是下令焚毁《诗》、《书》等,“以愚黔首”,这边是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儒学与百家学说遭受重创,法家得以独占鳌头。

二、苛法亡秦,汉武重儒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法得以深入秦人心中。然而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空降的秦吏带着“严苛”的法律来到新立的郡县,秦人能习惯,但六国遗民却不习惯,使得“天下苦秦久矣”,因此才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群起而攻之,秦朝如夏花般美好,却又如昙花般短暂。

接手的汉朝,痛改前非,不再大兴刀兵,而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之前的战争创伤被抹平,国家再次进入强盛时期,武帝总结前朝经验,认为“黄老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博士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其中“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都适合汉武帝推行“独裁”统治,得到采纳,儒学也因此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其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三、崇尚“仁”“礼”,难挡利炮

汉武过后,时代变迁,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儒学的发展可谓是此起彼伏。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下降,“避世”玄学更受隐士推崇;唐朝兴盛一时,与佛、道教互有参透;宋朝发展为理学,其中“程朱理学”闻名后世;元明也都有建树。

及至晚清,我国国门被外国人的火枪利炮打破,为救国存亡,社会必须实行改变,随着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圣人权威丧失,近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孔运动,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们、学者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扛了两千多年大旗的儒家思想,在“内忧外患”中还是倒下了。

纵观儒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支持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根源在于:“变”,也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做出改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孔子提出的时候没有得到重视,因为其有过于超前的地方:“天下为公”、“为政以德”,而又有落后的地方:恢复周礼,毕竟春秋时期,还不是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各诸侯国需要快速就能够增强国力的“变法”,而周天子也不是周武王在时,能够一呼百应的“天下共主”了。反观西汉、唐、宋时期的儒家思想,则是吸取各种学说的精华,补足缺点,甚至做出改变,才得以占据主流,得到后人的推崇。


邓海春


显然,腐儒是自作多情了。

历代治国:

1、 周人选择的周礼框架下的奴隶封国制。

2、秦人选择的是依法治国内核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

3、汉人最初选择的是黄老之术下的道法内核。

汉武帝确立汉家制度,内法(道)而外腐儒。

4、后世王朝基本继承和发展了汉家制度。

5、三国乱世,重法度而崇实用。

6、五胡乱华南北朝,政出多门,均以法制为内核,外示以儒、道、佛等。

7、隋唐基本继承汉武帝的汉家制度。

但唐以法制为内核,外示道。

8、宋虽有法,但却以腐儒理论为核心治国为主,吹嘘半部论语。属于异类,亡国凄惨。

9、明代初期,杂揉各家,重法重罚,极端集权。

明代中后期,腐儒架空皇权,腐儒之间党争,腐儒与宦官之间党争不断。制度被改的面目全非。漏洞百出,千疮百孔。自然,亡国是必然。

10、元代。放权地方,只管收税。腐儒把持地方政策,搞宗法大族政治。属于大杂烩。

11、清代。以汉奴汉,包衣奴才。腐儒为狗,重法酷刑,时时文字狱。

信腐儒,做奴才。

儒家,跪舔权贵,捞官揩油。

孔老二:蔑视女子,轻贱平民,跪舔权贵。

孟子:嘴炮无实,虚言正气,酸腐自雄。

朱熹:狂妄无知,要灭人欲,饿死事小。

王阳明:困于心,求无得。

董仲舒:

杂糅阴阳,借用五行,吸纳法道。

妄谈天人,虚托感应,人君法天。

罗织三纲,名教五常,忠忍奴化。

腐儒是华夏千古毒瘤,祸害华夏两千年。

腐儒跪舔权贵,捞官揩油,愚民奴化。

显然,信腐儒,做奴才!

其实,西汉在汉武帝之前是黄老之术,汉武帝确立汉家制度,腐儒只是擦屁股纸而已。有些垃圾把擦屁股纸说成是绢帛,其实是腐儒的明目自大与目中无人的狂妄无知所致。当然,腐儒一直脑残而妄顾事实的。

显然,董老三其实是中暑了,所以胡言乱语,是开玩笑的。

懂老三扯淡扯的有点心术不正了,当然,只有足够舔才会被重用,所以,从这点来看,老董还是蛮拼的。

那个叫嚣“灭人欲”“饿死事小”的反人类的货色,居然是腐儒的得力干将,从拷打妓女严蕊让其污蔑与他人作风不正这事,我们就很能明白这货内心的龌蹉与凶狠无底线,赤裸裸的栽赃陷害他人的无耻之徒。

儒家,跪舔权贵,捞官揩油。

孔老二:蔑视女子,轻贱平民,跪舔权贵。

孟子:嘴炮无实,虚言正气,酸腐自雄。

朱熹:狂妄无知,要灭人欲,饿死事小。

王阳明:困于心,内求无得。

腐儒是华夏千古毒瘤!

腐儒理论从一出现就是破产的: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百家争鸣,腐儒理论之是其中最垃圾言论之一,腐儒言论属于下三滥的三无产品:

1、无师自通编造的上古禅让,自己删除篡改附会编造历史,以此来支持自己的垃圾言论。

2、无人承认其有思想,被诸子百家及民间高人嘲笑,孔老二在自己的时代就是丧家之犬。

3、无人愿意用其垃圾言论,孔老二周游天下,游说72国国君,没有一个正眼看孔老二的。

腐儒妄图复古奴隶制:

儒家:君臣父子。真权贵,假仁义。

腐儒的假仁假义就是垃圾:

腐儒的仁,同一阶级同一待遇,是标榜剥削的合理化。

腐儒的义,民交税参军是义务,贵族享乐受尊敬是权利。

孔老二是个被高估了的不学无术的伪君子,官本位思想的忠实粉丝,贵族阶级的走狗,跪舔当权者的舔狗,蔑视女子、轻贱平民的混账而已。

腐儒追求的是做官,腐儒都是官迷,孔老二游说72国君主的目的就是忽悠个官当当,做伪君子,满口的假仁假义是腐儒的画皮,复古奴隶制、教人做狗做奴隶是腐儒的真面目。

孔老二是华夏千古毒瘤:

孔老二本身就是罪人,删除篡改历史。

腐儒是反动的,妄图复古奴隶制,腐儒是僵尸还魂,臭不可闻。

孔老二是个二货,整天宣扬让人怎么做狗做奴隶。

孔老二是奴隶主的代言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腐儒都是伪君子,骗别人做奴隶,他自己做官耍嘴皮子。

腐儒是华夏千古毒瘤,祸害华夏两千年。

腐儒烂嘴治天下。

孔老二其实只是个失败的投机者:

孔子厄于陈蔡,被当地人评为“丧家之犬”。

到楚国被楚狂人凤歌嘲笑。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丧家之犬!丧家之犬!

孔老夫子曾经周游列国,见72国国君推销自己的腐儒理论,可惜都不招人待见。

当然,子见男子(南子)这事咱不能深究,毕竟,孔老夫子除了高大,他其实并不是小白脸。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垃圾话一大堆,把老子给听烦了。

老子打断孔子,对他说:老二呀,你那些话都是死人说过的,说那些废话有毛用?赶紧回去洗洗睡吧。


用户1789621402868715


真心想要复兴儒学,建议仔细研究一下学术的体系、真实的历史,不要捕风捉影:秦统六国靠法家,西汉兴国靠黄老,隋唐盛世靠道学。

两汉经学,不过就是迷信、烦琐、穿凿附会的大杂烩,不具备真正的学术价值。独尊儒术尤为痛心,导致中华文明的学术思想严重压抑。

宋明理学,完全违背了先秦儒学的仁义初衷,变成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就像统治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神学,开启了中国的黑暗中世纪。

舍本逐末:道家务本求末,儒家务末求末;佛家种因得果,儒家种果得果……


伯成01


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思想并不受到重视,而孔子学说的最大影响不在他本人和他本人的学问,在于他的后人、他的弟子和信徒,对他学问的引申和发展。


刘邦在称帝前其实极为鄙视儒生,但登上帝位后,上朝的时候一起打江山的众哥们还和以前差不多,甚至在酒宴的时候借酒发疯拍桌子骂娘。自由、平等的氛围让刘邦很不爽,却又碍于一起长大的面子,不好意思立威。

大儒叔孙通及时出现,帮忙制定了三跪九叩的朝拜礼仪后,让刘邦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威严。于是对儒家的印象开始改观,为了让儒家的跪拜仪式更深入人心,刘邦就开始尊孔。这样儒家和皇权相互利用,开始狼狈为奸。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进《天人三策》,宣传君权神授、帝为天子,再加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把国人全归为皇帝的奴仆,一下子抓住了专断独裁的汉武帝之心。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更是让汉武帝做梦都能笑醒。


更利害的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绝不许僭越。国人如果都严格遵守儒家思想,可以保障皇帝宝座永远是皇帝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思想哪个皇帝不想利用?皇权最怕的是有人造反夺自家的天下,抬高这样的思想,就等于给自家的帝位加固!何乐而不为!


那皇权怎么抬高儒家思想呢?一是尊孔,让孔子从人渣变圣人,谁敢质疑圣人就杀谁的头!二是科举,高考的全是儒家那一套,不认同儒家的就永无出头之日!三是给儒生们一点甜头,让愚民们羡慕,当然就愿意学了!


所以到汉代大儒董仲舒对孔蠕学说进行精神阉割后,蠕家思想开始了正统地位。使得“君权神授”、“帝为天子”,等蠕家思想都是围绕为封建王权统治服务而进行的。而孔子推崇的周礼,也主要变成了对于“三纲五常”宣传和巩固。看重的“三纲五常”的主要是等级和约束。


在三纲五常的教义下,上对下是俯视训导和管理;下对上是仰视听从和服从。这样就形成了对下颐指气使,对上阿谀奉承的官场风气,至今阴魂不散。层层的尊严都来自于自己的下层,最有尊严的一定是皇帝,最没有尊严的是普通百姓,下层妇女。


以致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越来越专制腐朽,到近代差点就亡国灭种……


猛哥厉史


得志时尊孔,争天下时反孔是历代当权者遵守的规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天下权力出现真空,各国诸侯纷纷跳出来争夺天下共主的角色,这时侯儒家的忠孝阻碍了很多人争权夺利,当然不受欢迎;汉代以后出现大一统王朝,谁当上皇帝就用儒家忠孝巩固自己统冶,阻止别人向他夺权,于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尊孔,也就是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权力,当然当皇帝的人在争夺皇位时都是绝对反孔的。尊孔反孔的故事说明儒家是当权者的绝对拥护者,如果你是大大小小当权者或者说得志尊孔是你正确的选择,如果你是普通百姓最好离孔子儒家远远地。


尊道重德


那时候教育没有普及,民心没有开化,不懂老子孔子说的是什么,以为是胡说八道。后来教育面扩大,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才明白高人说的东西。一个新事物可能被一种文化封杀,这就是文化会固化思想的原因,就是有道理的理论被觉得是胡说的原因。胡说是胡人说的话汉人听不懂,才叫胡说。


经常糊涂原大无畏牛刀


孔子时代礼乐崩坏,人心不古,诸侯互相吞并争霸。俗话说乱世用重典,因此那个时代是不会重用儒家温和的治国思想的,那是法家的舞台时代。汉以后,国家大统一,需要有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一开始实行黄老思想,修养生息,其次才敢用儒家思想,但也仅仅是外衣,也就是封建君主常用的外儒内法。说白了,儒家思想就是调节不激烈阶级矛盾的,好比保健品,而法家是治国的药。

到此,就明白了,春秋大争之世,好比急病来临,用保健品能行吗。


合序自强天道酬勤


时代政治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欧封建治",政治上没那么专制,思想上百花齐放,各家学说均有用武之地,儒家学说只是一种。

经过秦至汉大一统的帝国形成,尤其汉武帝雄才大略,对外开疆拓土,对内树立绝对的权威,过去能与皇权抗衡的相权(宰相)被削弱,政治专制性一步步加强。新的统治模式需要一种学说在合理性上论证,董仲舒的儒家学说满足了这种需要。他对孔子、孟子的思想进行了新解释,并扩展了内容,提出了"罢黜百家”、“三纲五常”等理论,通过罢黜百家让社会不再有其他思想,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因此,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


輶车鸾镳


秦皇后,由于社会的“家”甚多,即我们常说的“百家争鸣”,虽然这种开放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人们的思想也容易产生混乱,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此时,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政治谋略提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家”的主张。

具有平民、大同思想的儒家文化也正好容易被国人所接受。儒家思想对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用儒家思想统一了国民思想,为实现社会的稳定、国家安邦奠定了思想基础。后逐步演变为所谓的中华民族的正统思想。



十十乐


汉朝坐了八百多年,八百多多年肯定要重新文化教育。没有文化教育这八百多年如何过日子啊!打战强手还没出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