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4人冻结140亿抢豪宅,更多人30年也买不起一套房

| 本文共1700字,阅读约需4分钟

"今天最劲爆的消息莫过于深业中城4天时间,认筹2794个,每人500万,冻结资金139.7亿元。平均15个人抢一套豪宅,千万级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深圳人来说,工作30年,也未必能买套房,大约70㎡的那种。"

贝壳研究院近期发布《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市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深圳房价收入比30年,蝉联大湾区房价收入比冠军,甚至比中国香港还要多出9年。



其实,2015年易居发布《35个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时,深圳就名列全国榜首,今年再度登顶也并不稀奇。

买房计划了解到,贝壳数据以深圳一个家庭平均2.31人,2018年深圳二手房成交套均面积约70㎡为计,最终以深圳2018年套总价/(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31),得出深圳房价收入比,30年。

换言之,一个深圳家庭,30年可以攒够一套大约70平米的房钱。

可是,如果家庭收入的涨幅跑不赢房价涨幅,那么、30年后,很可能还是买不起。谁敢说自己的收入一定能跑赢看中的那套房?

贝壳也认为,这样的房价收入比,面临严峻的不可支付问题。

那么,深圳人买房为什么这么难?简单总结7点,不黑不粉,不褒不贬。

1

城市小:挤,中国最挤


同为一线城市,深圳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不到上海1/3,广州的1/4多点,北京的1/8。

而且,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9月底在华侨城波托菲诺的《深圳“先行示范区”价值解读论坛》中介绍,坡度超过25度,都作为自然生态线保护起来,不能开发建设,深圳自然生态线大概占到50%的面积。

中国移动2017年的11月1号到11月的30号数据显示,深圳每一天总人口稳定在2500万左右,乐正说,“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2.5万人,是全世界五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中国排第一。”

2

经济强:民营经济加创新,后劲更足


曾经《经济学人》批评深圳是山寨之都,但是去年也为深圳正名,认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等,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的奇迹。

目前大湾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有20家,中国香港7家,深圳7家,广州3家,佛山3家而独角兽企业主要是在深圳。

未来城市的马太效应还将继续,人口继续向头部城市群集中,而城市群里,经济强城城又将对人口有更强吸附。

3

富人多:4天冻结140亿,并不偶然


“在粤港澳大湾区200人的富豪榜人里面深圳70个人超过了香港2人,香港是68人。”乐正介绍。

福布斯最近公布,在世界亿万富翁最集中的20个城市中国有七个城市,深圳在亿万富翁综合净值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五位,亿万富翁的人数排在第九位。

最富的十个人里面有三位是深圳的企业家,他们分别是马化腾、许家印、王卫。

4

吸引人:165万人在过去3陆续来到深圳


“大湾区的民营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经 济的活力强,大湾区近几年民企 500 强数量的增速最快,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和人 口的增长。”白皮书显示,近三年来,大湾区平均每年增加 150 万人口,其中深圳占到1/3多。




过去3年,深圳累计净增人口165万,相当于1.5个维也纳。平均每年有55万人来到深圳。

5

欠账多:买房难,很多时候只是结果

深圳本身自有住房比例就低,并且人均面积少。

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整个大湾区11个城市中有8城住房自有率低于60%,深圳以23.7%垫底。




深圳人均居住面积19.7㎡,仅高过中国香港的15㎡。

老账已多,新账不断。在2014-2018年的5年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225万,但是新增住房才24万套。仅是这5年,深圳住宅缺口就又扩大了200万套。

6

流通差:成也村屋,困也村屋


城中村曾经成就了深圳,但是由于无法流动,成为深圳存量房利用率不高的瓶颈。


白皮书显示,深圳存量房里,村民自建房比例高达47.8%,还有17.2%的工业配套宿舍等物业。由此导致产权清晰,能入市流转的存量住房占比仅约1/4,存量流通率仅0.6%,远远抵过国际大都市的4%。

7

前景好:示范区打开深圳天花板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编制组组长王福强日前在深圳的分享中曾经表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湾区是国家发展的三大动力源,如果横向比较,他认为由于粤港澳民营企业活跃,是其中最有前途、最有活力的一个,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主要平台。

818先行示范区的提出,无疑打开了深圳未来的天花板。第一太平戴维斯的城市成长性榜单,2008年,深圳的成长性在20位,2018年是13位,预计2028年,深圳可能越跃居全球10强城市。

深圳是谁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想象空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深圳是世界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