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工资VS教龄工资:教师工资改革,要全面均衡考量

从图图的角度上来说,作为一个20多年一线教师,肯定是不支持职称的工资制度,同时也不会不支持教龄工资制度,因为这两种制度从某些方面来说都是有着很大的弊端的,根本就不适合教师薪资体系。图图觉得教育部接下来改制的教师薪资制度最为科学: 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降低职称在工资中的权重,提高教龄工资,单列班主任津贴。

教师职称工资并不是一无是处

虽然教师职称工资制度从根本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因为职称标准不同于职务,职称是教师在专业上的一种荣誉和奖励,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老师能够更好地献身于教育和服务社会。但是事实上这种制度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形式有所限制,职称与工资挂钩引发的工资差距比较明显,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起了很大的副作用。让很多老师可觉得自己的努力相当于白费,在工作上也是消弭了一定的工作热性。

面对影响日益严重的职称问题,教师职称改革势在必行:

1.加大对一线教师、农村教师倾斜度,让90%以上的教师受益

2.条件放宽,不再将论文作为评定的限制条件

3.师德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4.严格落实退休人员不得评职称的规定;

5.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降低职称在工资中的权重,提高教龄工资,单列班主任津贴,实现“多劳多得”的制度。

教龄工资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

如果是教龄定薪资的制度,图图感觉又得回到以前“吃大锅饭的年代”了,因为你只要慢慢熬年限就行看,都不需要多考虑什么。教师教龄津贴从1985年开始实行,你干的时间越长你的津贴也就越高。当时的执行标准是:教龄满5年不满10年的,每月3元;满10年不满15年的,每月5元;满15年不满20年的,每月7元;满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不再从事教育工作的,从第二个月起停发教龄津贴。

这个制度的初衷虽然是为了体现对教师职业的特殊尊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立教龄津贴依然是社会对教师重视的体现,而且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社会和谐。

但是,教龄工资在教师绩效工资中所发挥的应有作用也是越来越小。在职称工资大幅度上时,教龄工资多年不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改变人们的想法,国家推出了绩效工资的制度,开始降低职称在工资中所占权重,加大绩效薪资在教龄工资的实际比例,更好地做到“兼顾公平”,尽可能的让每一个老师都满意。

不过职称工资也是着很大的存在必要,如果是要改革的话,只能恰当的降低其在教师工资中的权重,而不可能被完全取消。图图认为虽然每个人都有关心自己收入的权利,但也不能一味地去斤斤计较工资的多少,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更好地教书育人,至于薪资方面,国家可定也会有自己的考虑,反正不会亏待教师岗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