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苏洵是如何教育出两个杰出的儿子苏轼和苏辙的?

好酷龙仔


没有眉山苏夫人,宋朝的天空会黯淡很多


这个提问稍微有点问题,改成苏家为什么能“一门父子三词客”更好一些。至于为什么要修正提问,读完本文自会了然。


在苏轼、苏辙的成长过程中(成年以前),母亲苏夫人程氏的影响巨大,充分彰显了中华母教这一优秀传统的巨大力量。我甚至觉得苏夫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要超过苏洵。

在程氏对苏轼兄弟中,有一件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

我们先把思绪溯回到东汉。

范滂是东汉时期的名士,曾被举荐为孝廉、光禄四行,担任过光禄勋主、郡功曹等职,任职期间不畏奸佞、反贪治腐,后被诬陷指控为“党人”结党。


范滂清正而有气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可以说他的一生都都批判权贵、奸邪,因此祸及于身。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宦官专权,大诛党人。


范滂虽然赋闲在家,也未能幸免。督邮吴导奉诏索拿范滂,来到汝南,不忍下令,竟伏床大哭。

范滂知道吴导必定是为自己而来,于是主动前去投案。县令郭揖大惊,丢弃印绶,要与之一起逃亡。可见范滂的名声之大。


范滂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范母来与之诀别。范滂说::“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母亲)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与儿子死别,谁不悲痛欲绝?老夫人却强压悲痛,说出一番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语:“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令名”“齐名”之说,不过是说给外人听的,母子二人心里都明白:范滂是为春秋大义赴死,重于泰山!


这是范老夫人对儿子最后的教育。生而为人,受教成人,当以道义自命,与宵小为敌,即使为此付出性命,那也是舍身成义,杀身成仁。

是以,范母不后悔,范滂亦不后悔!

于此可知,范滂为何不与县令共逃,因为范母教育的孩子,从来都不是苟且偷生之辈!

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叙述这件事,因为它对苏轼和苏夫人程氏发生过直接的影响。

范滂生于137年,苏轼生于1037年,范滂比苏轼整整大了900岁。可贵的是,无论是900年后的宋朝,还是1900年后的今天,范老夫人这样的母教,在中国从未断绝。


苏轼十岁时,苏夫人教他和弟弟苏辙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苏夫人慨然太息。

于是,在范滂别母近900年后,在宋朝最卓越的天才苏轼与母亲之间又展开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对话:


苏轼:孩儿若做范滂,母亲大人是许之还是不许?

苏母:你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母吗?

这场大义凛然的对话对苏轼影响太深了,此后这个聪慧异常的儿童,便“奋厉有当世志”,也就是廓清天下之志。

苏母喜曰:“吾有子矣!”

在苏轼从政后,这一事件的影响愈发显现出来。

对苏轼兄弟的教育,苏夫人是认真的,她直接参与,深度参与。

苏轼六岁入学,其时苏辙四岁。两年后父亲苏洵进京考试,落第后又去江淮一带游历。因此这几年读书的黄金时间,苏洵对儿子的教育,基本是付之阙如的。抚养儿子的重担便落在苏夫人身上。


苏夫人乃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知书达理,一生喜读书,且皆识其大义。两个儿子的读书,庠序之教外,夫人犹亲自教之。

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可见,苏夫人教孩子读书,不但重视文辞章句,更以气节激励,端的是卓然不凡。

但苏夫人并非那些死读圣贤书的古板之人。她尽可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他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 。他们想用做砚台,非常合用。砚台必须用一种有气孔的特别石头,要善于吸收潮湿,并且善于保存潮湿。这种好砚台对书法艺术十分重要。

这不禁让人想到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的经历,他和表哥逃学去大自然里玩耍,“到日光下去认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沈从文称之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苏轼兄弟在学习之余,也经常阅读自然、人生这两本大书,不同的是,苏轼昆仲比沈从文两个读书更用功。

苏夫人提供的这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育氛围,这种不戕害心灵自由的教育,产生了显著的效果。苏轼、苏辙成为同榜进士,且苏轼会试第二名!

实际上,苏夫人不但成功教育了几个孩子,还把丈夫苏老泉一并教育过,让他下定决心走上正途。


我们都知道,苏老泉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之前也开了蒙,读了书,但仗着聪明不认真读,性子也不好,到处游玩浪荡,结婚生育后依然不改旧习。苏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她知道丈夫是个雄强之人,直接劝勉只会适得其反。她便耐心等待。


一直到落第后,苏洵才幡然悔悟,要痛改前非。对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但我要养家,我如果专心学习,就顾不了家了,奈何?”

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你若有志,只管专心读书好了,家计交给我。”

苏夫人不但读书明理,齐家致富也不在话下。她把家里的器玩卖出去作为本钱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苏洵从此杜门谢客,专志于学,终于大成。

贤妻如此,苏洵夫复何求!

因此司马光赞道:

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闺门贤否,关乎国运,古今一也。

去年俞敏洪说:一个国家的女性的水平,就代表了国家的水平。女性素质高,母亲素质高,就能够教育出高素质的孩子。

这是对的。

苏轼二十岁时,父子三人前去赶考。兄弟两个都顺利高中,苏洵也声名大著,受到赏识。整个家庭的前途充满希望和光明。

可以说,没有苏夫人程氏,宋朝的天空会黯淡许多。

然而就在这一年,三人尚在京城等待授职时,苏夫人不幸病故,未能等到三人封官加爵。父子三人,再也无法聆其謦欬。

苏洵哭道:“自子之逝,内失良朋。”

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感叹折节,以至今日。呜呼死矣,不可再得!

“勉夫教子,底于光大”的苏夫人完成了她的功绩,苏洵父子三人也由读书求学的人生阶段,步入出仕为政的阶段。

至于苏洵对苏轼、苏辙的影响,更多的性格、文风等方面的影响。限于篇幅,此处略而不论。


解忧作文铺


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苏洵苏老爹。苏老爹功绩非常,因为不仅他本人能力超强,还教育出了名垂千古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这一家子实力太强,古今少有。

要说苏洵先来看看他们家的老祖宗。唐朝中期,有位诗人做了首歌颂元宵节的诗《正月十五》,后世诗人再难企及,他就是苏味道,苏洵的祖宗了。苏味道和杜甫的祖宗杜审言也算是诗中好友。只不过人家杜家随后就有了杜甫稳攻天下,而苏家直到了下一个朝代宋朝才出了三苏。看来,苏家是厚积薄发啊!不出则已,一出就是三个大家。

知道苏洵好文采,却不知年少时,苏洵却是个中二少年,玩心太重,七岁读书还读不出个门道来,就干脆不读书。要说,他们苏家家长心也真大,孩子不喜读书,也不怎么管教。可能苏家富裕,不在乎孩子成不成器。又仗着父亲健在,上有两个哥哥都有出息,苏洵游历四方,增长见识。苏洵十八岁就娶了大理寺程的女儿,仍不收心,还是到处游玩,乐不思蜀,后来生了女儿也没什么变化。苏洵妻子连生女儿,还有夭折的。他在游历中,还特地跑到成都的青城山,用身上的玉佩换回了一幅张仙师的画像,回家日夜祈祷能够生子,那一年他才二十岁。苏洵的纨绔子弟做派也是醉了。随后几年,到处窜达的苏洵,仍不知有生死离别,活得混沌不堪。更是连书都没摸过几下。

那么后来苏洵为何开始醒悟了呢?这真要感谢他的妻子程氏,这是位知书达理,腹有诗书的女子。她看苏洵行事荒唐,苦劝无果,就自己教导孩子学习。苏洵看到妻儿如此,不禁生出惭愧之意。随后,苏洵母亲去世,让他感到了人世无常,自己一事无成,愧对自己来到人间走这一遭。更重要的是,有一次 ,苏洵到哥哥苏涣任下游玩,苏涣说他,你游走四方,可以把我们苏家的族谱写一下,也好惠及后人。苏洵写着写着,发现自己能力不足,这才开始发奋读书,时年已有二十七岁。

要说苏洵能成为大家,得感谢苏家祖宗积累下的财富。苏洵后来有了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他就和儿子一起学习,还兼职教授儿子。苏洵浪荡惯了,仗着自己聪明,以为学有所得,就比别人厉害了,急吼吼去参加乡试,名落孙山。这一次,苏洵意识到自己学有所短,翻出自己的旧作,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从此不再吊儿郎当,正襟危坐,苦读诗书及百家之言。

苏洵三十岁那年,游历到哥哥苏涣辖下朗州,看到哥哥治理地方,井井有条,政绩斐然,十分羡慕。自此,开始有了考取功名,为民请命的心愿。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苏洵已经学有所成,此时,他已四十来岁了。这一年,他带着两子进城赶考,主考官还是欧阳修,欧阳老师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对他的权书等著作大加赞赏和鼓励,并积极推荐他入朝。苏洵老来成功,因文名知天下。

等到第二年苏轼苏辙两兄弟纷纷中榜,连皇帝都惊动了,宋仁宗不由得感叹,这一家三口声动文坛,特想一见。苏洵看朝廷黑暗不堪,官吏兴风作浪,便推脱有病,没有进见。这一次,他带着全家人外出游玩,他们乘船沿着三峡顺流而下,苏洵到了丰都,参观仙人阴长生升仙的地方,不由得感慨万分,昔日我顽劣不堪,没有一字可以留世,而今,我苏洵也学有所成,再也不是无用之人了。

后来,苏洵也做了几年不咸不淡的官,去世时才五十八岁。人们都知他为有两子而骄傲,殊不知,在两子殿试及第的时候,他也曾心酸,故有诗说,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少年不知愁滋味,人到中年才知上进的苏洵,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讨论。



马宁Marlin


《三字经》有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为了孩子的未来,苏洵做到了以身作则。

童年的孩子,大多贪玩爱打闹,如何让他们放弃玩乐,回归读圣贤书,老爸苏洵绞尽脑汁,悟到一妙招。

当小孩子玩得兴高采烈不亦乐乎时,他就故意躲进角落,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阅读。

小孩子都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他们过去问父亲在干嘛时,苏洵连忙把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越是这样,小孩子越要追问,时间一长,两兄弟对书本产生浓厚的兴趣,爱上阅读,如饥似渴阅读父亲的藏书!

“陪读,更用功读”也是一法宝!他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去考进士,“苏士三父子”成了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大文豪!

以身作则,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历史系一一


天时地利人和加运气。首先,宋朝重文,仁宗神宗都好,这是天时,有欧阳修倡导文风提携后进,有王安石,大小晏,柳永等争鸣,这是地利,加上基因好,家庭环境好,苏轼政治运气又坎坷,诗人运气就好了,造就一家三父子均成大名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