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到底哪一个更厉害?谁的作为更大?

历史清单


卫青和霍去病两人的功绩相比,显然卫青是高于霍去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卫青剧照)

其一,霍去病享受了卫青的福荫。

卫青是开创性的。在卫青之前,汉朝在和匈奴作战上,并没有多少优势。卫青的大兵团作战,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汉朝横扫匈奴的时代。

霍去病则是继承性的。霍去病之所以能够很小就走上战场,并且能成为军队的指挥官,能够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是因为他是卫青的外甥,卫青对他有很大的提携。

这一点,我们看看李广就明白了。李广本身是一个相当有谋略有胆识有能力的将领,但是,卫青在给他分派任务的时候,总是让他走最艰苦的,最扑朔迷离的路线。结果李广好几次都误期了,因此没有多少可以拿得出手的功劳。

其二,霍去病大部分时间是卫青的部下。

霍去病大部分时间是作为卫青手下作战的。整体战术布置,军队的部署,都是卫青安排的。霍去病只是作为卫青手下的一名重要将领在发挥作用。只是到了后来,由于霍去病早期的表现非常抢眼,汉武帝才让霍去病独自带队征讨匈奴。不管怎么说,霍去病是在卫青手下得到锻炼的。

当然了,也是因为卫青给霍去病比较宽松的环境,同时也给他创造机会,年轻的霍去病才会迅速打出来。

(霍去病剧照)

其三,霍去病带兵打仗的时间比较短。

霍去病从17岁上战场,到23岁去世,他一共驰骋沙场的时间只有6年。由于带兵打仗的时间比较少,相对来说,所立的功劳也就不是很多。

卫青则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而且一直是那时候汉朝的最高统帅,因此,他所建的功劳肯定是最大的。

虽说卫青的功劳,明显比霍去病大,可是,论后世的影响力,霍去病则明显高于卫青。从古至今,写霍去病的诗词,赞颂霍去病的文章,都比写卫青的多得多。

那么,明明霍去病功劳没有卫青大,为何他在后世的影响力却明显大于卫青呢?

一、霍去病少年英雄。

霍去病才17岁,仅带八百人,就横扫匈奴,斩敌两千多人,并且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如此小小年纪,就拜将封侯,这是非常让人羡慕的。

古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但是,有些人奋斗一辈子,很可能都一事无成,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显然,霍去病少小年纪建此大功,是很惊艳的。

(封狼居胥)

二、霍去病封狼居胥。

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事情做得太漂亮了,这是中原国家开疆拓土标志性的事件。中国古代帝王和西方国家比较起来,领土索求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烈,但是扩大领土,依然是帝王人生功业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作为家天下的时代,扩大了领土,也就意味着扩大了祖宗的基业,是流芳百世的事情。

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历史见证。这件事让后世印象深刻,而卫青虽然也多次大败匈奴,但并没有这样的标志性的事情。

三、霍去病打通河西。

霍去病在河西系列战中,彻底打通了河西,让汉朝得以控制河西走廊。从此,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国家的一部分,为中原国家有效降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及对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仅如此,霍去病还给予了匈奴毁灭性的打击。匈奴不得不远遁。《史记》介绍:“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这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为此,匈奴还留下了“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样伤心欲绝的歌。

(攻打匈奴,图取其意)

四、霍去病独创战术。

霍去病还有一个重要功绩,就是他创建了突袭作战的战术。

中原国家在攻打北方游牧民族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太远了,补给存在问题。除此之外,寻找广漠中游牧民族的根据地,也非常困难。

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原国家想打击北方游牧,就有些畏惧。因此就算实施起来,也可能劳而无功。

霍去病创建出了一套远程奔袭,快速包抄,就地取材的战术,这一套战术,使得他能够在和匈奴的作战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总之,霍去病作战时间虽然短,但他所创造的,都是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后人对他的印象,明显高于卫青。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还是选择卫青,下面我就相信分析一下他这个人对我的印象吧。

西汉武帝时期,卫青征讨匈奴的一系列战斗所取得的辉煌战果,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军事天才和吃苦耐劳、勇敢无畏的品质。

应该说,在开始时汉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这一系列胜利,与卫青的个人品质和本领以及他的正确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卫青的鞍马劳顿,为汉室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卫青的胜利,汉朝重新控制了河南、河西等地,并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使首都长安有了一定的保障。尤其是经过漠北一战,匈奴实力大伤,从此之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使汉朝解除了被匈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威胁状况。

卫青能够在二十几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奴仆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了他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而在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之后,卫青既没有擅权乱政、胡作非为,也没有被谗被毁、身家难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为官做人智慧有关。其实早在他的征战之中,卫青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韬之谋。

卫青带兵打仗,不但自身当敌勇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而且号令严明,赏罚公平,治军有方。

在公元前124年,卫青出高阙击匈奴有功,汉武帝格外施恩,封其三子为侯。卫青坚辞不受,并说:“我待罪军中,全靠皇上神灵,战争取得了胜利,这都是诸将校的功劳。”由于卫青的奏请,随同他出征的十一名将校,才得以封侯赐爵。这里面既有他的姐夫公孙贺、挚友公孙,也有李蔡(李广的叔伯兄弟)、李沮、李息、李朔、赵不虞、韩说、豆如意、权孙戎奴等一般僚属。

田仁是卫青的一个侍从,很有胆识,多次跟随卫青从征,立有军功。对于这样一个奴仆,卫青也是有功必赏他上报朝廷,汉武帝便任命田仁为郎中卫青不但不掩他人之功,而且为将清廉不贪有时候,皇太后赏赐给他的金钱,他也量才均分给部下将吏。卫青虽然功高一世,位极人臣,却始终忠于朝廷,恪守军人的本分。史称他“以和柔自媚于上”。

当然,卫青的自处卑顺,不敢专权,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比如在汉初,一些裂土受封的侯王,功高震主的将领,大多数招贤养土,培植个人势力,结果都没有好下场。这些人都是卫青的前车之鉴。因此,当苏建劝他效法古时名将,结交宾客,招徕人,以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势力时,因为他也有过教训。当年,主父偃初到长安时,曾投在卫青的门下。卫青多次向汉武帝荐举主父偃,皇上根本不予理睬。后来,还是主父僵毛遂自荐,早上投书,傍晚即被召见。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把豪强富户迁到茂陵,以便朝廷集中控制时,卫青为关东大侠郭解讲情,说郭解家贫,不应在迁徙之列。郭解终究还是被迁到了茂陵。这使得卫青不能不对自己的政治之途倍加谨慎。

卫青不但在政治上忠于朝廷,就是在一些生活私事上,也完全听命于汉武帝,尽量顺应皇帝的心意。

卫青被拜为大将军以后,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得了恶疾,回到自己的封国。平阳公主只好独居。她同身边的人商量:长安中的列侯,谁可以做她的丈夫。左右的人都说大将军卫青最合适。于是,公主同意了,并通过卫皇后示意皇上,汉武帝亲自发话,卫青便由当年的骑奴变成了主人的丈夫。公元前123年,卫青出兵归来,汉武帝赏赐给他千金。卫青虽然声势赫赫,权倾朝野,为人却谦恭退让,礼贤下士。史书上记功,“青仁,喜士退让”。这使得他在仕途上终身无虞,死后得以陪葬在茂陵之旁。汉武帝时第一大将卫青,其一生可谓颇具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寄人篱下饱受欺凌的侯府女仆私生子,成长为抗击匈奴开疆拓土功标青史的大将军;从公主的马夫到公主的驸马,一时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然而,纵使这般,卫青依然能够保持恭谦的本色,不居功自傲,以其小心谨慎的处世风格谋得善终,着实让人敬佩之至。

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卫青谦卑的由来。

1.出身

或许,卫青的谦卑与他的出身不无关系。卫青出身十分卑贱,母亲为奴仆,同时自己又是私生子,没有任何地位和名分,因此在他整个少年时期,都处于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境况之中。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肯定有深远的影响。此时之“卑”,是被迫,也是自觉,这使得他既能忍辱负重,又能刚毅奋发。他因此而养成的有胆有识、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无疑对他后来的建功立业起到了重大作用。

2.前车之鉴

汉初,刘邦剪除了不少有可能威胁到自己江山的功臣,延至武帝,因笼络势力、功高震主而遭受横祸者已不在少数。卫青本就有“”的性格,对于他而言,从一个马夫荣升为大将军,这是他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他对于自己这份得来不易的荣耀与地位倍加珍惜,而且已十分知足。再加上前车之鉴,使得他根本无心也不敢耀武扬威、得陇望蜀。所以,他索性刻意表现出一种看淡功名的样子,做给武帝、也做给同僚们看——我卫青与世无争没什么野心。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谁又会处心积虑地加害他呢?

3.经验教训

汉武帝性格多疑、刚愎自用,又容不得臣下损其颜面,李陵、司马迁都是先例。卫青权倾朝野,多少会受到武帝的猜忌,而且他又碰过两次软钉子,这怎能不令自幼就“卑”的卫青心生余悸,所以他只能更加小心,以保住这得来不易的一切。

很多人身居高位时,都不能够做到处之泰然。他们不是骄横跋扈、盛气凌人,便是志得意满,居功自傲。其实仔细说来,任何一个人所拥有的“功”和“才”,都是建立在别人帮扶的基础上的。是故我们应多学学卫青,才可大但气绝不可粗,可建功绝不能自傲。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告诫臣下:“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伤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则会招致危难灭亡”即骄至便衰!

其实,这也是现代人的一大弊病,骄横生万恶是故当我们取得成绩时,千万不要丢了谦卑的本色,倘若你习惯了居功自傲,目中无人,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反受其害。


天天开心历史


卫青跟霍去病都挺厉害,但是究竟谁更厉害,这得看从哪个角度来说。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卫青更厉害;从歼敌的数量来说,霍去病更厉害;从汉武帝的角度来说,霍去病更有价值;从战术的角度来说,卫青更稳妥。

卫青打仗,每打一仗,汉朝都发一次财。他打仗不以歼敌为目的,而是以俘获为目的。卫青是一个爱财惜命的人,但不是一个贪财怕死的人。卫青看到财富就兴奋,但不是想要据为己有,而是想着有了这些财富,国家的经济又能提升多少。卫青爱惜每一个人的生命,首先是他手下的士兵,他会尽最大可能减少他们的伤亡,其次对于敌人,他也是能不杀尽量不杀,能俘虏尽量俘虏,对逃跑的不赶尽杀绝,适当地追一追就行了。只要一战胜,他就大规模的打扫战场,回收武器及各种物资,并搜查敌人军营里的金银财宝,还会从俘虏那里询问到附近的牧民情况,然后进行大扫荡,把这一片区域所有的牛羊马匹连同牧民,全部抓获,然后送回朝廷交公。在卫青看来,人口也是财富,抓回去对汉朝都大有用处。卫青每次战后的缴获都大于军费的开支。而霍去病打仗,往往以歼敌为目的,不考虑国家经济的消耗。漠北战役,霍去病方面阵亡15000精锐士兵,伤者不计其数,损耗马匹近10万匹,就这一战,使汉武帝的国力陷入了空虚,再也没有力量支持他继续北伐。

霍去病打仗以斩首数量为目标,每次打仗都疯狂的砍脑袋,一有机会就进行屠杀。漠北战役,卫青方面才斩首敌军一万多,而霍去病方面竟然斩首敌军七万多。仅从这一数字来看,卫青确实不如霍去病,而且差的还不少。但是卫青杀的少,不是他不能多杀,而是他不想多杀,要把仗打到什么程度,卫青有他的分寸。卫青打仗是可持续发展,不管发动多少次战争,都能打得起,而霍去病打仗会把国家越打越穷。

卫青的战法和霍去病明显不同,霍去病打的是运动战、突袭战、攻坚战,而卫青是稳扎稳打,在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突袭。霍去病年轻气盛,勇往直前,不计后果,视死若归,一场战役下来,歼敌很多,己方伤亡也不少。卫青成熟干练,心思缜密,料敌于先,不轻举妄动,不战则已,战则有利,而且把伤亡降到最低。卫青的战术与孙吴兵法有很高的吻合度,兵法中很难做到的理想化情境,在卫青那里竟然都能成为现实。霍去病是典型的一将成名万骨枯,而卫青绝不会拿士兵的性命当垫脚石。

综合来看,如果不是漠北战役霍去病耗空了汉朝的国力,卫青可以对匈奴进行持续性的打击,直到匈奴灭亡。但是汉武帝出于自己的政治考虑,选择了扶植霍去病压制卫青。因为卫青做事太完美,心思的缜密程度超过了汉武帝,让汉武帝不放心,而霍去病看起来像个直率的愣头青,没什么心计,容易控制。


秦客逸民


首先得从他二人关系说起,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二人后期关系不太好,霍去病还派人刺杀过卫青。

其次若说谁最厉害的话,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觉得是卫青。因为卫青这个人他是一个帅才,为人处世温和,但对敌人从不手软,果断勇敢。霍去病应算是一个将才,他性格不是很好,喜怒无常。但是他太年轻的过世,以后能不能成为帅才我也不知道,但是且听我分析下他们的作战手段。卫青作战步步为营,用强大的步兵吸引火力,派出精锐骑兵穿插,就这样七战七捷。霍去病作战特别勇猛,还有点小心眼,作战时李广的儿子随霍去病征战,顶撞过霍去病。每次作战都把李广的部队放前面,损失惨重,这也是李广不得志想要自杀的原因。后来还把李广儿子当成野猪射杀了,这也导致李广的孙子李陵叛逃。霍去病作战时,每次都身先士卒,总是冲在前面,为了追求战功和速度,他可以不要任何行军形式,谁掉队了,有病了,就弄死你,省的拖累大家。但是正式因为卫青大军步步为营,霍去病在旁边搞事情,才把匈奴折腾的够呛。

最后我认为还是卫青厉害,可以说是卫青超级厉害,以上仅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错误之处谨请指正。


巴克影视剪辑


话说汉高祖白登山之事虽平,但总归是大汉皇族的一个刺,放着不大碍眼,但碰到总会痛,所以,有刺还是要拔掉才好!汉武帝是这么想的,也是无奈才这么做的。为什么是无奈?因为,大汉与大秦还是有区别的嘛!大汉是爱好和平的啊!不是逼到没办法,大汉是轻易不用兵的啊…….巴啦巴啦。匈奴不打不行了,除了公开抢劫,夺人妻女占人土地,特么的,还将大汉的外交官给干掉了,这是恶性国际事件知道不,这是上厕所的工夫还抽空打人脸知道不?

动手之前,武帝召开动武吹风会。武帝说:匈奴于大汉而言,是叔可忍婶不可忍;打是肯定的!大汉军队再不打打仗,老百姓意见很大,老子收到万民信都快没地方堆了,所以,再不打,老百姓都不愿养军队了,这是个大问题!那那那谁,对,卫青,李广将军,怎么打先打谁我不管,你去,总之,开打就往死里打,最起码要特么要打断匈奴手脚,打残他,让他生活不能自理!去吧!别让老子失望。

卫青有压力,大汉立国以来,流传着耕田的打不过抢劫的这句话,但卫青年轻啊,初生的兔子不怕狼,因为不认识啊!话虽这么说,但卫青还是非常慎重的,他心里很清楚,先打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先打一个胜仗,既然要打胜仗,那打谁就很重要很有讲究了,绕了个圈,还是得先定下打谁这个目标,这就是卫青初战的实在之处,他决定打匈奴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圣地,名气大,打了给人震撼也大,卧槽,直奔老巢去的!

事实证明,选准目标非常不简单,匈奴做梦也没想到卫青这个黄毛小子胆那么肥,所以,他们带重兵去找飞将军李广了,龙城也没留几根葱守,直接被卫青秒杀,一战成名。自此一发不可收,卫青走上了一条干翻匈奴的不归路,先后收复了河套地区,收了匈奴白羊王,楼烦王,重创匈奴右贤王……

汉武帝决定给匈奴最重一击,打到匈奴男女不敢白天造人!

卫青领骑兵五万人、步兵数万深入漠北沙漠千余里,不小心误入匈奴单于埋伏的重兵,战情不利啊!卫青沉着应对,以战车“自环为营”,并指挥五千精锐骑兵向匈奴阵地冲杀,先发制人。匈奴亦派一万骑兵向汉军猛攻。双方激战终日,飞沙走石扑面而来,两军阵容都分不清,仍互相拼杀搏斗。最后,卫青派出两支轻骑兵,分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单于,单于吃不消,大喊一声“闪人”,率领数百亲骑突围逃走,汉军则追至窴颜山赵信城……

大汉军队打垮了匈奴的主力,匈奴内伤外伤已不是普通三甲医院能治得好了,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从此以后,匈奴慢慢树立了人生中一个理想,假如没有卫青,我会向往东方,今天,我只能一路向西……从这以后,匈奴在离大汉五百里之内,不敢存在有组织的大机构,史称:漠南胡人无王庭。匈奴人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

顺便说一下,大汉与匈奴干仗大多数时候都是骑兵对骑兵,客观地说,高祖当年白登山羡慕匈奴马多的事情,回去后一定是整出过百年养马计划的,没好马跟匈奴打个毛线啊!

卫青从不居功自傲,他心里明镜似的告诉自己:我就一凡人,我只不过运气比较好,如果哪天我打得匈奴左贤王吐血,那样大概也许可能算是我有点本事吧!看,真有本事的人都很有自知之明很谦虚是不是?这一天终于来了!不过,打得匈奴左贤王不认识回家路的人是卫青牛逼的外甥,名叫霍去病。

实在说,霍去病的确有病。

有种叫做“不打仗会全身不爽”的病。关键是,这小子打仗就是个鬼才,比他舅舅还厉害。哎,同情三秒那个时代的匈奴人,你特么不是命不好,完全是爹妈上床缠绵没看日子啊!

小霍呢,帅是必须的,绝对小鲜肉,唯一不同的是,人家是英气逼人冷战如霜的热血青年,人生的目标不是升官发财,而是安邦定国。是不是很高大上?毕竟好时代不是每个帅哥都遇得到的是吧。

霍去病初上战场,不用怀疑,肯定是跟卫青一起去的。那时小帅哥刚好18岁。一次战斗中,霍帅哥凭自己长得帅,想跑匈奴家里浪浪,独自率800骑兵,远离大汉主力几百里袭击敌人,居然斩俘匈奴几千。

汉武帝发现霍去病打仗有自己的套路,破格封他为冠军侯,使他一跃成为当时仅次于卫青的青年统帅,大汉姑娘眼中的偶像呵!顺便说句题外话:大汉美女穿上汉服真是仪态万千婀娜多姿,尤其是咱武汉的美女最俊俏哈。

说到这,有必要普及一下匈奴生活状态的知识,算了,我想说的是大汉早期的匈奴,并不是那么难打,因为,匈奴人真特么太分散了。匈奴是游牧民族,不象大汉一样城坚人聚,他们无非是一个个大小部落,自已有相对固定的范围,在从东到西几千里地散居着,几千人上万人的部落都少,所以呢,称王的倒真特么多,所以呢,真正能威胁大汉的也就那几个养着正规军队的匈奴王,其他的小匈奴王也就是平时上班放牧,闲时结伙抢劫的小马匪而已。但是,大汉国力到了,决定收拾匈奴,是铁心要将这些隐患连根拔除的。哈哈,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老烦了。

帝国 “自卫还击”游牧外族的历史中,最坑爹的事是想打仗的军队经常迷路,有的是沙漠一月游,有的是草原数月游,特么找不到敌人不说,一个不小心就掉人家伏击圈全军覆没的事不是没有过。所以,跟游牧族打仗,象玩捉猫猫,很没意思。霍帅哥不一样,他总能找到他想要打的敌人,沙漠草原上从来没有人写上霍小帅哥到此一游。因为,他的军队中有很多归义匈奴人啊!卧槽,汉语就是有内涵,汉人投敌是汉奸,匈奴人做同样的事是归义,不服不行。

霍去病知道匈奴的骑兵可以忽来忽去,你特么跑得快,但你家也有老人小孩妇女吧,也有粮草辎重,匈奴几千几万人的部落,加上牛马畜生,肯定要居住在水草丰美的草场,这样的草场数得出来好不。所以,霍去病大小通吃,攻击所有可以攻击的目标。匈奴人没有城墙,不能坚城据守,汉军也不需要付出攻城的牺牲和时间,一个部落被发现基本被团灭。遇到小部队、部落,吃掉,然后就地补充给养,这样转啊转,终归会遇到大部队,那就集结部队,准备决战!于是,那些小匈奴王们见到霍帅哥,求偶遇求签名……几个回合下来,霍去病立的功老吓人了:20岁的霍去病率军穿过乌鞘岭,跨过狐奴河,一路猛冲猛杀,超越焉耆山千余里,杀死匈奴卢胡王、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共灭敌近万;浑邪王、休屠王等随败军远逃。

秋天,霍去病收浑邪王四万多人归顺汉朝,使河西地区得以长期安定,大汉帝国从此打通了到西域的道路,并分设五属国,后又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自古以来”落下实锤。

霍去病将匈奴从灵魂深处打死之战是漠北之战。

霍帅哥经历战场风霜更帅了,就率军出代郡,北进2千余里,越过大沙漠,与匈奴左、右贤王部遭遇。霍去病指挥汉军和俘虏的匈奴部众向匈奴军发动猛烈进攻,大败匈奴军,俘获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以1万的己方损失,歼敌70443人,左贤王和右贤王部匈奴正规军精锐差不多全灭光。左贤王率亲信弃军跑啊跑,霍去病挥军追啊追……至狼居胥山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胜而回……

只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要不然,依帅哥性子,估计有生之年能将匈奴直接打到欧洲去。不过要是这样的话,估计就没那哈“虽远必诛”的事了。


柯客的江湖


卫青与霍去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材。卫青有大帅之材,其性格特点适合做十万人之将,霍去病则是将材,最多可做一万人之将。当然,霍去病年纪很轻就死去,他日常是否能成为帅材,也未可知。

但就从两者的性格特点和作战手段来说,是完全不同的。

卫青作为总统帅,将十万人,必须要战战剋剋,如履薄冰,而霍去病则不同。卫青的作战方略,是步兵为主力的汉军战胜以骑兵为主力的敌人的必要手段。他的主要办法是步步为营,不轻易为敌所动,用强大的步兵方阵吸引住敌人主力,然后派精锐骑兵分队迅速穿插,打大迂回。而小霍就是那个骑兵分队的队长。当卫青带十多万主力部队向前稳步推进时,是只有轻骑兵的匈奴人所无法抵挡的。要知道,当时没有马镫,骑兵很难在马上骑射,也不能使用双手持握的重兵器,要么是伏在马背上手持短刀冲锋,要么就在开打前下马结阵。并且匈奴人居住多较分散,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他们总是各部落来袭扰为主。面对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汉军步兵方阵,他们无能为力。


历史有今天


这个问题有的聊,外甥和舅舅的故事。舅舅稳重沉着,外甥个性张扬,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打起仗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两个人深得汉武帝的欢心,原因很简单,有本事,不但能打仗而且会打仗。曾经雄赳赳,气昂昂的匈奴人,愣是被这爷俩儿给打的爬不起来,这让饱受匈奴之患、受尽折辱的汉武帝深深地出了一口恶气。

卫青出生比较低贱,苦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更懂得成功的不易,所以能够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样,身为汉军头领的卫青威望也很高,从不居功自傲,也不虐待军士。跟这样的将军上战场,士兵的热情高涨,战斗力也翻倍。

(卫青剧照)

霍去病的性格和舅舅卫青截然不同,霍去病给人的感觉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而且,霍去病喜欢冒险,打起仗来灵活多变,不拘泥、不刻板,每天都出奇不意,每天都有新鲜感。如果那个士兵喜欢惊险刺激,跟了霍去病总保不会让他失望。

但霍去病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心胸狭隘、嫉恶如仇。汉武帝本来想把他培养成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但霍去病不会顾全大局,自然也不会有运筹全局的本领,所以汉武帝由希望变为失望。

那么,卫青和霍去病到底谁更厉害,谁的作为更大呢?

答案自然是卫青,有句老话说得好“姜还是老的辣”。卫青奠定了汉匈战争胜利的基础,霍去病只是起到了补充和扫尾的作用。

概括起来,卫青对匈奴七战七胜。公元前129年,汉武帝第一次派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卫青,四路大军主动出击匈奴,其余三路兵马,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只有以卫青突袭匈奴人祭天圣地龙城,取得辉煌战绩。这次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汉武帝打击匈奴人的信心和决心。

在此后六年间,汉朝连续发动了五次反击匈奴人的大规模战争,卫青逢战必出,每战必胜,并且收复大片失地,为取得对匈战争全面胜利起到了主导作用。就在第五次对匈作战,霍去病在卫青的率领下开始崭露头角,拜将封侯。

漠北之战,霍去病登临瀚海、封狼居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跨漠长征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此战霍去病斩乱七万多人,封狼居胥,是霍去病人生最辉煌的一章;此战也是霍去病最后的一章,两年后英年早逝,时年24岁。一代天才将星,就此陨落。

(霍去病剧照)

所以,从汉朝和匈奴人整个战争过程中来看,卫青自然要比霍去病厉害,而且作为更大。而霍去病更像是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虽然也有过耀眼的光芒,但是转瞬即逝。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都差,两个人,一都是靠关系上位,二都靠运气打胜,三都是靠自己人抗击匈奴主力部队,才袭击成功。,再看看李广,两战皆以少打多,打的是匈奴主力。汉匈战争,以少打多,打匈奴主力的,还没有赢过。举个例子,赵信和苏建带领3000人全军覆没,赵信降,苏建逃。赵破奴带领2万人,对左贤王8万,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像这样的仗很难打,我觉得换了卫霍用少量人打主力,也不一定能更出色,但是往往体系里就是这样,汉武帝不会安排卫霍他们去当炮灰,汉武帝有更伟大的战略,就是突袭匈奴后方,所以李广就成了炮灰,但是这并不是说汉武帝是故意的,毕竟汉武帝跟卫霍亲近一点。还有你说为什么卫青这些人出名了,如果你真读完了史记,你会发现像外戚这些人,都有特别的权利,他们能凌驾于汉律和战功条件之上,比如李广利战损8万人,汉武帝说没有功劳有苦劳,所以不罚。卫青定襄之战斩首1.9万,战损十余万(平准书)。霍去病战损7000,封侯。汉律规定战损超过十分之三,不予封侯,但他们伤亡都超过70%了。这些都是有特权的,再看非外戚,苏建3千人打匈奴数万人,李广4千人打左贤王4万人,输了还要死罪,这种仗怎么打?同样是出征,有人负责袭击软肋,有人负责抗主力,结果同样不公,有人立功,有人死罪。换了是你,你愿意带精锐袭击软肋,还是带几千人打数万人主力?然后这就是时运,时运是人为的,是汉武帝安排的。


可口偶遇


卫青沉稳老练,隐忍负重,是不可多得的统帅之才,而霍去病英气逼人,统领精骑,战法灵活,驰骋疆场,来去如风,也是位难得的悍将。我认为两者没有高低之分,完全取决于个人喜爱。汉武帝个人偏爱于霍去病,他对霍去病的评价和赞赏似乎略高于卫青,也是完全出自于个人情怀。

至于两个人的功绩,并不好去评判,卫青初伐匈奴时,虽然国力强于匈奴,但汉军主力并不熟悉新的战法,属于防御转进攻的过渡期,卫青的战功似乎没有霍去病那么大快人心,但是他的胜利却重挫了匈奴人的锐气,也使汉人树立起了战胜匈奴的信心。霍去病时期,匈奴已是汉军习以为常的敌人,汉军战马也得到了改良,不妨说当时汉朝拥有得天独厚的战争资源,而霍去病似乎正是汉人粉碎匈奴集团的决心。

我们可以把卫青比作旗帜,旗旛飞舞,人心振奋!把霍去病当作利剑,剑锋锐利,直刺敌人心脏!


AAA有何不可


打败匈奴,卫青和霍去病的贡献不相上下。但是,从精神上摧毁匈奴人的,是霍去病。

匈奴的优势,是快。匈奴的战术,是打运动战。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诗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他认为卫青的成功主要是运气好。许多人认为霍去病的运气其实更好,每一次出兵,他都能恰好抓住匈奴。与此同时,李广的运气就坏的多,他要么是空手而归,要么是被匈奴给抓住了。

但是,霍去病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也不全是靠胆气;他主要是靠战术。

匈奴快,霍去病比匈奴更快。

匈奴打运动战,霍去病对以运动战。

霍去病的军队只要一出塞,就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对于主动出击的汉朝军队,匈奴主要以避战为主,有合适的机会再进行反击;攻击的汉军如果不能做到速度比匈奴更快,很难捕获战机,对于这一点,霍去病认识精准。他以快制快,不给匈奴人留下反映的时间;匈奴主力如果跑了,他就去攻击匈奴的老营--匈奴人的女人和孩子一定跑不过军队。

汉武帝曾经试着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不以为然。他对汉武帝直言:他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幸运的是,汉武帝也愿意相信霍去病的直觉。

中国的军事战术,发展到汉朝已经很完备了。怎样列阵,怎样派出斥候,怎样攻击,怎样防守,但是很遗憾,这些战术对匈奴人无效。公孙熬、公孙賀、李广等人,属于职业军人,接受过完整的军事训练,这本来是他们长处,在对付匈奴人的时候,反而成了他们的短处。他们的反应太慢。运动战不能按部就班,经常来不及派出斥候。你必须当机立断,必要的时候走的比斥候更快,否则就陷入被动挨打。

职业将领一个个失败,一次次失败,这不是偶然的。卫青和霍去病这一对半路出家的舅甥,从胜利走向胜利,也不是偶然的。卫青天性稳重,每对匈奴,先稳住自己的阵脚。霍去病则自己不列阵,也不给匈奴人列阵的时间。霍去病打的是彻底的运动战,他不但打赢了,而且没有给匈奴人留下任何机会。

输给卫青的匈奴人或许会想:我们本来也有机会赢。输给霍去病的匈奴人大概就不会这么想,他们已经被打懵了。接连被这样打懵了六次,他们已经在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

霍去病向后人证明,对付游牧民族,以快制快是可能的。游牧民族无论怎样机动灵活,他们毕竟是拖家带口的,职业军队则不受这些拖累。可是,可是,后来的汉族军队,怎么就完全忘了霍去病的功业呢?面对游牧民族的攻击和劫掠,他们只会被动防守。他们有骑兵,却不敢出塞。职业骑兵害怕拖家带口的强盗,怕的要死,我敢说,这肯定不是战术问题。这是心理问题,或者说,是精神问题。他们在精神上被某些因素给阉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