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Amuwa


先说长子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太子,而立次子胤礽,再说为什么没有竞争赢太子胤礽。

清朝最开始是典型的贵族政治,跟中原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一样,皇帝只是最大的贵族而已,其他还有大大小小的贵族。

所以,努尔哈赤培养的第一个继承人褚英,威胁努尔哈赤的地位,褚英就被杀了,第二个准备培养的继承人代善,也传说跟努尔哈赤大福晋不清不楚,从而失去地位。

皇太极在兄弟们的支持下,取得汗位,等到打下地盘多了,在汉人的支持下,削弱了军事贵族的经济和后勤补给权力,登基称帝。

皇太极死后,皇帝的成年儿子跟皇帝弟弟多尔衮竞争皇位,竟然失败了,结果小儿子顺治继位,这个只有贵族政治时代才有可能。

顺治做了七年傀儡,临死前大臣辅助,年幼的皇帝又受辅政大臣的欺负。

只是从入关后,皇子做八旗旗主,经济上依耐汉人,从而八旗贵族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了,康熙随后就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进入了官僚政治时代。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官僚政治成熟了,康熙是可以选择宋明那样的皇位继承人制度的,但是,他偏偏选择了司马炎式的模式,也就是培养太子,让外戚辅政作为太子的直系班底,用其他皇子制约太子,

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母族,而大阿哥母亲出身并不高,而胤礽母亲为皇后赫舍里氏,胤礽为嫡长子,且有强大的母族。

所以,最初的模式是,胤礽为太子,索额图为他的嫡系保底,大阿哥制约太子,明珠为他的嫡系班底,他们相互制约,保证太子顺利接班。

结果两人分成两派,斗得太厉害,就有了后来的想杀了明珠,也就有了后来废太子,杀索额图。

废太子后,大阿哥作用失去了,自然也就废了。

这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能找到很多一样的戏码。

孙权用鲁王孙霸制衡太子孙和,两人斗得太狠,结果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

李世民用魏王李泰制衡太子李承乾,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就被废了。

所以,大阿哥是用来制约太子的,根本就没资格争夺太子职位,后来的老八,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们以为把太子拉下来,就是他们成功的开始,恰恰相反,谁拉下太子,就是他们失败的开始。


中国通史视频


康熙的皇长子胤禔,从出身和家族背景的角度上看,根本与太子胤礽无法相提并论。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将他与自己的结发妻子,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次子胤礽册封为太子。

这时胤礽只有13个月大,而此时康熙的皇长子胤禔已经三岁多了。

中国古代的封疆王朝的帝王传承,一直奉行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也就是说,康熙一生中唯一的嫡子胤礽,具有天然的优先继位的资格。所以尽管胤禔是康熙所有被列入齿序的皇子中,年龄最大的,进而成为了康熙的皇长子,但是庶出的他在与胤礽的竞争中,也自然而然的有着“先天性”的劣势。

而事实上,不管是出身上,还是家族背景上,胤礽在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都是硬生生的压过了胤禔一头。

首先,二人生母的地位,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之上。

前文中也说了,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当之无愧的后宫之主,并且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时候,就与康熙完婚。

再看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这个时候仅仅是庶妃,没有任何的册封,也就是在后宫中地位是非常的低。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时候,才被正式封为惠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成为惠妃,位列“四妃”之首,而在这之后,惠妃也就再也没有获得过晋封。

按照宫廷传统,先要看“母以子贵”,在皇子登基或受到重大册封后,才是“母以子贵”。所以,单从出身来看,胤禔别说太子胤礽,就连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都比他高贵。

其次,胤礽背靠着的家族势力,也更为强大。

赫舍里氏皇后的祖父,正是康熙朝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首辅索尼,索尼去世后,赫舍里氏皇后的父亲、索尼的长子噶布喇,袭承了索尼一等公的爵位。与此同时,赫舍里氏在家族在朝堂上,还有另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这便是索额图。这一时期的索额图,由于在康熙智擒鳌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

而惠妃那拉氏最后依靠的政治势力,是她的母家叶赫那拉氏家族,代表是纳兰明珠。明珠由于受到多尔衮的牵连,在顺治朝时期以及康熙朝初年,备受打压,直到鳌拜集团倒台后,才开始为康熙皇帝所欣赏并得到提拔。然而,这个时候的明珠尚处于职位的上升期,与索额图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再次,就是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皇后之间的感情因素。

尽管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皇后之间的婚姻是一桩政治联姻,但是两人在一起共同经历鳌拜专权的岁月,并且在此期间,赫舍里氏皇后不仅给予了康熙莫大的支持与安慰,更是帮助其很好的处理了后宫事务,让康熙可以安心于前朝事务。

再加上赫舍里氏家族在智擒鳌拜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康熙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中也有着感恩与感谢的成分,其二人感情之深,自然也是其他后妃所不能比拟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胤礽册封为皇太子,既是有着法理性的依据,同时也是基于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以及表彰整个赫舍里氏家族贡献的考虑。


在此之后,康熙对于大阿哥胤禔的表现,经历了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

起初,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皇长子是非常喜爱。

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记载:

“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除此之外,从另外一点也能康熙对其的喜爱。按照清朝时候的传统,皇子结婚后是要搬出宫外居住的,然而在大阿哥胤禔大婚后,康熙仍要求其居住在宫中。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也只有他和十四阿哥胤禵有过这样的待遇。

而对于大阿哥胤禔的培养,康熙也是不遗余力的,并且给予了其诸多表现的机会。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仅18岁的胤禔奉命跟随他的伯父、也是康熙哥哥的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出征,参与了乌兰布通之战,任副将军,参与战事指挥;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他与内大臣索额图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并在同年三月被封为直郡王,时年24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随同康熙巡视永定河河堤,任总管,还奉命祭奠华山。在这些重大事件中,胤禔都有着积极的表现。

与此同时,康熙丝毫不避讳明珠与大阿哥胤褆的关系,甚至在亲征噶尔丹期间,在与明珠的旨意批复中,专门写道:

“朕体甚佳,皇长子亦安。尔近佳否?为此特谕。”

然而,好景不长,康熙皇帝开始对于大阿哥胤禔产生了厌恶之感,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大阿哥“气质暴戾”且急功近利的性格弱点上。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随裕亲王福全一征噶尔丹时,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听信谗言与福全不相和谐,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进而被康熙提前召回。

与此同时,胤禔待人接物非常随意,常有冒失之举,特别是有一次康熙皇帝在与外国传教士会面的过程中,胤禔竟然当众称要减掉外国传教士的胡子,弄得场面异常尴尬,把康熙皇帝本人更是弄得下不来台。

就这样,大阿哥胤禔逐渐失去了康熙皇帝对其的喜爱,而在这之后,他在“一废皇太子”前后的表现,更是坑人坑己,最终只落得一个悲惨结局。


政治上“蠢猪”般的表现,让其落得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的下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为由,在热河秋闱期间,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这个时候的胤褆,自认为自己有着足够的实力能够竞争太子之位。

一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同时也是八阿哥胤禩的养母,这个时候的“八爷党”,是以大阿哥胤褆为核心,并且全力支持胤褆角逐太子之位,因而包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都站在胤褆一边。

二来,胤褆坐拥皇长子的身份,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这个时候的胤褆也自认为有着法理上的优势。

三来,虽然明珠已经倒台,但是明珠的儿子纳兰揆叙以及明珠曾经的旧部,继续支持者大阿哥胤褆。

四来,康熙这个时候,依然将一些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监视、看管胤礽的任务交给了胤褆,这让胤褆有了被“重视”的错觉。

于是,胤褆对于太子之位表现出了极强的觊觎之心,但这却一再触怒康熙。

就在胤礽被康熙囚禁的时候,看看帐中依然是“惊弓之鸟”的胤礽,胤褆竟大言不惭的对康熙说: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想法,立马让康熙感到了极度的震惊,但是由于此时康熙身在热河,为了保险起见,并没有对此进行追究,而是对胤褆进行好言相劝,暂时让他放下了这个危险的想法,同时加派人手保护胤褆。

而就在康熙回到北京后,康熙马上当着所有皇子和王公大臣的面,当众宣布的胤褆的卑劣行径,同时也宣称,永远不会将胤褆作为自己的皇位接班人。就这样,大阿哥胤褆算是彻底无法染指皇位了。

然而胤褆的“荒唐”表演远没有结束。

他先是借由江湖术士张明德的一番“狂言”,向康熙举荐了八阿哥胤禩,进而连同这个“八爷党集团”和盘托出,让康熙对于胤禩也有了厌恶之感。之后更是被三阿哥胤祉举报用“魇镇”诅咒皇太子胤礽。

愤怒不已的康熙对于胤褆的表现是失望至极,于是他下旨将胤褆削宗夺爵,并将其圈禁在宗人府,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褆去世,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宗人府,被康熙圈禁了足足二十六年的时间。


雍亲王府


谁说康熙帝的大儿子就不能做太子了?

当然可以做太子,一是没法做太子,二是康熙帝不想让他做太子,要解释原因,其实很简单:

康熙帝的第一个儿子叫承瑞,是康熙帝十三岁时跟荣妃生的,毕竟那时候俩人年龄都比较小,生下来的孩子不够健康。

后面三个儿子,或许是相同的原因,都是两三岁就死了,真正活下来,并序齿的皇子是从老五和老七开始的,所以大儿子自然当不上太子,还没断奶就死了,咋当?

而老五就是胤褆,后来排序为大阿哥,老七就是胤礽,也就是后来的太子。

为什么胤褆没能当太子呢?

这很好理解,生胤褆的时候,在他前面还有一个幼儿呢,当时还没夭折。这时候,康熙帝不可能突然就立他为太子,毕竟他能活多久,尚无法定论。在那个小孩容易早夭的年代,皇上立太子,要么是皇后所生,要么是等孩子长得差不多了,选一个好的。

等到胤褆两岁的时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了胤礽,而且由于难产而死,这触动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经,他太爱这个皇后了,爱屋及乌,自然就爱胤礽。

也就是说,在胤褆仅仅两岁,还在吃奶的年龄,康熙帝就把胤礽立为太子了,有了一个太子,自然别人就没希望了。

这跟很多人讲过去皇室立太子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并不符。实际上清朝皇上几乎没有一个是按照这个规矩定的,一般都是靠运气,或者靠实力。

也就是虽说胤褆是庶出,但是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当太子的,至少在一废太子胤礽的时候,他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希望的。

但是因为自己的作,把这一丢丢机会也给作没了,在《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写到康熙帝下过一道手谕:

“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允礽废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这段剧情跟《雍正王朝》中的剧情有些相似,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老大胤褆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跟康熙帝建议,要代父杀弟,行“万难之事”。

这可触犯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经,毕竟胤礽是仅存的他跟孝诚仁皇后爱情的结晶,胤褆完全是大逆不道。

后来,康熙帝还训斥过胤褆,说他:

“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而且老大还玩阴的,他以为胤礽下台,自己就能当太子,于是搞什么魇镇之术,这完全就是文盲啊,难道没读过历史,不知道汉武帝时“巫蛊之祸”?

魇镇太子胤礽,这种事只能秘密地做,他偏偏请来的术士还是老三府上的,岂不知老三就是太子的人啊。

你说这种人,怎么可能当得上太子?


杨角风发作


众所周知,康熙的大儿子叫胤禔。

但胤禔基本没法当太子,他从出身上就比胤礽矮了一截。

他是惠妃之子,在康熙子嗣中排行第五,但由于康熙前四子均早夭,所以他成了皇长子。可问题是,他不是嫡子。



而胤礽就不同了,一方面他是皇后赫舍里氏之子,所以是嫡子,而康熙从内心里也倾向于效仿汉人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另一方面,赫舍里氏与康熙感情甚笃,但却因生胤礽而早逝,故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可谓情深义重。

所以,从礼法和情感两方面来看,胤禔基本上与太子之位无缘。

但胤禔绝不是没机会争皇位。

清朝是少数民族立国,所以一直就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往往是争来夺去,到最后才见分晓。

所以,胤禔也是很努力,弓马骑射俱佳,得到了随康熙一道征战噶尔丹的机会,后来又被封为直郡王。

按理说,胤禔能做的应该是继续立功,在康熙心目中留下好印象,然后等待胤礽犯错。



但胤禔没有这样去做,他太心急了,竟然主动跟胤礽争起了储位。

而且,胤禔争位的办法都是比较下三滥的。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因为“帐殿夜警”事件被废去太子之位。这本是胤禔的好机会,但他一顿操作,竟然把自己给交待进去了。

首先,胤禔一顿添油加醋,说胤礽如何如何不好。康熙当然不能全信,但还是不动声色,令胤禔看管胤礽,并负责沿途安全。

紧接着,胤禔过早暴露了自己的意图,他竟然主动要求替康熙除掉胤礽。康熙意识到胤禔的野心,直接批评他“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其实在这时,康熙已经对胤禔失望了,说什么也不会把皇位传给他了,但这时他好歹还能保住自己的后半生。



可胤禔还是利令智昏,他开始跟八阿哥胤禩凑在一起,因为胤禩的生母位份低,胤禩一出生便得到胤禔母亲惠妃的抚养,胤禔遂认为,如果帮胤禩夺嫡成功,自己虽当不了皇帝,但也会飞黄腾达。

于是,胤禔给胤禩找了一个算命人张明德,张明德一看,发现胤禩有人君之相。胤禔借着这件事,开始向康熙大力推荐胤禩为储君。

没想到康熙不仅不相信胤禔,还带着胤禩倒了霉,张明德也被康熙下令处决,胤禔的计划又落了空。

就在这时,老三胤祉出手了,他奏报说胤禔派人魇镇胤礽。康熙派人去查,情况属实,他又联系到之前胤礽的疯癫举动和胤禔一而再再而三地针对胤礽的行为,遂认定胤禔企图谋害胤礽,狼子野心,决定将其永远圈禁。



由此可见,其实胤禔年岁居长,又有军功,夺嫡的优势很明显,但他沉不住气,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和企图,而且所用手段之拙劣,不忠不孝,毫无人君气度,又为人所不齿,真可以说是一把好牌让他打了个稀烂。


达摩说


理论上讲,康熙所有的皇子都有成为太子的可能,但实际情况受多重因素影响,有时连康熙也身不由己。大阿哥夺嫡失败,是因为一手好牌被他打砸了。胤礽能做太子,并不是因为他很优秀,主要是因为他嫡子的身份以及康熙的政治考量。

在起跑线上,大阿哥的出生矮了胤礽半截

大阿哥原名保清,后来改名为胤禔。从字面意思上看,寓意着保护清朝,做大清的忠臣良将,而不是让其继承大清家业。

胤禔虽是皇长子,但其母亲纳喇氏不是正宫皇后,他也就成了庶子。

胤礽就幸运得多,其母亲是康熙特别疼爱的孝诚仁皇后,他也就成了嫡子。孝诚仁皇后在生下胤礽的当天就去世了,康熙很自然地将感情转移到了胤礽身上。

因此,在出身以及父子关系上,胤礽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大阿哥望尘莫及。

清朝问鼎中原后,迅速汉化,许多规则、礼仪上都借鉴汉文化。在继承制度上,康熙也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庶出的大阿哥自然也就无法染指。

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大清人心惶惶,朝廷内部意见不一。

对外,康熙要稳定人心,就要立太子,以表示大清江山后继有人;要拉拢天下读书人,只能遵守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立胤礽。

对内,康熙要集权,要打压宗室王公,要借助外戚的力量,立胤礽无疑最合适。因为胤礽的外叔公索额图,是超级外戚,他的身份尊贵了,对王爷们就是一种限制。康熙此举,也是在间接告诉皇室王公,原来的皇(汗)位推举制已经废除了,你们不要对权力交接指手画脚了,立谁不立谁都由我说了算。

正因如此,大阿哥在康熙第一次立太子时,身不由己地输给了胤礽。

朝堂上找帮手,战场上立功劳,为自己夺嫡增加筹码

大阿哥虽不是太子,但对太子之位孜孜以求。为此,他到处拉帮结派,形成以自己和明珠为中心的势力集团,与太子、索额图集团针锋相对。

胤禔作为长子,相比其他皇子有年龄优势,军国大事,他都最早参与,也参与最多。比如三次征讨噶尔丹,他是唯一三次随征的皇子;大清的蒙古事务,大阿哥多有参与,包括著名的多伦会盟。

康熙第一次册封皇子,大阿哥晋升为直郡王,所得赏赐也是最多的。他对别人出手大方,在下五旗中有很高威信。

此外,大阿哥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满清皇室的教育,非常重视弓马骑射,大阿哥武艺高强,颇得康熙赞赏,因此,康熙经常命他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样,大阿哥就有机会常伴康熙左右,不仅表明了父子关系和谐,而且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掌握信息优势。

胤礽第一次被废,大阿哥难逃嫌疑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胤禔担任近身警卫,负责皇帝安全,十三阿哥胤祥协助胤禔。随后发生了“帐殿夜警”事件,直接导致胤礽被废。

“帐殿夜警”事件的真相如何,如今已经很难还原,但这肯定是康熙与胤礽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说明君臣之间已经失去最起码的信任,更像父子之间的一出“碟中谍”。

根据清代御营制度,皇帝外出时,随从大臣按照与皇帝的亲近程度,全部围绕着皇帝营帐安营扎寨。最靠近皇帝的是王公大臣,其次是大臣侍卫,再次是普通臣子随从。胤礽是太子,其营帐也处在中心,离康熙很近,其他皇子的营帐也在附近。

去围猎的途中,康熙的十八皇子胤祄突然重病,康熙很伤心,可胤礽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康熙对胤礽的冷漠横加指责,胤礽竟然在康熙面前“忿然发怒”。在清朝,以孝治天下,即使普通人家,儿子顶撞父亲也被视作大逆不道,何况是皇室。胤礽冷静下来后开始害怕,深更半夜跑到康熙营帐前,窥视里面的动静。

负责康熙安全的大阿哥胤禔发现胤礽的举动后,立即向康熙奏报。康熙感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他说:

“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圣祖实录》”

外人的威胁,容易防范,自己人的威胁,让康熙防不胜防。康熙没等回京,就挥泪废胤礽,并让胤禔沿途看守。

“帐殿夜警”事件,康熙并非亲眼所见,主要情报来自胤禔。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客观,都存疑,因为大阿哥一直想扳倒胤礽取而代之,不排除是他故意陷害或者添油加醋的可能。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胤礽被废后,不管是按照长幼尊卑还是论功行赏,大阿哥争夺太子之位是有明显优势的。所以,大阿哥活动积极,加紧谋取太子之位。

为了防止胤礽东山再起,大阿哥向康熙奏请:
“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欲诛胤礽,不必自出皇父之手。”

大阿哥这是明摆着要杀自己的亲弟弟,康熙听了“为之惊异”,他心想:

“胤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胤禩聚集党羽,杀害胤礽,其时但知逞其凶恶,岂暇计及于朕躬有碍否耶?”

康熙虽然很愤怒,但还是不动声色,他仍令胤禔保护自己并看管胤礽,私下却派人暗中保护胤礽,防止大阿哥下毒手。此外,康熙对诸皇子以及臣公宣布:

“朕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康熙对大阿哥作出如此评价,也就宣告了大阿哥在正常情况下,已经与太子之位绝缘。

这个时候,皇三子胤祉跳出来揭发大阿哥,说大阿哥请蒙古喇嘛镇魇胤礽。经过盘查,当场“掘出镇魇物十余处”;至于胤禔所宣扬的胤礽杀人等事,“其中多属虚诬”。康熙勃然大怒,下令将胤禔爵位革除,永远圈禁。

至此,大阿哥再难重见天日,也就彻底失去角逐太子之位的机会。

秋媚说:大阿哥该隐忍时却不隐忍,该利用的优势没好好发挥,年龄最长、功劳最大、行动最快,不仅没能走的最远,反而成了夺嫡之争最早出局的皇子。


秋媚读史


先说长子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太子,而立次子胤礽,再说为什么没有竞争赢太子胤礽。

清朝最开始是典型的贵族政治,跟中原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一样,皇帝只是最大的贵族而已,其他还有大大小小的贵族。

所以,努尔哈赤培养的第一个继承人褚英,威胁努尔哈赤的地位,褚英就被杀了,第二个准备培养的继承人代善,也传说跟努尔哈赤大福晋不清不楚,从而失去地位。

皇太极在兄弟们的支持下,取得汗位,等到打下地盘多了,在汉人的支持下,削弱了军事贵族的经济和后勤补给权力,登基称帝。

皇太极死后,皇帝的成年儿子跟皇帝弟弟多尔衮竞争皇位,竟然失败了,结果小儿子顺治继位,这个只有贵族政治时代才有可能。

顺治做了七年傀儡,临死前大臣辅助,年幼的皇帝又受辅政大臣的欺负。

只是从入关后,皇子做八旗旗主,经济上依耐汉人,从而八旗贵族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了,康熙随后就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进入了官僚政治时代。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官僚政治成熟了,康熙是可以选择宋明那样的皇位继承人制度的,但是,他偏偏选择了司马炎式的模式,也就是培养太子,让外戚辅政作为太子的直系班底,用其他皇子制约太子,

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母族,而大阿哥母亲出身并不高,而胤礽母亲为皇后赫舍里氏,胤礽为嫡长子,且有强大的母族。

所以,最初的模式是,胤礽为太子,索额图为他的嫡系保底,大阿哥制约太子,明珠为他的嫡系班底,他们相互制约,保证太子顺利接班。

结果两人分成两派,斗得太厉害,就有了后来的想杀了明珠,也就有了后来废太子,杀索额图。

废太子后,大阿哥作用失去了,自然也就废了。

这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能找到很多一样的戏码。

孙权用鲁王孙霸制衡太子孙和,两人斗得太狠,结果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

李世民用魏王李泰制衡太子李承乾,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就被废了。

所以,大阿哥是用来制约太子的,根本就没资格争夺太子职位,后来的老八,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们以为把太子拉下来,就是他们成功的开始,恰恰相反,谁拉下太子,就是他们失败的开始。


南朝四百八十寺


长子不能做太子的原因有很多,是否嫡出?是否获得皇上赏识?是否立有大功?其实这些都只是参考因素,归根结底在于你够不够格当一个皇帝,也就是你有没有那个能力!

爱新觉罗·胤禔,母亲为惠妃纳喇氏。胤禔为康熙第五个儿子,但因为前四个年龄太小便夭折,还未来得及正式排序,故胤禔称为了皇长子。后来,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诞下一子胤礽,周岁时便被立为太子。

胤禔为何做不了太子

1.胤禔为庶出

这个原因使得胤禔失去了做太子的直接机会。在“亲亲尊尊”的宗法制度下,以血缘亲疏为纽带的家族政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宗法制度下,子嗣分为嫡庶,这也便是“子以母贵”的初衷。太子便是储君,其政治继承的合法性是基于其血缘亲疏的,嫡长子拥有者第一资格。所谓嫡长子,便是有正宫皇后所生养的大儿子。

胤禔虽为长子,但是其由于庶出原因,失去了做太子的直接机会,胤礽由于是嫡出,理所应当的在其周岁之年便成为太子。

2.利令智昏

胤禔曾经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立有战功。康熙三十七年,胤禔被封为直郡王。一开始,胤禔做为皇长子,本分刻苦,很受康熙赏识,但是胤禔一刻也不曾间断过想要做皇子的念头,前期的蛰伏只为待时而动。

终于,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废黜圈禁,作为印象保持良好的胤禔被安排看管胤礽。此时的太子已经倒台,胤禔成为太子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可他利令智昏,想要除掉胤礽以绝后患,于是便向康熙屡屡进言,颠倒黑白,给胤礽抹黑,为的就是让康熙下令诛杀胤礽,可康熙不但没有那样做,反而识破了皇长子胤禔的叵测居心。

胤禔见康熙迟迟不动手,便请来了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用巫术镇魇胤礽,企图害死胤礽,篡夺太子之位,后经皇三子胤祉揭发,康熙大怒,直斥其为“乱臣贼子”,剥夺其封号后将其圈禁。

储君知多少

其实对于清朝来讲,对于皇位的继承并不完全依赖于是否身居太子之位。清朝一共十二帝,只出现了胤礽一个名号太子,而且还被废黜两次,终究没有能够登上皇位。清朝唯一以太子的身份坐上皇位的只有一人,即嘉庆皇帝。也就是说,在清朝,仅仅是嫡长子不一定就能坐得上皇位,关键还得看皇帝是否赏识你,你是否有那个做皇帝的能力。

不能否定的是,胤禔在太子被废之前的表现着实亮眼,也深的康熙喜爱。但是太子废立,关乎国运,绝对不能儿戏,胤礽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康熙废其太子之位,加以圈禁,为的是能够是他反躬自省,思考如何做一个君王。胤禔没有猜透康熙的心思,屡屡进言要杀胤礽,不禁引起了康熙对他的反感。原本就做太子无望的他被康熙完全“打入冷宫”。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胤礽第一次圈禁不久后,又被复立为太子,只可惜其始终无法从被废黜的阴影中走出,以至于浑浑噩噩,与奸臣同道,最后再次被废黜。相对于他二人来讲,胤禛最后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胤禛作为皇四子,既没有太子名位,也没有过多政治资源,凭借着踏实耐心一步步笼络住康熙的心,在九子夺嫡中胜出。

其实胤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一把好牌被打烂了。胤禔的叔祖是大学士兼任中堂明相,并且自身立有军功,政治资源充足,只可惜本身浮躁,难成大事。康熙最后给他的评价便是:“用心歹毒,无君无父。”这样的人还能做得了皇上嘛?

欢迎看官姥爷赞同、评论~

通俗易懂的解答简单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


武佑觻得鲜饶舌


康熙的长子允禔,惠妃那拉氏所生,虽非嫡子,然而根据清朝的制度,仍然有资格当皇帝,康熙自己就不是嫡子,雍正也不是嫡子,乾隆也不是嫡长子,不都当上皇帝了?

因此,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条可以打破的旧制,就说允禔无资格当太子,是不对的,允禔是有资格,也有机会当太子的。

那为什么康熙不立允禔为太子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康熙看不上这个长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允礽后,曾下过一道谕旨,严厉谴责太子允礽已经不再适合担任太子,国家不能托付给他这种人,同时,捎带着康熙帝斥责了皇长子允禔,说自己并无立允禔为太子之意,皆因允禔“秉性躁急愚顽”。

据《圣祖仁皇帝实录》:上又谕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允礽废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康熙这里说的“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是当时康熙巡幸塞外时废除的太子,因此回京过程中,把太子交给允禔看管,允禔就以为康熙有意他为下一任太子,因而曾向康熙进言,要帮康熙“行万难之事”,也就是他要代康熙杀了废太子允礽,因此康熙说他“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康熙帝后来更说允禔是“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这样的人,康熙怎么可能立他为太子?!

康熙皇长子允禔其人

由于康熙帝本人对诸皇子的教育抓得很紧,他这二十来个儿子,都可以说成材了,无论文的武的,都超越了当时平常百姓家的孩子,甚至王公大臣家的公子哥,皆因皇家找了最好的老师来教导他们。

允禔此人,文章词赋虽然不及太子允礽,然而武略或稍微过之,又因为他是皇长子,所以康熙帝对允禔非常的器重,十八岁的允禔就跟着康熙的哥哥,抚远大将军福全征战沙场了,甚至康熙亲政葛尔丹的时候,时年十九岁的允禔随扈从征,大场面也算见过。

允禔的母亲惠妃那拉氏,是那拉明珠家的人,明珠也叫纳兰明珠,明珠当时是康熙帝最倚重的重臣之一,而允禔的母亲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因为这层关系,明珠也对允禔着意接纳,欲助其夺嫡,无奈当时明珠正跟索额图党争,而太子允礽的地位还很稳定,所以明珠其实没帮上什么大忙。后来康熙帝打压党争,明珠索额图都失势,允禔这个最重要的外援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允禔除了在朝廷中交结重臣,在皇子中也有自己的势力。皇八子允禩,从小由允禔的母亲惠妃抚养长大,因此允禔跟允禩关系非常紧密,允禔夺嫡失败以后,就转而加入八爷党,支持允禩夺嫡。

然而,允禔这个人,有这么多优势,在夺嫡的时候,却昏招频出,人品也堪忧。所以康熙帝看不上他。

一是允禔竟然搞厌胜之术。

“厌胜之术”又称魇镇之术,就是民间的扎小人,清宫剧里也很常见,把敌人弄成小人,放在床底下,每当想起来恨得牙痒痒的时候,就拿出用针扎几下,古人相信,只要这么扎下去,自己的仇人就会被扎死。

咱们先不说这种魇镇是否真的起作用,允禔也算读过史书的人,他的汉人师傅们,那些博学通儒,肯定给他讲过汉武帝“巫蛊之祸”吧,这种事,稍不留意,就会父子兄弟相残,兴起大狱,千千万万人遭殃,古人很忌讳这个的,允禔是脑袋秀逗了,用魇镇搞太子允礽。

结果允禔搞魇镇的事,被三阿哥允祉给揭发了。而且允禔搞魇镇,被允祉揭发的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因为他找来搞魇镇的术士,是从允祉那里请来的。

三阿哥允祉平时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和术士,因此他手底下各色人等都齐聚诚郡王王府。允禔打听到允祉手下有个从蒙古来的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会此法术,就将之请来,把镇厌物件埋于十几处,幻想咒死胤礽,为他腾出太子宝座。谁知道,允祉把他给揭发了。

按说,夺嫡这种事,都会搞得很秘密,生怕外人知道,可是允禔却一点警惕性也没有,还从三阿哥那里请人搞魇镇,他不知道允祉是站在太子哪一边的么?

二是允禔要杀太子,被康熙目为乱臣贼子。

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允礽,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巡幸塞外时,当时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允禔趁机向康熙帝进言,历数太子允礽不法之事,也因为康熙察觉到太子一些异常的活动,比如康熙怀疑太子监视自己,想要分走自己的权柄,因此派人缉拿了太子。交给允禔看管。

然而,这时候,允禔却又出了一个大昏招——他要代替康熙杀了太子允礽!

根据《康熙实录》,康熙帝曾经下过一道谕旨,专门说这件事:

上谕诸皇子曰:拘禁允礽时,允禔奏,允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允禩,后必大贵。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至此,朕为之惊异。朕思允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允禩聚集党羽,杀害允礽,其时但知逞其凶恶,岂暇计及于朕躬有碍否耶。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允礽被康熙帝废掉,允禔真的要当太子,就静静地等着太子彻底倒台就行了,可是脑袋秀逗的允禔,非得要杀了允礽,还说“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是要代父杀弟,别说康熙从来没想过要杀允礽,你允禔这不是逼着康熙做下父子相残的事嘛?

不但如此,允禔这次还当了一次猪队友,本来八阿哥允禩要当天子,八爷党也是一直暗中操作的,结果允禔非得在此时提什么相面人张明德给允禩相过面,把允禩这个暗处的夺嫡大佬给暴露了,以至于,康熙都害怕八爷党势力太大,还担心允禔当真伙同允禩杀了允礽,那么自己这个老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未必能活下来,因此,允禩也被康熙给废为闲散旗人,失去了夺嫡的机会。允禩有这么一个猪队友,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允禔这昏招一出,提前为四阿哥胤禛清除了老八这个最大的对手,老四估计做梦都能笑醒。

康熙帝说允禔是“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这样的人,康熙怎么可能让他当太子?


西堤君


康熙比较重视对皇储的教育,因而康熙的儿子们文武双全的很多。如果不是因为出于同一时代,基本上都是做皇帝的料。

其实胤禔这个人的实力还是蛮出众的。早年间康熙也是比较重视这个皇长子的。至少在康熙亲征准噶尔的过程中,胤禔是都有参与的,而且还在索额图的营里做过先锋官。康熙带着几个儿子一起去锻炼打仗的时候,唯独是胤禔单独率军当前锋的。

但是胤禔最终被圈禁,落到如此下场,还真怨不得别人,是因为他对储位过于执着了,甚至走火入魔,突破了人伦的底线。

胤礽成为太子和本身的能力关系不大(虽然胤礽也是文武双全),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赫舍里难产死后,为了继续笼络索额图等赫舍里家族的人,在“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前提下,选择了立胤礽为储君。所以胤礽这个太子当得实际上很吃亏。虽然说名分早定,但是满人对宗法制度的摇摆,既没有按照宗法制度选储的传统,也没有后续继承的土壤。满人更相信实力,也就是所谓的“选能不选嫡”。

所以在诸位皇子实力相当的情况之下,松土的就特别多。胤礽就相对很吃亏。很多往往实际上不是自己的错,但是耐不住别人不断地在康熙耳边打小报告,时间一长,人就崩溃了,做出的事情也就不计后果了。而胤礽一倒台,其他皇储就看到了机会了,明争暗斗就无可避免了。

而实际上在第一次废黜胤礽的时候,胤禔的赢面是最大的。因为他年纪最长,战功最多。也就是说拿得出手的资本也最多。

但是在他所有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之前,最大的劣势在于,他曾经在朝中的背景是明珠,而明索党争,实际上在胤礽被废之前,明珠和索额图都不同程度遭到了罢黜。受他俩的影响,胤禔实际上,即便康熙中意他,也不会立即立他为储。但是如果胤禔一直都没出现那样重大错误,很难说,到最后康熙会不会就偏向于他?炒米个人认为可能性是有的。要知道索额图是死了,还被康熙骂为“本朝第一罪人”,但是明珠后来又官复原职了,只是没再受重用而已。

但是很可惜,胤禔政治斗争的水平较低,手段比较低级;并且缺乏对康熙帝王心术的探究,是他做事往往欲速而不达。

胤禔有一个非常急功近利的逻辑,那就是认为胤礽被废,自己就理所当然会上位。这个逻辑虽然荒诞,但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胤礽是按照宗法制度被立为储君的,所以继续按照宗法制度的话,“无嫡立长”,现在唯一的嫡子胤礽被废,那么剩下的可不就是唯一的长子胤禔了?

所以胤禔“松土”是最积极的,为了把胤礽搞下去,甚至玩起了最为宫廷政治忌讳的“魇镇”,关键是还被胤祉给掌握了证据。这说明对于政治斗争,胤禔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可见他缺乏好的谋士,对历史知识空白。如果他知道“巫蛊之祸”,魇镇这事他应该会后悔。

另外看到胤礽被康熙彻底否定的时候,他竟然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顾人伦,一心要至胤礽于死地,以绝后患。而晚年的康熙更希望看到的是父慈子孝的局面。胤礽哪怕再有错,那毕竟是自己的兄弟,但是胤禔已经利令智昏了,顾不上道义了。

这恰恰是突破了夺嫡的人伦底线,这也最终所有其他参与“九子夺嫡”的人最终在乾隆朝都得以翻案,而唯独胤禔没有得到翻案的原因。





炒米视角


无论是《康熙王朝》或者《雍正王朝》或者其他题目的清朝关于康熙九子夺嫡的影视剧中,都再现康熙帝晚年九子夺嫡残酷。康熙帝的儿子众多,而且都非常十分优秀,就皇帝的才干来说,康熙帝众多的儿子中,适合做皇帝不少。

胤禔作为康熙的大儿子,不是不能做太子,而是被康熙帝晚年给幽禁了,失去了做太子的资格。本期贝勒爷给大家盘点下,胤禔为何失去了做太子资格。

首先,了解清楚胤禔所处的历史背景。

康熙帝一生雄才大略,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晚年九子夺嫡十分让康熙帝力不从心。康熙帝生育子女五十多位,记载活下来的儿子就有二十四位,在康熙晚年,出现争夺太子位置的是皇长子到皇十四子。史称“九子夺嫡”。

在三藩之乱起兵初年,康熙帝为了大清的国本,安定人心,当时大儿子胤禔,次子胤礽,胤礽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深受康熙帝宠爱,在生胤礽的当天就去世了,康熙帝为了感恩孝诚仁皇后,把胤礽立为皇太子。就这样,随着康熙帝众多的儿子一起长大,其他儿子也都有争夺太子位置的想法。康熙帝在位时间太久,胤礽随着年龄增加,加上其他兄弟觊觎太子之位,胤礽就开始谋划除掉康熙帝,早日继承大统。胤礽只是没有到,自己的谋划被康熙帝给粉碎了。

其次,在康熙帝第一次废除太子时,胤禔表现得太过积极。

在康熙帝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在塞外行围废除胤礽太子之后。康熙帝十分器重胤禔,让胤禔负责监视胤礽,从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

这让胤禔表现得十分积极,认为太子被废除,自己是皇长子,加上早年跟随康熙帝征战噶尔丹的军功,胤禔认为时机已到,便向其父皇进言,要求杀死胤礽。此举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

尤其是胤禔建议康熙帝杀死胤礽。这让康熙帝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方,既然可以屠戮兄弟那也可以弑父。康熙帝对于此事的胤禔已经开始疏远之心。

在太子刚刚被废除之际,胤禔就上窜下掉的行为,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古都说帝王之心最难猜测。

再次,皇三子允祉告发胤禔彻底断绝了胤禔的太子之位。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除之际,胤禔上蹿下跳,甚至提出可以代替康熙杀死胤礽已经招致康熙帝的反感,随后,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用魇术废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直斥其为“乱臣贼子”。

康熙帝下令,夺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胤禔的太子之位的梦想彻底被康熙老皇帝给断绝了。

贝勒说:自古帝王心最难测,胤禔本来手里一副不错的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过早的暴露自己的目标,必然遭到康熙帝的严厉打击,自然是失去了争夺太子大位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