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藻乐子


邓小平同志曾为魏延发出长叹,他在1963年来到武侯祠时说到: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却没有塑像······

想挽救魏延的名声忒难,估计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摆脱《三国演义》的“阴影”O(∩_∩)O以至于魏延含冤几百年,从民国起,几十位史家为其正名无果,哪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900多年前就为他“平反”也没用。

诸葛亮对他的描述是“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也就是脑生反骨,我知道这词就是因为含冤的魏延同学,现在又变成了反骨仔总之都和叛变有关。

其实魏延的作用要比关羽、张飞大得多,甚至有人将其军事才能形容为“堪比汉初三杰之韩信”,嗯······你高兴就好。

汉中郡的夺取标志着真正的三国鼎立态势确立,但刘备终究还是要返回成都,谁来镇守汉中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无汉中则无蜀矣~”,家门被人家踹开则“蜀中一日数十惊”,对此,姜维明确表示不服,调整部署,为蜀汉灭亡埋下粗粗的一条祸根,就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如此重任会交予张飞,连张飞都以为铁定是自己担起这副重担的时候,刘备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魏延,所以说魏延是刘备最器重的武将并不为过,魏延也对得起刘备的信重,坚守15年,没有一个敌人能突破自己的防区。

魏延不是龟壳选手,他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多方面人才,也有人说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无出其右者。

诸葛亮临终主持的“军事会议”说了什么

参与人有杨仪、费祎、姜维等,丞相告诉他们,命令魏延断后,姜维为双保险,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自行撤退。

也有人说丞相这是为了让魏延和杨仪二人带着一嘴毛双双成为路障状态被清除,为蒋琬、费祎、姜维铺路,丞相活着的时候,加上费祎规劝过无数次,都无法改善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死后就更不要提了,这也是对费祎的一种保护,但凡对二人有些了解的都知道要兵戎相见,从魏延大帐出来,就费祎那速度就能明白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太危险了,内讧是避免不了的。

杨仪不敢去找魏延是因为怕死在当场,费祎拼命逃是因为自身危险另外要回去报信,他们事前都知道这种危险,丞相能不知道么?再看上段,这符合诸葛亮一贯的行事作风么,丞相啥意思呢,我死了你们就开始窝里斗吧,搞死魏延。如果他厉害呢?就把你们都搞死?丞相沉稳性子和极其小心谨慎的行事方法,做不出这种事来,因为后果未知,兵变的后果是不可控的,你怎么就知道魏延必死呢,用蜀汉的国运去赌么。

退一万步说,即便丞相要杀魏延也绝对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的,他不是“我拿国运赌明天”的那种不负责任的人。

这么重要的军事会议竟然不找魏延?军师遗命不是当面说才会更有效果么,摸头杀的效果远比用仇人以遗命为由劝令退军要好。

(预判丞相死前为昏迷状态的前提下)谁是军中主帅?大军听谁的?这都还没个嘱托,先奔魏延下手,丞相会这样?本来魏延就有“不唯上”的毛病,“部下”的话他就能听得进去?尤其是死对头杨仪的话,魏延能听?诸葛亮没有那么傻,所谓的军事会议,就是一群退军派狐假虎威要挟魏延的诈骗之词。

对于遗言大概有三种推测:

①杀掉魏延

②抛弃魏延

③没有的事(杨仪等人因自身劣势假传遗命,丞相是先昏迷才去世的。)

作为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和黎东方先生都完全不信有过什么所谓的“军事会议”或类似临终嘱托。这里面有很深层面的政治势力角逐。丞相去了,这是一个洗牌过程,平时好不是真的好,派系之争开始,分蛋糕的时候下刀都不会客气,如果蛋糕不够分,那刀就会照人招呼,而无论哪一方势力的首要清理目标都是魏延,魏延已经无人可以压制,于公于私,魏延都要死。

所谓的临终军事会议,是用后果写原因达到补缺目的。

按当时的情势来看,军中主要是分为两派:退军派,几乎全是。进军派,魏延一个。

退军派们的主意是“秘不发丧”,一旦影响军心再有追兵后果不堪设想。杨仪指使费祎到魏延部探听他的意思,魏延知道军师死讯便说,丞相虽然去世了,可我还在,继续北伐才对,并要求费祎与他一起下军令,费祎欺骗魏延,说是要先跟杨仪打声招呼,但是一出门就策马疾驰而去,这引发了魏延的疑心,打听之下,果然杨仪等人在商量退军,杨仪自然想退军,如果以魏延为主帅,自己离死就不远了。

魏延大怒,先一步撤军,并烧掉了沿途的栈道,更是修书一封弹劾杨仪有反叛之心,加上杨仪的举报,两封举报信先后到了刘禅手中,刘禅征求意见,他俩到底谁要造反?大臣们都说魏延的概率大,依魏延平时的作派和性子,太不受待见,魏延心胸不广,而杨仪心眼更小,这也算是报应吧,性格决定命运。

两方军队终于相遇,王平斥责魏延前军,军师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么干?魏延部一哄而散,魏延失去军队依托,朝汉中方向逃命,杨仪又命令马岱追杀,魏延死,尸体被部下埋在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

谁才是潜在的投降分子呢?杨仪。

杨仪并没有分到蛋糕,更可怜的是他手里还没有刀,所以恨毒了所有人,竟然说后悔当初没投降,于是费祎告密,这个瓜娃子被废为庶民,后下狱自杀。

魏延人才难得,但能力有多大,脾气就有多大,这是他致命的缺点,必须要有个能制得住、忍得了他的好领导,否则遇到杨仪这类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上司,魏延活不过两秒,所以就魏延的死亡来说,也冤也不冤,几乎可以说他的下场是必然的,本来有个大好的前程等着他,他却从未自省过自己的毛病,生生的放弃掉了,以他的能力完全有可能接手军中一把手位置,可结果却是连命都保不住。

以退军为例,魏延所做就非常欠考虑,自己的部队你可以保证稳定性没问题,但丞相所掌军士的军心必定会大受打击,这不是短时间能安抚的,你拉着部队就走,到了地儿就打,战力还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魏延要先考虑团结问题,不使军心在受到打击以后,再次受到将将不和的影响。而他在关键时候,头脑里想的都是私仇,缺乏大局观,看来丞相没有把军权委托给他也是正确的。在自己几千部众的情况下,竟然想与杨仪对垒,这是自不量力,他把自己一个人推到了整个部队的对立面,包括他手下的军士,他们为何最终一哄而散,当然明白已经属于谋反性质,蜀汉的部队又不是你魏延的私军,不是想干什么别人都能陪着你的。这种情况,这种行为,这种偏激的应对方式,即便不是叛国,依军法也该处死。


古今通史


问题问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国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我在这里就讲一讲『三国志』和『魏略』分别是怎么说的。

魏延是后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员将领。其实刘备时期,对魏延已经非常的器重了,当时刘备刚刚经过和曹操的殊死争夺,拿下东川汉中,掌握了西蜀的门户,本来大家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来守汉中,但是刘备却任命了魏延。当时可谓是一军皆惊。

魏延也雄姿勃发的对刘备许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后来,魏延也确实把汉中打造的固若金汤,后来的继任者王平、姜维都得益于魏延建立的防守体系。

关于魏延的死因,其实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两种说法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言,让杨仪、姜维节制蜀军退兵,同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走,就让魏延留下,姜维和杨仪先走。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意撤军,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军继续北伐。听说了诸葛亮的安排之后,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领军队抢在杨仪和姜维的前头占领了南谷口,还烧绝了撤军的栈道。

于是可热闹了,杨仪和魏延分别派人给刘禅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也摸不清楚情况,就问侍中董允和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这两个人都觉得杨仪不会反,应该不怎么会反,但是魏延不好说。

为什么这俩人都向着杨仪呢?一方面当然因为杨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将,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魏延这个人平日里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在关键时刻,没有人在朝中给他说话。

于是刘禅就命令蒋琬率领宿卫营向北去考察这『互相告对方谋反』怎么回事。蒋琬还没有到,魏延已经开始进攻杨仪和姜维了。这一进攻,魏延就丢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刚刚去世,你魏延怎么就敢做自相残杀的事情呢?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王平这么一诈唬,魏延的军队知道自己不占理,于是一哄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儿子们往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汉中跑。杨仪看自己占了上风,就派马岱追杀,终于在汉中城外虎头桥斩杀了魏延。在今天的汉中,还有“马岱斩魏延处”。

所以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这就是蜀军的一场内讧,魏延和杨仪都没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负上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因为俩人即便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互相看不对眼,现在诸葛一死,上头没有压制他们的人了,以前积压的矛盾就开始爆发了。『三国演义』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国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诸葛亮遗计马岱斩魏延的情节。但是需要声明的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走投无路的时候流露出投魏的倾向,这在正史里面是没有的,魏延至死也没有想过去投奔魏国。

如果说三国志魏延传里面的描述只是让人惋惜的话,另一本同时代的史书『魏略』里面描述的就更加让人扼腕长叹了。

根据魏略的说法,诸葛亮临终前把军务托付给魏延,魏延就率领着蜀军缓缓后撤。因为杨仪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权,杨仪很害怕,于是就在军中造谣,说魏延要谋反,要去投降魏国,然后率领手下人马突然发难,进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仓卒之间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汉中,结果被杨仪派马岱追赶上杀死,然后把内讧的罪责栽赃给了魏延,同时还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说的是真的,那么魏延同样是死于内讧,但是责任完全在杨仪。

上面就是『三国志』和『魏略』上对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点是死于内讧,不同之处在于杨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觉得哪一种更可信呢?无论是哪一种,对于风雨飘摇的蜀汉来说,都是祸不单行,本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军队里职务最高、战功最显赫的就是魏延了,本来魏延最有希望继承诸葛遗志,统帅蜀国的军务,而他在汉中的赫赫功勋也证明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可惜在内讧中丢了性命,蜀国又丧失了一员大将。汉中虎头桥遗址,除了碑文之外,还有一幅对联:

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

或许就是在表达对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经史通义


在正史《三国志》的记载中,杨仪派马岱前去追杀,斩下了魏延的首级。

详情如下:

义阳人魏延,骁勇善战,统领着一支队伍。后来魏延率兵投靠了刘备,随他来到蜀地,立下很多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自封为汉中(今陕西汉中市)王,定都成都。汉中郡与曹魏接壤,是战略要地,所以刘备需要派遣重臣镇守汉中,防止曹魏进犯。众人认为刘备会派张飞前去镇守,张飞心里也认为会派遣自己前去。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刘备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让众人大吃一惊。由此可见,在刘备的心中,魏延的能力和张飞是同级的,可以担当重任。

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是为汉昭烈帝。魏延升迁为镇北将军,受封都亭侯。诸葛亮驻军汉中时,魏延迁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之后魏延在阳溪击败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因此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都会请兵万人,想另走一路与诸葛亮会师,但遭到拒绝。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怯,又因此痛恨自己的才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魏延生性高傲,暴烈,很多人都避其锋芒,只有杨仪不妥协,二人因此产生矛盾,水火不容。

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曹魏,以魏延为前锋。魏延率兵先行,离开诸葛大亮营十里后,他做了一个怪梦,梦见自己头上长出了犄角。魏延醒来感到困惑,于是询问军中善于解梦的赵直,想知道此梦是何征兆。

赵直知道魏延的秉性,他不敢具实相告,于是欺骗魏延说:“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敌人将不战而退的征兆。”赵直退下后,对别人说:“角这个字拆分,刀下面是个用字;头上用刀,凶险万分!”

这年秋天,诸葛亮生了重病,无药可治。诸葛亮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他死后如何调度大军撤退的事情,决定让魏延断后。诸葛亮说,如果魏延不听命,就随他便。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见魏延,目的是揣摩魏延的心意。魏延告诉费祎,他不愿意接受杨仪管制为大军撤退断后。魏延还想让费祎留下,让他和自己联名告令诸将。费祎为了脱身,假装答应魏延。杨仪命令各营依次撤退,魏延得知后大怒,抢先一步撤退,走过之后将栈道烧掉,阻碍杨仪撤军。

魏延、杨仪各自上书告发对方谋反,蜀汉后主刘禅以此询问侍中董允、长史蒋琬:”魏延、杨仪二人到底是谁反叛?“。董允,蒋琬为杨仪担保而怀疑魏延。

杨仪等人重新开路,日夜兼行,紧随魏延之后。魏延在前,据守南谷口,派兵攻击杨仪等人。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站出来叱责魏延的士兵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造反!”魏延的士兵知道错在魏延,于是都一哄而散离开了。魏延和儿子以及几个亲信逃亡到汉中,杨仪派马岱前去追杀,斩下了魏延的首级。

杨仪恨透了魏延,他将魏延的头颅摔在地上,用脚踩踏,并且说:“狗奴才!还能作恶么?”于是灭了魏延三族。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魏延没有北上投降曹魏而南下还军,本意是想除掉杨仪等人,并没有反叛之意。

参考史书:《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敬请关注。


檐雨阶苔


正史中的魏延死法,陈寿《三国志》还是记载比较清楚的。他是死在234年秋天,诸葛亮时代第六次北伐的前线。简单说,他在诸葛亮死后,和杨仪夺权失败,因此死亡。

《三国志》本传有清晰的记载。

首先是诸葛亮临终前,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安排撤退,由魏延断后,姜维倒数第二阵。并且专门说了,如果魏延不服从,那么大队就自己走,别跟丫纠缠。

等到诸葛亮死后,杨仪按照安排行事。此时还没有公布诸葛亮死的消息,杨仪派费祎去打听魏延的意思。费祎是个老好人,以前是诸葛亮专门派去协调杨仪和魏延矛盾的,所以杨仪这个举动,应该说还是想尽量不和魏延撕破脸。

但魏延却很不客气,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他公然表示要自己掌握兵权,继续北伐。这就完全推翻了诸葛亮的遗命。他还强迫费祎和自己联名号召众将,别听杨仪的,听自己的。

费祎一看你小子不识好人心。他就托词逃回中军,然后和杨仪、姜维等人拔寨班师。

魏延发现自己被骗了,心头大怒,就抢先率领前军南下。他的队伍人数较少,应该也比较精锐,所以动作更快,抢到了杨仪前面。可恨的是,魏延一路上烧毁了栈道。这就等于要把杨仪带领的北伐军主力置于死地。幸亏杨仪等人地理熟,带人翻山越岭,也从另外的路跑回来了。

这时候,魏延和杨仪分别向成都的朝廷报告,说对方造反。但成都的大臣蒋琬、董允等都在皇帝刘阿斗面前保杨仪,说魏延造反。于是阿斗派蒋琬带着御林军北上夹击魏延。可以说魏延到这个时候已经是死路一条了。

接下来,魏延的队伍和杨仪的先锋王平在南谷口遭遇,王平一声怒喝“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士兵知道魏延理亏,纷纷溃散。魏延和几个儿子逃亡,被杨仪派马岱追斩,又诛灭三族。

以上就是魏延之死的过程。应该说,魏延自高自大,违背军令,把他和杨仪的私人恩怨变成了几乎害死全军的内乱,因此站到了全军全国的敌对面,可以说是自取灭亡。

同时《魏略》还有一种相反的说法,认为诸葛亮去世前让魏延指挥全军撤退,却被杨仪污蔑魏延想要造反,主动攻打魏延。魏延没有战备,不战而逃,被杨仪追杀。这个记载相对来说要离谱一些,更可能是魏国一方拍脑袋的臆想。


巴山夜雨涮锅


杨仪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魏延没有被正史丑化,只是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丑化。

魏延没有被正史丑化,只是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丑化,目的就是凸显诸葛亮的英明,甚至不惜捏造魏延头有反骨的梗。记载比较准确的,应该是《三国志 魏延传》,因为作者是出身蜀汉的陈寿,因此最为可信,魏延就是死于杨仪之手,而直接凶手则是马岱。原文节选如下: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按照这段文字,魏延违背诸葛亮的遗命,擅自起兵并烧毁栈道,是负有主要责任的。并且根据史书记载,魏延比较狂妄,脾气暴躁,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但是,要是结合《杨仪传》来看,杨仪应该负的责任更大。因为据我看,杨仪就是个小人,最能说明他是小人的,就是《魏延传》中的一句话:“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的头颅被拿到杨仪面前,杨仪竟然用脚踩着魏延的头破口大骂,卑劣人品可见一斑。魏延毕竟有大功于国啊!

此外,关心自身利益高过国家利益,信奉“有奶就是娘”原则的,其实是杨仪。

杨仪到成都后,被任命为中军师,官职没有超过蒋琬,他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高,于是经常怨愤,斥责他人叹息自己。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竟然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降魏,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古人云:“降魏,是魏延之所未及设想者;而仪欲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


历史磨坊


魏延,字文长,是蜀汉中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深得刘备器重。魏延在蜀汉将领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张马黄赵,甚至超越了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

魏延功绩卓著

魏延在刘备取益州,得汉中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魏延甚至超越了呼声很高的张飞,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刘备对魏延的器重可见一斑。

魏延镇守汉中时,部署了“重门之计”,依托汉中的险要地势,利用汉中城外的要地、隘口,形成互相支援之势,退可守,进可攻,成功防御魏国数十年。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作为北伐主力,担任前军师一职,北伐最前线的军事行动,均由魏延决断,是蜀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统帅。

魏延之死的引爆点杨仪

正是由于魏延有勇有谋,军事才华出众,又勇猛刚毅、战力超群,造就了魏延高傲自大的性情。这就使魏延与许多蜀汉大臣不和。但是,众人摄于魏延的善于养兵、勇猛过人,再加上诸葛亮的维护,多以避让为主。

唯独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与魏延势同水火,对魏延毫不忍让。杨仪也就成了魏延之死的导火索和爆发点,也是害死魏延的主犯。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放弃了魏延

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已经长期存在了,但是诸葛亮并未像对待同样跟魏延不和的刘琰一样,申斥杨仪,诸葛亮的心思已经可见一斑了。诸葛亮就是要在活着的时候,用杨仪制约魏延,而在自己死后,用杨仪除去魏延。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诸葛亮多么的恨魏延,诸葛亮只是一心在为蜀汉基业着想,害怕魏延的存在造成蜀汉的分裂。诸葛亮并无私心,其做法也就无可厚非。

而魏延过于高傲,这跟关羽有点类似。关羽只有刘备能节制,魏延么,诸葛亮也节制的住。但是除了刘备、诸葛亮之外,谁还管的了魏延?没有人能节制。这一点从《三国志·魏延传》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召开撤军秘密会议时,告诉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很清楚,魏延如果抗命,这三人是管不住魏延的。

没人能够节制魏延,这让诸葛亮将死之前,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蜀汉大权全部交给魏延;另外就是将治国交给蒋琬、费祎和董允,领军交给姜维。

很明显,魏延善于治军,却不善于治国,政治能力也不行,将蜀国完全交给魏延一人,行不通。而蒋琬等文官又能力有限,节制不了魏延,文武搭档,也必然出问题。一生谨慎,寻求稳妥的诸葛亮只能选择放弃魏延了。

这点在《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死前,安排退军事宜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诸葛亮故意召开秘密会议,在未通知魏延的情况下,安排杨仪统军,而费祎、姜维辅助,这不就是故意在杨仪和魏延之间制造矛盾么。

诸葛亮之所以安排姜维隔在杨仪和魏延之间,也是算定了魏延和杨仪必然会反目,让姜维保护杨仪,除去魏延。诸葛亮也同样算到了,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后,杨仪也不是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对手,最终会实现他去世后的人士安排。

诸葛亮的人事安排,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刘禅曾让尚书仆射李福在诸葛亮病重时,询问诸葛亮谁可以接替其职位。诸葛亮说蒋琬可以胜任,之后是费祎。

事情的发展的确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诸葛亮不愧是神级人物呀。

相信三国之后,有人已经悟出了诸葛亮的谋划,但是毕竟此谋比较腹黑,又不想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受损,于是在《三国演义》中就演化出了,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的情节,直接让魏延背负了千古骂名。魏延真的是冤呀!!!

杨仪诛杀魏延灭延三族

诸葛亮死前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就看魏延是怎么个死法了。唯一让诸葛亮未有料到的是杨仪过于小人,也过于狠毒,而刘禅也过于昏庸,让魏延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很天真的告诉费祎,他不愿意受杨仪节制,其他官员尽可以扶诸葛亮的灵柩回川安葬,而他继续率军北伐。还跟费祎签订了文书,并告知诸将。第一个害死魏延的杨仪同案犯出现了,费祎信誓旦旦的对魏延说,“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费祎说是要去帮魏延抓了杨仪等人,反身就把魏延给卖了。

费祎一走,魏延也明白过来,就派人去探听情况,发现杨仪等人已经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开始撤军了。魏延大怒,就率军赶在杨仪之前,烧毁栈道,阻断杨仪南撤的道路。

魏延和杨仪还同时上书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看到之后,也拿不定主意,就问蒋琬、董允。害死魏延的杨仪的第二个、第三个同案犯出现,蒋琬、董允“咸保仪疑延”。刘禅于是就认定魏延谋反,并派蒋琬率军前往调查。

此时,魏延与杨仪对峙于南谷口,并且攻打杨仪,这点魏延的确做错了。杨仪令王平抵御魏延,王平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因为军士此时都知道了诸葛亮的遗言,都认为魏延做的不对,所以,魏延率领的军士,被王平一句话,全给劝散了。魏延只能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却是不依不饶,令马岱追杀魏延。马岱斩杀了魏延,带回了首级,杨仪起脚踏之,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的奸佞小人做派显露无疑。

而前来调查此事的蒋琬,刚走出数十里,就听闻魏延已死,也就率军返回了成都。

杨仪又上书刘禅,唆使刘禅诛灭了魏延三族。

刘备时期,孟达叛曹,黄权降曹,刘备都没有连累其家人,这刘禅也是开了蜀汉先河。魏延也成了蜀汉唯一被自己人灭族的高级将领。刘禅除了因为自身的无能、怕死、贪图享乐,才显得与世无争之外,还真没看出来有什么英明的地方呀。

杨仪被废为庶人自杀身亡

杨仪除掉了魏延,一时之间志得意满,却又不甘于与蒋琬同列。在之后跟蒋琬、费祎的权力之争中,“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还记得对魏延信誓旦旦的费祎吧,再次及时出现,前来安慰杨仪。而杨仪也毫无戒心的对费祎说出了,“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话。杨仪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费祎再次反身就将杨仪告发到了刘禅那里,将杨仪废为庶人。杨仪最后被迫自杀,也算是恶人终有恶报。

魏延、杨仪皆死于费祎之手,而费祎之后又与姜维多有嫌隙,处处挟制姜维。这……如果遇到这类人,大家还是自求多福吧,太可怕呀。

魏延的千古奇冤

如果大家耐心的看完了上面的文字,就知道了魏延之死的前因后果。

魏延之死的根源在于魏延自己的骄傲自大、难以节制;魏延之死的主谋是诸葛亮;魏延之死的主犯是杨仪;魏延之死的同案犯是费祎、蒋琬、董允;魏延之死的协同是姜维、王平;魏延之死的打手是马岱;造成魏延蒙冤的却是刘禅。

诸葛亮源于对蜀国未来的考虑,而姜维、王平、马岱都是相对单纯的武将,情有可原。而杨仪、费祎、蒋琬和董允,却更多的掺杂了为自己谋权势的自私,都是害死的魏延的案犯。

而让魏延蒙受千古冤屈的却是刘禅。原本魏延伏诛,刘禅找个理由,遣人查清事实,赦免魏延,恢复名誉,厚待魏延家人,并顺便帮蒋琬、费祎除去小人杨仪,皆大欢喜的局面。魏延虽然死了,但是换来了朝局稳定,也算是死的其所了,却都被刘禅办砸了。


魏延并未有谋反之心,却被以谋反之罪诛杀,更是被灭三族,诸葛亮在九泉之下也会扼腕叹息,亮只想除去魏延一人,你个阿斗为什么要夷人三族呀!诸葛亮遇到刘禅了,又能奈何!奈何!奈何呀!


奕天读历史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原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他起兵反叛,投奔刘备,没有成功,就转而投靠长沙太守韩玄,关羽攻打长沙,魏延趁机杀死韩玄,顺面了刘备。此后,魏延一直处于诸葛亮的领导之下,但始终未得到重用,诸葛亮死后,魏延由于不甘屈服杨仪,被杨仪指使马岱杀死。目前的史料只有《三国志》最可信,所以魏延是被马岱杀死的,《三国志》就是这样记载的。

图为昭化古城,诸葛亮北伐时蜀汉的大本营,也是唯一现存保存较好的三国古城。

《三国演义》写的更精彩,魏延造反,杨仪派兵来剿,魏延大喊,谁敢杀我,马岱说我敢杀你,于是手起刀落。但是魏延造反是个冤案,《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第5次北伐途中,病死在了五丈原,死前遗言,部队回撤,不打了,让魏延断后。

图为昭化古城魏延石像。

费祎告诉了魏延丞相去世和后事的安排,魏延不同意蜀汉军队撤离,也不认可自己断后,认为大家都打了这么久,不能因为丞相去世了仗就不打了,但此时有部下来说,不撤不行了,杨仪已经带着大部队先撤退了,魏延一听火了,赶紧收拾部队也撤退。

图为梓潼县的魏延祠。

杨仪听说不断后也撤退,违抗丞相的遗令,赶紧给刘禅上奏,说魏延造反,魏延本来就看不起杨仪这个书呆子,也上奏说魏延造反,刘禅身边的蒋琬、董允这帮人认为杨仪是不可能造反的,倒是魏延有过几次倒戈的劣迹,一致认为魏延反了,马上派陈平带禁卫军去捉拿魏延,于是陈平和杨仪将魏延堵在了南谷口。

魏延死后被抛尸荒野,蒋琬任丞相后,重新安葬魏延,至今魏延墓已不存,只有残破石马两尊。

魏延见状不妙,带着少量亲信向南潜逃,杨仪带兵追到汉中,魏延被马岱斩于马下,杨仪拿着魏延首级当球踢泄愤,然后夷延三族。其实这两人都没有造反,魏延性格高傲,杨仪心胸狭窄,两人本来就水火不容,两人互相诬陷,朝廷站在了杨仪这边,魏延做了刀下鬼。


图文绘历史


《三国志》载:“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诸葛亮死后,遗命杨仪、费祎、姜维等带队退兵,魏延退后。但魏延不听,他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嘛,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发丧还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等人,岂能受杨仪的指派,作断后的将军!”,从这句话看,杨仪一是不同意退兵,二是不服杨仪。为防杨仪带队撤军,魏延竟然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并上表告杨仪谋反,同时杨仪也上表告魏延谋反。朝中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都保证杨仪不反而怀疑魏延。矛盾激化后,魏延的部队哗变,无兵可代,于是杨仪派马岱杀了魏延,并夷其三族。说魏延头有反骨,是小说家言,最后魏延也没有反,要反他早就投降魏国了。既便与杨仪矛盾激化引起战争后,魏延也没有反,他只是想杀掉杨仪自己领兵伐魏。因为魏延的性格很傲气,与其他将领不和睦,所以没有替他说话。当时人们议论大多认为诸葛亮去世后按资历由魏延接替相位,魏延也自视如此,结果不是那么回事。魏延恼羞成怒,才惹来杀身之祸。他是三国时期最被冤枉的将军。


历史春秋网



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魏延是三国后期蜀汉重臣,屡次随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后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封都亭侯。北伐期间,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因风险太大,被诸葛亮果断拒绝。234年,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战,积劳成疾,于五丈原病入膏肓。

诸葛亮便秘令杨仪、姜维安排退军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大军即刻开拔,不必理会魏延。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却被马岱斩杀,并被杨仪以谋反的名义,诛灭三族。魏延究竟怎么死的?以下依据《三国志》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逝世后,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举动,以及如何被杀。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姜维等秘不发丧,按照孔明的计划,瞒过司马懿,再循序渐进的撤回汉中。为了提防魏延,杨仪令费祎前去魏延军营中打探,以此来试探魏延是否愿意遵循遗命,撤回汉中。

魏延听后勃然大怒,不但不愿意撤回汉中,还要继续北伐。声称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北伐大业,并且指责杨仪,不过一介参军,三军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费祎记下军事部署,为了稳定魏延,费祎只能照做。


出人意料的是,杨仪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率军撤回汉中。魏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率军抢先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桥梁,设置障碍,阻止杨仪等撤回。杨仪也是很愤怒,于是魏延、杨仪纷纷上表刘禅,弹劾对方谋反。因杨仪是遵循诸葛亮的遗命,刘禅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后来魏延就抢先占领了褒谷口,凭险据守,迎击杨仪。


杨仪派遣何平前去应战,何平大骂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亏,各四散逃命,魏延携带亲自和儿子逃往汉中。杨仪命马岱率军追赶,并成功斩杀魏延。杨仪见到魏延的首级之后。扔在地上,用脚踩踏,大骂魏延十个顽劣的奴才,并以谋反的名义夷其三族。《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往,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三族。


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层原因。

其一诸葛亮因担心蜀国的国运,对魏延并不放心。魏延本为韩玄的部下,后斩杀其主投靠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况且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为镇远将军,都亭侯。他在北伐的军队中,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可谓是北伐的二当家。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连姜维也要看魏延的脸色。因此诸葛亮怕魏延带来祸患,才让杨仪、姜维等提防魏延,并且没有把军队交给魏延。


诸葛亮所顾虑者,有三点。其一魏延我可能反叛蜀汉,毕竟魏延曾经就斩杀其主,被认为是脑后有反骨。万一魏延谋反,蜀军将会万劫不复。二者魏延佣兵自重,不听从指挥。即使魏延不谋反,他一但拥兵自重,独立为王,也是无人能够制服,毕竟魏延手握重兵,这样蜀军也会面临分裂的局面。三者魏延在朝中已经威望很高,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魏延的对手,杨仪虽然不服魏延,但他也无法与魏延抗衡,魏延以后很有可能位极人臣,对蜀国不利。

诸葛亮正是对魏延有些顾虑,这才召集杨仪等提防魏延,并没有把大权交给魏延,甚至向刘禅举荐魏延官职。魏延因其性格特点,遭受排挤,这是他被杀的一大原因。


其二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和。无论在朝中还是北伐,魏延和杨仪经常争的面红耳赤,二人的矛盾很深刻。杨仪曾多次与魏延闹矛盾,魏延曾用剑指着杨仪大骂,为此杨仪只能求助诸葛亮,孔明也只能尽量从中调和他们的矛盾。

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二人在朝中是劲敌,更有权利的争夺。杨仪因有诸葛亮的旨意才占有上风,但魏延怎么会服从杨仪的安排。这才出现了魏延阻碍杨仪等撤军的一幕,只不过魏延此举理亏,再加上杨仪痛恨魏延,才让马岱追杀魏延。


而杨仪以谋反的罪名,诛杀魏延三族,这是有些过分了。依据魏延的举动,他并不想谋反,否则他也不会往南撤军,挡在杨仪前面,而是应该率军北上,投靠曹魏。因此世人推测,魏延迅速南下,阻碍杨仪撤军,可能是为了斩杀杨仪。《魏略》中也曾这样记载:

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军行事,惧为所害,乃张延欲举重被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在说魏延的死因之前,咱们先来看看魏延其人。魏延是蜀汉的名将,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刘备派魏延戍守汉中,他没有辜负刘备的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了牢不可破的堡垒。他建立的这套防御体系让姜维等继任者受益匪浅。 了解完魏延的生平,咱们再来看看他的死因。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在死前颁布密令,让蜀军退兵,同时让魏延断后。诸葛亮非常了解魏延,他知道魏延可能会拒绝,所以他给出的方案是如果魏延拒绝,那么杨仪就直接带着军队离开。

|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果不其然,魏延在得知这件事之后非常的生气。他觉得北伐是国策,不应该因为某个人的死亡就在此中止。面对当下的情况,魏延的选择并不是和杨仪他们理论,而是作了个大死,直接带兵将大军撤退的栈道给烧了。

杨仪是遵照诸葛亮生前的指示行事,他本就是占理的那一方。魏延这时候作死把栈道给烧了,那么他在这件事上就更加理亏了。魏延当时应该只是一时冲动,但他不知道就是这一时冲动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杨仪和魏延同时向刘禅告发对方谋反。面对这种情况,刘禅是一脸懵逼,于是请教蒋琬和董允。

有趣的是,面对这种扑朔迷离的情况,蒋琬和董允的回答非常一致,他们同时怀疑魏延是说谎的那一方。

其实这不难理解,毕竟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臣,历史上谋反的文臣屈指可数,大多都是武将乱政。而且魏延为人非常的骄横,不会为人处世之道,自然没有愿意帮他说话。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王平遵照刘禅的指令赶到前线,详细了解完这件事之后,怒斥魏延,说他在诸葛亮没有去世多久就搞事情,胆子实在是太大了。魏延的手下因为他理亏,所以四散逃跑。

而面对这种情况,魏延选择逃跑,而杨仪则是派马岱追杀。马岱在追到魏延后后果断结果了他的性命。


王平的这句话点明了魏延之死的核心原因。魏延的行为胆大妄为,但念在他之前的功劳和他对蜀汉并无歹心的份上,他其实可以不死。

但当时魏延搞事的时间点非常敏感,在诸葛亮死后军中本就人心惶惶,魏延的行为更是助长了这种风气,所以魏延必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演义》当中,魏延曾经有投奔曹魏的想法,但是在更注重史实的《三国志》一书当中,魏延哪怕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都没有想要舍弃蜀汉。

魏延的行为虽然有错,但蜀汉一代名将陨落在了内斗当中,这不免让人唏嘘感叹。魏延的死也是让本就风雨飘摇的蜀汉变得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