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挑战《流浪地球》,流量电影究竟还有出路吗?

《上海堡垒》:一场左支右绌的上海保卫战

今年年初,一部《流浪地球》引爆了潜伏十年的华语科幻浪潮,无数压抑已久的声音喊出了“中国科幻元年”的口号,甚至引爆了向来井水不犯河水的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间的现象级争斗。过去,“中国没有科幻的土壤”的诅咒压得无数科幻迷抬不起头,就在大家都以为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候,《上海堡垒》当头浇下一桶冷水。这桶冷水浇得很是时候,提醒我们“元年”不只代表七八点钟的太阳,还有野蛮生长的乱象和积弊难改的反复。

相比同期优秀电影在正式公映前,流浪地球提前14天开始点映,哪吒提前13天开始点映,两部优秀的国民级爆款都提前半个月开始大规模点映从而引发观众自发的自来水式宣传,为作品口碑的持续发酵留足了时间。甚至哪吒还来了波极其罕见的“提档”操作,提前大半个月与观众见面,可见片方对电影品质和的自信和对点映效果的满意。

《上海堡垒》2013年开始剧本创作,2014年开始概念设计,2016年美术指导勘景搭景。对于一个电影来说,六年磨一剑的时间不算短,所以《上海堡垒》的制作团队是有信心与《流浪地球》相媲美的,甚至在前期宣传时,号称“开启中国科幻元年”。

现实也确实如此,《上海堡垒》一定会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

因为它终于凭借“最后一根稻草”的地位,宣告了烂片时代的终结。

首日票房7000万,次日直跌到2000万,破2亿都几乎没有可能,票房分账也就是5000万左右,对比3.6亿的投资+宣发成本,亏损超过3个亿,几乎能让一家公司破产了。电影口碑滑铁卢,连带票房大败,导演与编剧、电影官博向期待已久的观众道歉。

首先,作为科幻电影的定位有些尴尬,原著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少年在保卫孤城的战斗中错过了自己的爱情。”故事格局太小,作为小说尚可,而要拍成电影,篇幅就远远不够。这是原著小说在剧作上的天生硬伤。

其次科幻电影的重头戏特效与演员精湛的演技,都是撑起一个成功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上海堡垒》做到什么程度相信每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

事实上,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感到庆幸

贪婪的资本、流量小鲜肉、急功近利的导演,共同合力为我们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垃圾影视剧和铺天盖地各种人设崩塌的烂俗八卦。

资本捧红了流量明星,流量明星反过来又成就了资本的轻易成功。

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是投资方、制作方、市场、产业链等各利益方、各个环节都在追求赚快钱。

回顾近几年华语电影的发展,从一众流量到现在《战狼》、《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高票房,当我们选择更多有责任心、对观众负责的电影人,便能让那些演技优秀、口碑良好的演员获得更好的资源,而那些演技平平甚至拙劣的流量明星,成为瞬间破灭的市场泡沫。

因为,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