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何被称作经典?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由康洪雷导演,段奕宏、张译、张国强、李晨等共同演绎的一部抗日经典剧。主要讲述了在中缅边境不远处一个叫禅达的小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身份、职业、家庭背景、甚至社会信仰的人,因为饱受战争的苦难和身体的伤病让他们过着绝望的日子,他们之间相互排挤,相互憎恶,甚至相互敌视。但在现实面前却又不得不相依为命。为了能够在重重包围中活下去,别无选择的他们只能临时凑成一个小队。在逃亡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冒牌团长龙文章采用下三滥手段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带领他们打破常规,冲出包围圈... ...《我的团长我的团》几乎涵盖了中国远征军历史上遭遇的所有战争形态:遭遇战、阻击战、攻坚战、沙盘战、对峙战、渡江战等,以南天门战役告终。

相比于一代经典《亮剑》,或许《我的团长我的团》没有那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壮志豪情,没有那种嗷嗷叫的野狼一般的劲头,但是它却真实的演绎了抗战的艰难,演绎了每一个普通士兵在面对战争、面对灾难不畏惧死亡,依旧奋勇向上,誓死与敌周旋。在现实的困境中他们认识到了民族存亡的大义,于是义无反顾共同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

那么《我的团长我的团》如何磨砺成一代经典的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

(1)剧本好。无论是什么样好的制作团队,多么好的演员,一个好剧本都是拍出好电视剧的基础。本剧编剧兰晓龙还是《士兵突击》、《生死线》等的编剧,曾两次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编剧,一次飞天奖最佳编剧,可谓是实力深厚。

(2)制作团队优良。《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同时邀请韩国特效制作团队制作特效,从服装、配饰、语言、外景、枪械装备等等方面力求还原历史本来样貌。

(3)剧情主线明确。故事主线剧情。剧情主线是一个假冒团长带着一帮从东北败到西南的溃兵参与了一场夺回国土的战役。也可以说是假团长带着一群没了魂的人,把魂找回来了。这群溃兵里,有的是当初的热血报国青年,节节败退后当了逃兵,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废物,比如孟烦了。有的是抱有投机心态参了军,比如怕官的不辣。还有的国仇家恨在身,立誓要驱逐日寇,最后因为战略层的摇摆不定而节节败退导致的怨天尤人,比如迷龙。还有莫名其妙被卷入战争的兽医和豆饼,没上过战场却当上少校理想青年阿译... ...他们都不是完人,各有各的缺点。他们是一盘散沙,战役的失败让他们丢盔弃甲,他们认为不配自称军人,也不信战争可以胜利,不信自己还能保家卫国,一天一天混吃等死。可是没有一个人不肯为了杀鬼子拼上自己的命!在团长的 连蒙带骗 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炮灰团发展得有枪有炮有本领,死守南天门37天,夺回国土,完成了军人的使命,曾经的地痞流氓虽然还是地痞流氓,但他们可以挺直腰杆说 我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打赢了日本人的军人。

(4)真实的演绎。一部经典离不开一群好演员,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加盟,结合高效导演团队,才成就这部经典。











祖国即信仰


《团长》最好的一部抗战剧!从经典上来讲,它不逊于比它知名度更广的《亮剑》。



优秀的电视剧从剧本开始

该剧剧本为兰晓龙所著的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



兰晓龙是一个军旅作家,长期的军旅生涯使他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以及经验。在早在2007年,兰晓龙来到一个叫松山的地方,在此他发现一座没有名字的墓碑,此地却埋葬着八千多人。

这是中国远征军里松山战役的遗址,这些都是为国牺牲的英魂,但却鲜为人知。

一些事总要让人记起,让人缅怀。此时他就明白到自己要写一部什么剧了,

后来《团长》便是这样诞生。对于电视剧来说,好的剧本就是成功的开始。《团长》在故事上的造工上便已经领先于其他。它诞生的一刻起,便担当着“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的使命。这是其他流量剧所具有的出发点比不了的。

尊重历史是获得观众认可的保障

正所谓,它的优秀,全靠同行衬托。与其他让人受不了的雷人抗战剧不同的是,《团长》在还原度和真实度上下足了功夫,全剧没有任何引起人们吐槽的夸张的雷人情节。雷剧横行之时代,这不得不让人赞叹。

在这里,机枪不是无限子弹,也要换弹夹,也要换枪管;

服装真正像打过仗的服装,破破烂烂,脏脏污污,而不是油光满面,头打发胶,衣领光鲜;



道具也用心,结合当时的背景,枪支有英国的,美国的,日本的等等,头盔有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等等。


击倒一个日军也很困难,没有像其他剧一样,日军一碰就到,我方被打成筛子还能动弹。

演员赋予了《团长》血与肉

《团长》由《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出演,在演技上,我认为整体比《士兵》更胜一筹,他们能够比之前更加施展开来。

妖孽团长,东北佬迷龙,看透一切的孟烦了,湖南兵不辣,专门做菜的广东佬蛇屁股……一个个鲜明的角色各有特点,个个都是影帝,连最小的雷宝,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孟母,都是演技无可挑剔。


还有就是演员的敬业与付出,迷龙被众人扔进的那个水泡子,是实实在在的,一身泥也是实实在在的。

其实也很佩服该剧的选角,每一演员好像就是里面的人,从剧本完成那一刻,就注定了谁是谁。因为我想象不出如果他们换作是另外一个人演会把角色糟蹋成什么样。

总的来说,《团长》能够成为经典,离不开精良的制作,离不开台前背后的每一个人的付出,离不开它的出发点,正如康洪雷所说的:如果这样的剧本我不拍出来,我会感到内疚的。

侃大胜


这部剧是我最爱的一部抗日战争剧,虽然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士,但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看过不下5遍的我,应该可以说上一说。

这部剧是在士兵突击之后出来的,当年的士兵突击太火了,我也是士兵迷,以至于在知道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原班人马拍的之后,我就一直非常期待。

09年,这部大剧终于在四大卫视播出了。

兰晓龙大神的作品,就已经是口碑之作了,加上认真细致的康洪雷导演,再加上张译、段奕宏、张国强、邢佳栋等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另有士兵突击的超高热度还在,这部剧首播的时候收视率非常高。

虽然播出不久后因女性观众减少导致热度下降,但真正是一部男人该看的剧。

再看剧里,道具精良枪械还原度极高。历史背景、武器细节基本挑不出毛病,中械、德械、英械、美械装备的出现时间和所属部队都一丝不乱。服装这块基本还原了当时各个不同部队军装原貌,在每个人物所代表哪支部队的特点上,细节把握很到位。

战争场面的制作更是力求真实,完全没有抗日神剧里丑化鬼子的桥段,实实在在的把日军当时的军事实力如实表现出来,真正让人体会到“对手很强大,我们才艰苦”,让人更加体会到先烈们的不容易和了不起。

仅凭这一点,首先就打败了99%的国产抗战剧。

全剧的故事大纲则看上去很滑稽:中国远征军作战时期,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在一个看似疯子实则理智的假团长的带领下,重新找回了中国士兵的勇气、责任、尊严和荣誉,最终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壮举。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却让人看的着迷。

让人着迷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老兵油子,一群兵痞。

就聊聊其中的两个人物的塑造吧。

比如,张译饰演的小太爷,就是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爱国大学生从军,但是缺在无数次的战斗失败中,被残酷的现实磨灭了满腔热情、失去了希望和勇气的老兵。当时他身上仅存的,只有苟且偷生的求生本能。

他如此,他们也如此。

小太爷有知识,会外语,能带兵,会打仗。却像他的那条瘸腿一样,因为早就破罐破摔了,内心也瘸了。但他和他们都一样,还是不甘。表面再颓废,心里依然有那么的不甘心。正如他的一些台词:是的,是的!我们只想胜利!想胜利!做梦都想!

饰演小太爷的张译之演技,只能用惊艳来形容。这个角色再无他人!

相比之下,段奕宏演的人物在本剧里就是个神物一样的存在。神物不是神,而是一个神奇又奇葩的存在。

一支烂到根上臭名昭著的部队里的一个小小军需尉官,心中却一直有着惊人的宏伟大志-唤醒国人。他在溃败的现实中学习战争,认识时局。他清楚的知道仗打成这样,人心也散了。他也知道,绝望的同袍们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希望!

于是,他用最大的努力去给每个人予希望。给他上级龙啸卿,给他的下属炮灰川军团,甚至还把希望给了两个美援教官。

一度,已经放弃了希望的小太爷,还痛恨团长给了他现在最不该给他的希望。因为,为了希望,就要去战斗,有了希望,却有可能失去生命。这一段,很震撼人心。

他努力让每个人都去正视困难,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强调敌人很强大,我们不能安逸,不能睡着,不能放弃。同时又让每个人都重拾信心,坚定抗争,坚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这并不矛盾,毛主席说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为了做到这些,他做了所有他能做的,包括欺骗、装傻、卖乖、撒泼、耍赖、不要脸,与此同时还有激情、勇敢、顽强、智慧、大局观、充沛的精力、超高的军事天赋和技能。你不知道他到底属于哪种人,就如同他说因为太流离去过的地方太多他都不知道他的祖籍在哪。也只有在小太爷面前,他才会偶尔流露真实的自己,一个单纯的爱国军人。

这个人物设定,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因为看上去他行为太龌龊了。多看几遍以后,我却喜欢上了这个团长。战争中,如果能少死人,如果能打胜仗,龌龊一些又何妨?个人荣辱得失,又何足道?

段奕宏,影帝也是实至名归。

其他众多人物就不一一介绍了,一句话,个个都功底扎实演技精湛,连配角都异常出彩,今人印象深刻,如唐基,小翠,迷龙老婆,地主管家、俩老外。

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加好的演员,成就一部好剧。

对了,还有台词。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台词有点别扭,有点像话剧表达,话多且贫。后来多看几次,才觉得要表达清楚,一个人内心希望的失而复得,这恰恰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张译、段奕宏完美的诠释了专业演员和流量明星的区别。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自己去看。用心看,会有所得。

这部剧中间还一度被禁播。

但好剧就是好剧,在我心里,至今没有被超越。


不是浩哥说你


《我的团长我的团》因为极度的还原了中国抗战时期的的艰难,体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在哪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真实的写照而被奉为经典,并且团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战争的认知


这些年我们也接触了一些优质的抗战剧,但是大多都太过热血,很少让人看完后能够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的。反而会自我带入角色,甚至有一丝渴望战争,渴望像剧中主角一样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并不是说有这种想法不好,相反每个年轻人受电视电影的影响增加自己的家国情怀对一个民族来说应当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但是电视电影一味的向我们输送这种理念,是否忘记了战争题材的初衷!

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抗日战争、对外战争还是内战,除了向我们输送以上理念时,若是能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让我们能够更深层次的去了解这些东西。从而在达到爱国情怀时又能起到警示世人远离战争,爱好和平的作用。岂不完美!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这些方面都是做到的,并且细节非常到位。团长的整部剧中战斗场面不是很多,但是非常的讲究。比如剧中的机枪手迷龙,刚开始抵达缅甸战场作战时,是扛起机枪火力全开,也不管能不能打中

后来被龙文章训了一顿,又安排迷龙进行机枪射击训练,开始学习点射,并且还给迷龙配了副射手,也是剧中的主角,豆饼

豆饼做了迷龙副射手后,只要与迷龙参加战斗,背上都是背了一个大大的弹药箱,这些细节都很到位。后来迷龙说自己已经可以用一个弹夹打死4个敌人,4个,多么单独的数字,却又非常的真实,甚至迷龙说这话时,他的战友们看他的眼神像是在说:吹牛皮!


在战斗中,迷龙的机枪会频繁的换弹匣,枪管热了要浇水降温,机枪没有架子时是无法精准射击的。这些,在目前的影视剧中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才会显得尤为真实

剧中龙文章在对敌作战时,说自己需要排头兵,小书虫自告奋勇的要做排头兵。可能小书虫不知道什么是排头兵,不辣和蛇屁股告诉他,排头兵就是探头兵,主要的任务就是让敌人对他们开枪,死亡率非常高,在完成任务时几乎都会死去。看到这里也才知道要麻为何最先在缅甸战场死去,可能他就是整个队伍最早的排头兵


团长中还有很多经典的对话和细节,而团长也不仅仅是将战场细节化,剧中对每个主人公都进行了深深的刻画

例如来自北平的孟烦了,一天都在碎碎念,却又对自己的处境理解的非常透彻,在南天门战役是九死一生的情况下还是义无反顾的冲了上去;来自上海的林译,在家人惨死日本人手中后毅然弃学从军,最后跟随自己的信仰冲上了南天门;还有那个带着弟弟骨灰作战的董刀;和从来没有救活过一个人的兽医等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后只是想蝇营狗苟的活下去。并没有那么多的英雄主义,但是龙文章的出现,像是重新为他们注入了灵魂。他们虽然还是喜欢安逸,虽然还是一样惜命,但是当大战、恶战来临时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上了前线,开始了自己的战斗,想这也是他们最后愿意跟随龙文章冲上南天门的原因吧!

最后,再聊一下剧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小醉

小醉在剧中是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人物,自己从四川来到禅达寻找自己的哥哥,谁知道他的哥哥早已在作战中牺牲!她一个弱女子,远在他乡无依无靠,最终不得不沦落成暗娼。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当时全中国一般的领土被占领,多少人流离失所,遭受无尽的苦难,又有多少人沦为像小醉一样的人物!


严笑云飞


全靠同行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