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双十一是穷人的狂欢,你怎么看?

江山如画97658


自己真的是个穷人。这是双十一带给我最大的感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的“光棍节”就变成了一场购物狂欢。据说起初是因为“宽慰单身族”而设置的这个节日,可是商品打折的魅力是不分单身还是热恋的。

总之这是场商家的狂欢,也是场买家的狂欢。商家争取他们的营业额,买家则争取他们的优惠。

马云爸爸今年又给了你五十多块的红包,省省省!

可到最后一分钱都没省。

其实我一点都不想参加双十一


光头一点都不强


“双十一是一年之中网商打折促销力度最大的节日”,本能告诉我们在双十一可以花平时较少的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复杂的双十一规则已经把我弄的眼花缭乱,新的玩法层出不穷,摸清楚这场游戏规则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在天猫盖楼和刷战队点赞的我,逐渐失去了对双十一即将到来的热度。我陷入的深深的思考,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换来每天不超过十元天猫红包,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时间成本,这样做自己真的值吗?

(1)先来看看历年的双十一销售额,今年会下降吗?

资料来源:《回顾:10年双11历年数据盘点》一文


2009年的天猫还叫淘宝商城,双11在全场五折包邮中登台亮相。那一年的双11,销售额是5200万,27个品牌参与了活动,原计划一次促销,却不小心创造了历史。

2010年,“双11”平均每秒超过2万元交易,181家店铺销售过百万,总成交额9.36亿,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香港一天的零售额。


2011年,“双11”总成交额达到了33.6亿。直到12月下旬,“双11”的包裹才彻底发完。


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双11”正式被命名为“双11购物狂欢节”。这一年,天猫“双11”线上总成交额达到191亿,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双11”热潮从线上覆盖到线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也纷纷推出活动。


2013年天猫“双11”的菜鸟物流第一次亮相,这一年的交易总额达到362亿元。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那一年天猫“双11”开始后74秒交易额突破1个亿,7小时17分突破200亿,全天交易额达571亿元。


2015年,天猫“双11”最终的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移动端占比68.67%,11日当天系统交易创建峰值达到每秒钟14万笔,支付宝最高峰值每秒8.59万笔交易。


2016年,天猫“双11”24小时总成交额达到1207亿元,其中,线上占比为82%,交易峰值达到了每秒17.5万笔。


2017年天猫“双11”高达1682亿交易额。


2018年天猫双11滚动了24小时的2018天猫“双11”实时交易规模数据暂时定格在2135亿元人民币。这也是自“双11”设立以来,阿里巴巴旗下平台交易总额首度打破2000亿元。


双十一还没到来,朋友圈就已经掀起了双十一的浪潮,分享赚喵币、组战队、盖楼房,约好队友在战队PK前十分钟进行反击,为了赢的战队胜利花钱买“楼”等等。

每天去食堂吃饭,电梯里贴满了双十一的广告,电梯门口的显示屏里播送着逼迫你消费的广告。


上课玩手机,打开手机上每一款APP,那熟悉硕大的猫头就会出现在开屏界面。

好吧,不玩手机好好学习,就不会接受互联网的洗礼吗?呵!自己还是太天真

“喂!在吗,兄弟”

“嗯嗯在的”

“帮我点一下战队能量呗”

“额···”

以前好久未联系的朋友,全员“死人”的群聊,双十一都给整“活”


想起三四年前,简简单单的双十一的规则,逛商家店铺,领个优惠券,下订单,就完事,那有这么复杂的游戏规则,关键你还得花费时间去学习,类似打游戏闯关,去网上搜攻略。结果是一通花里胡哨的操作下来,最终领了一张五元优惠券。

自己智商完全受到打压,买个东西有那么费力吗?后来想了想,归根结底是自己穷啊!


站在商家的立场上,游戏的复杂化无疑是一件好事,可以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然而

对于消费者来讲,是一种不公平对待。

在此要解释一下两个著名的经济学名词,一个消费者剩余,一个价格歧视。(学过经济学的同志就不需要看了)

消费者剩余(Consumer’sSurplus)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付出的代价与他实际付出的代价的差额。

打个比方说,当你饿的时候,你想去吃包子,当你买第一个包子的时候,你主观上愿意支付10元去买一个包子,商家明码标价5元,简单来说,这10元与5元的差额5元就是消费者剩余。当你再去买第二个包子时,由于已经吃了一个包子,自己从饿到三分饱,主观上可能不太愿意花费10元,只愿意花费8元,这个时候的差额就为3元。当你主观和客观上的价格一致时,自己就不再愿意买包子吃,消费者剩余为零。在此消费过程中,每个单位获得的主观和客观差额总和即为消费者剩余,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为消费者剩余。即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反映了消费者从商品的购买和消费中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图中的斜线为需求曲线)

当一个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消费,消费者剩余增加,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消费者的福利也会增加。这也是双十一打折促销,消费者愿意增加开支的原因。

再来说说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垄断厂商对生产成本相同的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的类型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完全垄断厂商按照每一位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愿意并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逐一确定销售价格的定价方式。

比如第一次买包子,商家知道你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会直接把包子的价格定为10元,此时全部的消费者剩余被厂家无情的压榨!

二级价格歧视也称非线性定价,因为每单位产品的价格取决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例如数量折扣。

此时包子铺会制定一个数量折扣方案,在你买第一、二个包子价格均为8元,当你买第三、四个包子价格均为5元,可以看出部分的消费者剩余被包子铺老板娘榨取,转化为自己的利润。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把消费者分组,按组制定差别价格的方式。又称市场歧视。

在这种情况下,包子铺老板娘便会对消费群体进行分类,农民群体一律五元一个包子,工人群体一律六元一个包子,上班族一律七元一个等等,也可以榨取消费者剩余价值。我个人比较赞同第三种价格歧视。

(5)

价格歧视是一个商业中常见的老概念,如今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被玩出了更多花样。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每个人的隐私都不再成为秘密。各个消费者在淘宝上或其他购物APP上购物记录以及日常支出,这些信息都会在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化处理下,每个人会被划分为消费能力水平不同的群体,甚至可以用来测算你的消费意愿,预测你下一步的消费行动,这已经成为了常态。当然我们也乐于沉浸于其中,享受带来的便利。

当卖方垄断势力比较强大且信息也比较灵通的情况下,卖方可以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收取买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将消费者剩余全部收归己有。

如今的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就能轻而易举猜到消费者的心里价位。在这场博弈中,只要消费者的心里价位被商家猜到,就注定是弱势方。

如前一段时间,有人爆出某东平台对于某东会员实行不同的优惠力度,消费水平高人群优惠力度小,消费水平低人群发放大量优惠券。不只是某东,其他大的消费平台也干过此类事情。

再来看看双十一游戏,对于商家可谓是一举两得。

富人们的时间成本很高,这部分群体人数较少,往往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个商品的怎么样实现实惠,往往看到那个商品就直接入手,商品也会实现它的最大价值,商家可以通过游戏复杂化,高价格实现最大利润。

中产阶层,偶尔会领一下消费券,当一个吃瓜群众。

穷人们会想方设法来实现大的优惠力度,此时精明商家会让消费者分享店铺,逛店铺等方式为自己造势,广告费就节省了,用这一部分钱来分发优惠券或者打折,用一种“以价带量”的方式实现低层消费群体的扩大化,进而可以实现更多的利润。

双十一或许是穷人们的狂欢,一场穷人们的游戏,我们费尽心思摸清双十一复杂的活动规则,拉着亲朋好友组建战队,最后还要为上百块的优惠沾沾自喜,以为薅到了资本家的羊毛。

但仔细想想,那些耗费的时间真的只值这么一点优惠吗?


看物流


不只是穷人的,还有闲人的。

没有攻击的意思,只是阐述了一个事实,因为双十一里面几乎没有推出任何限量版的产品,也没有新品,打折的大多是之前已经推出但是人气不高的产品。也许平时大家觉得太贵了,不值得这个价格,所以都等着双十一买,这种精打细算也表现了资金的拮据。有钱人的购物是需要的时候购买,而不是在这个东西便宜了但是没什么用的时候瞎买。

另外这两年双十一规则越来越复杂,难以计算,有时间在这种复杂的规则中薅羊毛的玩家都是平时确实精力充沛时间充裕的人,有时间来研究规则筛选商品拼凑价格,而忙的人都在处理自己的事务,双十一的规则能赶上用的就用,赶不上就不应好了。


榻榻米的榻榻


我觉得不一定吧,许多有钱人也会买东西,你这太绝对了,你要说几千万身价的人也是穷人的话那你说的对!


Lovesmile丶眼眸


不能这么说哦,双十一买东西也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的东西确实算上优惠券津贴确实会比平时便宜些,但也有的不便宜靠自己个人咯


淘宝美工老申


双十一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物,不能毫无底线的剁手,从另一个角度再看双十一的东西是真的便宜吗?谁都不好说


大雨9835


你错了 穷人就算双11也买不起东西的 哪来的狂欢



It小胖


有钱人买东西会等待10元优惠券吗


麦斯xu


双十一是单身狗的狂欢


小末末


越穷越想买!觉得什么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