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最为经典的是哪个战役?

不才讲史


南北朝“绝代双骄”--宇文泰VS高欢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著名的民歌一下会让我们想到广阔的草原、遍野的牛羊,心生豪迈之感。

然而,晚年的高欢听到这首歌却悲从中来,他想到的是他的家乡--“边防六镇”之首的怀朔,他想到了与他同样出生在六镇武川的宇文泰,心生感慨“既生高欢,何生宇文泰”。

本来很有机会一统天下,就因为多了宇文泰而功败垂成,现在回想怎能不伤感流泪。

谁也不会想到,来自边疆的两个穷苦少年会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三十八岁的高欢第一次见到二十七岁的宇文泰,觉得此子不凡,不会想到他们会成为一生的对手,不死不休,他们俩是六世纪初绝代双骄、乱世枭雄。

高欢是北齐的奠基者,宇文泰是北周的奠基者,他们俩一起上演了一幕幕斗智斗勇的精彩大戏,他们都趁势而起,利用北魏六镇起义壮大自己,他们都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孝武帝先后成为他们的傀儡,他们曾经算是同朝为官又表面有上下级的关系,他们治军打仗有方,只是被隋唐光芒所掩盖,他们交战一生,互有胜负。




邙山之战是他们一生最后一次交手,在这次战役中两个斗智斗勇,各出奇谋,战况突变。

当时高欢是东魏的大丞相,宇文泰是西魏的关中大都督,东魏的国力要远远强大与西魏,邙山之战的起因是东魏的高仲密向西魏的宇文泰献出虎牢,虎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欢得到消息赶紧率兵阻击西魏军接受虎牢,为阻止高欢过黄河,宇文泰也亲自出马统兵要夺取河桥,高欢早一步已派出大将严正以待,宇文泰心生一计,放出大批火船要烧河桥,高欢用小船带铁索阻挡大船,高欢顺利过河,驻兵邙山。

高欢因东魏国力强大决定以静制动,宇文泰知道自己必须速战速决,遂决定偷袭高欢大营,但宇文泰的行军轨迹早被高欢发现,高欢占据有利山形,偷袭不成只能狭路相逢勇者胜,用军队来说话吧,高欢率先发动攻势,西魏军大败被斩杀三四万人,宇文泰也差点成为高欢的俘虏,只是因大将彭乐犯傻让宇文泰死里逃生。

按理说战争到这个程度宇文泰应该撤兵了,但宇文泰知道他要是后撤就再没有机会了,他决定整军再战,因兵力损失过半,宇文泰决定集中兵力,偷袭高欢的大本营。东魏军因昨日的大胜毫无防备,军队大乱,高欢只能逃跑,最后身边人都跑散了,自己也几次陷入危机中,可谓九死一生。


逃过一劫的高欢慢慢开始收拢散兵反扑,东魏军人数占优,很快冲垮了宇文泰的军队。

宇文泰被迫撤退,高欢紧追不舍,最后在武将们的劝说下回兵休整,这是高欢谨慎的性格使然,也是他临终前最遗憾的一件事。

宇文泰则因战争失败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成绩斐然,创造出了影响中国历史几百年的关陇贵族集团。

宇文泰和高欢这两个边疆的小兵,通过自己的努力都站到了人生的巅峰,他们是六世纪初那段灰暗的历史中最闪亮的星星,他们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他们的名字总是一起出现,历史因他们的对决而精彩万分。


游史无终


白起VS廉颇长平之战。

这是真正的名将对决,我们把这个时期叫做“战国”,可见当时的战争频繁。频繁的战争也催生出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家,而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和廉颇的对决就在此役。

首先,跟大家介绍下战争背景

秦国攻魏后攻韩,并且攻取了韩国野王这个地方,使得韩国的上党郡完全孤立,成为了一片孤岛。韩国君主为了让秦国停止战争的脚步,命令上党的郡守向秦国投降。但是和秦国打了很久的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转而向赵国请降,赵王犹豫再三之后接受了上党郡。这下子秦国整个气炸了,自己费力耗神劈柴挑水煮熟的鸭子让赵国连盘子都给端走了,连骨头都不给留一根。于是秦国向赵国发动了长平之战。

战局的发展

开始,秦国军队攻入了上党,赵王派遣名将廉颇迎敌。廉颇不仅在军事能力上十分突出,在战略层面上也十分出色。他看出了连年征战的秦国早已经疲敝不堪,只要自己一直坚守,就立于不败之地。秦国的国力已经不能支持他们长久的消耗下去。于是廉颇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固守不出,秦国苦苦攻打但是毫无建树。

战局的转机

然而年轻的赵王有些沉不住气,他认为廉颇是不是老了,没有了年轻时期的锐气,不能出战只能固守。于是赵王强行命令廉颇出战,憋了很久的秦国军队当然不会给廉颇什么好果子吃,于是廉颇吃了些败仗。秦国这时候又用计,在赵国宣传,说秦国就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王决定换帅,启用了年轻的赵括。


战争的结束

后面的剧情我们都熟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根本比不上廉颇,更不可能是杀神白起的对手,白起佯装颓败,勾引赵括孤军深入,结果被秦军包围。断粮40多天的赵国军队向秦军投降,随后被坑杀。

秦赵两军起初互相攻伐而不能决定胜负,当一方换了一个水平不高的统帅,马上就分出了胜负。看似这个锅要赵括来背着。赵括也确实被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后来者。但真正应该背锅的是赵王。当赵王立下了主动出击的进攻策略时,就已经给赵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再无对手,为日后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胖哥侃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5场战役,尤其最后一场,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1.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秦军输了,那最后统一六国的就不一定是秦了。

2.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如果项羽赢了,那我们现在应该叫楚族了。

3.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和曹操大军对战,这一战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如果曹操赢了,那就是统一全国,直接建立魏朝,也不会有后面的五胡乱华了。

4.山海关大战:1644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李自成如果赢了,那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就是“大顺国”了。

5.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率领的部落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如果蚩尤赢了,那我们现在改叫“九黎子孙”了,这场战争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乌拉杂谈


我认为是近代革命史上王耀武vs粟裕,许世友的济南战役。

1952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来济南视察时,亲口对在场的许世友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说:“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济南战役历时八昼夜,以解放军攻破济南城,活捉王耀武而告终!

济南战役其实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对决,第一次是在十四年前的谭家桥,那次王耀武完胜,击溃了粟裕所在的红十军团,红19师师长寻淮洲(曾是最年轻军团长)牺牲,红21师师长胡天桃被俘,参谋长粟裕率四百余残兵从怀玉山突围。

十四年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率重兵合围济南城,守城的确是当年击溃红十军团的补充第一旅旅长、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

粟裕、许世友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特别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横扫千军,将大兵团作战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反观王耀武虽远不如胡琏、张灵甫等国军将领出名,但实际上他却是国军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陈毅元帅也称赞他为国民党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济南战役,国民党军共出动战斗机和轰炸机对于我君战略根据地实行狂轰烂炸,但终未能挽救济南守军的覆殁命运。


李好说历史


既然是名将之间的对决,那就必须得两边都是名将,如果双方差距太大,那就相当于家长暴揍熊孩子,爽快固然是爽快,但也算不上是对决了。单论“名”字,而且还得是双方,当首推兵仙韩信与霸王项羽之间的对决。在中国文化中,有三十多个成语跟韩信有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浑身是梗”,而项羽更是中国人心目中家喻户晓的战神。

破釜沉舟——霸王项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有道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从此中华民族书同文、车同轨,秦王嬴政功劳可谓彪炳千古,并以此自称始皇帝,并规定其继位者沿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可惜偏偏有人不给他面子,秦始皇刚死不久,先是陈胜吴广发出“王侯将西宁有种乎!”振聋发聩的呼喊,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紧接着刘邦、项羽相继发力,经项羽“破釜沉舟”一战,秦王朝延续了不到20年就被灭亡了。随后,项羽和刘邦又打起来了。


有道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被秦国名将王翦所灭,最终又被楚人项羽所灭。项羽击败了秦国名将章邯与王离,烧咸阳,杀子婴,最后定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并封刘邦为汉王。战功赫赫,一时无俩。

紧接着,刘邦率五路诸侯近60万人,并剥夺了韩信的指挥权,亲自上场与项羽展开了彭城之战,结果项羽凭借3万的兵力大败刘邦的60万人,这一战可谓惊天地泣鬼神,3万赢了60万,把项羽的威望也推上了巅峰。

国士无双——兵仙韩信

而此时的韩信呢?经萧何一再举荐,韩信已被刘邦拜为大将,并立下了赫赫战功,先后平定三秦,消灭魏、代、赵、齐等多路诸侯,百战百胜,从无败绩。

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发现有了60万大军,心想60万打3万,拴头猪当统帅应该都赢了,结果转眼就被项羽打了个屁滚尿流,逃回来之后不得不又重新启用韩信,也造就了韩信的威名,韩信也因此被刘邦封为齐王。


又过了几年,刘邦觉得可以和项羽决战了,于是让韩信支援,结果韩信齐王做得美滋滋,并没有搭理刘邦,没了韩信的支援,刘邦完全不是项羽对手,又被打得一败涂地。不得已,刘邦又把一大片地区封给韩信,这才请得韩信出山。

霸王别姬,垓下悲歌

其实,单轮带兵打仗的能力,项羽也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名将,但可惜碰上了千古第一的韩信。韩信不出山,项羽能打得刘邦望风而逃,而韩信一出山,项羽却只能丢盔弃甲。韩信出兵后,很快就占领了彭城,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夜晚,刘邦用了一计,让所有人都唱起了楚地的歌谣,让项羽误以为刘邦已尽占楚地,于是楚军军营内军心涣散,不堪一战。项羽也悲从中来,忍不住对着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也回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唱罢就自刎而死,项羽率几百人突围,来到乌江岸边之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也自刎于此。


卧闻海棠


四平之战是林彪陈明仁两位军事家人生中的巅峰对决。



一,双方兵力

1947年,林彪所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鏖战东北,准备夺取四平城。为了能够一举拿下四平,林彪集结了手下的精锐之师七万余人,由他亲自指挥,直驱四平。而时任的四平守军将领正是陈明仁,陈明仁所率领的71军不足两万人,两军的实力相差悬殊。

面对强兵压境,陈明仁将四平城内所有可用力量进行整合,其中包括警察、保安队员、政府公职人员等全部编入部队,使四平的守军人数激增为三万五千人。与此同时,陈明仁仔细观察四平的城市特点和防御要点,他发现四平的建筑大多是日俄式建筑,建筑本身就具有设立防御据点的条件和优势。陈明仁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日军那里学来的防御布防策略,根据四平城的建筑特点,指挥军士周密抢修和完善城防,完美的将四平城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再加上陈明仁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和信念,林彪所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攻坚战。



二,战争经过

战斗打响后,国共双方战势胶着,场面惨烈,林彪所率领的东北民族联军,众志成城,勇猛进攻,但四平城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一个多星期后,共军才勉强占领了部分四平街道。但这时,林彪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对陈明仁进行纵向歼灭,而是一个师一个师的发起进攻,兵力消耗巨大,兵力优势逐渐转弱,这给陈明仁带来了喘息的机会。陈明仁躲入城区水塔,继续防守,林彪派人突击队前去爆破,突击队员却被国民党事先准备好的两大袋黄豆伏击,他们未等靠近便失了武器摔倒在地,等回过神儿时,已经被机枪射杀,死伤惨重。

三,最终胜负

就在四平城几乎被林彪拿下,国民党的援军赶到,伤亡惨重的林彪不敢恋战,只能退兵,最终,四平之战以国民党的胜利而告终。四平之战是林彪陈明仁两位军事家人生中的巅峰对决。


W龙的传人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松锦大战,绝对算得上将星闪耀,这场决定明清命运的生死大战,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战力,基本上那个年头叫得出名字的将领,都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露过脸。



这场大战围绕着锦州城展开,和几百年后的辽沈大战一样,锦州扼守着清军入关的咽喉,早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就亲率大军围攻锦州城,守城的祖大寿多次与多铎、济尔哈朗厮杀,双方互有胜负,锦州依旧在大明手中。



明军依托山海关—宁远—锦州堡垒防御体系,试图阻止清军荼毒关内。然而自从满蒙同盟达成,这条防线形同虚设,仅仅是山海关的门前神兽,好看,但其实没多大作用。皇太极决心长期围困锦州,从明军的防线中磕出一个缺口,逼关内明军精锐来战,再伺机歼灭,从而实现明清命运转折的战略目的。清军在锦州和广宁之间的义州筑城屯田,作为伐明的前哨基地,还在锦州城外广修营垒,环城相列,营垒外深挖壕沟相连,树起栅木,锦州被围得“水泄不通”,明军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与此同时,清军还两班倒,打卡般波次攻城,很快,锦州外城失守,退入内城的祖大寿迫不得已向朝廷求援: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宁锦两城就要攻破,那么松、杏、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做事向来雷厉风行的崇祯皇帝当即尽遣关内原本剿匪的,连同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大总兵,合计十三万兵马,“刻期出关”,崇祯皇帝及兵部尚书陈新甲希望大明最后的精锐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洪承畴不得已,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从宁远誓师,乘兵锋之盛急攻锦州外城,清军不能抵挡,死伤惨重,而明军总兵杨国柱也在进攻中中箭牺牲,可见明军主将拼命,士气逼人。



眼看清军围城疲弊,皇太极也不顾重病缠身,飙着鼻血都亲自带领援军,日夜兼程500里赶到前线,此时清军满蒙汉八旗也有近十万之众,只不过锦州未克,洪承畴大军严整,若久拖不决,清军恐怕难以招架,只得撤围而去。显然皇太极不愿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虽然有巨大的失利风险,但若能一举击溃明军,再来一个“萨尔浒”,明清龙运交替,就在此一举。皇太极仔细观察明军阵型,发现虽然正面和明军硬碰硬,打垮明军可能性很小,但明军首尾不相顾,若切断粮草,分割包围,偌大的明军,也只是待宰的羔羊。清军化身施工队,从锦州向松山、杏山明军后路连续挖掘三道大壕,这种深壕“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掉落的,没有容纳脚的地方,不能再次出来”,洪承畴发觉后急统兵应战,结果印证了壕沟的有效性,明军攻势受挫。



与此同时,清军阿济格秘密袭击了明军在塔山的粮仓,自此明军完全陷入被动,伺机突围成为唯一选择。主帅洪承畴试图稳住军心,但八大总兵各怀鬼胎,原本的“力战破敌”,结果总兵王朴刚开完作战会议,就立刻率部自行撤退,其他明军不知情况,以为溃败,顿时陷入混乱,各部相互挤压践踏,死伤无数。清军不是关内的农民军,明军自乱阵脚这样的天赐良机,清军咬得死死的,洪承畴突围失败,困守松山,而其余明军分别退到塔山、杏山,互不支援,方便了清军逐个击破。



败军之际,考验名将的时候到了,后来的“名将”吴三桂在溃逃中“仅以身免”,而化身李云龙的猛人则是曹变蛟。当时败局已定,曹变蛟与洪承畴同样困守松山,但他表现出了高超的作战能力,他尽选营中精锐,组成敢死队,趁夜直杀清军正黄旗大营,清军没料到明军还有如此反击能力,一时不能阻挡,还在大营里策划军务的皇太极,震惊居然差点被偷家,身边护卫全数扑上拼死反抗,曹变蛟身中数箭,失血过多,后援不济遗憾撤退。这是松锦大战中明军最后的高光表现。

随后,松山、杏山、塔山等城接连被清军攻破,明军损兵五万三千余,淄重无算,洪承畴被俘,曹变蛟战死,而清军也损失了过万,光甲喇额真便死了10多个(总共40),还搭上了一个议政大臣、兵部右参政超哈尔,以及三个副都统,正四品以上将官就战死三十几个。

此战的影响是深远的,明军集结最高战力,天下精兵良将,却遭到毁灭性惨败,辽东仅剩宁远孤城,山海关门户洞开。清军虽然倾巢而出,也同样付出惨重代价,但回报是十分丰厚的,不仅拔出了明军在关外的据点,还消灭了大量明军有生力量,为清军入关扫清了障碍。“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春秋正义


明朝立国初期与北元的三次大战,应该算是名将对决的经典战役了。

一、徐达北伐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在大致扫平南方群雄后,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为了彻底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便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名,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

徐达大军北上后,由淮河入黄河,连克淮安、寿光、临淄、高苑等地,山东诸州县尽为徐达大军所有。

当时由于元廷内讧,元顺帝、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人相互敌视,互相想看对方的笑话,因而攻克山东后,徐达大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攻到了大都城下,吓得元顺帝夺路而逃,不战而弃守大都。

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徐达攻克大都,明朝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不过,攻克大都并不意味着这次北伐结束了,因为真正的硬仗在后面。


大都被明军攻克后,坐拥山西、甘肃,拥兵十余万的元朝名将王保保遂即调兵遣将,决心从山西东征,收复大都。

此时,攻下大都的徐达、常遇春心里也非常明白,若不打败王保保,他们在大都城也坐不安稳。因而明朝开国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硬仗——明攻山西之战,由此爆发。

这一战,徐达、常遇春分兵两路,两路大军以钳形攻势对山西进行合围,预备在太原城下进行合击,将王保保一举歼灭。

王保保收到消息后,起先是一惊,不过他听说明军北路军前锋汤和贪功冒进,脱离了大部队后,心里顿时松了口气。因为汤和的冒进在王保保看来,就是找死!(明军收复大都的过程太轻松,上下都产生了元军不堪一击的松懈心理)

很快,王保保调集主力,利用汤和孤军深入的机会,偷袭汤和,将汤和率领的三万明军打的惨败,歼灭七八千人。

汤和惨败后,王保保立即反攻,而他的目标就是大都城。当时,王保保心里盘算:如果徐达不去救援,他就趁机攻下大都,迎接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来援,他就在大都以逸待劳,设下圈套,伏击徐达。

这是一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无论徐达选择哪条路,他王保保都是胜利者。

可是徐达终究是徐达,他看穿了王保保的小九九,没按王保保的套路来,他决定大都城不要了,明军继续向太原进攻。

徐达认为:大都城无险可守,而且没有足够的粮草,王保保占了也守不住。而山西是王保保经营了好几年的大本营,王保保如果没有了山西,他又守不住大都,他就只能滚去关外放羊了。

后来事实证明,徐达的设想果然是对的,王保保得到徐达进攻太原的消息后,立刻率领十万骑兵回救太原。并赶在徐达攻城前,在太原郊外截住了徐达。

双方一碰面,立即大打出手,这是中原政权的骑兵与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的交锋。


不过,由于双方都是名将,并且双方的部队也都是精锐。因而这次正面遭遇战,没打太狠,只是试探了一下对方的虚实后,就各自收兵了。

三天后,常遇春大军抵达太原,他在观察元军的实力后,认为元军并非草包,如果硬钢肯定会死不少人,因而他提出了夜袭元军大营的计划。

这次夜袭战,明军非常打得非常成功,几乎将元军打的全军覆没,王保保带着护卫狼狈逃亡甘肃。(这是中原骑兵历史上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

在攻克山西后,徐达继续进攻陕西。当时陕西由汉人军阀李思齐、张良弼等人镇守,他们都不想打仗,所以当徐达军进攻时,他们便直接投降。(后来张良弼复叛,被徐达消灭;李思齐被朱元璋派去招降王保保,被王保保砍下一支胳膊,伤重而亡)

至此,陕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区落入了明军之手。



二、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自徐达北伐结束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躲在上都(开平)的元顺帝太碍事了,怕他会卷土而来,于是在洪武二年六月,朱元璋下诏书,令常遇春和李文忠出兵北伐,彻底消灭元顺帝。

元顺帝听说明朝大军杀来后(两万骑兵和十六万步兵),魂都吓飞了,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遁去。一直逃到了应昌(上都以北一百多里,今内蒙古达来淖尔湖)。逃亡过程中他是狼狈不堪,应该充分体会到了九十多年前宋朝君主想死的心情。(常遇春在这次北伐结束后病死)

元顺帝逃亡会昌后,又连忙给盘踞在甘肃的王保保下诏,让他反击。遂即,王保保便制定了一份计划——一份可以围歼西北明军的计划。

当时王保保受在仔细观察了形势后,认为兰州是一个绝佳的伏击点,于是他就故意把兰州留给明军,待明军进入兰州后,派人将兰州团团围住,把主力隐藏到关中通往兰州的必经要道上,准备以兰州城为诱饵,消灭前来增援的明军。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攻陷兰州对于明朝有很大的意义,明朝一定会派兵来救的,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等着明军上钩了。而他的判断没有错,很快第一批明军就来了。

在得知兰州被围后,明军一支小部队就抵达了兰州郊外,当他们到达兰州附近时,王保保立即下令围攻,很快,明军这支增援部队全军覆没,统帅也战死。

有了第一次胜利,王保保更加自信,他决定以同样的招数等待着更多的明军上钩。

很快,第二批明军就来了,不过来的这批明军不是善茬子,因为明军的统领正是王保保的老对手徐达。


徐达正面相遇王保保后,既不攻也不退,就在王保保对面安营扎寨,不论王保保如何在阵前挑衅,他都不出战。

时间就这么拖啊拖,王保保发现自己上了徐达的圈套了!

什么圈套呢?原来,明朝早就看穿了王保保的计划,所以当兰州后,明朝索性就提出了一份眼界更广的作战计划:放弃兰州!王保保不是想在兰州郊外钓鱼吗?那就让他钓去吧。明军分别从河北和山西出击,继续追击元顺帝。如果王保保去救,那就在他挪营的时候消灭他。

事后的发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当东线明军连战连捷后,王保保坐不住了,他明白再这样下去,等到东线完蛋了,他在西线也守不住。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

然而,徐达怎么可能让他走呢?徐达就是专门过来牵制他的。所以,当王保保准备拔营走人时,明军在徐达带领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全歼元军。

此一战,除了王保保逃了之外,其刚刚组建的十万大军就此又全军覆没。

在王保保溃败的同时,李文忠率三万骑兵突袭会昌。由于他的行军速度太快了,比从小就擅长骑射的蒙古人都快,因而当李文忠抵达会昌时,城里的蒙古王公都傻眼了,大部分都没来得及跑,元顺帝的三宫六院全部被明军俘,王公大臣们也全部被抓。(元顺帝在李文忠到达之前病死了)

唯一跑掉的是,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他也就是后来的元昭宗。

三、岭北之战

明朝第一次北伐结束后,北元内部痛定思痛,王保保主持大局,认为明朝强大,不能硬钢,于是他采取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再战的策略,跟明朝接着打。

两年后,休养生息的差不多了,一直龟缩的元军遂开始慢慢反扑明朝。

一时间,元军四面出击,趁明军后撤,又占领了东自吉林,西至甘肃、的广大地区,他们以这些要塞为根据地,不断向明朝内地进攻,使用的还是最让人讨厌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总之就是明军打他,他就跑,明军走了,他又来。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与他的将领们开始讨论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北元。不过,在讨论会上明朝内部出现了分歧:包括徐达在内的大多数人赞成进攻,主张大举进攻,一次性解决北元问题。但同时也有人提出反对,认为不应该轻举妄动。

反对的人不多,但是朱元璋这个最终决策者反对。因为他认为,北元还有实力,与其决战还不是时候。不过他为了顾全大局(赢了两次,如果压制将领们的意见,会影响他的皇帝声望),于是他最终还是同意了徐达等人的要求,拟定了一份进攻计划。

根据这份计划,明朝大举出动,东路军由李文忠负责;中路军由徐达、汤和、蓝玉、廖永忠负责;西路军由冯胜、傅友德负责。三路大军各统兵五万,且都是骑兵,总计十五万骑兵。

而明军的对手,则是王保保、蛮子、哈剌章、贺宗哲、朵儿只班、锁纳儿加。

从这份对阵名单上可以看出,明朝这边除了早逝的常遇春,以及因平定辰沅而抽不开身的邓愈外,其他能打的基本到齐。北元那边除了梁王在云南过不去,纳哈出不动如山之外,能打的,不能打的,也全部到齐。

所以,这是一场明朝最高战力和北元最高战力的PK,堪称是明朝版的顶上之战。



战争开始后,徐达的中路军一马当先,一举击败王保保。

不久后,蓝玉率军突击,在土剌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再次攻击王保保,并再次击败王保保,逼其向北继续撤退。

两连胜让徐达很兴奋,在他们看来,击败王保保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徐达不知道这两连败其实只是王保保设的一个计,他明白自己不是徐达的对手,所以他早早就在漠北设下了一个大圈套。

对于王保保的反常行为,蓝玉所有顿悟,可是当时徐达头脑发热,否决了蓝玉停顿观察的建议,坚持要追。结果在洪武五年五月六日,头脑发热的徐达就中计被围,被十万元军团团围住

初战,明军即死伤一万多人,军心士气几乎要崩溃。不过徐达毕竟是徐达,他在士气几乎要崩溃的一瞬间,带头督战,稳定军心士气。并且在元军攻击的间歇,还指挥将士在草原上修建了堡垒,依靠堡垒挡住了王保保的数十次进攻。

在连番攻击受挫下,元军士气降了,而就在这一刹那间,徐达指挥残部突围,并令蓝玉负责断后。蓝玉在作战中十分英勇,多次掩护军队撤退,表现了他名将的潜质。

最后,王保保只能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望天兴叹。三年后,王保保去世,他与徐达的高手对决就此终结。死前,王保保感叹自己此生胜不过徐达矣!

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东路军的军事行动也失败了。李文忠出关后,也跟徐达一样轻敌冒进,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大军轻装追击假意逃亡的元军。

结果没出意外,李文忠也被早就设好伏击圈的元军团团围住。

见到扑向自己的元军向自己杀来后,李文忠收拢部队,集中突击,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与元军打平。

其后,李文忠故意摆龙门阵,搞得自己好像早有圈套一样,吓住了元军,然后大摇大摆的撤了回去。



仗打到这个份上,明朝其实已经败了。纵然冯胜、傅友德的西路军七战七捷,一直杀到嘉峪关才罢手。但是此次北伐,东路军和中路军才是主攻,这两路败了,在战略层面来说,就已经败了。

所以在这次北伐后,明朝上下都认识到了北元的强大,双方就此进入僵持状态,一直到八年之后,双方才又一次大打出手。不过下一次大战,站在舞台上的就不是徐达等明朝第一代将领了。


Mer86


天下英雄谁敌手:长沙之虎薛岳vs日本战争天才岗村宁次

薛岳,曾任中国第九战区司令,组织了三次长沙会战,一手天炉战法玩的炉火纯青,据说歼灭日军达到十万,是抗战期间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没有之一,被誉为长沙之虎。岗村宁次,时任日本华中派遣军下属第11军司令,被日寇吹捧为罕见的天才。


德安战役

德安战役又被称为万家岭战役,或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的一部分。武汉会战期间,薛岳担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主要防备南浔线、德安以及瑞武一线。而逆江而上的岗村宁次第11军主攻方向也是这一带,这样中日两方名将的第一次较量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开战之初,由于薛岳的守备做的不错,日军101师团和106师团先后遭到重创,不得不停止进攻补充兵员和弹药。尤其是101师团第101联队受创颇大,被日本媒体誉为“军神”的少将联队长饭冢国五郎亦被国军击毙,101师团长伊东正喜亦被弹片划伤,进了医院。国军方面也不乐观,部队伤亡也很大,且由于日军进攻面十分宽大,在频繁的调动之中,在南浔和瑞武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空隙。第11军久攻不克,已经引起了他的上司华中派遣军司令畑俊六的些许不耐。为了尽快突破国军德安防线,岗村宁次命令刚刚经过休整兵员弹药补充的第106师团进行迂回穿插,奔袭至德安背后,配合正面进攻部队围歼德安一线国军主力。9月25日,106师团突破五台岭一线。10月1日,106师团遭到欧震第四军强力阻击,被迫流窜至万家岭一带。10月2日,得到蒋介石支持的薛岳调集十余个师近十万大军将106师团团团包围。

眼见突袭已无可能,106师团在师团长松浦淳六郎的带领下选择了突围,然而好死不死的一头撞到了国军精锐74军身上。在飞机大炮掩护下,106师团虽给74军造成巨大杀伤(日本杂种往74军阵地投掷燃烧弹,火烧山头,74军不少将士被活活烧死在阵地上),但自损也不小,且阵地始终牢牢在74军手里。得知106师团有覆灭之危,日本朝野震动,日本天皇裕仁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营救106师团。为了贯彻落实天皇的命令,岗村宁次亲自组织了三路救援大军:

第一路以106师团新近到达前线的2700名补充兵为基干,编成宇贺支队;第二路以101师团佐枝旅团长本部人马和27师团三个大队,编成佐枝支队;第三路以53、54联队编成铃木支队。三路大军全力驰援106师团,并以第三飞行团提供空中支援,国军薛岳第一兵团不得不从包围圈中抽调五个师阻敌增援。10月7日,第一兵团向万家岭之敌发起全面进攻,经过三天激战,10日上午74军攻占张古山,第四军攻陷大金山,其余各部均有进展,106师团防线全线动摇,伤亡惨重。10日夜,薛岳下令肃清残敌继续追击。17日,在铃木支队的接应下,松浦淳六郎率领106师团残部突出重围,与铃木支队合兵一处。由于第一兵团经过多日血战,伤亡不小且兵员疲惫,而铃木支队是支生力军。再战无益,薛岳随即下令全线撤退休整。


日军的伤亡: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在此战后给裕仁天皇做了报告,战死3321人,战伤超过4000,战病亦有数千,加上战役初期106师团于金官桥被国军第八军和64军狙击,本就有数千伤亡,不得不进行补充。101师团伤亡也很大,包括师团长伊东正喜亦受伤,第九、第二十七师团也有不小损失,日军在德安战役或万家岭之战中伤亡病合计超过一万并不困难。综合来看,此战薛岳打的很不错。北伐名将叶挺也曾盛赞:“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自当不朽。”


龙武骁卫


中国历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我认为比较经典的是当代的“韩信”和“小诸葛”之间的对决。

当代“韩信”的是毕业于黄埔四期的林彪;“小诸葛”是桂系的白崇禧,二人有过两次巅峰的对决。

第一次是“青树坪之战”,此战第49军在青树坪地区吃了桂系第7军的亏。国民党吹嘘为“青树坪大捷”,说是消灭了林彪的一个军,“打破了林彪不可战胜的林彪”。青树坪之战,第49军虽然吃了亏,但是伤亡不大,桂系的第7军只是取得了一个小胜,在战局上无关紧要。

第二次是衡宝战役。青树坪之战结束后,四野的中路军兵分三路向衡阳、宝庆地区的桂系部队进行了攻击。其中第45军的第135师孤军深入,白崇禧调集优势兵力,准备消灭第135师。得知消息后的林彪越过兵团和第45军军部,直接电告第135师“你师已被敌4个师包围,你们立即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安下钉子,进行环形防御,振作士气,下定决心,准备抗击绝对优势敌人的围攻,将敌吸引住,以便我各路主力围歼敌人”。

白崇禧想再次来个“青树坪大捷”,没想到第135师是个硬钉子,不管桂系怎么进攻,第135师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寸土不让,为四野的大部队围歼桂军赢得了宝贵时间。至1949年10月11日,白崇禧的部队除一个团逃脱外,其余4.7万人被林彪的部队全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