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秉烛读春秋


大部分俗语都是字面意思,这句也不例外。

母在不庆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不要庆祝生日。庆,是庆祝的意思,生,指的是生日。如果说的更准确点的话,应该是“不要把生日搞得太隆重”。

为什么母亲在的时候,就不应该把生日办得很隆重,很盛大呢?这其实就是儒家的一种思想。儒家最重孝,汉代的绝大部分皇帝,谥号前面都有一个“孝”字,既是推崇儒学,也代表着那时候人们对孝道的重视。

母亲怀胎十月,极为不便,稍有不慎,还会危及性命。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即便是腹中有了孩子,依然要天天在家操持家务,有的人家田多,女眷还需要去田里帮忙,这样无疑又增加了意外的发生几率。

在分娩的时候,更加疼痛,很多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甚至痛得昏厥过去。当然,还有一些母亲,因为难产、失血等原因,在生产中或者产后不久就死去了。所以,母亲生一个孩子要经历太多的磨难了,每年的生日,都是母亲疼痛的那一天。

虽说母亲愿意看到孩子高兴,可是深受儒家影响的我们,在庆生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到,这一天不但有我们新生的喜悦,更有母亲怀胎、分娩的痛苦。

所以,如果母亲健在,我们最好在庆生的时候低调一点,让母亲知道,我们对她有着浓浓的感激。

父在不留须

毛发是种奇妙的东西。很多动物会用毛发来传递一些信息,比如孔雀开屏是求爱的意思,小猫炸毛是发怒的意思。毛发经常和情绪有关,对人类来说,毛发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在古代,人们是很注重胡须的,越是浓密越受人敬佩。但是一般只有那些成年人才留胡须,因为,在家里胡须代表着家庭成员的地位。一般父亲在世的时候,只有他才会留胡须,这是家主的象征。如果儿子也留了胡须,那就是不尊父亲,不懂礼法的表现。

古今不同

但是,说到底,这只是过去的说法和做法了,如今社会变了,很多规矩都不同了。许多还在从生下来,自己还没有什么主观意识的时候,父母已经在给他们庆生了。

而且有些人喜欢把庆生办得很大,这样就能邀请到很多的亲戚,到时候一桌一百块的酒席,却能受上万红包,妙哉!

当然,更有一些家长为了得到更多的红包,孩子出生后请人吃饭,满月再来一次,百岁还来一次,中间过什么节,再以孩子的名义叫一次,总之逮住机会就喊人来吃饭,赚个盆满钵满。

至于胡须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人们很讲卫生,不刮胡子会有人说“胡子拉碴”,这是懒惰、不卫生的表现,甚至是职业、身份的象征,因为只有那些沿街乞讨的人才会不修边幅。

游戏规则变了,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人们口中的谚语也会改变,以古人的话来要求今天的人,显然是行不通的,究竟有无道理,只能说因人而异。


小小嬴政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俗语到现在,有些是指导农业的,还有天气的,都是过去人们总结的经验,很多都是说的有道理的,所以这些俗语我们也要尊重和重视,比如这句: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主要是弘扬孝道的,大概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来了解一下。

母在不庆生

意思是说,在你自己生日的那天最好不要举办太过张扬的生日,我看有些年轻人过生日是非常高调的,比如叫很多朋友来家里或者去其他场所,举办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日会,不过现在人们很多观念都改变了,没有以前那么严谨,在过去,自己生日最好不要太张扬,因为这天是你母亲把你生下来的日子,可以说在鬼门关走一圈了,在以前科技没那么发达,很多都是在家里生孩子的,这样是比较危险的,所以我们在生日那天要懂得感恩母亲。感谢母亲带你来到这个美好世界。



父在不留须

意思是说家里的父亲还在人世的话,自己就不要留起长胡须了,在过去,家里的父亲留胡须是代表家里的权威,代表家里的威望,作为孩子的你最好不要留长胡须了,这是对父亲的不敬,老师常教导我们要尊师重道,还有尊敬长辈,所谓百善孝为先,我们作为孩子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要有行动而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这句俗语到现在,有点不太实用了,你看很多人都是给自己过生日还有留起胡子,不过我觉得,给自己过生日还有留须也无所谓的,最重要是不要忘本,要懂得感恩父母和孝顺父母就好。


三农天地


前些日子表弟过生日,家里大人都在忙活,便忘了生日这个事了,表弟有些不太高兴,埋怨爹妈对自己不上心,老妈说小孩子不能过生日,“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说实在的,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么个俗语,不知各位的家乡有没有这种说法。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意思就是说家里只要母亲还在,那当小孩子的就不能大肆庆祝生日。都说为母则刚,孩子只要有母亲在,就永远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凡事都有当妈的扛着。过什么生日,根本不需要刻意记住自己又大了一岁,因为不管你几岁在母亲的眼里都只是个孩子,区别无非就在于,是5岁的孩子,是30岁的孩子,还是70岁的孩子。

不过现在这种“母在不庆生”的说法好像过时了,如今家家户户都很注重“仪式感”,小孩子从出生到满月,再到过百岁,几岁的生日都要开个小型“生日趴”,亲戚朋友同学老人通通都请来,为小孩过生日。大人们反倒不注重自己是不是过生日,只要把孩子打点好就行了,就这样一味的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认为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儿,跟传统的“母在不庆生”有些相悖。


“父在不留须”是说有父亲的男孩就不能留胡须,因为胡须是成熟长大了的象征,有父亲在,让他们遮风挡雨就好,小孩子就不要留胡须了。这个当然不是指绝对的,有的小孩子就是成熟的早,胡须早早的就长出来了,难道能不剃不打理吗,我们自然是控制不了胡须的“长势”,只是说有父亲在,男孩子们也不需要过早的承担许多。

这句老话很有道理,但也并非就是,父母健在的就不准小孩子过生日,不准男孩子留胡须。只是说只要有大人在,孩子永远都是孩子,要懂得尊老爱幼,有长幼尊卑,有敬畏之心,常怀感恩,切不要觉得自己长大了,翅膀硬了,想干嘛干谁也管不了,父母就是你的人生戒尺。


一品小十六


这句话其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孝道表现,体现了孝敬母亲,尊重父亲。

母在不庆生

母亲生我们、养我们不易,我们的生命是母亲给的,她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自己却在承受着痛苦和风险。在以前,生孩子并不像现在这么安全,因为难产而死的母亲太多太多。我们的生命就在这痛苦与风险当中诞生。

现在的人,从一岁都开始过生日,蛋糕礼物样样都有,认为过生日是庆祝的日子,祝贺自己又成长一岁。在这种喜悦当中,很少有人会想到母亲,都是沉浸在朋友的礼物和祝贺当中。可我们的母亲呢,她承受着痛苦生下我们,在我们生日这天不就是她的苦难日吗?

所以古人说“母在不庆生”是有道理的。他是想让我们知道,母亲生我们不容易,要懂得孝顺,懂得感恩,不要什么事只想着自己。

父在不留须

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领导者。他的种种行为都在施行着一家之主的权威,让孩子能够在这种权威下成长。

父亲的胡须象征着地位、身份。他就像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标志,让孩子对父亲充满敬畏,让外人知道谁才是权威。

一旦孩子留了胡须,就代表着侵犯了父亲的权威,和父亲有了同样的地位。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个人都在无形中表达着自己是家庭的领导者,权威者,这样会让父亲失去威严。

心语

为人一世,父母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要懂得关怀父母,理解父母,疼爱父母。


書影记


这是数千年来,通俗易懂而被大众接受,广为流传的俗语“母再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其中也蕴含与父母相处的智慧,长辈们也时常用来教育后人。

“母在不庆生”就是母亲还健在的话,就最好不要过生日。虽然对于我们来说,生日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然而,对于母亲而言,在孩子生日,曾经是母亲的难日,毕竟生孩子过程,就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其中的艰辛,只有为人父母后,方可体会。

“父在不留须”,就是父亲还健在,就不要去留胡须,要勤刮胡子,不然就是对父亲的不敬,在父母的眼中,不管你已经多少岁,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所有有人都不想自己变老,当孩子留上了胡须,父亲的心情会变得很差。当父母去世后,则要留须,这表达的是对父母的一种怀念

天大地大,父母为大,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儿女是不可忘的,百善孝为先,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只有孝顺父母,才能行走于世间,一个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去很好的赡养,谁还会能够成为你的知心人,有谁会相信,你所作的一切都是真的呢。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干部的选拔,主要靠官员或社会名流的推荐,其中最重要指标,就是对父母的孝,只有对父母的孝顺,才能有官场中的廉洁奉公。推荐的过程,称之为“举孝廉”。

与“父母在不远游”一样,实际上,这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是所有伦理道德的根本,由孝道推而广之到社会的伦理,如果孝不在了,一切伦理道德规范,都会失去根基。


德雨50926495


更多农村奇闻趣事,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农村知识。

在农村里都有很多的俗语,这些俗语也都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有的俗语是说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还有一些就是关于农事之类的俗语,这些也都是很多的农民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也是他们根据平时的经验的积累,还有一些看法,对于一些有帮助的俗语也是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牢记这些俗语,避免让我们走弯路,有的也是对我们有帮助的,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的说法,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只要快要到了过生日的时候,那么都是很开心的,约上几个好朋友带上自己的女朋友,然后找个地方去庆祝生日了,还有的过生日的时候都是找个比较高档的地方去庆祝生日,一顿饭花了几千上万的简直太多了,那么这个时候我就像问下,你们现在有几个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的?几乎是没有,或者是很少有记住的,这个就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又有几个知道你的生日就是母亲的难日呢?所以当你过生日的时候就要想想母亲十月怀胎含辛茹苦的把你养大,真的是不容易,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母亲在的时候也不要随便过生日,建议如果过生日就在家里陪着家人过的生日不是很好吗?至少比狗肉朋友好的多吧?

父在不留须这句话,估计也是很少人知道,最近几年也是很多的年轻人经常看一些港台片,看的比较入迷,其中一些明星留的口子胡,八字胡,这些觉得都是很酷,没事最近也是开始学着留胡子,还有的现在的一些人搞的另类艺术,留上大胡子,然后长头发,弄个像个异类,所以说这些对于农民来说,都是非常生气的,因为在农村里一些老人是很反对孩子留胡子的,但是这里说的不是那种少一点的胡子,是那种山羊胡,如果老人知道孩子留了这些山羊胡,那么都是很生气,自己的孩子留的胡子都比父亲显的还大,那么在农村里是绝对不允许的,在说了年轻人留着大胡子也是不伦不类的,所以在农村里父亲还在的时候,我们就是个孩子,所以不要让自己的形象让父亲不满意。


三农堂广讯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很有道理

农村的俗语多为一些老辈人所总结的一些经验,其中包含了生活、农业、人生等等方面,富有一定的哲理性,读起来朗朗上口,个人比较喜欢。

意思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在母亲健在的时候自己不大张旗鼓的过生日,而父亲尚在的时候,尽量的不留长胡子。

有道理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完全体现的一种中国孝道文化,意在说明你在很多事情上不可以超过父母,事事都要以父母为先的意思,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以及积极意义的。


农村王小霞


这句话是弘扬孝道。“母在不庆生”,因为母亲生我们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这天虽然是我们的生日,但是也是母亲的受难日。那么,在父母活着的时候,遇到自己生日,不要老想着要如何庆祝,应该回过头来,感谢自己母亲这么辛苦生下自己,给了自己生存的机会。这一天要成为自己最为感恩的一天。

“父在不留须”,是因为以前胡须代表的是面料和权威。父亲还健在的时候,仍然是一家之主,要懂得尊敬父亲。那么,父亲还在的时候,年轻人就不要留胡须。不要想着要去挑战父亲的权威,还是要听父亲的劝导。

当然,这句话是过去俗语,虽然现在人知道的人不多了,但是的确有几分道理,所以教导我们的孝道也应该去遵守。更加注重实际性的东西,对父母的孝顺要做到实处,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停留在口头上。



加油王晓雨


农村的老俗话,是世世辈辈流传下来的,其中有的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有的是教人如何做事,有的是世代不变的历史真理,有的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逐步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只有弄通这些老俗话的寓意,明白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批判地吸收这些老俗话,从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这句农村老俗话,是宣扬的中国孝道文化,是教人如何尊重父母的。

母在不庆生

其实,最能记住我们生日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的母亲,在过去没有钟表的时候,母亲或许说不出我们准确的出生时间,但日子是记不错的。而我们知道自己的生日,那肯定是父母告诉我们的,因为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啥都不知道。母亲告诉我,我是农历五月十二日,关老爷磨刀的前一天出生,具体时间说不清,是在日头傍落不落的时候。后来本家一个懂点算命术的伯父说,日落酉时,我应该是酉时出生。再后来遇到高人的时候,根据面相判断我的出生时辰是在戌时而非酉时,想想更有道理,我有公历生日是6月21日夏至这天,正是北方白天最长的时间,落日头时间在傍晚7点半以后,所以是戌时更准确一些。

话扯远了。母亲是最能记住我们生日的人。为什么?不仅仅是母爱,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生日,母亲的难日,分娩之痛,我们男人没法体会,但我们知道,在过去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有很多妇女死于生产。有个说法,人体最多只能承受45(单位)的疼痛,但分娩之痛却高达57(单位),相当于20根骨头同时骨折!所以说分娩之痛超过了人类所能承受疼痛极限,我们的母亲为了给予我们生命,承受难以承受的疼痛。

所以,当年轻人凑在一起,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下为自己庆生,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庆祝的,是母亲的难日?每个母亲都会在孩子的生日之时下一碗长寿面,以祈求孩子平安健康。而我们更应该感恩母亲,为父母长辈祝寿,而不要在父母尚在时为自己庆生。母在不庆生,就是告诫我们,要牢记母亲为了给我们生命所承受的疼痛,要感恩父母,尊重母亲,孝敬母亲。

父在不留须

古人对于胡须是非常重视的。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古代的男人,成人后都要留胡须的,胡须可以修剪,但不能刮掉。古人们讲究须眉堂堂,把胡须当成是男人的标志,根据王力先生的观点,汉族男子在古代是都要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才会有“美须髯”和”美髯公“之说。不到万不得一,是不能随意去除胡子的,所以,”割须弃袍“才会成为一个成语,那是战败后的保命之举。这在正史中有记载,金人完颜宗弼率军南下侵宋,被南宋名将吴阶打得大败,完颜宗弼为了不被宋军认出,只得割须弃袍在亲信保护下逃命而去。

历史上最出名的美髯公是关公,现代人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曾经是美髯公,修得精美的胡须是男人阳刚之气的表现。我们看古戏曲,常常看到主人公手捋胡须,我们也知道人不高兴的时候会吹胡子瞪眼,也知道诗人们求得好诗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所以,古人们是重视留胡须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父在不留须这样的俗语呢?

其实,“父在不留须”这个习俗,是在清朝政府被推翻以后才渐成的习惯,辛亥革命后,为了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发动民众剪发剃须,同时也发动妇女放足,对于胡须,抛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提倡晚辈在长辈面前不能蓄胡子,以示对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尊敬!只有上面没有父亲了,那才能留胡子,成为一家之主,如果父亲在,年轻人在父亲面前留胡子,那是对父亲权威的挑战,是对父亲的不尊重,年轻轻的留胡子装大,让父亲情何以堪,不是说明父亲成了老朽了吗?

所以,民国以后,男人们只有在父亲去世后才可以留胡子。古人们推崇胡须,对胡子进行细致分类,上唇的胡须叫“髭”,下唇的胡须叫作“粜”,颊旁的胡须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而民国时期,男人们留胡子也很讲究,父亲去世后,儿子要留上嘴唇胡须,也就是留髭;母亲去世后,儿子要把下嘴唇和下巴上的胡须留下来,也就是留粜。如果父母都去世,则要留全胡须,以此证明自己成为家中的长者,上无父母了。

结语

通过晏子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虽然产生的历史环境不同,也有一定的历史演变,但这两句话都是出自对父母的尊重,年轻人要懂得感恩父母,不能在父母跟前装大卖老,说话办事要知上下轻重。人这一生,最该感恩和尊重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


齐东晏子


农村俗语大多是汇集了先人的经验,总结出的生活智慧。有许多用于指导农事,有许多用于教导做人处事。“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就是一句教育人孝道的俗语,经过了几千年流传至今。

所谓的“母在不庆生”就是母亲健在的时候,自己不要过生日。因为和母亲相比,自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更何况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在过去,孩子对父母有许多规矩要遵守,比如出门要请安,返回要告知,见父母需要打招呼,父母让进才能进,让坐才能坐,现在看来几乎是愚腐文化,但在过去那是极力推崇的孝道。懂得了这些,你就会理解母在不庆生的缘由了。孩子对母亲的孝道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

同理,父在不留须从字面上讲,其意义就是父亲健在的时候不能留胡须。因为在古代胡须经常与权威联系在一起,所以年长者与官人贵族才能留须,这样普通人才能有条件溜须拍马。

父亲如果健在,儿子就不能留胡须,表达了不挑战权威的引申之意,同时也是对于父亲的极力尊敬。过去,孝道文化被大力提倡,甚至被君王用做治理社会和愚弄大众的工具。有些朝代,没有孝道的人甚至要被砍头的。

如今,虽然这句俗语失去了某些现实的意义,但其内质的东西,一定要好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不必追求母在不庆生,但是,庆生之时要勿忘母恩。父亲健在也可留须,只是一定要记得孝顺父亲的苍老。亲爱的朋友们,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