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晚清四大重臣,那么你认为晚清四大渣臣是谁?

西湖边的耕田人


晚清四大重臣,毫无疑问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四个人。可是,晚清四大渣臣是谁?目前为止没有人给过这样的排名,我们可以简单给大家梳理一下。

晚清四大重臣中,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他们存在着两两的继承关系。曾国藩以左宗棠和李鸿章为左膀右臂平定太平天国,成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中兴第一名臣。可是,在围剿捻军的过程中,曾国藩昏招迭出,被李鸿章取代;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曾国藩又一味讲信用讲原则被百姓骂做汉奸,清廷只好撤换他让李鸿章上去。

李鸿章继承了曾国藩的地位和实力,却把曾国藩的“以诚待人”替换成了“痞子腔”,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俄罗斯侵占东北,把他活活气死。要不是后来袁世凯和徐世昌设法收回,李鸿章必须背上“私自出卖东北给沙俄”这个黑锅了。

再看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两人也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关系。左宗棠一开始和曾国藩互掐,后来和李鸿章互掐,这一点让慈禧十分喜欢,十分重用,但也仅限于让他当封疆大吏。张之洞也一样,一开始制衡李鸿章后来制衡袁世凯。两人更相似的是,一旦进入军机处,就成了给满人掀帘子的“卷帘大将”,一点权力都没有了。

说完清朝的中兴名臣,咱说说清朝的四大渣臣,我认为这四人分别是奕劻、刚毅、载沣和盛宣怀。

奕劻是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却只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远方堂叔。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庆王永璘的孙子,生于1838年,到奕劻这一辈,庆王爷这一支已经彻底没落。奕劻长大后只被分封了一个辅国将军,是个彻底的破落户。更郁闷的是奕劻家的府邸庆王府还给了恭亲王奕忻。

奕劻被迫搬家,却因祸得福,住在了慈禧弟弟桂祥家隔壁。奕劻和桂祥成了好哥们,每天替桂祥给慈禧写信请安,居然被慈禧青睐了。等到中法战争时,奕忻下台,奕劻一下子就成了郡王,接替了奕劻。

大家都知道奕劻是什么货色,都不想理这家伙。可是慈禧信任他,一直让他主办外交。奕劻没本事,但他知道谁有本事,一旦有事就找李鸿章解决,每次还解决的挺好。毫不过分地说,奕劻是李鸿章的好学生。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离开中枢,奕劻忽然发现,自己啥也不会!当列强发出照会,表示反对慈禧废黜光绪帝,奕劻的总理衙门居然翻译成了“最后通牒”。慈禧被激怒,当即向十二国宣战,因为只有十一国,英国都到了双份宣战书。

如果庚子前奕劻只是笨,可是庚子之后,奕劻则是彻底的坏了。

奕劻是同意慈禧废除光绪的,却没有被当做端王党给杀了,还能一如既往当总理大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和李鸿章一起签订了辛丑条约。袁世凯当直隶总督,投了奕劻的门子,两人举办了“庆袁官帽批发公司”,大肆卖官鬻爵,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当人,也有人专门把袁世凯摘出来,说庆王奕劻的主要合作伙伴是那桐。这种说法也对,但那桐的影响力实在太低,难以影响中枢。

奕劻卖官有多狠?盛宣怀是李鸿章的人准备上任邮传部尚书。奕劻却毫不顾昔日情分,开口就要100万两白银。盛宣怀说,别的尚书都是50万,为啥我的是100万?奕劻说,你是谁?你是盛宣怀!你是大清最有钱的人!

奕劻不仅贪,而且笨,最后也是奕劻打包票举荐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灭亡了清朝。

作为一国宰相,奕劻被袁世凯用金钱控制,一步步把清朝推向灭亡的深渊,毫无疑问是清朝四大渣臣之首。

四大渣臣另外三个,分别是刚毅、载沣和盛宣怀。

刚毅,是端王党的领袖人物,他和裕禄等人把义和团引入北京和天津,并且撺掇慈禧以义和团抵抗洋人,一手酿成了庚子国变。庚子之后,清朝再也没了希望,灭亡就是早晚问题了。

载沣,光绪的弟弟,宣统的父亲,大清的末代摄政王。慈禧活着时,已经开始了“预备立宪改革”。到载沣这里,居然要强行终止,终止不了就搞出来“皇族内阁”。载沣带领满洲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一面让北洋派离心,一面又让革命党成事,就连张之洞都给活活气死。后来载沣即使下台,清朝中枢的满汉之争已经没有了调和的余地。

盛宣怀,是赵尔巽《清史稿》中钦定的“亡清祸首”。赵尔巽这一结论虽然有找“背锅侠”的嫌疑,但盛宣怀直接造成清朝灭亡却是事实。清朝亡于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因为兵力空虚,兵力空虚的原因是因为湖北新军都去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了。保路运动不光在四川,而是在全国,盛宣怀主管铁路十五年,不会不知道贸然向商民收回铁路修筑权经营权会出乱子,实在是朝中大佬不给出钱!盛宣怀不能花钱收购铁路,直接派兵去抢,不出乱子才怪呢!

除了这几人,清朝的渣臣还真不少,奕山出卖黑龙江,完颜崇厚签订希里亚条约,康有为把维新变成围园杀后,翁同龢不给海军拨款却要重修圆明园,不过,这些人都没进入中枢,远远比不上前面四个。


历史知事


李鸿章扛着岌岌可危的清政府,力求变法再维持一段时间。但是这四大渣臣却不顾国家利益,只担心眼前李鸿章是否瓜分了他们的权利。所以所谓的四大罪臣是自己利益至上,周旋于朝堂斗争之中,甚至将阴谋放在了海军上,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了清廷的坍塌。


翁同龢当之无愧的罪魁祸首。翁同龢在朝堂之上可是一呼百应的人物,毕竟是自诩清流的人物。但普通民众尚知“先天下之忧而忧”,而这位被人人称颂的清流之首却只知晓搬弄权势。清政府早已被蛀虫腐蚀,外敌更是虎视眈眈,可翁同龢却只顾同李鸿章一较高下。

翁同龢在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之时,不知北洋水师抵御外敌的重要性,却只看到了李鸿章在朝堂上日益上涨的威望。翁同龢掌管军机处,为了削弱李鸿章的权利,斩断北洋水师的后援会克扣军费、使用廉价且过期的弹药。更为过分的是,翁同龢把国内政治斗争延伸到外敌上,弯下身躯与外敌合作,共同限制李鸿章的权力。白花花银子堆砌起来的水师,就被翁同龢这么一根搅屎棍全军覆灭,无数冤魂沉寂在海底。


张謇,教科书倒是光风霁月,又是教育家又是实干家,活生生被捧上了神坛。实则却是翁同龢的谋士,翁同龢可没有那么聪明,张謇这个人可是出了不少力。张謇乃是翁同龢的得意门生,在翁同龢不顾国际利益之时,张謇助纣为虐。正是张謇提出,利用外敌的力量削弱李鸿章的军事实力。在与日本作战之时,李鸿章就已经明白现下的北洋水师并非是日本的对手。但是却有张謇这等小人在背后发力,一面造谣李鸿章畏惧日本,想要不战而败;另一面又在吐槽北洋水师不堪一击,逼得李鸿章非出兵不可。但是出兵之后,张謇又将水师堵在渤海湾,给了日本打上门的机会,最后只能被动挨打。


李秉横,就是和翁同龢一丘之貉。北洋水师在前面作战,李秉横却在后面故意掉链子,罔顾人命。紧要关头,李秉横没有派出援兵,使得刘公岛孤立无援。甚至北洋水师还拼命为清廷作战之时,散布谣言,上奏北洋水师已经被歼灭,从而使得李鸿章处于被动地位,借此由帝王问罪。

张仲炘,与其他三人更是沆瀣一气。张仲炘是背后使刀子,离间李鸿章和清廷的关系。张仲炘以李鸿章儿子勾结日本天皇,力求朝廷惩处李鸿章。本来当时日本正与清廷的关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张仲炘还在火上浇油,企图将这位为大清鞠躬尽瘁的老臣钉在耻辱柱上。

国家早已经危矣,有志之士以身躯铸成城墙。但是这四人却只为自己利益至上,以保卫清政府的北洋水师为导火线,陷害为国家殚精竭虑的老臣。北洋水师是不敌日本军队,但是若不是贸然出兵,北洋水师是也不至于全部殉国,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也不至于成为日后日本在中华猖狂的资本。这四人,人人得而诛之。


小镇月明


只能从个人品格和实际作用上来判断,从对满清政权上的忠心上,几乎所有臣子都主观上维护着满清这个“破马车”不倒下来。

爱新觉罗·奕劻 庆亲王,够贪

康有为 黑他的都上天了,堪称五毒俱全,信息时代真是无所遁形

翁同龢 不知道这位能翻天不,《走向共和》看过,各种杂志小谈也论过这位,堪称拖后腿王者。

曾国藩 没看过常凯申喜欢的《曾国藩家书》,看过《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忠于满清,愧对全国吧。


我也不知道za弄了


晚清四大臣中最坏的当属曾国藩。他给中传统文化注入的流毒,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他所创造的所谓”家书”名义上看是教导子女、兄弟姐妹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的,实则是在用所谓”低调、内敛”求取或保持功名地。他是封建庸俗思想的体现,给后世社会及官场文化注入了许多消极庸俗的处世思想。比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静而制动”等等。使社会各个领域里面,充满了许多潜规则,特别是旧时中国官场。是一种封建腐朽的思想体系,不作为可以明哲保身,一作为就会被扣上“野心勃勃”,”犯上作乱”等帽子,在旧中国官场,不干事的官吏往往会扳倒干事的官吏。这些对后世中国人毒害不少。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士。晚清的其他几个大臣,虽然不同程度的做了一些好事,但由于晚清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因,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的腐败分子。他们对外是一付道貌岸然的样子,实则个人私产打到富可敌国的程度。他们却伪装一个清廉执政的样子。

在实际行动中,曾国藩充当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走狗和买办官僚利益的门阀代理人。洋人传教士打死天津民众,天津民众起来造反,寻求说法。朝廷委派曾国藩去处置,这家伙不分青红皂白,下令诛杀了几千名天津民众。弄得满城一片白色恐怖。他是个十足的视民众生命如草芥的大坏蛋。

曾国藩所谓的人生修养,都是为了求取功名,满足自己私利,苟且于士途,在伴君如伴虎,勾心斗角的封建官场,维护其名誉、生命,维护封建忠君思想的工具。这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思想,对后世毒害不少。

曾国藩组织的湘军,给农民起义军__太平天国运动给与了毁灭性打击。使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日。顺便再多聊几句: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个人首先获得了大量的财宝。他将这些财宝私藏起来,反而装作很穷的样子,不断给家人修家书,告诫他们要轻财物而重义气,重休养而远利益,教育子女要只学诗书经典,不谈物质财富等等。你看,伪装得多好啊。其次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他在朝廷的声誉如日中天,这时他为了避免功高盖主,引来麻烦,他自动要求隐退,解除兵权,装作低调而不作为。于是他不断修家书,告诫家里的弟弟,子女重义而轻利、淡薄名利而注重修养。这些完全是为了保全性命,曲弓鄙讫,做给给别人看的。正因为这些非常有效,所以历来官场人士都将它奉为至宝。这就给中国官场留下来不少潜规则。非常有害。所以,他既是满庭政府的得力鹰犬,又是近代文化思想的一个大毒瘤。

当然,后来晚清政府地倾覆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个极为腐朽的政治制度和昏庸无能的皇帝。不在于清末那几个大臣。要是那个政治制度符合社会发展局势,国家强盛、人民生活富足,就不会有人起来造反: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就不会遭受外国列强蹂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所以,清王朝的覆灭,应该归咎于他的那种腐朽的政治制度,与别的关系不大。四大臣只不过扮演了封建卫道士的脚色,是镇压人民、剥削人民,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鹰犬。


大周庄园


晚清时期的没落,其实离不开清朝廷的腐败现象,干实事的功臣却被一些庸臣所阻扰,仗着嘴上口花花就让那些拼命在外的功臣百战功成一朝散.

下面就来看看晚清时期四大亡国罪臣,没有他们的话,或许历史将会改变:

翁同龢

王伯恭所记述的一段亲历:“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同龢,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我想翁同龢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但翁同龢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同龢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

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翁同龢的主战,可谓一箭双雕:若胜,翁同龢是抗倭的英雄;若败,那整顿李鸿章的“余地”就捏到翁老师手里了!结果不用说了,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结束。从战争爆发到失败,再到赴日谈判,签订既丧权又辱国的《马关条约》,李中堂被弄得焦头烂额,臭名昭著。李鸿章成了千古罪人。翁同龢身为军机大臣、朝廷命官,何以明知中国没有取胜的把握,反倒一味鼓动坚决对日作战呢?他又不卖军火,发不了国难财;他又不是汉奸,决无里通外国的目的。原来,早在太平天国时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任安徽巡抚时,于定远被围之际,弃城逃跑,犯失守封疆之罪,结果被谪戍新疆。而弹劾翁同书的,正是李鸿章。影片《走向共和》中,光绪皇帝也对翁同龢说:“朕知道当年因李鸿章弹劾令兄翁同书一事,你们结下宿怨。但你们都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总要和衷共济才好,千万不可因私而废公。”可怜可恨可叹一代帝师翁同龢,竟然利用甲午海战的时机,借日本人之手,来报一己的家恨!此仗大败,中国赔偿日本白银二万万两;割让台湾。“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

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

可以看出,张謇的从中搅局,也是加速了甲午海战最终失败的一大罪人。

张仲炘

张仲炘,字慕京,号次珊,又号瞻园。湖北江夏(武汉)人。光绪三年二甲七十七名进士,授散馆授编修。主战,反对签署《马关条约》。初支持变法,后主保。强学会会员。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尊经书院山长。

他在甲午战争也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本来说大敌当前,应该同仇敌忾,然而他却非当没有如此,在北洋水师与日舰开战的时候,他直接将李鸿章给告了,并且说起私通日本,一度将李鸿章往死里陷害。

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还在怀疑这个人是不是个日本间隙,这样的做法,是相当的不明智的。说他是亡国罪臣一点也不为过。

李秉衡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

他原本也是清流派的人物,然而在甲午战争的期间,他反而是处处跟李鸿章作对,北洋水师需要援助的时候,他却各种拒绝出兵,导致了北洋水师因为迟迟没有援助,而陷落了。

说他是晚清的罪臣一点都不为过。


幸运星1314520


晚清四大重臣曾国藩、左宗堂出名,李鸿章也出名,张之洞人们甚不知道。

曾国藩左宗堂的仕途很沉重,时令国家落难之中。洪秀全的拜上会气候坐大,史称金田起义。

洪秀全帅领信教的民众暴乱天下,定都南京,建立太平天国。这前后十多年朝庭平暴乱与暴乱反朝庭中相互冲杀的血流滚滚,染红江河。最终太平天国天不给路,以全面失败而告终。

扑灭太平天国是朝庭坚决平暴,但平暴的前线大帅是曾国藩左宗堂。能够历挽狂澜给国家建功名垂史册非同寻常。

若说晚清重臣,左宗堂更是榜首。太平天国暴乱期间西北回乱苦不堪言,面对两千万之众种族屠杀左宗堂更是心痛万箭穿心,泰山压肩。

左宗堂用力拥兵,陕甘荡平后又善后义当青天,回归乐田。

国家落难,外国势力渗透新彊,左宗堂抬棺出征,获胜祖国未失寸土。

李鸿章身背骂名,其实有很多冤枉,弱国的大臣难当。张之洞也为国家出力不小。


白云3498


晚晴四大名臣普遍的说法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代表了同治中兴的的中坚力量,也是晚晴最有名望的几个汉臣。此外,晚晴四大名臣还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的一种说法。不过和前一种说法相比,后一种说法并不普遍。

晚晴四大名臣主要发迹于太平天国崛起时期。其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成长起来,成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年纪相对较小,没有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但他与曾国藩等三人都是同治时期的重臣,共同创造了清王朝的最有一个“盛世”。并且,在洋务运动、与外国交往、创办新式军队学堂等方面,四人都有很大的贡献,作为清朝最后的栋梁之臣,实至名归。


至于四大渣臣,晚晴历史上并没有这种说法。晚晴积贫多年,渣臣自然很多,否则晚晴必然是另一种局面。如果非要排出影响力最大的四个人的话,那么琦善、奕劻、翁同龢、载沣可以排在前面。

琦善是正黄旗人,道光时期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是鸦片战争主和派的领袖。鸦片战争时期,琦善谎报军情,误导了整个清王朝,使清王朝大败。并且琦善对于英国太过卑躬屈膝,擅作主张割土求和,开启了晚晴外战求和的先例,以及割土退让的先河。可以说,在鸦片战争那种具有转折点的变局中,琦善对于后来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翁同龢作为两朝帝师,在晚晴汉臣中有崇高的威望。但是,翁同龢可谓是古代腐儒的典型代表,满口仁义道德,暗地里拉帮结派打击对手,在具体事务上毫无建树。甲午战争前,掌管军机处的翁同龢常年扣扣军饷,使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逐步外强中干,最终亡于日本之手。此役之后,清王朝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奕劻之“渣”,是宣统皇帝亲口所说的,“清朝之亡,实亡于奕劻”。奕劻是清朝最有一位铁帽子王,在八国联军侵华中的时候,作为清朝与八国联军交涉的大臣,奕劻不敢惹怒联军,一味对八国联军忍让,毫无原则的按联军的意思办,使清朝的权威荡然无存。而在清朝最后的时刻,奕劻和袁世凯一起,鼓捣清室退位,是清朝灭亡的直接推手。


载沣是溥仪的父亲,溥仪继位以后担任清朝的摄政王,成为了当时最具实权的人物。不过载沣的典型特点就是才不配位。以载沣之才,完全不足以担任那样高的职务。最后,清王朝分崩离析,载沣作为最应负责的人物,难辞其咎。此外,载沣搞出的皇族内阁,在历史上也是臭名远扬。


苏绽


晚清之败,败在清廷机制腐化,以及慈禧手下一大帮不干正事的庸臣。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并没有让慈禧看清那些庸臣的嘴脸,仍然让他们玩弄权柄,勾心斗角,至使后来的甲午海战惨败、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国蒙受百年耻辱。纵观甲午海战的失败,有四个人难逃干系,也正因为甲午海战的失败,才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这四个人可称晚清四大罪臣。 晚清四大罪臣:如果慈禧杀了他们,甲午海战必胜,八国联军难入侵 第一个罪臣是翁同龢。他是光绪的老师,清流派帝党的头子,在朝中一呼百应。如果此人满身都是正能量,那可真是大清之幸事。只可惜,此人满身都是负能量,把大清给搞惨了。他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针锋相对,在日舰入侵的时候,他不但不和李鸿章联手一致对外,反而有借外力削弱李鸿章势力之心。在翁同龢掌管的军机处,不但不补充北洋水师军备,反而克扣军费,致使北洋水师装备老化,弹药过期,使400万两白银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万七千余水军葬身海底。从这一点来看,翁同龢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一大罪人。 晚清四大罪臣:如果慈禧杀了他们,甲午海战必胜,八国联军难入侵 第二个罪臣是张謇。甲午战争之初,他给翁同龢出主意,让翁同龢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李鸿章的军事力量。建议翁同龢把李鸿章调上前线,让湘系大臣接手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这样一来,甲午战争就不是日本和中国打,而是一国与李鸿章一部之战。同时,他还污蔑北洋水师将领是“残丁败叶”,说李鸿章“贪生怕死”。北洋水师在前方打仗,后面却受到朝廷惩治。就在日舰进入渤海时,张謇等人又主张死守渤海湾,不让北洋水师出海迎战,最后让日舰直接打到了家门口。正是由于张謇从中搅局,才加速了甲午海战的失败,他可称第二大罪人。 晚清四大罪臣:如果慈禧杀了他们,甲午海战必胜,八国联军难入侵 第三个罪臣是张仲炘。此人在甲午战争中也没起好作用,大敌当前,应该一致对外,将士在前方流血,朝臣不该在背后给他们捅刀子。而张仲炘恰恰相反,就在北洋水师与日舰激战之时,他状告李鸿章,说李鸿章儿子李经方私通日本,还说李经方之子是日本天皇“附马”,想借此把李鸿章置于死地。这份奏折,翁同龢赞“语绝奇”。现在人们都在怀疑,这孙子是不是日本奸细?他的这种做法,就像当年秦桧整死岳飞。张仲炘这么使劲帮日本,甲午海战还能不败?所以说,张仲炘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第三大罪人。 晚清四大罪臣:如果慈禧杀了他们,甲午海战必胜,八国联军难入侵 第四个罪臣是李秉衡。这个人也是清流派人物,在甲午战争期间,他是山东巡抚。按理说,李鸿章率军作战,他应该大力支援,军民团结,方可战胜倭寇。可这家伙也反正义而行之,处处与李鸿章作对。北洋水师需要援助,他以种种借口拒不发兵,最后使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北洋水师孤军奋战,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但终因孤立无援而陷落。眼看着倭寇围攻而不上去帮忙,隔岸观火看热闹,张仲炘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第四大罪人。 晚清这四大罪臣,如果慈禧是一个英明的老太太,在甲午海战之初,发现苗头不对就应该把他们杀掉。杀了他们,北洋水师定会士气大增,而军备也会得到有效补给,凭着北洋水师的勇猛,再加上充足的弹药,给力的后方支援,甲午海战必然胜利,说不定还可一鼓作气,直接打到东京去。有了甲午海战的胜利,就不会有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因为八国联军入侵,日军是主力,兵力占40%,打服了日本,八国联军就很难入侵了。 只可惜,慈禧不是一个英明的老太太,不然“大清”国也不会死得那么惨,后来也不会有数千万百姓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一步错,步步错,罪臣当杀不杀,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