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步枪真的可以反坦克吗?

崔亚玲


既然它叫反坦克步枪肯定是可以反坦克的,只不过是在特定的时期,它是个枪说明它的威力并不是特别大,如果它是现在诞生的那就肯定不叫反坦克步枪了。所以由此我们就可以立刻想到,这种武器的巅峰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坦克步枪的口径并不大,要不然就不能以步枪为名了,小的口径只比普通的步枪大一点,大的有14.5毫米的,还有20毫米的,根据口径的不同穿甲的厚度也不一样,离目标的远近也影响穿甲厚度。不过一般打装甲目标都会在两三百米以内,如果打八九百米甚至一公里的目标就不能打装甲目标了,对敌人和一些土木工事等这些比较“脆弱”的目标进行杀伤。


现在的主战坦克四五十吨都算轻的,有些西方国家的坦克都接近七十吨,加上现在坦克装甲多样,防御力大大增强,几十毫米的炮都未必奈何得了。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坦克步枪还是比较有市场的,那时候很流行小坦克,很多国家都造了机动速度快的轻型坦克,像日本的九四式坦克三吨多,九七式坦克、八九式坦克,苏联BT系列坦克,还有像美国的斯图亚特坦克等等等等,都是十吨多一点,有的虽然十几吨,前装甲比较厚,但是其他部位还是比较脆弱,反坦克步枪的灵活性完全可以选择攻击方向。再有就是装甲车和汽车了,都是反坦克步枪很好的猎杀目标。

反坦克步枪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刚刚说的灵活性,单兵可以拿的动,它就是把枪,对方如果是稍微大一点的坦克就可以选择脆弱的方向打,而携带这种反坦克武器的编制作战也会比较灵活。再有就是隐蔽性好,尽管用它得近距离接近目标,但是一个步兵带着一把反坦克步枪可以埋伏在任何地方,和狙击手差不多,反坦克炮放哪都容易暴露,暴露就跑不了。


鍋盖頭司令


国军抗战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之一:英制博斯反坦克枪

很多人问萨沙,为什么抗战国军不装备反坦克枪?其实,国军装备了数百支博斯反坦克枪(Boys anti-tank rifle)。因这种武器不实用,国军很快就将它淘汰了。听萨沙说一说吧。

萨沙的抗战轻武器系列丛书,还有一些遗漏,我都来补充补充。

早在一战坦克刚刚诞生之时,反坦克枪就诞生了。当年缺乏专业反坦克武器,士兵们遇到坦克往往就只能用步枪射击。那个年代的坦克装甲比较薄弱,如著名的英军Mark I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毫米,不同部位装甲还不均匀。

如果角度合适,步枪子弹还是可以做到射穿装甲的。

于是,德军开始配发步枪的装甲弹,也即是大名鼎鼎的K子弹。

口径还是7.92毫米,最初弹头为铁质。后为硬钨合金弹芯,子弹装药量要大的多。如果在100米距离射击,它有约30%的机率能贯穿8毫米厚的装甲。

这种子弹的出现,让每个步兵都具有一定反装甲能力。不过K子弹制造难度大,非常昂贵,对枪支损害很大,难以做到分配到每个士兵。

在德军中,主要将K子弹交给狙击手或者枪法最优秀的人。

抗战之前,中国进口新式毛瑟步枪的时候,也一样进口了一批反装甲子弹。

只是,时代不同了。在128上海会战、长城会战等一系列的作战中,发现这种反装甲子弹对于日军坦克基本无用。

当时日军的坦克装甲已经有一定进步,装甲都针对12.7毫米以下的穿甲弹做过设计。

理论上,国军7.92毫米穿甲弹可以在近距离射穿日式坦克的装甲,但实际上则办不到。

即便是防御最薄弱的94式坦克(豆战车,只有3吨多),也只有观察口和炮塔正前部某些部位才能被击穿,还需要在几十米距离内射击。

甚至,对付92式骑兵装甲车这种,装甲厚度只有6毫米的家伙,K子弹效果也不明显。

况且,击穿是击穿,击穿不代表可以让坦克失去战斗力。

不要说7.92毫米穿甲弹,即便更大口径子弹也是如此。

在城市战中,国军曾经用法制13.2毫米哈奇开斯高射机枪伏击坦克。1个弹匣10发击穿了6发,但日军坦克手无一伤亡,坦克也保有9成作战能力。

这就是枪械和火炮,在反坦克领域不同的地方。

反坦克炮一旦击穿装甲,会导致坦克内部装甲崩塌,出现大量碎片,杀伤坦克成员。但7.92毫米子弹太小,坦克内部装甲几乎不崩塌,导致杀伤力极小。

与其用这种子弹,还不如直接用集束手榴弹了,至少一捆就可以将坦克炸毁。

以上都是在城市战的特殊地形,便于近距离攻击坦克。

在开阔的野战环境中,日军坦克距离我们战士至少在500米以外。这么远的距离,K子弹的穿透力太弱。

经常将日军坦克装甲车打成马蜂窝,但子弹就是无法有效穿透。

于是,在抗战开始一二年后,这些7.92毫米反装甲子弹就逐步消失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研发专业的大口径反坦克枪。

可以看到,法制13.2毫米哈奇开斯高射机枪最低程度射穿了坦克,能够造成一定损害。

早在一战期间的1918年,德国人就研发了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M1918型号。

M1918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反坦克枪。

至于,中国为什么不进口苏联的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2种大口径反坦克枪?

这两种东西,是二战中使用最多的反坦克枪。

为什么不进口,主要是时间对不上。

苏联对中国军售是1937年的事情,持续了3年左右,到1940年就基本停止了。

日本和苏联在1941年初,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此后连边境线都封锁了。

而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均是1941年才研发的武器,那么中国自然是买不到。

客观来说,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的威力比7.92毫米要强大的多,在300米距离可以击穿30毫米左右的装甲。

而日军89式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不过17毫米(正面装甲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是挡不住苏制反坦克枪的攻击的。

这仍然是美好的想法,实战和理论是不同的。

在抗战后期,国军装备了一大批反坦克枪:博斯反坦克步枪。

这是英国人的老装备,也是淘汰下来的装备。

在二战爆发前,英军装备了一批13.9毫米的博斯反坦克步枪,采用5发弹匣装弹,优秀射手可以达到6秒钟1发。

这种反坦克枪发射99穿甲弹,能射穿100米处的21毫米钢板,300米处15毫米钢板。

博斯反坦克步枪广泛装备英军,甚至装在装甲车上用于反坦克。

从1937年到1940年,英国皇家轻武器工厂和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一共生产了6万2000挺之多。

在二战爆发之前,各国坦克都很薄弱。

以德军的1型和2型坦克来说,前者装甲厚度只有13毫米,后者侧后方装甲不过16毫米,都可以击穿。

没想到,开战以后德军主力坦克,很快变成3型和4型坦克。

以4型坦克为例,最初最烂的型号,侧面装甲也有15毫米厚度,反坦克枪根本无法击穿。

于是,英军的博斯反坦克步枪只能用来对付装甲车、装甲汽车或者卡车。

它的重量又高达16公斤,稍微携带一些弹药就超过20公斤,是布伦轻机枪的2倍有余。

这么重的武器,对反坦克枪手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同时,该枪长度也达到1.6米,无论背负行军还是乘车乘船都不太方便。

以上的还都是扯,最主要的是它的使用危险性较大。

博斯反坦克步枪的有效射程是460米。实际上为了保证穿透能力,射击都在100多米距离内进行。

在这么近的距离攻击装甲目标,又用如此大块头的武器,等于是打广告。

攻击力低下的反坦克枪,往往连续几枪打中敌人都毫无效果。此时,敌人肯定会第一时间反击,区区100米距离,扛着1.6米长枪的抢手往哪里躲?几乎必死无疑。

久而久之,英军就没人用这种废物了。

更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英军丢弃了数千支反坦克枪。

德军缴获以后,直接将它们丢进仓库甚至回炉炼钢,认为这是过时的武器。

英军将3200支博斯反坦克步枪,通过租借法案转交给苏联,后者也是甩给了游击队和二三线的预备部队。

国军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装备了一小批。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英国人的陷害和美国人的瞎指挥,我们10万大军惨败,损失了接近一半兵力,主力退入了印度。

随着第二次中国远征军的组成,我们开始装备了英美的武器。

这边,英国人知道博斯反坦克步枪已经成为废物,就慷慨的送给了我们。

国军几乎没有步兵反坦克武器,只有最精锐的驻印军才有一批巴祖卡火箭筒。

之一国内的400万大军,直到1944年中旬,才得到二三十个巴祖卡火箭筒作为测试训练使用。

在1943年滇西远征军编组的时候,反坦克武器一穷二白,只能有什么用什么了。

操作又大又沉的步枪需要2个人,一人担任射手,另一人为观察手,负责指示目标和观察射击效果。

当时的国军精锐部队,每个步兵营都装备1个反坦克步枪的班,装备3挺博斯反坦克步枪,每个班的编制是13个人。

滇西缅北的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很少,反坦克枪发挥不到什么作用。

更惨的是,反坦克枪的作用单一,不能对付单兵,也不能打击工事,废物一件。

于是编制又进行了调整,调整到每个团装备一个反坦克连,装备美制反坦克炮、巴祖卡火箭筒和反坦克枪。

显然,反坦克枪已经沦为彻底的配角。

国军战士认为,这种武器早已过时。

其他尚且不谈,它的使用难度非常大。13.9毫米口径让它的后坐力惊人,如果操纵不当很容易造成枪手肩部淤青甚至脱臼。

曾有国军新兵不知死活私下试射反坦克枪,导致肩膀大块皮肤撕裂。

国军老兵抱怨:就算做好射击姿势,也会因剧烈的摇晃导致头部晕眩。

有意思的是,英军也是这么说:就是壮汉农夫,最多左肩打一枪右肩打一枪,然后就直接去野战医院。

枪托有援冲器和很厚的护垫,枪口有减震的防火帽,即便如此也不保险。

国军战士认为,反坦克枪没有什么反坦克能力,是反坦克炮的十分之一还不到,也大大不如巴祖卡火箭筒。

即便37毫米反坦克炮的射程也可以达到850米以上,不亚于坦克的射程,使用比较安全,打击力也强,是反坦克的利器。

即便是2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可以连续炮击,反装甲能力也较强,还可以防空。

反坦克枪各方面都无法和机关炮以及反坦克炮相提并论。

反坦克枪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可以由单兵携带。随着巴祖卡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的装备,反坦克枪甚至不能胜任单兵反坦克武器。

以巴祖卡火箭筒为例,破甲弹可以击穿130毫米钢板,是反坦克枪的十倍。

那么,反坦克枪被淘汰就是必然。

随着1944年缅北滇西日军被全歼,这些博斯反坦克步枪也就失去了作用,开始装备国内的国军。

1944年底,第31集团军领到8 挺博斯反坦克步枪,成立78军反坦克步枪队和85军军反坦克步枪。

1945年滇西缅北战役彻底结束后,又有185支反坦克枪运回国内。

1945年初,日军出动装甲部队进攻河南的西峡县。

此时的日军大势已去,败亡已经是必然。国军设置了多条狙击线,打的日军狼狈不堪。

4月3日夜78军反坦克步枪队和其他部队一起,对冒进的日军进行伏击。

在很近距离,78军反坦克步枪队用博斯反坦克步枪猛烈射击,连续击毁击伤9辆日军坦克和装甲车。

这也是国军反坦克枪的绝唱了。


萨沙



反坦克步枪,射击装甲目标的专用枪械。战防枪旧称。用于装备步兵,打击300米以内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也可用于射击800~1000米以内的土木工事和火力点。 反坦克步枪是专门用来击穿车辆装甲的步枪,它最主要的攻击对象就是装甲目标。这种步枪从坦克刚出现的时候也同时投入到战场,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失去效用为止;因为随着车辆的装甲愈来愈厚,单一士兵所能携带的实心弹头已经无法击穿它们。至此反战车步枪被后来的锥形装药武器取代,例如最为人所知的“Bazooka”反坦克火箭筒。

自古以来有矛就有盾,而在坦克出现的时候,一时之间这个铁疙瘩竟然成为了陆地之王。只要在战场上遇到坦克,就只能乖乖挨打,当然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军工技术落后的必然结果。就拿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场景来说,一般军队见到坦克在没有反狙击步枪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想要摧毁敌军坦克,就只能成立敢死队挨个抱着炸药包往上冲,如此一来不但效果甚微还在无形中助长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同样,不论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没有坦克克星的情况下都会是这种情况。

这个时候,战争开始推动军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向对策。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世界上第一把旋转后拉式反器材狙击步枪诞生,他就是有毛瑟公司出品的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


试想下,作为专门为坦克量身打造的反坦克狙击枪,如果不能反坦克的话,为何要带反坦克二字呢? 这种步枪的口径很大,一般来说枪管的长度比普通步枪要长的多,在发射子弹的同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对士兵的力量要求很大。

起初坦克最早出现在英国,在当时坦克对于地面作战来说,就是得坦克者得天下,完全没有办法限制坦克。当时德国就率先在子弹方面做出文章,通过填充大量的火药,来提高了子弹的穿甲能力,虽然在当时有些效果,但是付出了代价很大,很快就被淘汰了。 在此之后,很多国家就对坦克有了对付的办法,虽然有了对付坦克的子弹,但是没有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该子弹实力的枪,也就了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步枪------毛瑟1918式。

苏联作为世界上使用反坦克步枪最多的国家之一,可以说苏联坚持使用反坦克步枪这一举动纯属无奈,因为苏联的技术有限,无法研制出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苏联就把反坦克步枪的实力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有了后来声名大噪的PTRD-41式步枪。


虽然现在反坦克步枪早就推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现在出现的反器材步枪相比于前者更强,别说坦克了,甚至可以把直升机打下来。


军机处留级生


▲前苏联研发的PTRS-41反坦克步枪(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期坦克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其装甲普遍较薄,普遍都在三十几毫米、二十几毫米、十几毫米甚至几毫米左右,因此,一些国家开发的反坦克步枪确实可以达到从任何一个位置击穿坦克的能力,比如说当时前苏联开发的PTRS-41反坦克步枪,其在百米距离上利用其配套的14.5毫米弹药可以轻松击穿40毫米左右的均质钢装甲,而这个能力对付当时早期的坦克时是完全够用的。

▲德国二战初期的主力I号轻型坦克,其装甲厚度只有十几毫米左右,而这个厚度的装甲对于当时的反坦克步枪来说,是可以对付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在二战开始后,随着坦克装甲的不断增厚,反坦克步枪就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对付坦克的需要了,就到现在来说,普遍主战坦克的主装甲的抗穿能力都达到了600毫米以上,而这个能力,比说是反坦克步枪了,就连一些反坦克炮都无法很好的满足从正面击穿的要求。

▲当代大口径狙击步枪的代表“巴雷特”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枪,这种枪械由于其口径大,射程远,可以对一些军用装备产生一定的破坏,故而一般被称之为反器材武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就现在来说,反坦克步枪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当下一些大口径的狙击枪(比如12.7毫米口径的狙击枪/14.5毫米的狙击枪),其在使用配套的穿甲弹时,是具备对付一些轻装甲目标的能力的,当然,这也仅仅限于一些轻装甲目标而已,一般情况下,在战场上,想靠枪支去对付当代主战坦克的话,那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一些神奇的电视剧除外)。


军武次位面



坦克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的,一开始上场的时候,对于士兵造成的震撼自然惊为天物。这些会动的铁箱子,除非使用炸药或者是火炮,一般步兵是很难对付的。与现在很常见的枪榴弹,肩射火箭筒,无后座力炮等等比较起来,现在的步兵在面对装甲目标的时候,选择性就多多了。

坦克的出现最选受到冲击的就是德国陆军,除了赶快拿出对等的武器之外,也得要有些其他的法子,帮助一线步兵能挺住。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反坦克步枪。

既然是反坦克用的,表示穿透力必须比当时使用的步枪要高出不少。二战以前以及二战时期的反坦克步枪的研发有两种走向:一类是采用重机枪或者是更大口径的子弹,另外一类则是采用接近步兵使用的步枪子弹口径的特种子弹。

第一款大口径反坦克步枪是毛瑟厂推出的Tank-Gewehr M1918,使用的弹药与当时新开发的MG TuF机枪相同,都是13毫米X92SR子弹。枪长1.68米,重达17.7公斤。在穿透力面,号称可以在100米外贯穿20毫米垂直装甲板,300米外则是15毫米厚度装甲板。以当时英国的坦克车体最后的部分也只有12毫米的厚度装甲来说,这支步枪还真的是可以对付坦克的,只不过射击起来噪音后座力都相当大,肩膀会很痛。早年反坦克步枪根本没有枪托减震技术,直到现代反器材步枪出现时才有这样的装备。

英国在一次大战结束后也发展了一款使用.5英吋子弹的Godsal反战车步枪,只是这一款设计算是试验性质比较多,没有量产。而量产的反坦克步枪是要到1930年代才推出的男孩步枪(Boys)。这种步枪口径较大,采用.55英吋/13.9毫米的子弹,在对付70度斜度的装甲上,100米外的穿透力是20毫米,比毛瑟的表现好那么一点点。苏联则比较喜欢毛瑟的设计,在Sholoklov M39反坦克步枪的设计中大幅参考毛瑟方案,使用的子弹是12.7毫米X108的机枪子弹,但这种子弹穿甲能力差。后来改用14.5毫米X114子弹。在100米外,60度倾角的装甲条件下,14.5毫米子弹的贯穿力为30毫米,比前者多出20毫米。二战时期,苏联有两种反坦克步枪使用14.5毫米子弹:Simonov在1941年推出的半自动,5发弹夹装的PTRS步枪,另外一款是Degtyaryov设计,手动进弹的PTRD步枪。

捷克的大口径反坦克步枪采用15毫米X104的ZB机枪子弹,这款机枪在英国服役时被称为15毫米Besa。穿甲能力类似上面提到的苏联反战车步枪。美国,也尝试过反坦克步枪的设计,使用的子弹是15.2毫米X114口径,在450米外,可以贯穿32毫米厚度的装甲。后来美国将口径增加到20毫米稍加修改成为20毫米X102口径,而这就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非常广泛使用的M39与M61机炮的子弹。

不过实际上这些反坦克步枪只对于战争初期出现的坦克有威胁,到中后期坦克的装甲厚度轻易都超过30毫米,而反坦克步枪只能有效对付30毫米装甲及更薄装甲的坦克。对于更厚的超过50毫米达到上百毫米的装甲坦克来说,50毫米口径以下的火炮都力不从心,更提反坦克步枪了。

实际上到后期反坦克步枪的主要目标也改为对付轻型装甲目标。等到反坦克火箭筒,轻型无后座力炮面世后,反坦克步枪也就是没什么用了。到了现成已经是反器材步枪的天下了。当然打坦克是不存在的,对付高价值目标,轻装甲目标,低速空中目标,一般的工事油库等还是比较好使的。


陶德中士


反坦克枪确实能打坦克,武器装备在研制的时候都要进行靶场测试,通过之后才能装备到部队,比如说: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当中的PTRD–41单发反坦克枪和PTRS–41五发弹仓反坦克枪一共生产了30多万支,要是没有任何反坦克能力是不会有这样巨大的生产量,所以尽管它在二战中后期就退到二线了,但二战前期也还是较为有效的装备,从上面这种动图来看PTRD–41要配合M1937型45毫米“战防炮”作战,毕竟炮为主,枪为辅。
从反坦克枪的实战效果来看,虽说二战早期的坦克装甲厚度较薄,就拿电影当中的德军Ⅳ号早期型坦克来说,正面装甲的厚度是是车体30毫米、炮塔80毫米,车体侧面是30毫米、发动机舱15毫米,而苏联的两型反坦克枪只能在300米之内才能击穿!所以,当时苏军的《反坦克枪教材》通常是指导:打击坦克履带、驾驶员观察窗、坦克后面的发动机室、侧面的行走悬挂部分...尽量不打坦克的正面装甲和炮塔,打了也起不到什么效果。
这张动图就是精确瞄准后打穿了驾驶员观察窗,再将坦克驾驶员击毙,但能这样精准的打到坦克驾驶员观察窗实在是凭运气!

总得来说,反坦克枪确实在二战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不过随着战争的继续,新式坦克型号大量的出现,装甲防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反坦克枪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再加上它只能是在300米之内才有些效果,而这个距离坦克也正是机枪的有效打击范围,所以反坦克枪班组自身安全都难以保障。

这个动图就是没有击毁坦克,反倒是被坦克机枪消灭了...所以,反坦克枪打坦克几乎是只有一次机会,开枪之后马上转移,否则坦克的主炮或者机枪反击火力就会来袭,后果很严重!

反坦克枪在二战期间也只是用了一二年的时间就被淘汰了,打坦克最好的武器就是飞机、其次是坦克、再其次是反坦克炮,比如说:闻名遐迩的德军PAK–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一直都是盟军坦克畏惧的武器,巨大的穿甲动能可以击毁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
PAK–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是专业的打坦克武器,要比早年间的88毫米高炮这类半路出家的“反坦克炮”厉害多了。

还有更强大的莱茵金属公司的PAK–44型128毫米反坦克炮,2000米外可以让KV坦克和IS坦克身首异处。
诺曼底登陆战战中可怜的“谢馒头”连续中弹4发弹孔非常恐怖!

有了这么多性能强大的反坦克炮的出现,也就几乎再也没有人使用反坦克枪去打坦克了,它也算是半退休状态,当然用它去打一般的碉堡、工事还有比较有效的。


皇家橡树1972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

需要看打什么样的坦克,如果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坦克,反坦克步枪是可以对其产生威胁的。但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坦克,反坦克步枪顶多就是给人家挠痒痒,并没有什么用。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枪膛内的13.2×92毫米毛瑟弹

反坦克步枪,是一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专门为了击穿坦克装甲而设计的步枪。这种步枪主要是通过提升口径、增加发射药量和改变弹头材质来提高弹头的贯穿力,借此来击穿坦克的装甲。后来由于坦克装甲越来越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坦克步枪便失去作用,并很快被高爆破甲弹所取代(例如铁拳、巴祖卡等等)。

苏军士兵使用PTRS-41反坦克步枪

例如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就是将G98步枪放大的产物。这款步枪使用13.2×92毫米毛瑟弹,它的威力在当时可以说非常大。虽然可以轻松击穿英国Mark I坦克6至12毫米厚的装甲(65米内可击穿25毫米的装甲),但是弹头的动能,往往全消耗在击穿装甲板这件事上,在击穿装甲板之后,不见得能形成多大杀伤力。所以一般只有在击穿坦克重要部位,造成人员受伤或者是机械故障后,才有可能让坦克丧失战斗力。所以这也就是笔者在开头说的,反坦克步枪可以对坦克产生威胁。

PTRS-41反坦克步枪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坦克步枪就失去作用了。例如苏联的PTRS-41反坦克步枪和PTRD-41反坦克步枪,这两款反坦克步枪,均在1941年装备苏军。这两款步枪,使用的都是14.5×114毫米穿甲弹,这种弹药的初速约为1012米/秒,能够在100米内击穿厚35到40毫米的装甲。但是当时出现的坦克,侧面装甲都有40毫米,更不用说正面了。所以这时的反坦克步枪,撑死也就是拿去欺负一下没有防护或者是防护力较差的装甲车辆罢了,在对付坦克时,估计只能在装甲表面留个弹痕。就算使用反坦克步枪的士兵,在零距离击穿坦克装甲,也不见得能让坦克丧失战斗力。


历史君观


当然可以,不过反坦克步枪主要对付装甲厚度不超过30毫米的装甲目标。应该说它在二战期间得以大量应用也在二战后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苏 联 在 二 战 中 的 代 表 性 反 坦 克步枪是西蒙诺夫PTRS41和捷格加廖夫PTRD41,其口径均为14.5mm,采用14.5×114mm枪弹。

PTRS41反坦克步枪1941年8月开始生产,全枪质量20kg,全枪长为2 134mm,配用BS41钨心穿甲弹时,在100m距离上可以达到对50mm装甲100%的击穿概率,在同一时代,这样的击穿概率令其他国家为之惊叹。另外,该枪采用半自动方式,射速高(每分钟15发),其他国家的非自动且威力较低的“同行们”与其相比显得黯然失色。该枪在1942年生产63308支。

由于PTRS41步枪全枪零件多而精细,难以快速生产,因而根据简单设计思路的PTRD41步枪应运而生。该枪采用非自动方式,全枪长较PTRS41短,为1 227mm。1941年10月开始装备,当年生产17688支,1942年生产18.48万支,几乎是PTRS41的3倍。前线对它的评价是结构简单,使用可靠,利于机动,唯一缺点就是射速,每分钟8-10发

两型步枪使用的14.5×114mm枪弹是制式枪弹中质量最大的枪弹,全弹质量200g,弹头质量64g,弹头速度、穿甲性能也高。初速达到1 060m/s,可以轻易在700m距离上撕开四号中型坦克的侧面30mm装甲,早期型四号坦克的15mm侧装甲在此威力面前已经显得不堪一击,并且使用该弹在100m距离上正面射击,能够100%击穿三号与四号坦克的50mm车体或炮塔正面装甲,加之射速高,连续发射5发弹,敌方坦克顷刻间变成“幽灵车”。

即使对于之后出现的德国豹式坦克的侧面,使用14.5×114mm枪弹的两型反坦克步枪依然能造成相当的威胁,并且该弹在1 000-1 200米的射程上依然能击穿20mm装甲,对德国装甲车构成极大威胁。

在苏德战争中,两型反坦克步枪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等战役都有上乘表现。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反坦克枪弹总共消耗了高达350万发,它们被用来射击各种设施,坦克、装甲车、火力点、各种碉堡掩体、人员目标,甚至射击500m距离内的飞机。

显然,这两型反坦克步枪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苏军士兵对抗德军最得力的武器之一。二战期间,苏军1942年编制的步兵师反坦克步枪装备200余支,之后随着反坦克火炮的装备数量有所减少,1944年制步兵师装备100余支。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约40万支反坦克步枪

需要说明的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曾经使用过沙洛霍夫12.7毫米口径的反坦克步枪做为应急,因为当时14.5毫米反坦克步枪尚未列装。不过在实战中发现该枪的12.7X108子弹对装甲威力有限,即便是在最佳状态,也仅能够在200米左右距离对轻型坦克造成勉强可以接受的击穿效果。所以当上述两种14.5毫米反坦克步枪装备部队后,这型枪很快淘汰。

当然,除了苏联以外,二战各国装备反坦克步枪的还有德国(7.92和13.2毫米,分别使用7.92X94和13.2X92子弹)、英国(13.9毫米,使用13.9X99子弹)和美国(12.7毫米,使用12.7X99子弹)。


荣华之武器堂


其实反坦克步枪在坦克入役之时就已经存在,当时主要是用于近距离的打击坦克,但是在当时看来反坦克步枪的实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逐渐在二战结束之后退出战场,转而变成反坦克火箭筒。现在回想一下,二战时期的步枪都是那种单发的毛瑟步枪,在那个地面部队为主要战力的时代,坦克的存在是步兵最头疼的事情,其超强的防御能力让士兵望而却步。在一战时期很多国家都在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对付坦克,这也就有了反坦克步枪的出现,但是随着坦克装甲技术的越来越先进,子弹就很难穿透坦克的装甲,很多国家也就放弃了该项目的研究,逐渐转去研发反坦克火箭筒。那么这样的反坦克步枪能够对付坦克吗?这种步枪甚至可以打下直升机,其超强的破坏力成为了很多重型装备的噩梦。

这种步枪的口径很大,一般来说枪管的长度比普通步枪要长的多,在发射子弹的同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对士兵的力量要求很大。

起初坦克最早出现在英国,在当时坦克对于地面作战来说,就是得坦克者得天下,完全没有办法限制坦克。当时德国就率先在子弹方面做出文章,通过填充大量的火药,来提高了子弹的穿甲能力,虽然在当时有些效果,但是付出了代价很大,很快就被淘汰了。

在此之后,很多国家就对坦克有了对付的办法,虽然有了对付坦克的子弹,但是没有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该子弹实力的枪,也就了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步枪------毛瑟1918式。

苏联作为世界上使用反坦克步枪最多的国家之一,可以说苏联坚持使用反坦克步枪这一举动纯属无奈,因为苏联的技术有限,无法研制出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苏联就把反坦克步枪的实力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有了后来声名大噪的PTRD-41式步枪。

虽然现在反坦克步枪早就推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现在出现的反器材步枪相比于前者更强,别说坦克了,甚至可以把直升机打下来。


水镜晓先生


那要看是什么时期的坦克,我们首先要知道反坦克步枪这玩意是在一战时期诞生的,一战时期的坦克就是“小薄皮”,正面装甲的平均厚度基本上在10mm左右,比如英国“小威利”坦克,如下图所示,使用的就是10mm厚的钢板作为防护装甲,这种厚度的装甲抵抗一下当时的普通步枪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而想要击穿这种“皮薄馅大”的坦克,只要换成特殊弹种或者加大枪械的口径就行了!


▲“小威利”坦克

当时的反坦克步枪也就是这样诞生的,比如德国的毛瑟1898反坦克步枪使用的就是7.92mm穿甲弹,全名为:Patrone SmK Kurz 7.92mm,也被称为“K子弹”,这种子弹在100米的距离内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击穿12~13mm左右的装甲;除了这种使用特种弹药的反坦克步枪之外,另一种方法就是加大口径了,毕竟“口径即正义”嘛,这种枪的代表有

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这把枪算得上是今天各种大口径反器材武器的鼻祖了,该枪的口径为13.2mm,使用的是13.2x92mm的半凸缘瓶型弹,如下图所示,至于威力,100米内可以击穿20mm厚的钢板,300米内击穿15mm厚的钢板,缺点是如果角度不正很容易跳弹!

▲13.2x92mm的半凸缘瓶型弹(箭头处)

▲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

所以,反坦克步枪确实是可以反坦克的,不然也不会叫这种名字了,只不过这种坦克指的是一战时期的那种“小薄皮”,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前期反坦克步枪还是有点用的,当时的参战国家基本上都有装备反器材武器,因为当时坦克的装甲还没那么厚,而到了二战的中后期,所谓的反坦克步枪就基本上是鸡肋了,因为后期出来的坦克其装甲的厚度普遍都在30~40mm以上,比如苏联的

T-34坦克,1940年出来的型号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45mm弧形,车体正面装甲也是45mm,角度为60度,而1941年以及后续出来的型号,装甲则是更厚,防护能力也更强!

▲1942年型T-34/76

所以,当时到了二战的中后期,反坦克步枪已经不再对当时的坦克有多大威胁了,更加变态的虎式坦克,装甲厚度在100mm以上,面对这种级别的装甲,反坦克步枪是绝对没辙的,所以,二战后期的各种大口径反器材武器,能做的就是骚扰那些坦克,比如对着战车的窗口进行射击,至于想要击穿装甲,纯粹是想多了!


至于今天的主站坦克,就更加别想了,今天也没有反坦克步枪一说,各种大口径枪械被称为反器材武器,这些“器材”指的是一些轻装甲目标比如雷达、军用越野车等但是绝对不包括今天的坦克,现在的主站坦克,正面装甲的防护能力基本上都等同于500mm以上的匀质钢板,至于具体防护能力是多少,这个没人知道的,属于绝密,这里再提一下,“防护能力等同于xxx毫米厚的匀质钢板”,不是说该坦克正面装甲的厚度真的有xxx毫米,而是指其装甲的防护能力跟xxx厚的匀质钢板防护能力一样,

因为现在的坦克使用的都是复合装甲,并不是单纯的钢板,所以,衡量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就用等效的匀质钢板来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