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河山》电视剧?

阿土198


最近《河山》热播,戏骨齐聚、制作精良,可以说是值得一看。当然更吸引人的还是它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这中间经历的每一段血与泪的历史都值得后人铭记。看这部剧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是多少人的血和泪换来的!能让人产生这种思考,就是抗战剧的意义所在吧!前面提到这部剧戏骨齐聚,王新军、秦海璐、李雪健、张嘉译、尤勇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都有参演。不过这部戏不止有戏骨同台飙戏,它本身的故事内容也很打动人。

《河山》刚刚开播就同时展开多条故事线,与其说是抗战剧,倒更像是谍战剧一样烧脑,剧情逻辑非常严谨。比如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的军官是什么反应?其他部队的兵是什么反应?城里的百姓又是什么反应?能把前线与后方人们的各色生活与内心世界展现出来的时候,这部剧就已经赢了。

再者就是人物塑造的也很生动。男主角卫大河这个人物设定的极妙,第一集他重回军营之后被怀疑被处罚,但是他心里的秤明镜着呢,他知道谁的话该听谁的话不该听,所以他违背军令誓死坚守赤水河。

不过奉命来支援卫大河的东北军却探讨是否要投靠中央军的事,这不由得让观众提了一口气。

万幸东北军最后过来支援了。这个时候观众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他们选择过来支援。

这个时候女主角的角色魅力就凸显出来了。姜雅真劝自己的父亲不要犹豫,这里面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说到民族大义的时候他爹虽然动容但是并没有被说动,直到姜雅真说“现在双方对峙,就是为了想让委员长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只要委员长同意了,东北军就可以跟随张学良一起回东北了”。不过即便有了东北军的支援,他们对抗中央军依然很吃力。这个时候共产党带着老百姓敲锣放鞭炮先是吓退了部分中央军,然后与陕军顺利和东北军汇合,共同守住了赤水河

短短几个场景,三军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情景全面展现,最终达成了同样的使命。这个坚守赤水河的情节就顺利融入到了一起,剧情的节奏和内容把控的都十分好,导演兼主演的王新军说前后剧本打磨了五年,真的是看出了导演编剧的用心,这也是抗战题材的一种进步。

《河山》向观众诠释历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这才是优秀的影视作品。这部剧值得认真的好评!











热血影视剪辑


八路军是本片的另一主角

先说说谁是主角。人们认为是卫大河以及他的陕军将士们,但观众会发现,八路军的影子一直渗透在这部戏的各个地方。本片片名“山河”,其实暗喻着代表陕军的卫大河和代表八路军的高晓山。卫大河的在各种际遇中,总少不了与八路军的各种互动,包括部队处于战斗劣势中、思想处于迷茫中、环境处于险恶中,总会因八路军的出手而改变。虽然卫大河对八路一直处于抵触情绪,但最终会和八路军走在一起,至少在思想上会保持统一,这是我对后面剧情的猜测。所以,八路军应该是本片的另一个主角,只不过这个主角如写作上的一个技巧: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本片也揭示的一个终极的,也是最高的理念:八路军始终坚持抗战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影片符合了历史的正确观点。

顽固派是掀起本剧一个又一个高潮的主配角

全片贯穿的斗争主要是卫大河和GMD顽固派之间的斗争,当然其中也穿插了我D与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正因为有着一浪高过一浪的顽固派施展的各种圈套和伎俩,才使本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里的戏份很多,编导乐意一次次将不同的“包袱”向观众展开。这也是本片能洋洋洒洒数十集让大家追看的主卖点。

川军、晋绥军、日军是本片中的绿草

近年来,凡涉及地方军为主角的抗日影片,自然会是扬此贬彼。例如,以川军为主角的片子,自然会贬低中央军、其它军包括日军,除了八路军以外。本片中出现的抗战“网红”——川军的形象不怎么的,其实不管历史上川军到底怎么的,但在以陕军为主角的片子里,自然只能为陕军的形象而服务。

高级将领在本片中犹抱琵琶半遮面

从西安事变开始,少帅、杨主任、委员长没有出现。我看到出现的最高将领貌似第二战区的前总指挥,剧情实在绕不开,卫立煌成了“魏指挥”,代表八路军的高晓山的上级领导,仅仅在某集出现过一次,疑似刘师长,无字幕而且几句话带过。由于没有更高将领的出现,本片的各种转战显得很随意,从整个片子的战役转场显得很跳戏。

个别戏骨的表演成为本剧的小规模亮点

迄今十数集为止,卫大河父亲的扮演者李雪健的表演最动人,戏份不多,但老戏骨的表演真的让人垂泪。如果不考虑整部剧的思想性以外,我认为看看老戏骨们的个人艺术表演,还是可以的。

@先启历史 认为:本片不免有抗日神剧的嫌疑,因为它仍掉入俗套。不过把陕军为主线,把西安事变前后一些史实艺术地串起来,还是可以对一些历史小白们起到普及的作用。

先启历史


《河山》,是秦海璐的时装秀!每一次出场,必换一套衣服!她是该剧的艺术总监,必须先把自己整的光鲜亮丽!那有一点抗日战争时期艰难困苦的样子?必须差评!


海吉文雅


场面大,老戏骨多,演的认真。但仍是一部抗战神剧。从剧情上拔高陕军,突出八路军,把东北军,川军,晋军,中央军描述的是一群乌合之众,与历史不符。从服装上,秦海璐的时装秀是一大败笔,中统个个油头粉面,农村姑娘细皮嫩肉,和三十年代穿戴打扮不相符。和亮剑不在一个层次上。


用户8657059770893


《河山》这部电视剧我一直在看,感觉总体还是不错的,主要看点:一是战斗场面比较残酷真实;二是带有地方方言感觉接地气;三是地貌场景拍摄不错。不足之处:一是对中国軍人尤其是将级军官应该交代清楚要更好些;二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军打的也很顽强,但不能过于丑化,否则对历史不尊重;三是女演员皮肤白净衣服鲜艳,极不符合战争中艰苦的环境状况;四是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史上极其残酷、让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苦难历程和全国人民共同抗敌的辉煌历史,对于这类影片将是教育后人、不忘国耻、缅怀革命先烈的壮烈史篇,必须尊重历史严格审查才是。


天山冰川5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抗日,最开始的时间点是西安事变,之后就是国共合作,从50集的篇幅来看后面肯定有主角投共的桥段,这个是老套路,自不必说,我为什么要推荐这部剧,最大的一点就是用创新的视角来看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1、各自为主的军队

之前很多的抗日战争都在一直拉呱国军如何抗日不力,蒋先生如何消极抗日,但是此片却侧面道出了一个真相——蒋某人军权不实!

东北军、陕军后面的川军、晋军,还有直属的中央军,都是捏不到一块的疙瘩,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都有自己要效忠的“领袖”,比如少帅,比如杨主任,尾大不掉。护国运动、两次北伐等等实质上都没有让地方军阀真正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而是表面上“臣服”,实质上就和唐末的藩镇节度使没有区别。

攘外必先安内,老蒋真的是只是针对红色政权吗,还是打着“安内”的名义,将分散的军权收回来,中央一盘棋。如果从这一个角度考虑,是不是西安事变的角度就可以变得很微妙,地方政权向老蒋逼宫,不仅仅是为了“抗日”,更大的背后原因是“害怕被削军权”,从后期来看各军整编换防,正是这个意思。

2、战略和战术

高晓山说的游击战16字决,其实是主席为代表的集体智慧,高度浓缩各种经典军事思想,结合“麻雀战”、“挑帘战”、“破袭战”等等实例,其实也是《孙子兵法》活学活用的代表。

但我们要说回来,游击战通常使用在以弱胜强,比较迂回的某次战斗中,而大部分战斗,或者说决定战争的主要方向的还在于正面战场,这也是为什么以卫大河一直看不上高晓山的原因。

通常作为一个政权很少立足于山地,所以占山为王的一般叫匪,而在平地上建立政权和城邦的是大趋势大主流,所以在平地上攻城略地的主要还是靠正面战场。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正面战场并不意味着硬刚硬,也可以用战略战术以弱胜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也就是为什么《亮剑》中的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下下之策。而以少胜多,通常第一招就是离间计,让敌人内部有隔阂,从目前的情况下来看段德午、三喜和卫大河已经有了分歧,接下来因为蓝衣社的各种昏招,会使得整个混编师产生整个方向性变化。

3、军事主导权

从最开始赤水河一战,我们就可以看出“县官不如现管”,卫大河不听直属上司的命令而是询问脾气相投的“宋师长”,于是阻击中央军。那么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果蒋先生进驻中央军把整个陕军、东北军打乱再混编抗日呢?红色政权是不是也在为了自己政权活下来,而加入到“兵谏”委员长的队伍中?就算没有日本人的挑唆,还是变成了“自己人打自己人”?而最初的混编,和被日军打散了之后混编有最后的区别吗?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国军和红色政权对待地方老百姓的不同态度而起到的不同化学反应。作为当时主政权的国军,主观认为老百姓支持抗日就应该捐粮捐钱配合军队,而红色政权认为自力更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走群众路线更能团结老百姓,为统一战线打好基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意识的区别,因为蒋先生还存在军政府的思维,他理念是“军 政 党”这样的次序,所以用他军人的思维模式在管控国家,导致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汪伪政府、军统与中统派系林立、法币贬值经济危机等等问题。而为什么红色政权虽然也有成长的阵痛和曲折但是会一直持续下去,最核心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理念是“党 政 军”这样的次序。高晓山被作为“政治工作”的参谋长来参加国共合作,就是因为政治工作做得好,什么是政治工作,就是统一思想,把握大方向。

4、征兵的博弈

这个小标题的出现很多人可能会有困惑,征兵不都是国家供养吗,有啥好博弈的?

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翻看历史会发现这样的军队番号——岳家军、戚家军以及木府军(土司)、湘军(曾国藩)等等。我们往往会看到军队领袖人物的精神感召力远远大于他们本身的官方职务所带来的影响力。岳飞之死有很多的猜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功高盖主势必被打压,要么杯酒释兵权,要么莫须有,要么含恨而死。同样,戚继光虽然是抗倭名将,但最后一朝天子一朝臣,失了靠山病死老家。木府遭遇改土归流,湘军几次冷遇又几次起复,真正的原因在于当权者在征兵制与募兵制之间的平衡。

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关于军权一直都是个很奥妙的问题,理论上一个国家的军权都高度集中在统治者一人手中,但事实上统治者不可能动不动就御驾亲征,所以势必军权让渡,而让渡的尺度就极其微妙。以清朝为例,吴三桂西选, 年羹尧年选, 隆科多佟选最后跨越简单的募兵向国家人才选拔制度伸手时威胁到皇权于是都被绞杀了。

征兵和募兵的最大区别在高晓山和卫大河在对老百姓要不要参加抗日战斗中体现出来。卫大河认为战争让老百姓走开,让职业军人参加,没有受过训练的老百姓容易添乱;高晓山则认为全民皆兵,将老百姓先训练成民兵然后向军队输送新鲜血液成为正规军。发展到当今社会,也就是义务兵和雇佣兵两种不同发展流派。在派系混战时期,军阀不仅手握当地的行政权(包括税收),同时也掌握了当地的“征兵权”(抓壮丁),而对中央政府来说这些军队遥不可控,不过是军阀们的个人武装,也就是募兵,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军权之争。

5、为什么要建根据地

首先吐槽一下剧情的拖沓,我已经看到19集了,还在那里绕呀绕,多余的剧情太多,本人不爱看感情剧,本人要看烧脑的抗日剧;几个人加起来都100多岁了,你侬我侬的,又不是偶像剧,又不是乡土剧,能不能来点干货?

征兵与幕兵之争衍生出根据地之争,核心是国军和红色政权对阵地战还是游击战的不同理解,开篇我们就强调了占山为匪和平地建邦的区别,所以卫高二人的军事战略产生了分歧是必然的。

从这几天几集来看,高晓山以军民互助来体现根据地的好处,这个设定有点bug你才来几天,就当一家人了?从剧情来看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太夸张。真实的情况,还是先派一个特派员,到村里做“教书先生”给大家搞文化课,然后动员青壮年劳力农闲时间组成团练地方武装,就如赛翼德这类的被收编,之后壮大乡兵几个村连成一片。一个凉水村只是一个据点,不能称为根据地,陕北根据地是多么大的一块,全盛时期辖区设有赤源、秀延、延川、延水、绥德、清涧、佳县、吴堡、神木等九个苏维埃县治。

既然高晓山建的是微缩版的根据地,那么根据地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就是以农村为基础的军事指挥中心地。于是我们回望历史,这不就是屯田制吗?政权利用军队或农民垦种土地,徵取收成做为军饷的制度,也就是说建设根据地就是以农村为补给的大后方建设。战时全民皆兵,闲时全员为农,既解决了兵源问题(打破征兵与幕兵的困局),又解决军需补给问题。同时最最重要的解决了一个思想问题,打仗为了谁!和职业军人不同,以民为兵(卫大河)最怕的就是小农思想,保命逃跑为先,不听命令,但是根据地的建设就是把他们绑在同一驾马车上,保护根据地就是保护自家一亩三分,他们不得不为自己战斗。

两个主角的名字——卫大河、高晓山,好一个河山,好一对大小。

又PS:我的大学时代,毛概、邓论、马哲三大通识课程里只有毛概飞越及格线,其他都是90多分,那时候毛概怎么背也背不出来,在三九大雪地里我裹着被子都背不出。可是等我后来看了一些老的军事电影之后,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后面甚至给本科生讲毛概,他们都觉得我讲得课超级有意思,场场爆满。我想这可能就是书本高度凝练没有很好地把毛概的精华用浅显地方式传递给大家吧,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更好地为大家解读。


五星利中国


剧中有关川军的描述离谱了,:有违史实。

在抗日战争中,无论是娘子关,还是台儿庄,川军打的很勇敢,很惨烈。

中条山抗战时,李家钰的47军归属第四集团军,这支部队和38军,96军配合协作的很好。


寒松178888766


就觉得又是女主角又是艺术总监的秦海璐,要演技没演技,要内容没内容,整天一张苦瓜脸,服装倒是换了不少套。真的是有她没她都一样,当了这么多天的地下党,好像没给共产党做过什么(除了可能放了一把火帮助陕军中共产党跑以外)。怎么老感觉是硬加进去的戏?


爱旅游的陆老师


文革前的战争片为什么好看?写剧本的是战争的亲历者;导演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演员(尤其是八一厂的)都有当兵的经历;最重要的凡是拍摄战争片都实行军事顾问制,从服装道具、布景化妆、战术动作到烟火效果都由上校以上军衔的军事顾问指导和把关。上述条件今天都不存在了,剧本胡编乱造,导演不懂军事,演员不是娘炮就是美女,难怪一部严肃的战争题材作品最终被拍成选美片、时装秀、搞笑的神剧!








有个屯子叫东河


女主角的“时装秀“乃一大败笔!不可比拟《历史的天空》和《亮剑》!也没有那种气势!但老戏骨们的演技和实力着实是一大看点!对川军的“表现”与史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