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如何知道十几万叛军藏身法轮寺的?

甲壳虫1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很容易知道十几万叛军藏身法轮寺,因为年羹尧的探子如果打听消息,不管藏身山区还是闹市都有迹有寻,十几万人的吃喝打撒不是小事。姑且当作年羹尧不知情,那十几万叛军要做到隐身,驻扎之地要足够广阔,有吃有住,还不引人注意,那么只能是有宗教信仰的地方——寺庙,由此在大军所驻扎之地向外辐射千里,大规模寺院唯一的指向——法轮寺!



1、

夕阳带着一抹沧桑的气息,在几个乌鸦的悲鸣声中就要西沉,战火肆掠过的土地上,还残留着血腥的味儿,分不清是叛军还是大清的,总让人嗓子里一阵发燥,似要呕吐些什么。

十几万叛军不翼而飞?四爷不信,我也不信,不管怎么藏匿迹,吃喝拉撒都不可能不露痕迹,年羹尧,你胆子大大了,难怪四爷一天暴怒骂你狗奴才!

狗看家守屋,不让外人入内,可这只狗为了吃肉,不想啃骨头,故意放着贼人视而不见,这样下去只会惹来杀身之锅,主人是可以杀狗炖肉喝酒的,年羹尧,你糊涂啊!

四爷的皇位未稳,需要这份大捷来提高声望,树立权威,消弥朝廷反对者和旁观者的威胁。你要兵给兵,要粮给粮,就是为了让你替四爷争个面子,你倒好,为了大将王这帽子,真的是狗胆包天,置军事而不顾!

四爷给你面子,你才有面子,既然你不懂,我就来了!

2、

年大将军威武!兵强马壮!这样的大军每天该消耗多少银子?年羹尧啊年羹尧,你眼中除了大将子军这顶帽子真的也什么都不缺了吧?可四爷缺你的军功,拿下这场叛乱的完美的胜局,赌住众臣之口,盖住百姓的眼晴!

我喝着你的酒,听着你闪烁其词的理由,你每天派出斥侯探查敌踪,那些斥候该是躲在法轮寺对面山坡那里晒太阳吧?

看着你的军事沙盘,十万兵藏身之地不明显吗?看看你的军队,这占地多广,连我夸你兵多将广的言外之意都不明白?

战场虽然大,人心更大,既然你要揣着明白当糊涂,那我就只能戳穿你的谎言,象用针刺一个充满气的汽球,选择爆炸还是泄气看你利益熏心的程度。

我指着地图,落在了你目光故意躲开的地方——法轮寺!


3、

战争很快结束了,其实派任何将领,甚至是个书生来,都能取得这场胜利,用大清的兵以百当一,堆都能堆出个胜果来。

年大将军啊,你胜了,可你的眼神告诉我,你不甘心,我只好嘱咐你别把我前来之事上奏,因为越和你有牵连,将来就会为你陪葬。

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点尘埃。

你骑着马向我挥手,站在那块你差点让四爷失了耐心的土地;我坐回马车,叹了一口气,年大将军,再不收敛些,其祸不小!

我也该离开四爷了,当坐上那个位置,四爷就不再是当初的四爷了。无论是谁占了那位置,一旦坐上;就想坐稳;想要坐稳,就要杀人,杀亲杀朋杀臣杀自己!

年大将军,后会无期!


邬思道不是神,而是根据叛军人数以及部队供给作出了准确判断,一支大军做到隐形,只能藏匿山区或寺庙。十万大军的消耗在山区是相当夸张的,人马饮水就是个天大的难题,斥候不可能没所觉察。根据年羹尧的性格,也不可能放过对法轮寺的侦查,那么事实只有一个,年羹尧在说谎!

邬思道看似很随意的去,是明白了雍正的意图,其他人都不适合此行,只有他出面,才是隐形的人,把功劳都落在年羹尧身上,给年羹尧加政绩,加统帅份量,最终给雍正脸上增光添彩,稳固还在风雨中飘摇的帝位!


西游梦红楼


西北大军一直在西北盘桓,雍正皇帝当时已经揭不开锅了。可是年羹尧这边迟迟找不到罗卜藏丹津的藏身之处。

十万大军居然能够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消失,这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奇葩的事情。到底是年羹尧不想找他们决战,还是真的找不到呢?


01年羹尧取代胤禵成为大将军,这是雍正拿皇位在赌。

雍正是不可能让自己的兄弟们再掌握兵权的,胤禵一旦再次掌握兵权,极有可能引起兵变,到时候内部混乱起来,可就没办法控制了。

所以雍正就想了办法,用年羹尧取代了胤禵。年羹尧好歹也是多年带兵出身,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人物。不过他并没有统领数十万大军的经历,这次的机会,可以说是雍正在考验年羹尧,也可以说是雍正在拿自己的皇位去做赌博。

所有阿哥们都在看雍正的笑话,只要年羹尧打了败仗,那雍正就没有脸再呆在皇位之上。而且到时候,雍正也绝对没有可能再有机会呆在皇位上。

各路阿哥们会联合起来逼宫,就算雍正不下台,也不会再掌握实权。朝中官员对雍正的领导能力,也会产生质疑,这就是雍正最担心的地方。

可是他必须要去赌,因为除了年羹尧,雍正压根就没人可以再用了。忠心的李卫和田文镜倒是有,可是他们都不善于打仗,唯一善于打仗的,就是年羹尧了。

所以雍正只能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押在年羹尧身上。只要年羹尧能够大获全胜,他这个皇位也算是能够坐稳了。

02年羹尧是真的找不到罗卜藏丹津吗?

年羹尧在西北已经找了足足一年时间,20万大军每天所消耗的粮草是非常可怕的。不过这不算什么,因为年羹尧的待遇,是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

做了大将军以后的年羹尧,终于意识到了什么叫做权力。他能走到今天,一方面是因为雍正的提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比较懂得为官之道,学会了钻营之术。

年羹尧在西北,完全就是一方帝王,他不要看任何人的脸色,生杀予夺的权力,简直比皇帝还要大。

皇帝杀个人还要审几遍,可是年羹尧杀个人,跟捏死一只蚂蚁没什么区别。为什么年羹尧迟迟不跟罗卜藏丹津决战,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也就是年羹尧报奏给雍正的说法,一直没办法确定敌人隐藏的位置。20万大军找了一年都没找到对手在哪儿,这比李广迷路还要尴尬。第二种说法,年羹尧是在拖延时间。每拖延一天,那么他在西北的特权就能够多行使一天,他也能多一天时间捞钱。

现在来看,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以结合起来看。首先就是年羹尧一直找不到罗卜藏丹津,可能找了半年终于找到了。后来他发现,寻找的这段时间,他能够捞不少钱,所以就继续拖延,这么一拖,就拖了足足半年时间。



03邬思道的到来,其实是在提醒年羹尧。

如果上面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年羹尧便是其心可诛。雍正每天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就是盼望着年羹尧把仗打完。

每天所花费的军饷吓死人,雍正甚至抄了江南几个康熙的老熟人的家,才给年羹尧凑齐了军饷,可能曹雪芹要恨死年羹尧了。

可是年羹尧却为了一己私利,将战局一拖再拖,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但是年羹尧丝毫没有察觉,依旧还是我行我素。

做个土皇帝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何况还比皇帝要舒服的多,只要罗卜藏丹津存在一天,那么年羹尧就能够在西北多做一天土皇帝。

这个时候邬思道替河南押解军粮来了,这表面上是来押解军粮,实际上是来给雍正解围的。谁都看出了年羹尧的贪婪,但是这件事不好放在明处来说。

就算雍正怀疑年羹尧有拥兵自重的想法,可是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他总不能不相信自己亲自任命的大将军吧?这岂不是让其他兄弟看笑话?

邬思道前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醒年羹尧,差不多得了,别得寸进尺了。可是年羹尧似乎还想拖一拖,就故作不明地表示为难,因为他压根就找不到罗卜藏丹津的藏身处。

邬思道却一语道破,叛军就在法轮寺。既然已经为年羹尧指明了方向,那年羹尧如果再推脱,可就真的不像话了。所以年羹尧只好带着大军围剿了叛军。

04那么邬思道为什么能够知道叛军在法轮寺呢?

很多人说这是导演安排的,不过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罗卜藏丹津手里也有十万大军,不是一个小规模的人马。

20万的大清铁骑,在西北转了一年都没有找到罗卜藏丹津的位置,可见这帮人躲在了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

那么西北隐蔽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邬思道会看中法轮寺这个地方呢?因为十万大军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这跟雍正所担心的一样。

雍正每天都在发愁,手里的20万大军每天的粮草该如何供给,同样的问题,罗卜藏丹津也有。

可是为什么罗卜藏丹津的十万大军,偏偏不动声色地就有了这么多粮草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帮叛军,躲在了当地人居住的地方。

极有可能是跟当地人混在了一起,而且得到了当地人的资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支撑一年时间,却没有露面。

这件事邬思道看得出来,年羹尧也能看得出来。所以我认为法轮寺就是这么一个当地人较多的聚集地,年羹尧最初肯定是万万想不到,罗卜藏丹津居然这么大胆子。

可是后来想通了这一点以后,也就没有执着地再往前走一步了。这就是为什么邬思道能够发现叛军位置的主要原因。

05雍正皇帝知道年羹尧拥兵自重吗?

我估计雍正当时已经有所察觉,年羹尧的20万大军,不可能连叛军的一点影子都摸不着,唯一的解释,那就是年羹尧包藏祸心。

不过雍正对年羹尧非常了解,他明白年羹尧就算是胆子再大,也没有谋逆之心。他只是想要借助大将军这个位置,在西北多捞点钱。

那么雍正为什么不揭穿年羹尧呢?三个原因。

第一,年羹尧事关重大,手握20万雄兵,一旦现在揭穿年羹尧,可能就会引起兵变。对手尚未消灭,自己就先乱了,这不是雍正想要的。第二,年羹尧是雍正最信任的心腹,是雍正一手提拔上来的大将军。如果年羹尧在这个时候被雍正拿下,那么雍正的那些兄弟们,又会借此讽刺雍正一番。第三,就算雍正排除心理障碍拿下了年羹尧,那这一仗也没法打下去了。主帅都被抓了,军心自然是不稳的。军心不稳的情况下打仗,不可能获胜。

所以雍正一直忍着,直到他忍不住了才会爆发。而且在击败罗卜藏丹津之前,他是绝对不会忍不住的。毕竟国家大义,比他个人的好恶要重要的多。

结局:年羹尧惨淡收场,法轮寺时就埋下了祸根。

年羹尧的结局是比较悲惨的,其实这个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在邬思道点拨过他以后,年羹尧终于意识到了,如果皇帝撑不下去了,那他这个大将军也是会当到头的。

所以年羹尧只好带兵平叛,最终消灭叛军班师回朝。这件事得到了雍正的大加赞赏,雍正甚至将年羹尧看做自己的恩人,是大清国的恩人。

年羹尧本人其实对西北的职位还是比较留恋的,为此他向雍正提出了一系列比较过分的要求,这些都被雍正一一答应。

不过雍正已经非常不高兴了,毕竟年羹尧回来以后,并没有显得谦虚小心,反而狂妄自大,看来历史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了。

难道萧何、徐达的智慧他就一点也没有学会?他还真的没有学会。所以这直接导致了雍正对年羹尧下手。

雍正将年羹尧从大将军,一路往下贬,一直贬谪成为了看城门的小吏。年羹尧最终还是逃不过被雍正赐死的下场,其实这是雍正所有情绪的集中爆发,从年羹尧找不到法轮寺开始,雍正本就打算发作了。


江湖小晓生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是神一般的人物,对于藏在法轮寺的叛军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当时的邬思道正在河南做田文镜的师爷,得知河南送粮官悉数都被年羹尧杀了,没人再敢去送粮,这时邬思道自告奋勇承担起了运粮的重任去了年羹尧那里。


对于邬思道的到来,年羹尧是想不到的。基于他们过去的交情,年羹尧自然是不会为难邬思道的。年羹尧脑海里也马上有了一种错觉,是不是雍正给邬思道密旨,让邬思道来的。而邬思道和年羹尧推心置腹之下,邬思道很快点明了叛军的位置,就是离自己大军不远处的法轮寺。有了邬思道的“提醒”,年羹尧很快和叛军决战,并取得了西北大捷。



而远在河南的邬思道,一来到西北大营就告诉年羹尧叛军的位置,那邬思道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青海的十几万叛军不可能每天都在移动,肯定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潜伏”起来,而这些叛军又都是有宗教信仰的,隐藏在法轮寺这种地方再合适不过了;再者十几万叛军基本上是以骑兵为主,法轮寺附近的草皮一天天减少、马粪一天多起来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当然,与其说是邬思道“提醒”年羹尧,还不如说这是邬思道在暗示年羹尧。


当时年羹尧已经把青海翻了个底朝天,就是没有找到叛军的主力,这正常吗?要知道青海本来就是一个贫瘠的地区,要想养活十几万叛军,每天得多少粮食和草料。而粮食和草料在青海估计早就吃光了,只能靠外面运进来。但是整个青海都被年羹尧包围住了,要想从外面运送足够养活十几万大军的粮食进来,自然瞒不过年羹尧的耳目。



那为何年羹尧又不有所行动呢?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养寇自重”。年羹尧此时在西北已经活成了“西北王”的样子,连蒙古王公大臣见了年羹尧都要下跪,这是何等的荣耀。而年羹尧为何会受到这份礼遇,还不是因为被雍正寄予厚望,手握重兵,到西北来平叛的吗?如果哪天叛军被消灭了,自己岂不是就要被打回原形了吗?


所以西北战事久拖不决,迟迟等不到决战时刻。而年羹尧的大军每天吃喝拉撒,则是全国各地为年羹尧在买单,这也是邬思道为什么以运粮官的身份前来的原因。



至于年羹尧为何会听从邬思道的“建议”与叛军决战,还是因为年羹尧是知道邬思道的底细的。此次邬思道前来,说不定就是雍正的授意,所以年羹尧不得不听从。况且西北战事已经拖了这么久,再不决战会惹毛雍正的,所以邬思道的“及时”“提醒”,也为自己决战找到了理由。


对此,你认为叛军藏在法轮寺附近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邬思道给年羹尧指出叛军的藏身之处,他给过理由,就是所谓的“灯下黑”。

年羹尧忽视了“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条至理名言。


不过这个理由貌似很牵强。因为邬思道去西宁大营之前,他一直待在离青海有千里之遥的河南,前线的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然而他刚到西宁,跟年羹尧随便聊了几句,在地图上随便看了几眼,居然就能非常肯定的指出叛军位置就在法轮寺。

这未免太扯了!

毕竟,硬要说“灯下黑”,那西宁周围可以躲藏的地方太多了,可以“灯下黑”的地方多了去了。凭什么就认定是法轮寺呢?


所以,要解释清楚邬思道为什么知道叛军躲藏的位置,就不能只看电视剧。真正的答案要从原著小说中寻找。

在原著小说中,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正当年羹尧在为苦于无法找到叛军藏身之处而焦头烂额时,一个叫汪景祺的人走进了他的大帅营帐。

PS:汪景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年羹尧的幕僚。不过这人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没有出现。在小说中,他原先是索额图的谋士,索额图倒台后又投奔胤禩。他之所以要帮助年羹尧找出叛军,是因为他窥探出年羹尧有当叛徒的潜质,想拉拢年羹尧叛乱。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汪景祺也不确定叛军的位置,他其实也是猜的。

汪景祺对年羹尧说:我估计叛军就在离大营只有几十里外的“塔尔寺”。(原著小说中叫塔尔寺,电视剧里面改为法轮寺)

年羹尧反问:你凭何认定就在塔尔寺?

汪回答到:我有三个理由。

第一,如今青海四周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罗布藏丹增虽然是游牧部落,但他们也照样离不开粮食。而现如今他们能坚持住,即证明他们现在有吃有喝。

第二,为什么他们能有吃有喝?因为塔尔寺里有吃有喝!

第三,为什么塔尔寺有吃有喝呢?因为塔尔寺是先帝敕封的黄教总寺,它不但有在青海筹粮和去内地买粮的权力,并且它还能得到朝廷调拨的粮食。换而言之就是说,罗布藏丹增现在吃的粮食,就是你年羹尧拨给塔尔寺的皇粮!


说到这里,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原著中汪景祺对叛军位置的猜测,主要有两点依据。

①:喇嘛和尚这些修佛之人也会叛乱,但年羹尧却疏忽大意了,导致他没想到和尚喇嘛也参加了叛乱。

②: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年羹尧只盯着远处,却忽略了叛军恰恰就躲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应该说,第一点才是最关键的。因为这才是年羹尧忽视了“灯下黑”的大前提。

然而,如此关键的线索依据,当年央视在拍电视剧时,却把它删掉了。只强调年羹尧被“灯下黑”了,却不解释他为什么会被“灯下黑”,继而又导致当邬思道指出叛军躲藏在法轮寺时,观众们一头雾水,表示看不懂。

可能,电视剧版的编剧是想突出邬思道的神机妙算,但说实话,这个改动很突兀,说服力不如原著小说。

毕竟邬思道是从河南来的,作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随便看一眼地图就能判断出叛军的位置在哪里,这也未免太玄幻了吧?

这恐怕只有《三国演义》里面,半神半妖的诸葛亮才有这种本事吧?

总结。《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关于年羹尧平定罗布藏旦丹增叛乱的情节,是基于原著小说改编的。改编的较为差强人意,不是很精彩。剧情除了凸显邬思道的厉害之外,其他人都沦为了陪衬,尤其是年羹尧这位清朝名将被黑的最惨,除了杀人就是骂娘,完全看不出名将该有的风采。

另外,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小说,都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平罗卜藏丹津叛乱,远比电视剧和小说要简单的多。年羹尧从出兵到剿灭叛军,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而已,可谓是摧枯拉朽。

当然了,电视剧也不是全无亮点。邬思道提到的“灯下黑”,在当时确有其事。

比如原著小说中提到的的塔尔寺,在现实中真正存在。这座寺位于现在的湟中县城,离西宁市区的直线距离不到五十里。

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叛乱时,身为西北地区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的塔尔寺就参与了叛乱,这让年羹尧也非常惊讶。

(现在的塔尔寺)

当然,叛乱最后被年羹尧剿灭了。


Mer86


西北打仗,凶险万分,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在西北和游牧民族打仗,不同于在中原地区。西北茫茫荒漠,游牧民族又全部都是骑兵。清朝大军一旦失败了,那就一点“重头再来”的机会都没有,肯定是全军覆没。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平定西北之前,曾打过三次。结果:两次大败,一次小胜!

第一次,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康熙派传尔丹率领6万大军出兵西北。结果,全军覆没。

第二次,就是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代康熙出征那次。虽然,在康熙六十大寿之前,老十四向朝廷报了喜报,打了几个升帐。但是,我觉得,这几场胜仗肯定不大。为什么这么说,依据就是西北叛乱依然没有被平定!主帅老十四也没有被召回京城!主帅不敢离开西北,肯定是胜负未分,大局未定!

而老十四回京,还是雍正继位以后,雍正夺了老十四兵权,这才诏他回京。

第三次,就是富宁安8万大军全军覆没。当然,这次失败,是雍正和年羹尧故意密谋的。目的就是帮年羹尧夺取西北兵权,收服老十四在西北的旧部。不过,这也能看出西被叛军实力不俗,给个机会,就能占到清军便宜。

等年羹尧被贬官以后,西北大军在岳钟琪的带领下,那真是“江河日下”了。清军竟然能把被劫营寨的事,当成功劳报上去领赏。

西北之战这么凶险,年羹尧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甚至,他心里肯定也是非常害怕的。所以,年羹尧有些畏战不前!

就在朝廷钱粮殆尽之时,邬思道来给年羹尧下最后通牒了。

邬思道其实不想和年羹尧扯上关系。一是,年羹尧这个人太飞扬跋扈了。二是,他自己也是受雍正猜忌和监督的“半隐之人”。

可是,西北用兵耗尽了清朝的钱粮。这次河南省只给年羹尧凑了5000石军粮,只到所需数目的四分之一!其他省份,也是只给凑齐一少半的需求。(年羹尧自己也说,这是“各省”都在同他”打擂台“。可见,各省都没送齐军粮。)邬思道知道这次河南军粮缺额如此巨大以后,马上明白天下各省肯定比这更惨。于是,他主动要求替河南去西北运粮。

年羹尧见到邬思道以后,也是非常吃惊。不过,他旋即一想,马上明白邬思道这次不单是为了送这“区区五千石粮草”。邬思道是雍正心腹智囊,肯定是带着雍正“旨意”的!

邬思道阐明此战的重要性,会影响到雍正皇位。而年羹尧也说了自己的苦衷:步步为营,也没有困住叛军,找不到叛军影子。

紧接着,邬思道指出年羹尧战术的漏洞:只注意抓人,却没切断敌军粮草。听了邬思道的话,年羹尧幡然悔悟,表示要断掉所有进入青海的粮食,不惜一切代价要饿死叛军。而此时,邬思道再次指出年羹尧的漏洞:叛军的粮食足够过冬了,但你年羹尧没有那么多粮食啊!?你只能赶紧决战!

年羹尧又抛出一个难题:不知道叛军在哪里。此时,“神人”邬思道随手在地图上一指,说叛军就在法轮寺!

年羹尧害怕决战,所以,迟迟不敢用兵!

首先,年羹尧肯定不是在“养寇自重”!李成梁在东北养努尔哈赤,那是他真有本事压住努尔哈赤。而年羹尧就不行了,他面对的这个“寇”的实力强大,他养不起,也惹不起。年羹尧不仅不敢养,他还不敢把叛军逼急了。也是因此,他没有切断所有粮道。

大家想想,十几万人吃的粮食,可不是小数目。这么多粮食运到法轮寺,不可能不被年羹尧的人发现!也就是说,这些粮食是年羹尧故意放进去的。年羹尧的“围堵”,是外紧内松!

现在不行了,邬思道来警告年羹尧了,再不打,就要自己饿死了。胜负在此一搏!赢了,你就是雍正的恩人;输了,你和雍正一起下台!至于叛军是不是在法轮寺,不重要了。我邬思道只是来下最后通牒的,叛军在哪里,你自己心里最清楚。赶紧打吧,胜负在此一搏!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雍正王朝》邬思道如何知道十万叛军藏身法轮寺的,难道他有通天彻地的本领,还是他能掐会算,我想都不是 主要是因为邬思道善于观察和思考,也许大家都忽略了一个规则那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


首先叛军离年羹尧的营地比较近,年羹尧打死都没想到叛军会藏在那个地方,所以他只顾在外围搜查,搜查了一年一无所获,急的年羹尧百爪挠心,他知道 要是再找不到 皇帝不会饶了他,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借此机会叛变,不得已他请来了邬思道,虽然这个时候邬思道已经是半归隐的状态,但是凭借年羹尧和他的交情,邬思道还是出现了。

年羹尧告诉邬思道,自己已经亲率20万大军在青海找了将近一年,还是没有发现叛军的任何踪迹,在这种漫无目的走下去犹如大海捞针,而且军队的粮草是个问题 ,20多万人每天得吃多少粮食,再这么耗下去 自己只有死路一条啊,所以 年羹尧百爪挠心 ,却又无计可施,只有把派出去的人杀了再杀了,以解心头之恨。



法轮寺离年羹尧的军营只有100多里,邬思道告诉年羹尧,那些叛军头目就藏身法轮寺,年羹尧大呼不可能,年羹尧觉得这个地方你自己的军营驻扎的地方这么近,汉军藏在这里不是找死吗?再说也没见他们运送粮草,邬思道微微一笑,告诉年羹尧有一个词语叫做“灯下黑”这时候,年羹尧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他按照邬思道所指引的方向,果然找到了叛军的老巢,年羹尧在雍正那里立了头功一件,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局面,而邬思道则接着归隐…


佳宁姐姐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有一位邬思道邬先生,邬先生在雍正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在雍正身边充当谋士的角色。

其实邬先生最擅长的并不是谋略,而是情报分析和心理分析。邬先生可以通过已经知道的情报分析出别人的心理活动和事情的发展趋势。

正是靠着这一手绝活,邬思道才能协助雍正登上皇位,并且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顺利的用“半隐”的方法还来一条活命,并且成功的脱离了政治中心,避免了将来受到牵连。

邬思道之所以判断叛军就躲藏在法轮寺里面,其实就是靠着这手分析事物和情报的手段。

邬思道来西北给年羹尧送粮食,其实就是为了给年羹尧敲个警钟。邬思道当时正在田文镜处出任幕僚,各地负责筹集粮草给年羹尧,所以邬思道可以从送粮返回的官员处了解情况,也可以从朝廷下发的邸报了解情况。

而邬思道判断叛军位置的依据是:

1、年羹尧需要粮草,叛军肯定也需要粮草,年羹尧将整个西北地区围了个水泄不通,因此叛军能够坚持到现在,肯定是有一个运送粮草的渠道。而这个渠道只有年羹尧才能提供。年羹尧有养匪自重的嫌疑,

2、年羹尧侦查的范围在邸报上都有所体现,通过搜索范围,邬思道发现了年羹尧派兵侦查的范围总是向远处侦查,避开的范围就是叛军的位置,这就是法华寺。


逝去即历史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我们知道雍正皇帝为了支持年羹尧西北战事,可以说是砸锅卖铁,导致朝廷财政几乎快支撑不住,随时有破产的危险,这个时候远在西北的年羹尧一直找不到罗卜藏丹津,这个时候雍正的压力十分巨大,但是他需要年羹尧平叛,他只能坚持。

十万大军包围青海罗卜藏丹津消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是年羹尧不想找罗卜藏丹津还是最他真找不到,其实聪明的人都知道其中原因,就等一个人去点醒年羹尧,这个人就是邬思道。

亲兄弟不能用,只能选择年羹尧

我们知道原本平定西北叛乱最好人选是十四阿哥胤禵,无奈十四阿哥是八爷党成员,如果他在掌兵对雍正威胁真的很大,最有可能威胁到他的政权。

年羹尧就不一样了有文有武,并且是自己一路扶持上去的人,雍正可以控制的住年羹尧,年羹尧以往并没有带领过数十万大军作战的经验,这个时候雍正又无人可用,他只能选择年羹尧,他希望年羹尧打赢这场战争从而稳固自己的皇位。

年羹尧到了西北后,先杀富宁安确定大将军权威

雍正在任命年羹尧为西北绥远大将军,管辖西北平叛事宜,年羹尧到任不久后,由于富宁安擅自率领大军出击最终全军覆没,年羹尧最后选择杀掉富宁安。

年羹尧杀掉富宁安的主要原因就是富宁安不服从年羹尧命令,并且认为自己的出身高于年羹尧凭什么听一个雍亲王府的包衣奴才的命令,这个时候年羹尧选择杀掉富宁安树立军中威信的做法,得到了雍正的默许。

年羹尧西北王到底是什么原因要他不愿意决战

我们知道一支20万大军消耗粮草是十分可怕的,很多皇帝在派出军队出征的时候,他们都会催促尽快决战,很多时候一场战争是有可能拖垮一个国家。

年羹尧这个人原本就很有才才华,只是他没有地方展示他的才华,在雍正任命他成为大将军后,他第一次尝试到了权利给他带来的极高的满足感,他十分害怕这个权利会随着罗卜藏丹津给消灭后他的权利也就没有了,他想世代驻守西北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权利长久流传。

可以说年羹尧这个时候他必须拖,并且利用手上的权利给自己捞足够的钱,要朝廷给他想要封赏,并在西北地区杀掉不服从自己的人,插上自己的人,要西北成为自己的地盘,而找不到罗卜藏丹津就是最好的借口,这样朝廷就只会叫他继续找,这个时候他就可以跟朝廷狮子大开口,迫使朝廷给他想要封赏,这一拖就足足半年时间,反正我不急,急的是雍正皇帝,从这里看年羹尧是个十分自私的人。

半隐之人邬思道是最佳点醒年羹尧的人

我们知道雍正在登基当夜,原本是想要杀掉邬思道的,邬思道提出半隐后放过了邬思道,邬思道离开雍正后先到了李卫那里并接着到了田文镜处,在田文镜那里由于有李卫推荐,邬思道拿着高工资,并没有帮田文镜做事情,引起田文镜不满,最后在西北没有人敢去押送粮草的时候,邬思道主动请缨到西北押粮草,可以说给田文镜解了大难。

邬思道为什么选择押运粮草,主要原因是邬思道知道如果年羹尧在不决战,雍正皇位岌岌可危,国家也将陷入危局,这个时候邬思道必须为雍正处理掉这个麻烦。

为什么年羹尧不杀邬思道,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他们是老相识,开始的时候年羹尧妹妹年秋月照顾邬思道可以看出他们交往甚密,邬思道去是最佳选择,年羹尧必定不会杀自己。

邬思道到了西北后,年羹尧十分热情接见了邬思道,邬思道也不忘记这次来的主要目的,他要提醒年羹尧,差不多了,不能在拖了,必须在决战了,年羹尧还没拿到想要的封赏不可能罢休的,他就说不知道罗卜藏丹津藏身处。

这个时候邬思道看出了他的小秘密,在一番解说利弊后,最终说叛军就在法轮寺,这个时候年羹尧也没办法在继续藏着了,他只能率领大军过去决战,最终一举平定了西北之乱,稳固雍正的皇位。

邬思道到底是怎么知道叛军在法轮法轮寺

我认为一支大军藏身是很难的,如果说这支大军怎么藏的,完全就是有可能就是化整为零,把自己军队藏到了百姓当中去,从而要自己可以支持了一年之久从而不给发现。

这个事情聪明的人都知道,只要知道青海那个位置人口聚居最多的就很有可能是叛军藏身之处,这个年羹尧肯定是知道当是他不想打,他还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

这个时候邬思道肯定指的位置也是有一定运气成分,最终逼着年羹尧不得不出兵。

雍正跟年羹尧的梁子结下了,注定年羹尧悲惨结局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害怕握有军权的人,这个时候他们在选择将领上一般都会选择自己信得过人,雍正是个十分多疑的皇帝,原本十四阿哥胤禵是最好的选择,无奈只能选择年羹尧。

为什么雍正在一年多一直不处理年羹尧,一方面大战在即,不好换将,会影响军心,还有就是临时换将,换了其他人他放心,最后就是他皇位不稳,如果把一手扶持的年羹尧换掉,对自己影响太大。

雍正皇帝在大局面前,他选择了隐忍,为了可以消消灭罗卜藏丹津,他必须忍下这口气,待这件事情结束后他在处理年羹尧,最终年羹尧依旧没有收敛,雍正给年羹尧下了狠手,先是降官最后赐死了年羹尧,年羹尧的死完全是他自作自受。


莫地方


我觉得其实年羹尧其实也知道人在哪,但他故意不说,为什么,拥兵自保。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将军,在西北呆了那么长时间,找了那么多地方,剩下的可能呆的地方屈指可数了。只要地毯式排查一遍,怎么也可以查到相关线索,毕竟是十几万人吃喝拉撒。

邬思道去了,主要是给他提个醒,别玩了,四爷快撑不住了。继位后几项措施都没取得好的效果。八爷党还在蠢蠢欲动。新政也需要好的环境推行,打吧。


不一般的帅63263247


排除法吧。各大路口都被清军围住,边远地区都已被搜查过,且注意力都被放到边远地区,却无所获,而运来的军粮主要屯集在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