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前是因后是果


庶子官爵大于嫡子,家族地位依然不会改变,依然是小宗,但庶子相当于另开一宗,没必要凑大宗热闹。


长岛男爵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别只相对出身而言,即生母的地位是妻还是妾,与嫡子、庶子所担任的官职无关。庶出的儿子即便官居大学士,而嫡出的儿子哪怕在家务农,嫡出永远都是嫡出、庶出永远都是庶出,无法改变!在家里,嫡子、尤其是嫡长子依然是合法继承人,庶出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官再大也不行!



举个例子,如果父亲有世袭一等公爵位,庶出的儿子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大学士,而嫡子却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整日里花天酒地。可是,一旦父亲过世,承袭一等公爵位的依然是那个不学无术的嫡子,庶出的儿子即便官居大学士也没有资格袭爵。大学士是官职、不是爵位,不能承袭,庶出的儿子退休后,他的儿子如果没有走父荫或者科举途径出仕,就什么也不是,白丁一个!而那位不学无术的嫡子却有一个儿子可以继续承袭一等公的爵位,仍然属于贵族,这就是嫡庶之别!



那么,到底谁说了算呢?如庶出的儿子在外面官居宰辅,他可以管外面的一切,甚至左右那位嫡子的仕途。但是,回到家中,他做不了任何主,做主的只能是继承了家产的嫡子!以袁世凯为例,他是其父袁保中庶出的儿子,虽然后来官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但是,在其生母去世之后,袁世凯想要将生母与生父合葬时,其嫡出的哥哥袁世敦却表示了激烈的反对,坚决不同意庶母与父亲合葬!最终,袁世凯也不得不妥协,另寻坟地葬母,终究没能将生母与生父合葬。袁世敦只是一介革员,袁世凯彼时却位列封疆,但是,面对嫡庶之别,袁世凯干着急也没辙!嫡出的哥哥不同意,就是不行。



至于原因嘛,中国古代为了维护正妻的地位,对于嫡庶之别是有着明确法律规定的。《大清律•户律•婚姻》:“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妻生的嫡子才有继承权,妾生的庶子没有!即便是皇家也是如此,清朝爵位承袭和考封时虽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通常袭爵者还是嫡出优先。而且考封爵位时,嫡福晋、侧福晋和妾所生的儿子基准爵位之间是相差了好几个等级的。以亲王为例,一位嫡子袭亲王,其他参加考封的儿子,基准爵位嫡福晋所生者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侧福晋所生者为二等镇国将军、妾所生者为三等辅国将军。有了法律和宗法制度的保障,袁世凯即便位极人臣,也不便公然违反,这就是袁世敦的底气所在。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说一个历史人物,袁世凯知道吧?

袁世凯是他父亲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其母为小妾刘氏。在古代,天地君亲师,人伦纲常可是最重要的。嫡长子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是继承家庭的大部分财产的,其中也包括政治财产。按照这个发展轨迹,很难说袁世凯是不是以后能得到出头机会。

但袁世凯从小过继给了没有子嗣的叔父袁保庆,这样一来他的身份就从原来的庶子转变成袁保庆的嫡子了,所以他他才后来有了袁保庆的金兰兄弟,淮军将领吴长庆的提携,再后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我也不多说了。

有点扯远了。后来袁世凯官至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其母刘氏去世,袁世凯想要把她葬在袁家祖坟,袁世凯二哥袁世敦,就是袁家嫡长子,也是袁家宗族话事人,他不点头同意,袁世凯也没辙。


九曲河桥


这一点其实并不绝对,主要看庶子的官职到底比嫡长子大多少,庶子和嫡长子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家族中威望如何?以及事务的性质决定的。


以清朝皇家为例,清朝只有一位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就是道光皇帝。其他的皇帝大都是庶子出身,比如说雍正皇帝,他的母亲乌雅氏在生下雍正皇帝时身份低微,以至于都没有资格亲自扶养雍正帝。雍正继位之后,康熙的嫡长子胤礽还活着,但是胤礽肯定是没有资格和雍正抢话语权的。

庶子比嫡长子混的好,不仅会为自己赢的在家族内的话语权,也会大大提高生母的地位。

比如在雍正时期还有一位大臣叫尹继善,十分受雍正器重。他的父亲是当时的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但尹继善是庶出,也就是尹泰与小妾所生的孩子。按理来说尹继善已经是朝廷命官,那么他的母亲在家中的地位也应该会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尹继善的父亲尹泰是一个十分古板刻薄的人,尹泰并没有改变尹继善生母在家中的地位,尹继善的生母依旧伺候着老爷太太。


后来尹继善从两江总督调到云贵总督,临行前去拜谢雍正。雍正无意间问了一句:“你的母亲受过诰封吗?”结果尹继善非常尴尬,因为他有两个母亲,一个自然是他的生母,另一个就是他父亲的正妻,他父亲的正妻自然是有诰命的,可他的生母没有。雍正问明原因后,表示要加封尹继善的生母。

尹继善自然十分欢喜,回到家后迫不及待把消息告诉了父亲。但是他的父亲尹泰却勃然大怒,因为他认为这不合礼法,于是打了尹继善一顿,还罚尹继善的母亲跪了一夜。后来这个消息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雍正很生气,因为雍正也不是嫡子,尹泰这样做不也是在打雍正的脸吗?于是雍正当即下令,封尹继善的母亲为一品诰命夫人,这个一品诰命夫人的阶级比尹泰地位还要高,尹泰对其也是要行跪拜之礼的。

但是,小编要说的是,也不能看轻庶出,嫡出对一个人家庭地位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那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在家庭祭祀权上,嫡长子的优势和权威是很难动摇的。

比如说,1901年身为太子少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的袁世凯生母病逝,次年袁世凯扶母亲灵柩想要葬进袁家祖坟,此时的袁世凯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海内知名了,但是袁世凯的兄长袁世敦,以袁世凯的母亲是小妾为名,拒绝让袁世凯生母进入祖坟与袁世凯父亲合葬。袁世凯苦苦哀求,甚至于有传说袁世凯给兄长袁世敦下跪,袁世敦不为所动,最终袁世凯的母亲只能另选址安葬。

只是袁世敦虽然耍了一把威风,但是自此之后兄弟反目,袁世凯终身不回项城老家,袁世敦一族自然也难以享受到日渐发达的袁世凯的照顾,对于家族来说,实际上是一分为二了。


醉美木渎


按照周公旦制定的宗法传统,宗族继承以“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嫡庶分明,嫡系子孙地位远高于庶出子孙,这一划分在宗族事务方面不会改变。即使是庶出的子孙在仕途方面官职远高于嫡系子孙,但在宗族事务上,由于嫡系子孙是宗族族长,有权按照祖制处理宗族事务,庶出子孙不会因为官职级别高在宗族事务上凌驾于嫡出或是族长之上。

最典型的例子是袁世凯与其嫡兄袁世敦关于袁世凯生母安葬问题的争执。袁世凯是河南周口市项城人,父亲袁保中有9个子女,除了袁世敦以外,都是庶出,袁世凯是父亲姨太太刘氏所出。后来袁世凯被过继给叔叔袁保庆。作为嫡长兄,袁世敦仕途不顺,在义和团运动时期,袁世凯任山东巡抚,袁世敦在袁世凯旗下任职,后因镇压义和团不利,被免职,而袁世凯一路官运亨通,官至直隶总督。1901年,袁世凯生母去世,袁世凯请假回老家葬母。在关于袁世凯生母葬母礼仪和墓地问题,与嫡长兄袁世敦发生争执。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希望生母能葬入祖坟,但嫡出的兄长袁世敦坚决不同意,认为刘氏不是正房,按照家族规矩,不准从正门出殡,灵柩也不能埋入祖坟。袁世凯兄弟由此反目成仇,袁世凯另外买了一块地葬母,从此再也不踏入老家项城半步。由此看来,尽管袁世凯官至封疆大吏中权势最大的直隶总督,而嫡兄袁世敦不过是免职官员,但因为袁世敦是宗族族长,坚持按宗族规矩办事,袁世凯也无可奈何,最多以永不踏入老家半步来发泄不满。


沧海拾遗录


如果严格从宗法制度上来说,嫡长子就是嫡长子,在宗法观念上嫡子的地位永远比庶子高。即使嫡子没有任何官职,但是他仍然在宗法上据有极高的地位,是宗法意义上的大宗,这是先天的优势。所以,无论庶子有没有官职以及官职高低,都不影响嫡长子的地位,在祭祀等方面,嫡子的地位永远优于庶子。

而且,有些宗族嫡长子为宗子,负责包括祭祀等在内的宗族事务,而其余诸子则向外发展,在外为官,嫡子与余子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宗族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宗族嫡庶相争的情况。

另外,嫡庶关系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界限清晰,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嫡庶之别普遍表现在爵位的继承上,在其他方面很多宗族嫡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财产是诸子均分,宗族事物的管理由族长、房长等负责,而族长、房长不一定都是嫡支。


楚邾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有权有势的大家族中的男子,通常都喜欢娶很多的妾侍回家。他们觉得,这样做就可以让家族开枝散叶,有更多的后代延续。古时候,妻妾之间的地位差距很大。妻子是家里面的女主人,是家中的主母。妾室说白了,还是算家里面的奴婢。由于母亲身份上的等级差距,导致她们生下的孩子,身份上也会有很大的等级差距。由妻子生下的孩子称之为嫡子,妾室生下的孩子则被称之为庶子。嫡子就是家族中的下一任继承人,他们就是家里面的小主人。而庶子总会有一点半主半仆的感觉,通常来说,庶子一生都要效忠于嫡子。当然,也会有例外,如果庶子的成就高于了嫡子,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



每个人的聪明劲都是不同的,在大家族当中,有的庶出的孩子比嫡出的孩子还要更聪明,再加上他们身份上的等级差距,使得一些庶出孩子从小就明白事理,他们知道自己必须要更加努力,才能有新的人生。故而,大家族的孩子长大之后,有的庶出的能力比嫡出的能力高很多。虽然古时候有着很强的嫡庶等级划分,但对于人才,每一个时代有权之人,都会希望得到这些人才的辅助。当一个人的能力太出众的时候,庶子是有可能超越嫡庶的划分,达到的成就超过了家中嫡子。



不管是在哪一个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偏向于利益一方。当庶子的官位高于了嫡子之后,对于这个家族的人来说,这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至少家族还是算壮大了。但是对于嫡子来说,他肯定会相当不满。而且这样一来,两人身份上就变得很奇怪了。从嫡庶上面来看,庶出的孩子要低一等。但是从官位上面来看,庶出的孩子又要比嫡出的孩子高上一点。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事情,家族里的人就想出一个方法,让庶出的孩子牵出去,自成一家。这样一来,他们依然是同属一个家族,但是庶出的变成了一个分支。这就是古代所谓的分家,同属一家人,却各管各家事,这样身份上就没有了尴尬。

但是这些庶子们想要分家,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必须要征得家族的同意才行。如果庶子们的能力足以震慑家族,那家族也不敢不同意分家。但若他们的能力虽然强,却无法撼动家族的话,那他们通常就会以一些利益来换得家族的同意。


江上孤舟


官当的再大,但是在家族事务上,还要按照家族内部的规矩做。

袁世凯是庶子,他的母亲去世了,他要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但是嫡长大哥就是不同意,就因为他母亲是小妾。这时候的袁世凯已经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手握北洋军,连朝廷也要给几分面子,但是在大哥这里,袁世凯就是无计可施。最后无奈袁世凯给母亲从新找了块风水好地。

谭延闿是探花、翰林,他的母亲死后,连从正门出殡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她是小妾。谭延闿的祈求哥哥们,但无用。最后,谭延闿穿戴整齐朝服,跪在母亲的棺材上,从正门出殡了。

家庭伦理自有一套逻辑,官当的再大也不可能倚势欺人,在家族事务上坐大。

当然,官当的大,可以在家族事务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别人也更会给面子倒是真的。


故纸汇


这是很脑残的问题。

家族再高,还能高过皇帝?高过官府?人家已经担任高级官职了,谁还会在乎什么小破家族的事务?

官职高于家族

中国网络上最常见的脑残问题:辩论嫡庶。

可以说,古人都没你们迂腐。你们比封建社会还要封建,替人家为各种不存在的问题忧愁。

我举个例子吧。在很多人眼里,好像只要是庶子就要被嫡子宰割,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其实不然,律法如下:

凡毀骂公侯驸马伯,及京省文职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官者,杖一百、枷号一个月发落。

不好意思,如果是当官尤其是当了大官的庶子被嫡子辱骂,朝廷是要打那个嫡子100下屁股,并且枷号一个月的。

家族事务到底是什么?

那么,家族事务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祭祀、承祀,在祭祖的时候族长要去主持祭祀。

除此以外,还有修编族谱,替新出生的家族成员上族谱。

总而言之,所谓的家族事务就是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觉得但凡见过锦绣世界的人,但凡当了大官的人,都不会太在意这点得失。

家族再大,还能大过天吗?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很有病。


HuiNanHistory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举个例子。袁世凯本为庶出,其母只是袁父的妾室,按理没有资格葬入家族坟地,清末袁世凯发迹之后扶摇直上,然而其做了直隶总督之后曾要求将其生母迁葬袁家祖坟,仍旧被其嫡出的长兄所拒绝,而袁世凯本人虽官高爵显,却毫无办法。

就算庶子拥有很高的官职在身,可嫡庶尊卑的宗法规制是很难改变的。宗族之内的大小事务,还是按嫡长子的意思来办理,像是有些重要的家族祭祀仪式等,嫡出子嗣永远都排在庶子之前。宗法制在商周时代正式确立以后,贯穿了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影响非常深远,尤其在一妻多妾制仍存的时代,嫡庶尊卑分明也是维持秩序的重要手段。

先秦时代的殷商时期,宗法制逐渐形成,在周朝建立之后正式定型。从商周时代开始,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只要有妻的同时也有妾室存在,那么这些群体都施行着严格的嫡庶尊卑制度。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是最尊贵的继承人,嫡长子作为宗子实际掌握着本族的财产,有主持祭祀与管理家族的优先权威,这是不可逾越的。

嫡庶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对于尊卑的区分,在《礼记》之中,对于嫡子与庶子的相关行为、权利等规范就有明确的相关记载, 比如宗子也就是嫡长子拥有继承家产、主持祭祀与管理家族成员的权利,而妾生的庶出子嗣,没有主持祭祀的权利,如果妾室所生的孩子不是长子,三年内都不能参加祭祖。商周时代,由于宗法制的存在,家族职位、爵位等都由嫡长子继承,同家族的庶出子嗣基本上没可能担任高于嫡长子的职缺。

在古代宗法制的相关仪范中,对于庶出子嗣官职高于嫡子该如何,也有明确规定,那就是就算庶出子嗣的官位爵位比嫡出子嗣更高,在家族中也要听从宗子的。以家族祭祀为例,宗子在,庶子只能参加祭祀而不得成为主祭人,也就是所谓的“支子不祭”、“庶子不祭祖也,明其宗也”。

既然连支持家族祭祀的权利都没有,那就注定庶出子嗣在本族的地位永远不能跟嫡出子嗣相提并论。家产的继承、管理权的拥有、祭祀的主持,只要有嫡子在,那就没庶子什么事,除非没有嫡子庶子才能候补其位。庶出终究是庶出,即便庶子在外头获得了高位富贵,在家族内仍旧还是改变不了庶出为卑的事实,嫡子始终压其一头。

事实上,如今大多数影视作品都已经相对淡化了古代的嫡庶尊卑,历史上庶出地位远低于嫡子要比荧幕中演绎得严重得多。晋朝的世家大族,甚至禁止庶出子嗣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父,只能称大人或者其官位爵位。古代从上到下都以嫡为尊,以庶被卑,而这也注定了庶出其实也很难获得比嫡出子嗣更高的地位,像韩国古代想参加科举,其生母必须是正室夫人。

像是明清时代,虽说民间的嫡庶尊卑制度有所松化,但其实也没好到哪儿去,庶出子嗣在家族内的地位不能跟嫡子相比仍旧是板上钉钉无法改变的。就算庶子在外头是天王老子可以呼风唤雨,回到族内依旧是庶子,成了直隶总督的袁世凯都无法要求嫡出的兄长同意迁葬生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宗法制中的嫡庶身份是以生母地位确定的,难以改变,这也是历代王朝奉守的核心,也不会有谁会去主动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