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王新军导演的《河山》超越了《亮剑》,各位怎么看?

千毫千娱


《河山》离《亮剑》还有一点距离而不是超过了!但它是继《亮剑》后一部不可多得的抗战作品。《河山》有两处败笔:首先作者想从民族精神如大柳镇百姓,中条山根据地的百姓支持支持抗战;国共之间的合作与斗争;地方军阀与中央军的矛盾;情报工作等全景式展现当时的抗战形势,但场面驾驭明显不足——在突出重点,次要方面的处理上要么拖沓,要么想点到为止却处理粗糙使得全剧比较松散不那么紧凑。其次两个女性角色不仅没给全剧加分反而减了分——姜雅真的情报工作没有神秘性、严肃乃至严酷性俨然像秦海璐走秀;翠姑的角色处理的毛糙——演员太亮丽和时间空间环境不协调、和高晓山的感情戏太突然和乡间闭塞保守的环境不协调。本剧第一个在抗战题材片中加上了传统文化包括乡绅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老戏骨李雪健点亮了这个内容。


用户9389891970484


我跟各位的评价不一样,大家都认为亮剑高一个挡次,这是从电视剧观众角度看的。从文化层次看,河山比亮剑高出几个挡次,为什么?《亮剑》就是一传奇片,其实缺乏文化基础,八路军里沒有李云龙这一号的,就是一个孙悟空的翻板,完全不能代表八路军,八路军是纪律性最强的队伍。李云龙还是神剧思维的升级版。《河山》中的卫大河有文化土壤,作品中有许多细节,易被人忽略。卫大河家是地主,父亲还做了族长,征兵的时候,先征大户,这是我们之前不知道的。卫家三个儿子都在前线,后来管家回家征兵,讲过一句话:大户家的儿子都上前线了,应该给大户留个传宗接代的呀,我们小户的也要上了,于是动员了许多小户人家的壮丁上前线了。卫老爷子生日,乡党们送了一盘包子,孙子偷偷呑口水,卫老爷还是让送到前线去了。这个些个细节,讲的是当年的生产结构和社会结构,是有深度的。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不能只看热闹的,应看破社会本质。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什么是文化?体现在人物身上,就是一种觉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大柳镇的人,沒有人去做爱国宣传,但他们自觉地把粮食和壮丁送往前线,无怨无悔,无悲无泣,他们都知道,这是他们的义务。卫大河不是李云龙那样的偶像,而是一个战斗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真实可信。《河山》其实就是大柳镇那些农民。每次送牺牲的战士回乡,沒有哭哭啼啼,而是又一批青年奔赴战场,让我们又看到了“纠纠老秦”的雄姿。我之前一直不明白,当年日本人为何不打过黄河,占领西安,直插四川和延安,我今天知道了,是老秦人用血肉之躯保卫了黄河!!!

当然,《河山》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战场上打的西里哗啦,这不是真实的战场,我邻居是个国军连长,抗战结束后就退伍了。据他讲,“新兵怕炮,老兵怕枪”,炮是用来摧毁工事的,炮弹易于躲避。还有,女一号服装过于现代化。这是沒办法的事,有观众要看美女咯,有观众要看惊险咯。

留言:

后面有许多反对的声音,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只讲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但提高了又沒多少人识货,是不是也要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呀?我不大看芭蕾舞,看不懂,不知跳的是什么,原来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有含义的,称为舞蹈语言。


朵朵佬爷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

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

血战永济:全营将士无一生还

1938年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三千余人,从运城方向扑向永济。

据资料显示,中条山西端的永济(旧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孙蔚如率军渡河前,已派独立46旅旅长孔从洲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在城外修起坚固的防御工事,随后,又调在河西执行河防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黎明,日军十几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开火,9架飞机盘旋着投掷炸弹。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在东原防线上指挥作战的是陕军名将孔从洲,而为了鼓舞士气,孙蔚如的军团指挥部就设在中条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这里不仅“山下鼓角相闻”,而且可以俯瞰整个永济战局。

黄昏,日军出动装甲部队,天上飞机呼啸,地下坦克轰鸣,东原岌岌可危!孔从洲叫来17师补充团(102团)团副杨法震,指着地图说:“正面阵地压力太大,你速带一个营冲出去,绕到敌人背后的栲栳镇,从背后敲他一下!”/

杨法震随即率领5名机枪手一字排开,5挺机枪怒吼着,织成一道扇面形火力网,三百名壮士杀开一条血路。杨法震对弟兄说:“兵贵神速,要打就打他个冷不防。”说完,从一名机枪手手里夺过一挺机枪,冲在队伍的最前列。

杨法震率一营士兵一路冲杀,在黑水村灭了敌警戒哨,在唐家营端了敌预备队;在北古城炸毁了日军增援的汽车队……一连数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日军后营大乱,从而大大缓解了中国军队主阵地的压力。8月15日清晨,大雾弥天,日军调集1200多人,向杨法震设防的上高市猛扑过来。杨法震在指挥士兵们打退了敌人的4次进攻,自己亲手击毙了13名鬼子后,与三百名弟兄们一起魂归上高市……当晚,东原防线上,日军见主阵地攻不下来,便沿着中条山绕道攻打北麓的制高点尧王台。尧王台下一场血战,终于将日军击退了。但从尧王台退走的日军又迂回偷袭,一夜间占领了东南方向的西姚温、解家坟、万古寺,使中国军队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永济城外,日军又突破了东原防线,兵临永济城下。在六官村坐阵指挥的孙蔚如急调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去夺回万古寺。三营营长张希文一马当先,在收复了万古寺后又逆袭西姚温。由于战局瞬息万变,通讯中断,三营被日军困在了西姚温……40年后,孙蔚如将军在他所撰写的《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抗战经过》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敌旅将我西姚温阵地突破,我张希文营向该处逆袭、肉搏一昼夜,该营全部殉国,我主力及炮兵得以安全转移、厥功甚伟。”

8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西面是黄河)包围了永济城。

张剑平团长带领全团官兵坚守城池,日军用炮火将城墙炸得到处都是缺口,城墙外的护城河已被双方士兵的尸体堵塞,变成一条“血河”。下午5时许,日军在坦克大炮掩护下冲进城内,中国军队官兵在城内展开巷战,连炊事员也抡着菜刀杀入敌群……6时许,永济失陷,中国军队500名官兵壮烈殉国……8月26日,当时的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的名义发来电报:“自张团长以此牺牲壮烈,特电慰勉。”

永济失陷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在永济到风陵渡之间的韩阳镇筑起第二道防线,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阻击日军。期间,团副魏鸿纪带领一支便衣队多次插入敌后,奇袭敌营,搅得日军一时风声鹤唳……在一次奇袭完成后,撤退途中,年仅25岁的魏团副不幸遇难。

一个小小的韩阳镇,竟使鬼子半月之内久攻不下。于是他们又故伎重演,从中条山西部的王官峪迂迴包抄。教导团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遵照孙蔚如命令,撤出韩阳镇。至此,永济战役结束。

永济失陷,韩阳撤兵,从局部上看是中国军队的失利,而从战略上讲则是为中国军队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因为,孙蔚如渡河作战之初,主力38军及529旅尚未赶到中条山(此前,38军归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将军指挥,在太行山一带游击作战),三百里中条山的防务也没有部署停当。永济战后,中国军队各部已集结到位,中条山防务也基本就绪。教导团撤出韩阳镇后,孙蔚如的指挥部也从芮城的六官村东撤至平陆的东延村。而日军虽然占了永济和风陵渡,但惧于中国军队的中条山防线会断其后路,仍然不敢举兵渡河。

“六六战役”:八百壮士投身黄河

1939年6月,日军酋长牛岛、川岸在遭到上司痛斥后,向中国军队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日军此次扫荡投入大量兵力,中国军队日后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作战命令中有如下记载——

“(1)大皇军在运城附近集结一个师另一个旅团的兵力,附野炮50门,战车30辆,向平陆、芮城之线进攻,目的是将该处守军,第四集团军所辖38军、96军一举歼灭,为今后扫荡中条山,进攻豫陕奠定有利基础。

(2)敌情判断:敌人系陕西军队两个军,实际只有12团,不足两万人,武器较差。96军是从陕西调来,原来参加过大战,战斗力待查。38军据报系杨虎城嫡系,战斗力较强。该军之17师于1937年八九月间在平汉线被我军打击受创甚大,后在娘子关雪花山附近损失过半……元气未复。

基于以上情况,我军应以主力先歼灭芮城附近之96军,尔后再集中兵力于平陆茅津渡间聚歼38军。”

事实上,日军的这个作战计划中还少列了一个兵种——空军,拥有38架战斗机的山口集成飞行大队将全部参战。

无论是兵力、武器、空中、地面,日军的实力都远远高于中国军队,特别是飞机、战车、远程山野炮都是中国军队根本没有的。

按照日军既定的目标,这场战役将以“在茅津渡聚歼38军”结束。

茅津渡是三门峡左侧、平陆境内、黄河北岸一个古老的渡口,它与潼关以北的风陵渡一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茅津渡过河后便是崤山,占领崤山,可北控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

日军的进攻是从1939年5月29日开始的。起初是规模不大的“火力侦察”。6月6日凌晨3时许,日军的数十门山野炮同时响起,一排排打着唿哨的炮弹划出一道道弧线,将月色朦胧的夜空撕得支离破碎,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中条山古老的山峰……下了生死赌注的日军一改常规,用他们最不习惯的夜战发起了扫荡攻势,并且是兵分九路一齐杀来。

日军进攻的重点是位于芮城与平陆交界的陌南镇,在陌南镇设防的是我96军之主力177师。

虽然,孙蔚如总司令早已料到了日军会以分割包围的战术先攻陌南,并且制定了陌南会战的拒敌方案,但日军攻打陌南兵力之众多,火力之集中还是让中国军队一开始就处在了非常被动的地步。177师的第一道防线——云盖寺很快被敌突破,陈硕儒师长退兵至陌南镇外;日军的十几辆坦克又摧毁了镇外的防御工事,陈硕儒只好退守至镇内,一面顽强阻击敌人,一面等待38军增援,但38军在驰援途中又遭到日军的封锁,而177师的47旅又被日军包围在中条山南麓的茨林沟无法脱身。陈硕儒苦苦支撑,战至下午4时许,陌南镇失守,177师被日军逼到了黄河岸边。/

面对着日军愈来愈小的包围圈,年近半百身材瘦削的陈硕儒命令40名机枪手排成一道墙,一声令下,40名陕西冷娃甩掉血渍斑斑的军衣,端起机枪杀向敌阵。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日军万万没有想到陈硕儒会杀个回马枪,一时乱了阵脚……177师杀出重围,有人问:“师长,往哪里打!”陈硕儒大手一挥:“回陌南镇!”他料定日军虽攻下陌南镇,但举兵追杀中国军队,镇中必然空虚……陈硕儒回马第一枪冲出黄河滩;回马第二枪又杀回陌南镇,越过陌南,穿插至中条山腹地休整数日,收拢散兵后陈师长回马三枪,复夺陌南。此举成为“六六战役”中的一段“神话”。

但是,177师杀出黄河滩后,有两支队伍没能跟上,他们是新兵团和工兵营。这两支队伍分别被困在了黄河岸边的许八坡和马家崖。

新兵团有一千多人,都是些十七岁左右的新兵。小战士们在黄河滩上与日军舍命拼杀,在牺牲了二百多名弟兄后,八百多人被逼上了河岸边一百八十多米高的悬崖。

八百多名年轻的中国士兵站在高高的悬崖上,身后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面前是密密麻麻、张牙舞爪的鬼子;放眼望去,东、西、南、北重峦迭嶂,云雾飘渺处则是他们的故乡……

一位被敌人的战刀砍断了一条胳膊的战士双膝??站起来,一头扑进黄河……

八百多名小战士学着断臂壮士的样子,齐刷刷地跪在悬崖上,向着家乡跪拜之后,一起跳进奔腾的黄河……

800壮士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后来,据一位村民讲,他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那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再后来,日军退却,有人突然发现黄河水浪里有一杆军旗,人们下河打捞这杆军旗时,拖出两具尸首来。旗杆从一个人的后背戳进去,穿透前胸,这是一个鬼子兵。压在鬼子尸体上边还紧紧攥着旗杆的人,是中国士兵,就是那个吼着秦腔最后跳入黄河的旗手。

几乎在八百壮士投河的同时,在相距十余里的马家崖,我177师工兵营二百多位士兵也为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而集体扑进黄河……

三天后,孙蔚如总司令在黄河滩召开公祭大会。将士一律臂挽黑纱,孙司令面对黄河,眼含热泪,攥拳起誓:此仇不报,我孙某自当引颈自戮,以谢国人!

6月11日,李兴中、陈硕儒率96军主力177师杀回陌南镇,击溃了日军;孔从洲的46旅从夏县折回,封锁了平陆境内的南北要道——张(店)茅(津渡)大道;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应孙蔚如之请求,指令黄河南岸的友军用炮火封锁了黄河河道:骄狂一时的日军终于被中国军队四面围住。6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东、西、北三面向被日军占领的茅津渡(茅津渡由古王、计王两个渡口组成)发起全面攻势。战至黄昏,日军全线崩溃,我38军、96军胜利会师,中条山保卫战取得胜利!

此战役后,全国新闻、报纸、电台均以“我军在晋南又获大捷”为主题作了报道,而西安的新闻媒体则代表关中百姓发出真诚的感叹:“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热情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六六战役”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万名官兵壮烈殉国。但日军死亡人数亦不在中国军队之下。战后,日军在运城召开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会场上,仅阵亡军官的骨灰罐就摆了1700多个……

望原会战:顶着压力坚守阵地

“六六战役”过后不到半年,蒋介石下令,将李家钰的47军(47军在六六战役中担任中条山东、北两面阻击敌援军的任务),升格为36集团军,调出中条山,这就使原本兵力不足的第四集团军更加捉襟见肘。但孙蔚如从维护抗日大局出发,并未提出异议,只是对中条山的防务重新做了一番部署,战术上也作了调整,由死守改为灵活机动的协防作战。

此时,由于中日双方在战场上的胶着状态,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已使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有所收敛。新任日本首相坂垣抛出了他的“坂垣停战线”,其中划定日军在夺取陇上重镇兰州后即不再西进。而欲取兰州,仍须跨过黄河占领陕西,因此,中条山仍是日军必夺之地。

1940年4月,日军向中条山发动了新一轮大扫荡。这场后来被称为“望原会战”的战事是第四集团军与日寇的又一次“生死对弈”。

日军的扫荡是从中条山中部突破,沿张茅大道直取茅津渡。这次的规模仅次于“六六战役”。

孙蔚如事先也得到敌军的情报,经过与参谋长陈子坚、秘书长李百川以及赵寿山、李兴中等将军磋商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日军诱至平陆东部的望原一带,设伏兵以击之。然而,正当中国军队布好口袋阵准备围歼日军时,一战区参谋长郭寄峤从洛阳打来电话。孙蔚如唯恐郭的电话会打乱部署(此前已有这等先例),故而不接电话。郭寄峤又打给赵寿山,说:“望原你们是守不住的。你们应当带部队绕到敌后,在同蒲线上作战。”

赵寿山说:“望原是中条山的心脏,望原丢了,敌人就会举兵过黄河。”

郭寄峤说:“那你要是守不住怎么办?”

赵寿山说:“你给卫长官说,守不住望原,砍下我赵寿山的头扔进黄河!”

4月17日,中国军队有意识地边打边退,直到把日军主力诱至望原。

望原会战的主战场在望原、淹底两个山头,两山之间有一道深沟,沟底是一条宽约30多米的小河——洗耳河。4月19日清晨,中条山下突然涌来一股巨大的寒流(俗称倒春寒),雨雪交加,狂风怒号,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赵寿山趁风雪之夜,调动前线各部兵力,分四路猛攻日军,一夜间将望原周围的鬼子打得狼狈逃窜,收复了大部分被日军占领的村落。

4月21日,日军从望原以北的张店据点扑向李振西防守的望原高地。李振西将一个炮兵营摆在半山腰,将5个步兵营排列在炮兵两侧,每隔三五步便有一挺重机枪,形成一条钢铁防线,在三日之内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几十次进攻。在战争最危急时,铁血虎将李振西对一营营长殷义盛(共产党员)说:“鬼子来势汹汹,你马上给我抽出100名不怕死的后生,每人发一箱手榴弹,冲下山去,收拾***!这边我用炮火掩护。”

殷义盛迅速挑出100名精壮后生。100条汉子齐声怒吼:“杀敌报国,在此一举!”在炮火的掩护下,殷营长奋勇当先,100条陕西汉子呐喊着冲下山去,趟过洗耳河,冲入敌阵,一排排手榴弹炸起漫天烟雾……日军全线溃退,而我百名敢死队员也多半阵亡……

25日,中国军队各路人马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中条山东部的山头,对日军形成包围之势……战马嘶鸣,刀光闪烁,望原会战打得昏天暗地,日军半数以上被击毙……望原会战持续数十日,以中国军队大捷而结束!


黄大綺麗


《河山》太粗制烂造了,想弯道超越李幼斌主演的《亮剑》概率几乎为零!呵呵…[可爱]



Zh佐罗


河山是部好剧,良心剧,但尚不能称之为经典!有些环节争议很大!亮剑是经典,本子好,演技好,遇见了就想看一段!


新月星云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河山》我从第一集看到49集,还有一集没看,和《亮剑》相比,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差距的。《亮剑》已经有十多年了吧,但每每从头条视频浏览到都会打开看。他的成功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重点,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亮剑》大部分人称它为经典了。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河山》,刚看第一集的时候,以为是以西安事变为主题的抗日大片,各位老戏骨、大明星出场,确实震撼到我了,开头给我的感觉就是脱离了王新军抗日神剧的印象,里面的各位老戏骨、大明星演技都是在线的。特别是李雪健老师,陕西老财主、父亲、族长三种身份集一身,面对民族大义,演技拿捏到位。卫大河母亲这位演员也是演技不错,戏份不多,但把母亲的角色表演到位。其他的一众演员演技都在线,但给我不好的感觉就是故事情节上,没有主次中兴,整部戏下来素材很多,有好多其他战争剧的影子。

电视剧有西安事变的故事素材,有国共合作的素材,有谍战片的素材,有陕西乡亲送儿郎上战场的情节,最后又出现了三兄弟的兄弟戏份,故事素材太多,没有主次。有《亮剑》的影子,也有《伪装者》的谍照影子在。

里面的陕军、川军的方言还是值得称赞的,但秦海璐饰演的姜雅珍的日语配音听着别扭,可能是大家对秦海璐比较熟悉,她的日语配音完全感觉两个人在说话。还有秦海璐的服装,基本上是一个镜头一套衣服,这是大家争论比较大的地方。

还是希望王新军(魏延)从此告别抗日神剧,拍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








汇个球


电视剧《河山》拍的确实不错,人物诠释的也很到位,看的出导演王新军也是有备而来。但是说超越了《亮剑》,我看还差点火候。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部好的电视剧要从很多方面去考虑。多年以后的《亮剑》在各大卫视重播,还能杀进收视率的前五,可以想象当时的亮剑是多么的火。有很多人都刷了两三遍了,还看的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河山》拍的虽然不错,我想很多人看过一遍也就没什么再看的欲望了。

再者,要看一部电视剧造就了多少经典人物。《亮剑》可以说让“打酱油”的演员有名气了,比如说魏和尚。让有点名气的演员火了起来,比如说李云龙和赵刚。

李云龙的扮演者李幼斌是火的一塌糊涂

当年《亮剑》播出以后李幼斌的知名度和身价那是倍增。拍电视剧每集的薪酬飙升到三十万,要知道当时大哥孙红雷每集电视剧的薪酬才二十万。也让李幼斌超越陈道明,成为当年电视剧界的一哥。

《河山》不太可能把王新军推到一哥的位置

王新军的演技很不错,因为特别喜欢他演的《新三国》里的魏延。但是跟李幼斌比还是差了点火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是眼光和对人物的理解不同吧。

总而言之,我认为《河山》超越《亮剑》有点困难,我不太看好。就让时间去证明吧,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鳄鱼哥



《河山》确实是近些年不可多得的一部抗日战争好剧,也终于可以洗脱王新军抗日神剧专家之名。

但是要说超越了《亮剑》,那就有些不尊重事实了。我看过的抗日电视战争剧,不用说亮剑了,就是《历史的天空》都未能被超越。

首先从剧本来说,《河山》就比不了亮剑。亮剑里面人物众多,个性突出,剧情复杂。就跟日军作战来说,刻画细腻、情节精彩,具体战术应对,都有立体的呈现。



而《河山》里面的战争场面,几乎没有什么看头,反正就是你来我往,打着打着人就没了或者打着打着就打赢了。《亮剑》里面的战争过程充满了悬念,体现了指挥官的个性特点、兵法应用。


《河山》里面很多情节设置也很牵强附会,比如叶贤之、姜雅珍这两个人设,完全没有特工人设的气质与合理性。而且国共合作事情,军统居然没有做任何反日的事情,全身心投在反共身上,看上去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剧情场景。或许军统确实也会在工作中提防、打压亲共人员,但是那么明目张胆、全身心的干这一件事情,就有些造作了。《亮剑》中的经典对手人物正中有邪,邪中有正,带有明显的大时代身不由己、却彼此惺惺相惜的复杂性,《河山》里的人物个性太过单一,甚至没有来由的偏激,完全不像是在政治上走钢丝的大时代的复杂人性。


最后,《亮剑》突出了一种至始至终的斗争精神,整部故事恢宏大气,婉转曲折,没有强行拼凑的痕迹。虽然人物众多、故事构成复杂,但是都处理的恰到好处,让人看来流畅自然、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河山的很多人设和故事,都有拼凑之嫌,矛盾的产生和化解极不自然。也不能突出河山这样的宏大主题,更没有恢弘气势。一味的突出陕军,而贬低友军,失之狭隘……


总之,河山无论制作精良程度,还是剧本情节人物,都跟亮剑差之千里。视野、格局也过度
狭隘,敌后的特工较量也太过简单,三料间谍姜雅珍在敌后的斗争太过简单,根本看不到半分凶险和机智,最后终于凶险一回居然被上司蒋孝帮轻易丧命的方式化解了。

虽然我觉得《河山》比起抗日神剧还是好了太多,一帮老演员把那种乡土情怀、保家卫国演绎的凌淋尽致,但是距离《亮剑》始终还是差了十条街。


谢金澎


跟亮剑没法比,但就王新军来说,是他演艺生涯最好的,也是王想摆脱雷剧标签转型的一部比较成功的剧。


十寸甫6


我也是正在追《河山》这部剧,目前追到49集,还剩一集,分享一下追剧感受。

客观讲《河山》和《亮剑》比可能还有一些差距,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一下:

1、编剧。剧本是一部剧的灵魂,不管编剧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方法,剧本一定是一部剧的精髓,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角色的设定和刻画,包括每一句台词的合理性,都需要仔细推敲。这一点上,从现在的抖音,火山,西瓜,等这种短视频平台上,随时都能刷到《亮剑》的经典桥段可见剧本,台词的重要性。我觉得《河山》这部剧最大的败笔就在编剧不严谨上,叙事节奏没把握好,该讲清楚时候却显突兀,该干脆时候又啰嗦拖沓。可能很多观众朋友们都能够看到明显的问题,我感觉把这部剧剪到32~36集左右会是一部精品。即使是这样,可能《河山》也剪不出《亮剑》那么多经典桥段。《河山》编剧功力明显尚浅。

2、演员。如果说剧本是灵魂,那演员一定是血肉。不得不说,老戏骨到底还是老戏骨。苇菁,李雪健,尤勇的加入的确为这部戏增色不少,尤其是李雪健的戏份,除了说话有点怪怪的。申军谊略显逊色。导演兼主演王新军可圈可点,也许是第一次做导演,有压力影响了表演的发挥,有观众也看出来了,心事重重的样子。秦海璐除了衣服换的勤快,在本剧中表现平平。军统从头到尾就跟衣服一样,一副扑克脸没换过。邱元谷如果一开始就用张嘉译,会更好。高晓山的角色演技欠火候,如果和王三喜演员对调一下,可能会把高晓山塑造的更好。还有值得肯定的,赵亮,管家,赛翼德,狗娃等。演员阵容上跟《亮剑》比,那就不用说多了。

3、导演。王新军导演是第一次这么大制作,总的来说还是用了心了,但是和康洪雷比,那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康洪雷部队大院出来的,导演经验丰富,尤其是拍军旅,战争剧。拍过很多作品,能封神的抗战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亮剑》稳居前两名,地位无人可撼动。

码字太累,不说了,《河山》只能说是抗战剧里质量比较高的,如果非要和《亮剑》比?那肯定是有很大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