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大的宗教——印度教

印度教源于古代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

可以说印度教是印度几千年文化的产物,是印度的国教。

教徒人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全球拥有10.5亿的教徒。


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所以印度教教徒在宗教的实践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这都归根于文化阶层的不同)

印度教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


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


湿婆

印度教众笃行轮回,认为人们在世的成就,会成为进入轮回后的参考,若成就突出的话,就会转世为比前世更高阶层,若前世胡作非为,轮回后将转世为牲畜,甚至昆虫,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教中主张禁欲和苦行,修炼自己的德、性,以求灵魂的道净化,还主张不杀生,不吃肉食,认为世间万物,有生就有灵,有些虔诚的信徒甚至将鸡蛋也列为肉食之内。印度教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定像基督教中的“礼拜天”,伊斯兰教中的“星期五”这样的日子,教徒们除了秋季的“排灯节”与春季的“好利节”,主要祭祀活动都在家中的小祭坛前,背诵规定的经书,还有就是去当地的庙宇捐赠食物贡品之类的。


祭祀



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

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


毗湿奴


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